他是五虎將之一,為何破遼和征方臘無太多立功表現
「小旋風」柴進因叔叔柴皇城被殷天錫欺負,前去高唐州。柴皇城去世,殷天錫來搗亂,李逵將其殺死。
後,高廉不顧柴進有「丹書鐵券」,將其押入死囚牢。
梁山泊得知此事之後,宋江率領大軍攻打高唐州。
梁山軍攻陷高唐州,朝野震驚,太尉高俅向宋徽宗推薦呼延灼為征寇大將,征討梁山泊。
呼延灼,祖籍并州太原,大宋開國名將呼延贊嫡派子孫,原為汝寧郡都統制,有萬夫不當之勇,善使兩條水磨八棱鋼鞭,故人稱「雙鞭」呼延灼。
道君皇帝宣呼延灼覲見,看呼延灼一表非俗,喜動天顏,賜他踢雪烏騅一匹。那馬渾身墨錠似黑,四蹄雪練價白,因此名為踢雪烏騅馬,日行千里。
道君皇帝不止一次派兵征討梁山好漢,唯獨喜歡他呼延灼。其他諸如關勝等,都沒得到過御賜寶物。
高俅雖是奸臣,但他與軍方關係不錯,極少陷害軍官。當然,前提是軍官不惹他。
道君皇帝和高太尉對呼延灼抱有很大的期望,但他還是投降了。
打梁山,對陣韓滔、林沖,絲毫沒落下風,其連環馬,讓梁山泊吃了苦頭;在青州,與魯智深大戰四五十回合,不分勝負,再與楊志大戰四十合,也沒能分出勝負。
可是,再強的呼延灼,也強不過狡詐的宋江和吳用,最終還是被生擒。
宋江急於招兵買馬,自然不會殺了呼延灼。
呼延灼沒能經住宋江的低三下四和仁義,跪拜在宋江面前,說:「非是呼延灼不忠於國,實慕兄長義氣過人,不容呼延灼不依,願隨鞭鐙。事既如此,決無還理。」
呼延灼為自己投降,找了理由,稱得上冠冕堂皇。雙方都有面子,也不點破。之後,在呼延灼的幫助下,破了青州城。
之後,打華州、打曾頭市救晁蓋、賺關勝、吳用智取大名府、打東昌府,都立下大功,成為梁山泊不可或缺的馬軍將領。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呼延灼上應「天威星」,為馬軍五虎將之合後大將。
呼延灼的排名,顯然低了點。以他對陣梁山泊眾猛將的戰績來看,排在秦明之上最為合適。關於五虎將的武藝高低,書生會有專門的篇章解釋,在此不多做比較。
高俅領十節度使打梁山泊,呼延灼用並不擅長的槍,與韓存保大戰幾十回合。
破遼國,攻打幽州時,呼延灼力擒遼帥兀顏光之子兀顏延壽。
呼延灼立功表現不多,不是他武藝不行,而是武將們急著搶功,誰也不讓誰,呼延灼搶不過。
征討方臘,打歙州時,呼延灼打死跟龐萬春一起偷襲宋軍營寨侍郎高玉。
征討方臘期間,呼延灼的表現也不出彩,與其他五虎將沒法比。
至於原因,我們可以理解為不搶功,也可以理解為怕死。書生更傾向於不搶功。呼延灼這樣的大將,怕死的可能性不大。
平定方臘後,呼延灼為倖存的一十二員正將之一,被授授御營兵馬指揮使。
從道君皇帝所授的官職來看,呼延灼最受器重。正將之中,只有他留在皇帝身邊。
呼延灼雖然有投降經歷,但他大戰梁山軍以及在青州的表現,皇帝和朝臣們也是清楚的。道君皇帝本就喜歡和信任他,留他在身邊,也很正常。最主要的是,呼延灼的出身好,祖上是開國功臣,且與「四賊」沒有仇怨。
在所有還朝授封的正將中,呼延灼和朱仝下場最好。
朱仝被授武節將軍、保定府都統制。因管軍有功,後隨劉光世大破金兵,官至太平軍節度使。
呼延灼受御營指揮使,每日隨駕操備。後領大軍破大金兀朮四太子,出軍殺至淮西陣亡。


※梁山眾好漢「同生同死」,有機會生,誰還捨得死?他可以
※一個女人抵消他妻小被殺的大仇,最窩囊的梁山好漢
※故事流傳最廣的梁山好漢,一生三次被利用,被稱為大英雄
※這位梁山好漢,一生救人無數,最後得善終
※這位梁山好漢,兩次想大幹一場,卻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TAG:評閱歷史 |
※為何東方朔做了那麼多的荒唐之事,漢武帝對他卻一忍再忍呢
※三果合一的奇異果,為何身價是獼猴桃的兩倍,誰才是水果之王
※他身為開國上將,卻要求死後不進八寶山,這是為何
※他是上海三大亨之一,和老蔣有很深的淵源,卻為何不跟隨他去台灣?
※呂布為何被稱「三國第一猛將」?征戰一生只敗過兩次,雖敗猶榮
※八爺黨和十四爺黨都是死對頭,為何雍正殺了老八,卻沒殺老十四?兩大原因讓他不敢下手
※劉備文有卧龍鳳雛,武有五虎上將,為何不能統一三國,原因很現實
※他被人稱為葉帥,是十大開國元帥之一,卻為何不擊落老蔣的飛機?
※梁山好漢眾多兄弟之前無一敗仗,為何南征方臘卻傷亡慘重?
※天下第一的風清揚,為何不去擊敗東方不敗,終於有人說了原因!
※軍不可一日無帥,一數據隱湖人真核,四連敗沃帥為何依舊讓他當核心
※梁山三大派系,為何這「三人組」無人敢惹,宋江吳用也奈何不了?
※此皇子是康熙長子,有才有貌有能有功,為何康熙死也不立他為太子
※此人是晚清第一重臣和封疆大吏,為何他卻從不敢對朝廷有二心呢?
※她是功夫明星的崇拜者,但與他合影之後,躺著也中槍,這是為何?
※清朝一大怪象,皇帝的孩子總是容易夭折,後幾帝更是無後,是為何
※諸葛亮智計超群,用兵如神,若此人不死,他不敢出山,這是為何?
※他為何是「首富」?面相上的兩個奇特之處,一般人不懂
※康熙當眾說她是天下悍婦,雍正還將她挫骨揚灰,八福晉為何這麼慘
※秦國在滅六國時的虎狼之師,為何到了秦末卻那麼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