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大臣拿的竹板有什麼?史上最通用、最久的一件辦公用品

古代大臣拿的竹板有什麼?史上最通用、最久的一件辦公用品

古代大臣拿的竹板有什麼?史上最通用、最久的一件辦公用品

笏板

《禮記·玉藻》中記載:" 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見於天子與射,無說笏,入大廟說笏,非古也。小功不說笏,當事免則說之。旣搢必盥,雖有執於朝,弗有盥矣。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笏畢用也,因飾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

笏板

笏板的長度大約2尺6寸,中寬3寸,此物件雖然不大,但卻很貴重, 這是由它的質地決定的。笏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最早出現的年代應在春秋以前,史學家認為在商朝就可能開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國官員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辦公用品。

古代大臣拿的竹板有什麼?史上最通用、最久的一件辦公用品

笏板

笏,又稱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做的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上朝用,則稱為"笏"。及至後來紙張普及後,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使用笏竟開始有了等級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對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明代則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員就沒有資格用它了。這與當代官員用筆記本不同,沒有嚴格的等級之分。

古代大臣拿的竹板有什麼?史上最通用、最久的一件辦公用品

笏板

笏板在中國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徵。如《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是說,一家有百餘人位居高位。另明朝歸有光《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歸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勵他勤奮讀書,希望歸有光將來也能執笏在朝為官。

古代大臣拿的竹板有什麼?史上最通用、最久的一件辦公用品

象牙

眾臣在朝中手執朝笏以示對皇帝的尊敬;第二是作為記載大事時使用。現在,有事時可以用記事本記錄,但古代並沒有記事本,遇到朝政大事或對皇帝稟報國事時,便把重要事件寫在朝笏上,以作備忘之用。朝笏興於周廢於清,用玉、象牙或竹木製成,依官階區分,為官階地位的象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韻古風 的精彩文章:

不作就不會死的女子,史上最坑兒子的母親,使兒子丟掉皇位
她受盡磨難,成史上唯一一位名將記載到將相列傳,比丈夫還有名
明朝一位不亞於戚繼光的大英雄,可惜被史官埋沒,戰績驚人
清朝的「頂戴花翎」對於當官人意義非凡,但究竟是什麼玩意?
八旗與戚家軍交戰深知此器厲害,戚繼光的發明造福大清兩百年

TAG:無韻古風 |

您可能感興趣

長城腳下挖出一堆破竹板,考古隊一看:最有「血性」的國寶!
孟嘗君把怨恨的五百人從竹板上削去,譚拾子的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竹板這麼一打兒 說說百年前的「穿越小說」是怎麼寫當代的
法斗拆家遭到主人處罰,趴牆上用竹板打屁股,網友:看著就讓人心疼!
大熊貓挑戰竹板滑梯,意外失控撞疼了頭,心疼抱自己的動作亮了!
清朝大內侍衛在值班時,上廁所是這樣處理的,嘴裡還要放一塊竹板
歡樂喜劇人:竹板這麼一打,小嶽嶽完全切不進歌,逗笑全場
晚清大內侍衛回憶,伺候皇帝每晚被迫咬竹板睡覺,上崗吃糖除口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