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懂達摩祖師和蓮花生大士的這兩篇開示,凡夫也可立地成佛之三

看懂達摩祖師和蓮花生大士的這兩篇開示,凡夫也可立地成佛之三

四、達摩祖師的入道開示《血脈論》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佛的血脈。作《血脈論》,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祖曰: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此論和蓮花生大士開示的自行解脫之道都沒有一點宗教味,開明宗義,不玩虛的,直指心性,能明能信者,立地成佛。

先聖后聖,一脈相通。漢地藏地,都是佛心。誠不虛言!

《血脈論》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 謝力 語譯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欲界、色界、無色界原本就混融一體沒有分別,都是「心」在作用罷了。諸古佛(釋尊以前諸佛)和釋迦牟尼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答吾?問吾即是汝心,

問:「如果『不立文字』,那什麼是『心』呢?」

答:「你問我,這就是你的『心』在作用。我回答你,就是我的『心』在作用。我如果沒有『心』,又怎能回答你呢?你如果沒有『心』,又怎會提出問題來問我呢?問我的就是你的『心』。」

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

「從久遠的無數大劫到現在,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一切行為和運動,都是你的『本心』,也都是你的『本佛』。『即心即佛』,就是這個道理。除了這個『心』 之外,再也找不到別的『佛』了。

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自性真實非因非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

離開自己的『心』,去尋訪寂靜的涅槃和令人覺悟的大智慧(菩提),那是根本就無法做到的事。自己的心性(自性)是最真實不過的,它不受『因』也不受『果』的羈縛,這就是『心』的定義。自己的心,就是寂靜的涅槃。如果說『心』以外還有『佛』或『菩提』,那根本是無稽之談。

佛及菩提皆在何處?譬如有人以手提虛空得否?虛空但有名,亦無相貌;取不得、捨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見佛終不得也。

那麼 『佛』和『菩提』在什麼地方呢?打個比方,有人用手去捉拿虛空,能拿到嗎?虛空只是一個名稱,沒有實相,拿不得也放不得。因此,捉拿虛空是辦不到的事。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根本無法再找到『佛』。」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

「『佛』是自己的『心』造作而成的,何必遠離自己的『心』,往心外覓佛呢?所有的古佛和釋迦牟尼佛,只闡述這個『心』的道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如果說,心外還有佛,那麼佛在哪裡呢?

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若也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

『心』以外既然沒有『佛』,為什麼要生起『有佛』的妄見呢?一次又一次的欺騙自己,使自己迷惑,不能了解自己的『本心』;令自己被那些無情的物質所困擾,失去了自由。那些不信『自心是佛』的人,自己在欺騙自己,一點益處得不到。不要把錯誤歸咎於佛,佛本身無過無患,只不過是眾生自己顛倒,無法覺悟和認識到自己的『心』就是『佛』。

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儘是不識自心是佛。

如果認識到自己的『心』就是『佛』,就不應該往『心外覓佛』了。佛無法度化佛,如果以自己的『心』來尋找『佛』,那是不認識『佛』的緣故。那些『心外覓佛』的人,都是一些不認識『自心是佛』的人。」

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

「當認識到自己的『心』就是『佛』時,就沒有必要再禮拜那些外緣有相的『佛』了。也沒有必要以自己的『佛心』來念佛,佛是不誦經的。佛不持戒也不犯戒,佛因為不持戒也不犯戒,所以不會再造善業和惡業。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如果要找到『佛』,就必須先發現自己的心性(見性),『見性』就是『佛』。如果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一點益處也沒有。念佛會得到善的因果,誦經令你聰明,持戒能讓你往生天界,布施能得到福報。可是,這些都無法找到真正的『佛』。」

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如果不明白什麼是『見性』,要向那些擁有大智慧的人請教,這樣才能了卻生死輪迴的根本。不『見性』的人,就不是有大智慧的人。如果不是這樣,那麼那些能夠講解三藏十二部經的人,為什麼還是免不了生死輪迴?還要在三界中受苦,沒有解脫的時候。

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迴,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

從前有一位名叫善星的比丘,能背誦三藏十二部經典,但還是免不了生死輪迴。善星比丘免不了生死輪迴,就是因為不『見性』。現代人能講解三五本經論,就以為得到真正的佛法,這些都是愚痴的想法。如果不認識自己的『心』,就算把經典背得滾瓜爛熟,也得不到一點好處。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

如果要找到『佛』,就必須先發現自己的本性(見性)。自己的本性就是『佛』,『佛』就是那些自由自在的 『人』,不要把『佛』當作不是人。如果不『見性』,終日昏昏噩噩,向『心』外尋覓佛的蹤跡,這本來就不存在,又怎能找得到呢?」

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縱有珍饈如山,眷屬如恆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么?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

「如果想要領悟佛性,必須向那些擁有大智慧的人請教,要向他們苦苦的哀求。讓自己的『心』會悟,理解生死這件大事,不要讓自己的一生白白的渡過。自己欺騙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縱使擁有堆積如山的珍寶,家眷和屬下多到數不清,這些在活著時所擁有的一切,死後能帶走嗎?這些都是自我造作的有為法,和夢幻泡影沒有兩樣。如果不趕快找個明師指點,這一生又要白白渡過了。」

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

「每個人都擁有『佛性』,如果得不到明師指點,始終無法明了。不靠明師指點,而能自己覺悟的人,非常稀少。如果自己能夠覺悟,所覺悟的又契合佛陀本意,那就不需要再向那些擁有大智慧的人請教了;他本身就是一生下來就擁有大智慧的殊勝學者。

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未悟了,不學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謗佛忌法。如斯等類,說法如雨,儘是魔說,即非佛說。

如果還是不能夠會悟理解,就需要勤奮的向那些擁有大智慧的人學習,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會悟和理解。如果沒有辦法覺悟,那就不要再學了。避免和那些迷惑的人在一起,他們不分青紅皂白,胡亂的宣揚佛說,他們都是毀謗佛法、忌諱佛法的人;他們說得天花亂墜,但是都是魔說,不是佛說。

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揮,不覺墮生死海。但是不見性人,妄稱是佛。此等眾生,是大罪人,誑他一切眾生,令入魔界。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儘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

如果老師是魔王,弟子自然而然的就是魔民;迷惑的人任由他們指揮、擺布,在不知不覺中墮入生死輪迴的大海中。不『見性』的人,妄稱自己是佛,這種人是大罪人;他欺騙了自己也欺騙了別人,受他欺騙的人都被騙入了魔界。如果不『見性』,雖然能夠講解三藏十二部經論,但所說的儘是魔說。他自己也是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然不能分辨青紅皂白,又怎能免生死呢?」

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如果說『見性』就是『佛』,不『見性』就是眾生,如果離開眾生的本性,還有『佛性』可得,那麼佛現在在什麼地方呢?眾生的『自性』就是『佛性』,『自性』以外沒有『佛』,『佛』就是『自性』。除了『自性』以外,再也找不到『佛』。除了『佛』以外,也就沒有『自性』可言了。」

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迴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

問:「如果不『見性』,靠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為社會廣造福利,能夠成佛嗎?」

答:「不能。」

又問:「為什麼不能呢?」

答:「如果有一點點的法能讓你得到,那都是一些自我造作的有為法;都是因果和受報的輪迴法,免不了生死。什麼時候才能得成佛道呢?

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儘是謗佛,憑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佛都不許。

成佛需要『見性』。如果不『見性』,這些因果等等,都是外道法。『佛』是不需要學習外道法的。『佛』是不再造業的『人』,因此不受因果羈縛。如果說有一點佛法能讓你得到,那就是在謗佛,又怎能成佛呢?佛法不允許我們執著於一心、一能、一解、一見。

佛無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凈。諸法無修無證,無因無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惡,佛不精進,佛不懈怠,佛是無作人。但有住著心,見佛即不許也。

『佛』不需要持戒,也不會犯戒,『佛』的『心性』本來就『空無』。『佛性』是不受垢、凈等的污染,因此不須要修行,也不須要證悟。沒有因,也沒有果。佛不須要修善報,佛不再造惡業,佛不須要精進,佛也不會懈怠,『佛』是沒有造作的 『人』。『佛』不允許我們存有執著心。

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見此義,一切時中,一切處處,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惡。

這裡指的『佛』不是外緣有相的佛,請不要誤解。如果不了解『佛』的定義,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都不了解自己的本心。如果不能『見性』,在任何時候,想要生起無造作的想法,都是大罪人,都是愚痴的人;因此,墮入虛妄的『空』中,昏昏噩噩好象喝醉酒,不能辨別善惡。

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見解。

。如果想要修學無造作的法門,一定要先『見性』,然後摒棄一切因緣所產生的思慮。如果不『見性』,是不可能得成佛道的。」「有人認為這世間沒有『因果』的存在,隨心所欲的製造惡業,妄言這世界本來就是『空』的,作惡不算過錯。象這樣的人,死後墮入無間黑暗地獄,永遠沒有轉世的時候。如果是聰明人,就不要存有這種見解。」

問曰:既若施為運動,一切時中皆是本心;色身無常之時,云何不見本心?答曰:本心常現前,汝自不見?問曰:心既見在,何故不見?師曰:汝曾作夢否?答:曾作夢。問曰:汝作夢之時,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又問:汝言語施為運動與汝別不別?答曰:不別。

問:「既然任何時候的一切行為和運動,都是『本心』在作用,為什麼當我們的色身(肉體)消失的時候,還看不到我們的『本心』呢?」

答:「『本心』經常出現在你眼前,只不過你看不到罷了。」

問:「這『本心』既然經常顯現在我眼前,為什麼我看不到呢?」

大師問道:「你曾經做過夢嗎?」

答:「曾經做過。」

大師再問:「你作夢的時候,是你本身嗎?」

答:「是的,是我本身。」

大師又問:「你的言語、行為、運動和你自己有沒有差別?」

答:「沒有差別。」

師曰:既若不別,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從無始曠大劫來,與如今不別;未曾有生死,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好不惡,不來不去;亦無是非、亦無男女相、亦無僧俗老少、無聖無凡;亦無佛、亦無眾生、亦無修證、亦無因果亦無筋力、亦無相貌;

大師說道:「既然沒有差別,那麼這個『肉身』就是你的『法身』。而這個『法身』就是你的『本心』。這個『法身』,從久遠無數大劫以來,和今天沒有差別,也不曾有過生死。這個『法身』的本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善不惡,不來不去,沒有是也沒有非,沒有男女的相貌也沒有僧俗老幼等相貌,沒有聖、凡的差別,沒有佛也沒有眾生,不須要修證,沒有因果,沒有筋力也沒有相貌;

猶如虛空,取不得、捨不得、山河石壁不能為礙;出沒往來,自在神通;透五蘊山,渡生死河;一切業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難見,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見。

好象虛空一樣,取不得,捨不得。這個『法身』出沒往來自由自在,任何山河石壁都無法阻擋它,它能穿透五蘊山,能飛渡生死河,一切業力都沒有辦法羈縛於這個『法身』。」「這個『心』非常微妙,一般上難以覺察。這個『心』不同於物質所組成的心,它是人人都想從光明中看到的。

於此光明中運手動足者,如恆河沙,及乎問著,總道不得,猶如木人相似,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佛言一切眾生,儘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為不見性。

以這個『心』運手動足的人多到數不清,當你問及他們時,他們總說不清楚。他們好象木人一樣,自己的作用、自己感受,為什麼會不認識這個『心』呢?佛陀說:『所有的眾生,都是迷惑的一群』。眾生因為迷惑而造業,因此墮入生死河中,欲出還沒,就是因為不能『見性』。

眾生若不迷,因何問著其中事,無有一人得會者,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故知聖人語不錯,迷人自不會曉。故知此難明,惟佛一人能會此法;餘人天及眾生等,盡不明了。

眾生如果不迷惑,當問到他們時,為什麼沒有一個人會理解呢?自己在運手動足,為什麼不知道呢?聖人說得一點都不錯,迷惑的人自己完全不會理解。因此,知道『心』是非常難以理解的,惟有佛陀一人能理解這個道理。其他的人、天人及眾生等,都無法明了這個道理。」

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

「如果以智慧來明了這個『心』,就叫做『法性』,也稱為『解脫生死』。『法性』不拘泥於一切法,一切法也拘它不得。『法性』也稱為『大自在王如來』、『不可思議』、『聖體』、『長生不死』和『大仙』等。

名雖不同,體即是一。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心。心量廣大,應用無窮,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施為運動,皆是自心。一切時中但有語言道斷,即是自心。

名稱雖然不同,實際上卻是一樣。聖人的種種分別,都離不開自己的『心』。『心』的容量非常廣大,而且應用無窮。『心』作用於眼,令我們看見『色』;作用於耳,令我們聽到『聲』;作用於鼻,令我們嗅到『香』;作用於舌,令我們知道『味』;甚至行為和運動都是自己的『心』在作用。任何時候,只要有語言的產生,都是『心』在作用。

故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色無儘是自心,心識善能分別一切,乃至施為運用,皆是智慧。心無形相,智慧亦無盡。故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四大色身,即是煩惱,色身即有生滅,法身常住無所住,如來法身常不變異故。經云:眾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

所以說:『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感覺到物質的無邊無際(色無盡),是我們自己的 『心』;『心識』善於分辨一切。因此,所有行為和運動都是智慧。心沒有形相,智慧也沒有盡頭。這就是所謂的『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四大物質所組成的 『色身』,就是擁有一切煩惱的『色身』,它有生滅。法身卻常存在,也不存在;真如的『法身』是不會變動的。所以經藏中說道:『眾生應該知道,他們本來就擁有佛性』。」

迦葉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諸佛心。前佛後佛只傳此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但知自心,心外更無別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云: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迦葉尊者只是了悟了自己的『本性』,『本性』就是『心』,『心』也就是『性』。『性』在這裡和諸佛的『心』沒有兩樣。古佛和釋迦牟尼佛,只傳這個 『心』。除了這個『心』,再也找不到『佛』了。顛倒的眾生,不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終日忙忙碌碌的向外尋找『佛』的蹤跡。他們不斷的念佛、禮佛, 『佛』到底在什麼地方呢?不應該產生這樣的見解,要知道除了自己的『心』以外,就沒有『佛』了。經藏中說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道:『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忽爾見前,切不用禮敬。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盡落邪道。

「自己的『心』就是『佛』,不應該以自性的『佛』來禮拜那些外緣有相的佛。在禪定中,如果有佛或菩薩的相貌,忽然出現在你眼前,也不用禮敬它們。應該這樣觀想:『我的心本來就是空寂的,不應該有這些相的出現』。如果執取於相,就是著了魔,要墮入邪道。

若是幻從心起,即不用禮。禮者不知,知者不禮,禮被魔攝。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諸佛如來本性體上,都無如是相貌,切須在意。

這些相,都是幻相;幻由心生,因此不用禮敬。禮敬的人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禮敬;如果禮敬的話,將會被魔所困擾。我恐怕一般學佛的人不明了這個道理,所以在這裡一再強調。諸佛、菩薩的相貌,絕對不是你在幻境中看到的樣子,這點必須注意。

但有異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來清凈,何處有如許相貌。乃至天龍夜叉鬼神帝釋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懼;我心本來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見,但莫取相。

如果出現奇異的境界,不可以執取;也不要產生恐懼或疑惑。應該這麼觀想:『我的心本來就清凈,這許多相貌從何而來?』就算是天人、龍王、夜叉、鬼神、帝釋、梵王等相出現在你面前,不用心生敬重,也不要害怕。應該這麼觀想:『我的心本來就是空寂的,這一切相貌都是妄相,不要執取於相。』

若起佛見法見,及佛菩薩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墮眾生位中。若欲直會,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無別語。故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無定實,幻無定相。是無常法,但不取相,合它聖意。故經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如果生起佛見、法見或見到佛、菩薩的相貌,心生敬重的話,來生將墮入眾生位中輪迴不息。如果想當下就覺悟,千萬不要執取於一切相。....經藏說道:『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見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種種變化,是外道,總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錯禮拜。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

問:「為什麼不能禮拜佛、菩薩等呢?」

答:「天魔、波旬(魔王)、阿修羅(暴戾的生類)都擁有種種神通變化,經常幻化為佛、菩薩相貌,這些都是外道,不是佛。佛是自己的『心』,不要錯誤的禮拜。佛是印度的語言,在中國稱為覺性、覺者或靈覺。我們處事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都是出於自己靈覺之性。」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又云: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凈,無有雜穢。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名言猶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

「『性』就是『心』,『心』就是『佛』,『佛』就是『道』,『道』就是『禪』。『禪』這一個字,不是凡聖所能揣測。所以說:『見本性為禪』。如果不見本性,就不是『禪』了。即使能夠講解千經萬論,如果不見本性,也只是凡夫一名;這並非佛法太過於深奧,無法言說。經典中教些什麼呢?就是發現自己的『本性』。一個字也不認識的人,同樣能夠『見性』,『見性』後就和佛、聖沒有兩樣;人的自性本來清凈,沒有污染雜穢。所有的言論,都是聖人的『心』生起的 『用』,『用』本來就是『空』。用語言直接教導,尚且無法令人開悟。三藏十二部經典又有什麼作為呢?」

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唯有如來能知,餘人天等類,都不覺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妄執相及一切法即墮外道。

「『道』本來就是現成的,不用去修證。『道』非常微妙,不象聲色一樣容易理解。『道』就好象一個人在喝水,冷暖只有自己知道,無法向別人言說。只有佛陀能知道人、天人及一切眾生所不知道的。凡人智慧不夠,因此執著於相;不了解自己的『心』本來就是空寂的,妄執於相及一切法,因此墮入外道。」

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執即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如果知道一切法都是由『心』而生,就不會有執著,執著的人沒有智慧。如果『見性』,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一些無聊文字。千經萬論都不及明心見性。如果靠聽講就能契合及體會佛陀本意,一切教導就不須要用至理絕言了。教導只是一些語言文字,實際上不是『道』。『道』本來就不需要靠語言來解說,所有的語言解說都是虛妄。」

若夜夢見樓閣宮殿象馬之屬,及樹木叢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樂著,儘是托生之處,切須在意。臨終之時,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攝。法身本來清凈無受,只緣迷故,不覺不知,因茲故妄受報。所以有樂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來身心,即不染習。

「如果在晚上夢見樓閣、宮殿、象、馬、樹木、叢林、池、亭等景象,不可以起一絲一毫的『樂』的感受;這些景象都是將來托生的地方,這點必須注意。臨終的時候,不執取於相,就能解除障礙;如果生起一點疑心,就馬上被魔所困擾。我們的『法身』本來就清凈無染,只因為迷惑,使我們無法察覺。因此,很無辜的接受果報。所有『樂』的感受,都無法令你得到自在;當下如果覺悟自己本來的『心』,就不會再沾染這些業習了。」

若從聖入凡,示見種種雜類,自為眾生,故聖人逆順皆得自在,一切業拘它不得。聖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類業,被它聖人轉,天堂地獄無奈何它。

「如果從聖界進入凡界,聖人示現出種種眾生相,把自己當作眾生。聖人無論在順境、逆境都能夠自由自在,所有的業都不能羈縛於他。聖人擁有大威德,所有的業,都被他轉化了;天堂、地獄對他也無可奈何。」

凡夫神識昏昧,不同聖人,內外明徹。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後悔無相救處。貧窮困苦皆從妄想生,若了是心,遞相勸勉,但無作而作,即入如來知見。

「凡人神識昏黯蒙昧,無法和對內外都明了入微的聖人相比。如果有懷疑,就不應該去做;做了以後墮入生死輪迴,才後悔找不到自我拯救的地方。貧窮和困苦都是由妄念而產生的。如果了解了自己的『心』,要不斷的勸勉自己;以沒有造作的『心』處事,就能得到真如的大智慧。」

初發心人,神識總不定;若夢中頻見異境,輒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從外來。夢若見光明出現,過於日輪,即余習頓盡,法界性見。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說。

「剛剛發心學佛的人,神識不能安定。如果在夢中經常看

見奇異的景象,不要疑惑,這些都是自己的『心』所造作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夢中如果見到比太陽還輝煌的光明,就表示自己的業習已消除頓盡了,開始見到自己的『法性』;如果有這種事情發生,就是已獲得成道的種子;自己知道就好了,不要對別人提起。

或靜園林中行住坐卧,眼見光明,或大或小,莫與人說,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靜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與晝無異,不得怪,並是自心欲明顯。或夜夢中見星月分明,亦自心諸緣欲息,亦不得向人說。夢若昏昏,猶如陰暗中行,亦是自心煩惱障重,亦自知。

在寂靜的園林里,行住坐卧時,眼睛看見光明,無論大小,都不要對別人提起;也不要執著於這些光明,這些都是自性的光明。在寂靜的黑夜中,行住坐卧時,眼睛看見光明與白天一樣,不要覺得奇怪,這是自己的『心』更加明顯了。在睡夢中,看見星月分明,表示自己的『心』的各種因緣即將熄滅,也不要向別人提起。夢中如果昏昏沉沉,好象在黑夜中行走,表示自心的煩惱障礙太重了,自己知道就好了。」

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廣學多知無益,神識轉昏。設教只為標心;若識心,何用看教?

「如果能發現自己的本性,就不用讀經、念佛了,學得太多對自己沒有益處,反而令自己的神識昏暗。佛陀所教的只不過是標明你自己的心罷了,如果認識了自己的 『心』,又何必去理會那些教誨呢?」

若從凡入聖,即須息業養神,隨分過日。若多嗔恚,令性轉與道相違,自賺無益。聖人於生死中,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它不得。聖人破邪魔,一切眾生但見本性,余習頓滅。神識不昧,須是直下便會,只在如今。

「如果從凡界進入聖界,必須停止造業和培養自己的神識,安安分分的過日子。如果嗔恚心太重,會令自己的心性轉變,和正道相違背;自己騙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聖人在生死輪迴中,自由出沒,隱現不定,一切業力都無法羈縛於他;聖人永遠戰勝邪魔。一切眾生如果能發現自己的本性,業習頓時消失殆盡,神識自然清醒,當下就能覺悟,覺悟就在今天。」

欲真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余習亦盡。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會佛意,用功最多;違背聖意,終日驅驅念佛轉經,昏於神性,不免輪迴,

「想要覺悟什麼是『道』?就不要執著於所有的『法』。停止造業和培養自己的神識,業習就會消失殆盡;自然而然的就會明白什麼是『道』,不須要花費功夫去追求。外道無法領會什麼是『佛意』,它們非常用功,可是一切都與佛陀的原意相違背。它們終日忙忙碌碌的在念經、轉經,結果使得自己的神識更加昏黯;因此,免不了墮入輪迴中。

佛是閑人,何用驅驅廣求名利,後時何用?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卧;廣學多聞,以為佛法。此等眾生,儘是謗佛法人。

『佛』也是一般的等閑人,那些枉費一生精力追求而得到的名利,死後又有什麼用呢?那些不『見性』的人,讀經、念佛、學習、精進,一天到晚在求道,長期打坐不睡眠,到處參學聽講,以為這樣做就是在學習佛法。其實這樣的人,是在毀謗佛法。」

前佛後佛,只言見性。諸行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難多聞中得第一,於佛無識只學多聞,二乘外道皆無識佛,識數修證,

「諸古佛和釋迦牟尼佛只闡述了『見性』這個道理。各種『行』都屬於『無常』,如果不『見性』,妄言自己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大智慧,是大罪人。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難尊者多聞稱第一;可是他對佛法並沒有深入的認識,只學到多聞。聲聞和緣覺這二乘的學者,只懂得要修證,可是無法見到真正的『佛性』;

墮在因果中。是眾生業報,不免生死,遠背佛意,即是謗佛眾生,殺卻無罪過。經云:闡提人不生信心,殺欲無罪過。

因此,墮入因果中;這些都是眾生的業報,都脫離不了生死;違背了佛陀的本意,都是在毀謗佛法,就算把他們殺死也不算罪過。經藏中這麼說道:『闡提人(icchantika,斷善根者)不生信心,殺卻無過。』」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見性,即不用取次謗它良善,自賺無益。善惡歷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獄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現墮黑暗地獄中;亦不覺不知,只緣業重故,所以不信。

「如果對佛法能生起信心,將來一定能成佛。如果不" 見性",也就沒有第二種方法可以成佛了。毀謗良善的佛法,是自我欺騙,一點益處也得不到。善惡和因果都歷歷分明,天堂和地獄只在眼前;愚痴的人不相信這一點,馬上就墮入黑暗地獄中,可是他自己還不知道;這是因為他們宿世業力太重了,所以沒有辦法生起信心。

譬如無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縱向伊說亦不信,只緣盲故,憑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復如是。現今墮畜生雜類,誕在貧窮下賤,求生不得,求死不得。雖受是苦,直問著亦言我今快樂,不異天堂。

這好比瞎子不相信有光明,你向他解釋什麼是光明,他也沒辦法理解,因為他是瞎子,又怎會知道什麼是光明呢?愚痴的人也一樣,馬上就要墮入畜生餓鬼等道,誕生在貧窮下賤的生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雖然它們在受苦,可是當你問及他們時,他們會告訴你,他們活得很快樂,他們的生長環境不亞於天堂。

故知一切眾生,生處為樂,亦不覺不知。如斯惡人,只緣業障重故,所以不能發信心者,不自由它也。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因此,知道一切眾生,都以它們自己的生處為樂,對其他的一切都是不知不覺的。這些人沒有善根,是因為宿世的業障太重,所以不能生起信心,也無從生起信心。如果發現了自己的『心』就是『佛』,不用落髮出家,在家人一樣是『佛』。如果不『見性』,就算落髮出家了,還一樣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慾不除,憑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慾。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慾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凈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凈,染污不得。

問:「在家人有妻室,淫慾之心沒有斷除,又怎會成佛呢?」

答:「如果只談論『見性』,不談論『淫慾』,就是因為不『見性』。只要能『見性』,就會發現『淫慾』本來就是空寂的,它自然會斷除。對『淫慾』也不要存有樂的感受,縱使還有業習的存在,也不會造成傷害。為什麼呢?因為『性』本來就清凈。『性』雖然處於五蘊色身中,但是它的本來就是清凈的,無法被染污。」

法身本來無受,無飢無渴,無寒熱,無病,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只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饑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若於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

「我們的『法身』本來就沒有感受,沒有饑渴,沒有寒熱,沒有病痛,沒有恩愛,沒有眷屬,沒有苦樂,沒有善惡,沒有長短,沒有強弱,本來什麼都沒有。這是因為各種因緣,使我們執著於我們的『色身』,因此就產生了饑渴、寒熱、瘴病等種種相。如果不執著,你就會覺得自由自在。如果在生死中得到自在,就是得到了一切的法,這和聖人的神通自在沒有兩樣;在任何地方,你都會覺得安樂。

若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輪迴生死。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問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業。縱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不得。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為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迴生死。從悟得本性,終不作業。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它何。

如果心有疑慮,決定穿透一切境界,那就不要犯錯,也不要造作;造作使你避免不了生死輪迴。如果『見性』,旃陀羅(下賤種)也一樣可以得成佛道。」

問:「旃陀羅(四種性最下者)以殺生為職業,為什麼能夠成佛呢:」

答:「如果我們只談論『見性』,不談論職業,就是因為不『見性』。只要能『見性』,縱使我們的職業造成了一些業障,可是一切業力都無法將我們羈縛。從久遠無數大劫以來,人們就是因為不見性,所以才墮入地獄中。造業能令我們輪迴生死,從悟得『本性』開始,就不要再造業了。如果不『見性』,念佛一樣逃避不了業報,更何況殺生呢?如果『見性』,疑慮之心頓然消除,就算曾經殺生,業力也奈何他不得。」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遞傳心印。吾今來此土,唯傳頓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登於劍輪,一食長坐不卧,儘是外道有為法。若識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汝即諸佛心。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若不識自己靈覺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塵,覓佛終不得也。

「禪宗在印度傳了二十七代,代代相傳的就是這個『心印』。達磨大師來到了中國,所要弘揚的就是這種頓悟的大乘法門--『即心即佛』。他不討論持戒、精進、苦行,也不教導上劍輪、入水火的功夫;每日一食,長坐不卧,這些都是外道的有為法。如果認識了自己的行為和運動的靈覺之性,就是得到了諸佛的心。諸古佛和釋迦牟尼佛,也只闡述了一個修『心』的方法,並沒有教導其他方法。如果認識了這個方法,就算你是目不識丁的凡夫,也一樣能成佛。如果不認識自己靈覺之性,到死後身體化為塵土時,也找不到佛的蹤跡。」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無形相,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取不得。不同質礙,不同外道。此心除如來一人能會,其餘眾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離四大色身中,若離是心,即無能運動。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身是無性,因何運動。

「『佛』也就是『法身』,又稱為『本心』。這個『心』,沒有形相、因果、筋骨,就好象虛空一樣,無法取得。這個『心』不是物質的心,也不是外道所說的心。這個『心』除了佛陀一人能理解外,其他的眾生或迷惑的人都無法理解。這個『心』,並沒有離開我們那由四大元素所組成的『色身』,如果我們的『心』離開了 『色身』,就無法運動了。我們的『色身』是沒有知覺的,就好象草木、瓦礫一樣。我們的『色身』沒有『性』的存在,那麼它靠它什麼來運動呢?那當然是 『心』。

若自心動,乃至語言施為運動,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動是心動,動即其用。動用外無心,心外無動。動不是心,心不是動。動本無心,心本無動。動不離心,心不離動。動無心離,心無動離,動是心用,用是心動。動即心用,用即心動。不動不用,用體本空。空本無動,動用同心,心本無動。故經云:動而無所動,

如果『心』動,就會產生語言、行為和運動。視覺、聽覺等各種知覺,也都是『心』在作用。『動』就是『心動』,『動』是『心』在作用。『動』以外沒有其他的『心』,除了『心』以外,就無法『動』了。『動』不是『心』,『心』也不是『動』。『動』本來就沒有『心』,『心』也本來就沒有『動』。『動』離不開『心』的作用,『心』也離不開『動』。不『動』的時候,『心』就離開了,『心』停的時候,也就無法『動』了;『動』是『心』的作用,一切作用也就是 『心』在『動』;『心』一『動』就產生作用,不『動』就沒有作用;作用的本質是空,空本來就不會『動』。『動』和『用』源出於『心』,『心』本來就不會 『動』。經藏裡面說道:『動而無所動』。就是這個道理。」

終日去來而未曾去,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口+笑)而未曾(口+笑),終日聞而未曾聞,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喜而未曾喜,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住而未曾住。故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知,本自圓寂。

「整天想到要到哪裡去可是去不成,想見而見不到,想笑而笑不出,想聽而聽不到,想知而無法得知,想喜而未曾喜,想行走而不去行走,想安住下來而沒有辦法。所以經藏中說道:『不再言語的時候,心的行動就寂滅了』。視覺、聽覺等知覺,本來就不存在。

乃至嗔喜痛癢何異木人,只緣推尋痛癢不可得。故經云:惡業即得苦報,善業即有善報,不但嗔墮地獄,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執即業脫。若不見性,講經決無憑,說亦無盡。略標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所以嗔恚、喜樂、痛癢的感受和木人的感受有差別嗎?木人本來就無法感受到痛癢。經藏裡面說道:『惡業即得苦報,善業即有善報』。對佛法生起嗔恚心的人墮入地獄,生起喜樂心的人往生天界。如果知道嗔恚和喜樂的本性是空,那麼就不會對它們執著,業力也就因此擺脫了。如果不『見性』,所講述的經論完全沒有憑據,只不過是約略的標明什麼是邪,什麼是正而已。」

頌曰: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彳+扁)法界,窄也不容針。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偈曰:

吾本來此土。 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果然,禪宗以心傳心之無上解脫之道,從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最後到六祖慧能處,衍成曹洞、臨濟、雲門、溈仰、法眼五派,開始大行天下,大成就者倍出,功德無量!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國學 的精彩文章:

儒學不僅僅是一門思想體系,更是超越現代科學的生命學體系
看懂達摩祖師和蓮花生大士的這兩篇開示,凡夫也可立地成佛之一
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
一位95歲的老人在爬山時還能健步如飛,只因做好了一件事

TAG:新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讀懂了傅大士說的這三首偈子,就讀懂了禪宗
非人哉裡面的三樣東西,如果擁有,你就是人生贏家!大士獨佔兩樣
非人哉:白澤戴上觀音大士的改良眼鏡,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
非人哉:白澤遭小白澤一口一個大士威脅?四菜一湯比不過乾脆面!
非人哉:哪吒欺負烈烈,大士把哪吒變成了小馬寶莉
《非人哉》九月吐槽大士喝咖啡的習慣,結果就被大士變成了一匹馬
非人哉:誰說神仙們都是老古董?觀音大士明明很趕潮流!
非人哉:白澤成顏如玉?觀音大士睡過頭!
蓮花生大士陶瓷唐卡
第三十二回 少室山大士退紅軍 洛陽市群生照寶鏡
賊寇見到觀音大士在雲層中,嘆氣說:這是佛土不可侵犯啊!
非人哉:二郎神喜歡毛茸茸,哪吒喜歡烈烈龍,那大士喜歡啥?
王羲之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
非人哉:彩虹瑪麗蘇哮天?三眼哥崩潰認錯,觀音大士冷笑!
非人哉,孫悟空猴性不改,每次來大士家都順走東西
白澤第一次拜訪大士,誰注意到他家「壁畫」?賭你一個字都看不懂
非人哉:神仙打噴嚏花樣多,大士吐蓮花,紅孩兒龍女變出一桌烤魚
劉宋皇上的舅舅被大士族瞧不起,找皇上哭訴卻被說活該
非人哉:黃黑CP被月老鎖定,賽太歲對白澤動手,真相讓大士傻眼
非人哉:觀音大士的坐騎,到底是男還是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