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讀蕩寇風雲背後的歷史

解讀蕩寇風雲背後的歷史

貓不聞餃子 時拾史事

解讀蕩寇風雲背後的歷史

作者:貓不聞餃子

本文系時拾史事原創,任何轉載及搬運需授權

近日電影《蕩寇風雲》正在各大院線熱映,影片講述地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抗倭英雄」戚繼光的故事。影片具體情節和好壞大家可移步影院一窺究竟,這裡主要為大家對歷史背景做一些鋪墊與解讀。

初露鋒芒

戚繼光祖上隨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戰從龍有功,後戰死於雲南,為表彰其功績,戚家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1544年戚繼光的父親去世,年僅16歲的戚繼光承襲父職,正式開啟了自己的軍旅生涯。16—27歲這段時期戚繼光一直負責山東海防。山東沿海也屢有倭寇騷擾。嘉靖三十三年,25歲的戚繼光被朝廷升任為山東等處防倭署都指揮僉事。此時的戚繼光正是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年紀。正如他所寫下的詩句那樣:「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戚繼光上任後,立即對衛所進行整頓,嚴肅軍紀,秉公執法,可謂雷厲風行。他對這一艱巨的任務信心滿懷,他自己說:「自覺二十歲上下,務索做好官,猛於進取,而其他利害勞頓,皆不屑計也。」戚繼光任在任的兩年期間,山東沿海海防,成為當時沿海各省最為穩固的防線。基於此,朝廷才將戚繼光調到倭患最嚴重的閩、浙地區。將他放置在更大的歷史舞台,才能充分發揮他卓越的軍事才華。而在山東防倭任職期間的一些列事迹,為他後來馳騁閩、浙沿海,平定倭患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倭亂的興起

倭寇興起於元代,自元初到有明一代,其對我國沿海的騷擾,劫掠,前後持續長達300餘年。14世紀中葉,正值日本進入「南北朝」戰亂時期。一些在戰爭中失敗的武士,逐漸淪落為「浪人」,依靠燒殺搶掠等手段謀生,這些浪人和當地專門從事走私貿易的海商相互結合,形成廣為禍患的倭寇。

但史學界對「前期倭寇」與「後期倭寇」有所區分,活躍於十四世紀後半期的「前期倭寇」更加「貨真價實」,主要由日本人構成,其間或也有一些被稱之為「禾尺」、「才人」的朝鮮人。

據《高麗史》載:「禾尺、才人不事耕種,相聚山谷詐稱倭賊。」所謂「禾尺」、「才人」實際上就是歸化於高麗的女真或契丹族後裔。但即便如此,此一時期的倭寇內部,日本人仍然是其構成的主導力量。

與「前期倭寇」不同,活躍於十六世紀中葉的「後期倭寇」以浙江、福建、廣東諸省沿海地帶為主要活動舞台,進行走私貿易。明朝嘉靖時期的倭寇成分更為複雜,期間存在大量中國籍海盜、走私集團。大量史料顯示,此一時期倭寇相比較而言,非佔主導地位的並非日本人。大部分是中國的走私海商及其追隨者。比如根據史籍記載「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閩浙江南北廣東人多從倭者。大抵賊中多華人,真倭只十之一二。」

很多日本倭寇都是依附於華人的海盜集團,時人鄭曉在其所著《今言》中說:「倭奴藉華人為耳目,華人藉倭奴為爪牙,彼此依附,出沒海島,倏忽千里,莫可蹤跡。」

明嘉靖時期倭寇興起的原因,與明朝的海禁政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明代之初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寇不時與張士誠、方國珍的殘部相勾結,擾亂東南沿海地區。讓朝廷十分頭疼。(及張士誠、方國珍分據東南海上,而遺孽竄島中,兩浙淮陽驛騷矣。)

洪武二年(1369年)「倭寇入寇山東海濱郡縣,掠民男女而去。」朱元璋在獲悉此事後,主動派使臣到日本交涉。其在詔書中寫道:「間者山東來奏,倭兵數寇海邊,生離人妻子。損害物命。故修書特報正統之事,兼諭倭兵越海之由,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廷;不臣,則備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為寇賊,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至其國,縛其王。」然而日方的「九州征西將軍」懷良親王在接到信後,斬殺了五名使臣,其餘悉數扣押。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一再向日本派去使者,一再被拒絕也始終克制。「以蒙古之轍為鑒,終不加兵。」(所謂「以蒙古之轍為鑒」指的是元朝曾多次征討日本,均因颱風襲擊而失敗,日本的「神風」信仰就是因此而來。)

當朱元璋發現外交手段無法有效解決倭寇問題時,便對內在沿海地區採取「海禁」政策。規定「片板不許入海」,禁止民間私人海上貿易,只允許保留加以限制的官方朝貢貿易。然而對於福建、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的百姓而言,不冒險突破「海禁」之令根本無法生存。明中葉以後,人口的增長使得原本可耕種土地面積就少的沿海地區壓力倍增,不得不以海為田,下海求食。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指出,沿海省份「田不供食,以海為生,以津舶為家者,十而九也」。

另一方面明政府的海禁政策加上有限制的朝貢貿易體系,無法滿足海外市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量。人口壓力加之貿易需求的增長,使得沿海地區的走私規模日益擴大。(「海上之國方千里不知幾也,無中國續綿絲帛之物則不可以為國。禁之愈嚴則其值愈厚,而趨之者愈眾。私通不得則攘奪隨之。」)

嘉靖二年(1523年)發生在寧波的「爭貢」事件,被史學家們普遍定義為「後期倭寇」的發端。按照規定,維持明朝與外國的朝貢貿易關係是由市舶司負責的,外國船舶必須持有明朝政府頒發的「勘合」做為憑證,方可前來貿易。事件起源於日本大名細川氏和大內氏各自派遣使團來華貿易,兩團在抵達浙江寧波後因為勘合真偽之辯而引發衝突。據嘉靖《寧波府志》記載:「兩夷仇殺,流毒廛市。」

此事件導致明朝政府決定廢除了浙江、福建市舶司,僅保留廣東市舶司一處,由此明朝與日本的貿易途徑中斷,為後來的倭亂埋下伏筆。

海波終平

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起,倭寇之患達到頂峰。嚴重威脅到沿海地區的安全,「聯舟數百,擁眾數萬……賊至必焚毀室廬而煙焰數十里,劫殺人民而死亡動則數千人。」

1555年,戚繼光調任浙江都司僉事,分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

明代自中葉以來,承平日久,武備廢弛,衛所制度己無法發揮最初的效力。衛所官兵「驅之戎行,則恍然自失;責之城守,則恬若罔聞」,「平居則哨探不設,臨陣則紀律無聞。」毫無戰鬥力可以。因此不少將領主張推行募兵制,戚繼光就是其中之一。

戚繼光很注重士兵的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他認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可以反映出他的本質,因此在選兵的時候他還會適當借鑒面相之法。他在所著《紀效新書》中說:「選人以精神為主,而當兼用相法,亦忌凶死之形,重福氣之相」。

所謂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器,除了士兵本身的素質以為,戚繼光也很注重對武器裝備的改良。戚繼光認為「有精兵而無精器以助之,是謂徒強」加之戚繼光對軍隊作戰陣線的編製和創新,12人為一隊,配備長短不一的兵器,相互配合,各司其職。此便著名的「鴛鴦陣」,很是讓倭寇大吃苦頭。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十九日,16艘倭船滿載1000多人抵達寧海,燒殺搶掠。戚繼光接到消息後於二十二日,部署好台州防務,親率主力2000餘人奔赴寧海。此役乃是「戚家軍」的「鴛鴦陣」首次亮相,半個時辰便殺敵數百,而戚家軍無一陣亡。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戚家軍屢立戰功,倭賊懼之如虎。

1567年隆慶皇帝朱載垕繼位,明政府放棄了開國以來的海禁政策,倭患起于海禁,如今海禁已開,沿海民眾允許下海貿易,倭寇也就消失了。而戚繼光平定「南倭」後則被調往北方,繼續對抗「北虜」。

參考文獻:

班布爾汗:《「抗倭英雄」戚繼光背後的歷史,獨特的民族英雄之路》

盧如平:《戚繼光浙東抗倭述略》

吳曉娟:《民族英雄戚繼光愛國抗倭史跡述略》

朱亞非:《從歷史檔案看戚繼光在山東的防倭活動》

樊樹志:《「倭寇」新論》

孟慶梓:《明代的倭寇與海商》

張蘇:《嘉靖年間徽州海商反海禁鬥爭——以王直為例》

李金明:《明初中日貿易與倭寇》

鄭榕:《明代地方社會中的海盜形象探析》

李宗勛:《高麗與明嘉靖時期的倭寇問題比較——兼談戚繼光剿倭》

車安剛:《東南沿海抗倭鬥爭中戚繼光的練兵治軍思想》

更多靠譜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讀者群號 53585837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人牲、人殉,把活人弄死有那麼多講究(二)
端午賽龍舟,可不是為了屈原
身居高位、二十年屹立不倒:房玄齡是怎樣做到的?
曹操端午節日常,三國快報
換種方式講西漢76|陳阿嬌死了

TAG:時拾史事 |

您可能感興趣

杜江動情解讀《烈火英雄》背後的真實故事
解讀曹操,揭秘三國狂歡背後的真相
從戰爭角度解讀隋朝興亡史
解讀情緒背後的影響和原因,生活才會更簡單
解讀:《我不是葯神》背後的陰謀
學習風水的重要基礎知識,傾情解讀風水與陰陽之間的關係
風暴已至 攜愛前行 《光·遇》新章節暴風眼場景解讀
展覽解讀:朝陽北塔的歷史變遷
王茂蕾解讀解讀《延禧攻略》「袁春望」,稱他是偏執和瘋狂的結合體
儒雅之風,解讀何為「書卷氣」
學習風水的重要基礎知識,解讀風水與陰陽之間的關係
解讀「禪讓」在歷史中的癥結
《西遊記》中唐僧、悟空、八戒、沙僧背後的勢力關係大解讀
《廉政風雲》「煙幕彈」懸念十足獲觀眾好評 導演麥兆輝解讀電影細節「漲姿勢」
解讀丨《史記》的天下觀
任性背後的實力——米芾《盛制帖》解讀
解析:房屋風水全解讀!
易經與風水解讀
重尋民族的文化脊樑——鮑鵬山《風流去》解讀
自動駕駛激蕩風雲錄:來自圈內人的冷眼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