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全球海基反導能力美軍最強兩個人物是關鍵

全球海基反導能力美軍最強兩個人物是關鍵

如果要探討是否應當擁有海基彈道導彈防禦能力,那麼在這個領域發展最成熟的美國海軍就不容忽視。本文從海基彈道導彈防禦的來源講起,簡要闡述了其作戰系統的發展,以及在該領域的兩個至關重要的人物。

美國海軍對海基彈道導彈防禦的興趣源自於美蘇對峙的冷戰時期,當陸基雷達網和攔截導彈無法對付前蘇聯戰略核潛艇發射來襲的彈道導彈時,海軍就希望能夠在彈道導彈防禦上爭得一席之地。

不過,對海上作戰而言,轟炸飛機和反艦巡航導彈的空中威脅更為迫切。美國海軍戰術防空與反導的歷史從60多年前二戰末期應對「神風」特攻機時就開始了。

從艦空導彈的「3T」時代到「宙斯盾」作戰系統的誕生,美國海軍在一體化防空反導領域穩步前行,最終造就了今日已經具備作戰能力的「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初步以攔截中/近程彈道導彈為目標,未來將具備攔截遠程彈道導彈乃至洲際彈道導彈的能力。

二戰時期,海軍航空兵取代艦炮成為海上打擊主體,海上防空成為海軍水面艦艇攻防能力的重要指標。特別是日本的「神風」特攻機,近2800架「神風」特攻機擊沉了34艘海軍艦船,重損368艘其他艦船,導致4900名艦員死亡,4800多名艦員受傷。所有艦船中近8.5%被「神風」特攻機擊沉。這促成美國海軍啟動研製防空導彈的「大黃蜂」計劃,並最終促成了艦載防空導彈「3T時代」——「黃銅騎士」、「小獵犬」和「韃靼人」導彈——的出現。

1967年10月21日,以色列海軍「埃拉特」號護衛艦被埃及「科馬爾」級導彈快艇使用2枚蘇制「冥河」反艦導彈擊沉。這一事件使原來準備替代「3T」導彈的「宙斯盾」計劃以全新的目的(將防空反飛機與反艦載巡航導彈相結合),從而催生了世界上最優秀的艦載作戰系統——「宙斯盾」系統。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向美國人展示了引人注目的戰區彈道導彈威脅。伊拉克使用「飛毛腿」導彈攻擊沙烏地阿拉伯,人們從美國海軍部署在海灣地區的「宙斯盾」戰艦上的SPY-1雷達記錄看到了「飛毛腿」導彈。這激發了許多人的想像力,海軍最先進的防空系統「宙斯盾」系統或許可以扮演新的角色,即反導導彈系統。

因此,1991年春美國國會和戰略防禦計劃辦公室(導彈防禦局的前身)要求美國海軍對建設海基戰術和戰區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即如何利用現有的「宙斯盾」系統基礎來發展新能力。

至此,海基彈道導彈防禦開始從戰術防空與反導中延伸出來,開始了探索的20年。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向美國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嚴重警告——本土難以避免空中威脅。

2001年12月13日,美國總統布希在白宮玫瑰園正式宣布,美國退出1972年與前蘇聯共同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從而為研製和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的合法化掃清了道路。美國從2002年1月開始頻繁利用「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戰艦進行海基彈道導彈攔截試驗,海基彈道導彈防禦逐步走向實戰化。

疏理這個演進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威脅發展帶動著需求的變化,今日「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是最初戰術防空和反導的一種延伸。

從最初的飛機轟炸、「神風特攻」到機載和艦載反艦巡航導彈,再到未來的反艦彈道導彈,水面艦艇本身的對空防禦問題貫穿始終。

美國海軍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2012年7月指出「一體化防空和導彈防禦是現代海軍艦隊的基礎。」他談的是海軍水面艦艇生存下來才能夠實施打擊的問題。壽命周期達數百億美元的超級航空母艦要避免被反艦彈道導彈擊沉,只是海基彈道導彈防禦的一個方面。

攔截攜載核彈頭的中遠程乃至洲際彈道導彈、發射攔截彈攻擊敵近地軌道上的衛星,則使「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有了戰略價值。

美國海軍防空反導武器發展的歷史上,有兩個關鍵性的人物。第一個是美國海軍最著名的將領之一,1955年開始擔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的阿利·伯克海軍中將。

他認為導彈將成為未來海軍部隊的核心,決心以多種相互補充的方式來解決艦隊防空效率低下的問題,大力推動海軍導彈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多型艦載防空導彈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是1970年開始擔任「宙斯盾」防空系統項目辦公室主任的韋恩·邁耶(WayneMeyer)上校。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海軍認為當時的防空導彈及其火控系統是不夠可靠的,容易受到干擾,將無法應對敵人的大規模攻擊,於是從1964年8月開始研發一種新型先進水面導彈系統。

但這仍然是為戰艦研發導彈的模式,重點仍然是在導彈本身。邁耶上校就是實現發展模式革命的關鍵人物,他認為艦對空防禦的進一步發展將不僅涉及導彈本身,而要涉及到與導彈相關的一切——火控系統和其他硬體、軟體、雷達等。因此,尋求更高的整體性能來發展新型導彈武器系統,而非取代或者逐步升級導彈本身,是更有效的舉措。

1974年,「宙斯盾」項目辦公室升級為「宙斯盾」武器系統辦公室,邁耶晉陞為少將,並被任命為辦公室主任及水面作戰系統分部主任。也就是說,他不但能設計武器系統,還能指揮搭載武器的平台導彈船的設計。這不僅讓自己可以設計平台,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宙斯盾」體系,讓平台和武器系統集成,而不是像從前那樣,用一堆高技術產品簡單拼湊。

美國海軍開始以「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艦體和工程設計為基礎建造其下一代導彈艦艇,並採用了新一代的雷達和作戰系統。1983年,首艘「宙斯盾」導彈巡洋艦「提康特羅加」(CG-47)號服役;23年後的2006年,美國海軍以邁耶的名字命名了DDG-108號驅逐艦,這是美國海軍建造的第85艘「宙斯盾」艦,也是交付美國海軍的第100套「宙斯盾」作戰系統。

「宙斯盾」作戰系統能夠取得空前的成功,作戰系統整體性發展方式是其中的關鍵。邁耶把「宙斯盾」項目辦公室的理由歸結為「建造一些,測試一些,學到不少」,堅持循序漸進、科學統籌的做法,實際上他最大的貢獻在於協調,把龐雜的利益各方統一起來實屬不易。

美軍叫囂反導無敵:中國這武器輕鬆打臉

以色列「箭」系列防空導彈系統

上周,以色列用箭2反導系統擊落了試圖擊落以色列戰鬥機的敘利亞S-200遠程防空導彈。而上周薩德入韓,繼續在國內輿論場內成為熱議話題。本周軍評,我們就以全部篇幅談談反導系統的話題。

其實算起來的話,反導也算是一個世界輿論的「年經」話題了,自從上世紀50年代赫魯曉夫號稱蘇聯研製成功「能在太空里擊落一隻蒼蠅」的A-35反導攔截系統開始,在世界一流大國的談判桌上,就沒少為這種裝備費口水。

最早的V-1000反導攔截彈,因為性能不能滿足需要而被替換

正如我們此前有人說過,談化學毒性,不談劑量,等於耍流氓。談反導系統,不談目標性質,那也等於耍流氓。

目前,大家談起反導系統,一般都是指反彈道導彈,因為巡航導彈相對容易攔截。

彈道導彈從它一誕生開始,最大的優點就是只要發射出來,對方就難以攔截。冷戰時期,世界大國爭相發展彈道導彈核武器,所看重的,也正是不受攔截這個特性。所以,和大部分軍事技術發展從低到高的趨勢不同,反導系統從一出現,其瞄準的目標就是彈道導彈家族最難以對付的乘員:洲際導彈。

冷戰初期,核武器的投擲方式最靠譜的是戰略轟炸機,在朝鮮戰場上,美國的B-29轟炸機面對米格-15毫無生存能力。嚴重打擊了美國核威懾的可靠性。

嚴格而言,B29隻是恰逢其會執行了歷史上至今唯一一次核攻擊任務。並非專門為核戰爭設計的轟炸機。而面對噴氣式戰鬥機,B-29幾乎無法穿越攔截執行轟炸任務,抗美援朝時期,在米格-15的攔截下,即使有充足的護航兵力和編隊飛行火力保護,B-29也不得不從白晝轟炸轉為夜間轟炸以策安全

此後美國急忙研製飛行速度更快的B-47、B-52等轟炸機,蘇聯隨即發展圖-95,米亞-4等;再後面雙方又爭相研製飛行速度達到超音速的轟炸機,兩倍音速的轟炸機,一度還都考慮研製三倍音速轟炸機,後來又轉為研製隱身轟炸機……這都是為了提高轟炸機穿透敵方防空的能力,但從費效比角度來看,如果單純為了投擲核武器,越來越昂貴的轟炸機效率就不樂觀了。因此美蘇的戰略轟炸機後來都放慢了速度,不再將其作為戰略核武器的主要投擲工具。

相反的,洲際彈道導彈卻是至今都沒有十分有效攔截手段的核武器投擲工具。這一特點對於研究核戰略的戰略家們工作一下子變簡單了。

在洲際導彈時代,核戰略是十分簡單粗暴的——我有多少發導彈,敵人有多少發導彈,如果我發動第一次襲擊,可以用多少枚彈頭消滅對方多少發導彈。敵人殘存的導彈大概還有多少,這些導彈可以摧毀我的多少個大城市。這樣第一輪交換後,我還能有多少殘存實力……可以這樣形容,就像是在直接在世界地圖上玩消除類遊戲一樣。

冷戰末期美國應急管理局對於美國遭受核攻擊的預測草圖,在敵對方擁有500枚可以攻擊美國本土核彈頭時,因為無法確保摧毀美國的核攻擊能力,攻擊目標主要是美國的工農業密集區域。而一旦這個數字上升到2000,第一攻擊目標就是徹底摧毀美國的陸空核攻擊能力,然後才是工業區域。

上世紀70年代,美蘇不再滿足於「消除遊戲」,先後開始研製反導系統,希望能夠找到擊落對方來襲導彈的技術途徑,中國稍後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有意思的是,中美蘇也是世界上在那個時代僅有的最初考慮反彈道導彈系統的國家。這背後,是因為也只有中美蘇擁有覆蓋本國國土主要方向的大型遠程反導預警和監視系統——這些系統也是三國航天測控系統的基礎。直到今天,歐洲主要國家也沒有一個擁有獨立完整的航天測控系統,因此歐洲國家搞不了對付洲際導彈的國家反導系統。

法國「蒙日」號航天測量船,除卻中美蘇以外唯一的航天測量船

上世紀70年代的反導系統技術上還遠遠沒有達到成熟的程度,當時反導系統的主要特點是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原因是雖然當時已經出現了雷達半主動制導等制導方式,但如果用來對付來襲速度極高的彈道導彈,這種制導方式的精密度遠遠不夠。

龐大的蘇聯「弧線」預警雷達系統

無線電指令制導的一個優點是,導彈本身不需要複雜的電子設備,只要接收地面發送的信號,按命令執行指令即可。

進行攔截時,目標信息由地面上的無源相控陣雷達來進行精確測定,而對來襲目標和攔截彈自身的複雜彈道計算可以由地面上的超級計算機來完成。世界上較早期出名的超級電腦「克雷」系列就被北美防空司令部用來執行這一任務。

蘇聯A-35和美國「衝刺」導彈的基本構想都是如此。同時,在當時技術條件下,攔截導彈是無法直接命中來襲目標的,所以必須設法增加其殺傷範圍。

美國誇賈林島基地進行的「衝刺」導彈發射試驗

於是,A-35和「衝刺」不約而同採用了核彈頭,與一般人想像的利用核彈頭的衝擊波、光輻射來擊落來襲導彈不同,這些核彈頭是專門設計的輻射增強型彈頭,爆炸時可以產生更大的中子流,當時的核彈頭主要是氫彈,在中子流衝擊下可能失效。

說到這裡我要補充一下,網上有種說法說什麼中國是世界上「唯一還裝備氫彈的國家」,這應該是有所偏差的。事實上,這個傳聞的主角,東風-5導彈的彈頭據認為應該是一個有鈾外殼包裹的典型「三相彈」,和美蘇70年代以後裝備的核彈頭基本結構相似。因為鈾外殼可以隔絕中子流,所以不怕核彈頭的攔截。

儘管A-35和「衝刺」真正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美蘇雙方心裡都沒底——相比之下中國當時的640工程沒能進入到部署階段,甚至沒有進行實彈打靶,距離能上反導談判桌還差遠了——但對於雙方的戰略家而言,這意味著他們按照「消除遊戲「理論制定的核戰略要重新洗牌,而且究竟要增加多少導彈,才能突破對方的反導系統,雙方心裡更是沒底。更何況,在當時,美蘇都僅僅部署了很少數的反導導彈來保護自己的首都,如果要把這種超級昂貴——主要倒不是導彈貴,而是相應的計算機系統、預警監視系統實在是太貴了——的系統部署到全國所有主要目標去實在是太貴了。為了避免戰線過長,雙方終於達成了「反導條約」,規定各自只能部署100枚反導攔截彈。

夭折的「反擊一號」

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了以中段反導為主要內容的SDI——星球大戰計劃,當然SDI所提出要研製的一系列太空反導系統,至今也沒能投入實用。

事實上,SDI研究項目得到的最主要的成果反而是證明了,攔截成千枚來襲的敵方洲際導彈,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沒戲。

鑒於此,冷戰後,以抗擊洲際導彈為主要任務的反導系統主要考慮的攔截目標已經「縮水」到了攔截「流氓國家」的一兩枚導彈,或者其他大國誤射的極少數導彈。

此後反導領域進入了「無條約時代」,和二戰前各國海軍面對的情況一樣,這個時候唯一限制建造相應武器的,只剩下各國的國力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空軍戰機繞島這個系統作用關鍵 性能已經可以與美軍媲美
中國一款導彈可打遍全球,美軍反導系統徹底癱瘓
全球只有中國能夠制定這一領域的國際標準,但無意中幫了美軍大忙
美媒:中國大力發展潛艇能對美軍造成嚴重打擊
世界最大反潛無人艇入役美軍!我國派出無人艇編隊強勢回應
它才是美軍陸戰隊的主力攻擊直升機
我國無人機家族又迎來新成員,戰鬥力領先全球,美軍已無力遏制
中國反導技術驚艷全世界,韓國部署導彈成廢鐵,美軍大失所望
中國這一裝備亮相,具備全球打擊能力,美軍直言戰力不容小覷
中俄雙方軍事力量強悍,美軍似欲挑撥兩國關係,結果落空了
美版航母殺手!美軍試射遠程反艦導彈 具備智能識別目標能力
中國東風41洲際導彈服役,打擊能力獨步全球,令美軍忌憚不已
美軍方二號人物鼓噪「大國競爭」,稱正針對中俄制定全球計劃
美軍巨資升級兩棲攻擊艦,支援作戰實力提升,中國海軍仍需努力
擔憂中國反衛星能力,美軍關閉GPS,演練不依賴導航作戰
美媒稱俄軍這魚雷一顆能滅一座城,性能之強美軍或真將束手無策
美軍最強電子戰機南海失靈!美國猜測只有一種可能
都說美軍戰鬥力強,為何無人尊重美國士兵?原來一切都是個笑話
用遊戲手柄操控美軍最強核潛艇
直擊全球最神秘特種部隊,全隊只有兩千人,號稱美軍「殺手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