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74 歲的莫博士和他影響的消費電子時代

74 歲的莫博士和他影響的消費電子時代

74 歲的莫博士和他影響的消費電子時代



科技公司往往迷失在技術突破中,而忘了用戶真正需要什麼。


1990 年 8 月 7 日,布希總統正式簽署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決定向伊拉克發起軍事制裁。美國前國務卿 James Baker 組織了由 34 個國家組成的反伊拉克國家聯盟,部署以空襲為主的全球打擊系統。Baker 跟隨美軍第 82 空降師的先頭部隊出征時,他的飛機上還帶著 15 名記者。


Walt Mossberg 就是其中之一。那一年,Mossberg 穿梭在海灣戰爭的槍林彈雨中,為《華爾街日報》貢獻了關於伊拉克轟炸伊朗的封面報道。彼時,他已經做了 23 年的政治記者。

戰爭結束後,1991 年 10 月,這位記者回到華盛頓。48 歲的 Mossberg 撰寫了《華爾街日報》歷史上第一個科技評論專欄,從此他有了一個新的身份「科技測評人」。這一寫,就又是 26 年。

74 歲的莫博士和他影響的消費電子時代



Mossberg 創造了無數個科技媒體的「不可能」:1999 年,他成為第一位獲得羅布獎的科技作家,而「傑洛德·羅布獎」是美國商業新聞領域的最高獎項;他是喬布斯最欣賞的媒體人;他的評價可以左右一款產品多年的努力;七十歲後,他不僅沒有停止寫作,還選擇離開《華爾街日報》創辦科技媒體。


Mossberg 的文風平易近人,他從不堆砌科技辭彙,也不寫長難複雜句,但卻能用短短几個字,將一款默默無聞的產品帶上潮流尖端,又能把一個風頭正勁的公司推下神壇。《Wired》雜誌稱他為「國王締造者 (Kingmaker)」。


2017 年 4 月初,美國著名科技博主「莫博士」Walt Mossberg 宣布退休。這一年,他 74 歲,已經寫了整整 50 年,他把記者生涯前一半獻給了政治,後一半獻給了科技。


從羅德島牧場到海灣戰場


1943 年,Mossberg 出生在羅德島州,他的祖父曾是廁所工人,父親是家庭用品的推銷員。挨家挨戶敲了十多年門後,Mossberg 的父親終於攢夠了錢在工人社區外買到了一個牧場。Mossberg 和他的兄弟一起在這裡長大。


日後,Mossberg 在談到為何身處精英主義的《華爾街日報》,也要將科技專欄寫得簡單平實時。他說道:「我面向普通人寫作,我或許將科技視為一個階級之間的鬥爭」。


在羅德島州沃里克市公立中學,Mossberg 開始為某個不知名的日報撰寫專欄。暑假中,他往返於牧場和市中心的新聞辦公室。「那裡又舊又臭,只有風扇和綠色的油漆味,但我感到我被叫』新聞』的蟲咬了一口。」

20 世紀的政治同 21 世紀的科技一樣,都是時代里最前沿、最有趣話題。而關注前沿的人永遠類似。從大學開始,政治就是 Mossberg 生活中的關鍵詞。Mossberg 在布蘭迪斯大學主修的是政治學。他走上街頭遊行,為反對越南戰爭的抗議;一轉眼他又投身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初選活動。


Mossberg 很堅定地要成為一個記者。大二學年後,他在大學日報上獲得了夏季工作。畢業後又來到《華爾街日報》底特律分部,撲在如日中天的汽車行業上。他的第一篇稿子就揭露了美國汽車公司的保險杠內幕,這篇稿子遭到了該公司撤廣告的威脅。當時的底特律總編輯 Norman Pearlstine 告訴 Mossberg:「我給你一晚上時間做事實核查,沒問題的話我們就發稿,還要換一個更猛的標題!」

74 歲的莫博士和他影響的消費電子時代



事後,Mossberg 回憶說:「我了解到一個偉大報紙的力量和誠信,以及如何寫出你認為是真實的故事。」


政治不是 Mossberg 生活的唯一關鍵詞。按照妻子,同時也是大學同學 Edie 的說法,Mossberg 是個不懂技術,但是還是會去圖書館借一堆建築書籍來看的人。


1982 年,Mossberg 買了他的第一台電腦——一個原始的 Timex Sinclair,從此電腦成為了他的愛好。但是作為報道國務卿的政治記者,Mossberg 不得不遠離心愛的電腦,因為他幾乎生活在飛機上。助理國務卿 Margaret Tutwiler 回憶起,Mossberg 坐在飛機的後方經常與其他記者辯論,Mac 是不是比所有 PC 都好。


甚至有一次,Mossberg 的摯友給他打來電話,質問 Mossberg 為何許久不聯繫自己了。Mossberg 只好無奈地說:「對不起,我最近迷上電腦了!」


1989 年,Mossberg 成為國家安全記者,跟隨白宮政要遊走在冷戰世界的兩極,穿梭在兩德統一的風口浪尖和海灣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他的妻子 Edie 回憶說:「我們知道他什麼時候離開,但從來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能回來。」也就是那時,Mossberg 開始想回到他缺席的家庭生活和兩個兒子身邊。他們一個 8 歲,一個 12 歲,正在慢慢長大。


48 歲的科技專欄新手

此時,蘇聯正在土崩瓦解,維持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局面即將終結。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以 PC 為代表的電子消費時代正蠢蠢欲動。而 Mossberg 已經花了 10 年時間觀察這塊新大陸。

74 歲的莫博士和他影響的消費電子時代



1990 年 4 月,他約見了《華爾街日報》總編輯 Pearlstine,後者也是此前和他在底特律共事的總編輯。Mossberg 告訴 Pearlstine 他決定了下一步要做什麼:自己不想再寫國家安全了,而要寫一個全新的技術專欄。


Pearlstine 喜歡這個想法,但他在這些問題前猶豫了:《華爾街日報》上從沒有過專欄文章,沒有人嘗試過這個模式。而 Mossberg 沒有任何的技術背景,甚至還拒絕搬家到最靠近科技核心資源的矽谷。


Mossberg 並沒有退縮,他回復 Pealstine:「如果我的生活和工作離行業太近,我將失去作為消費者倡導者的焦點。」


於是,Mossberg 在 1991 年 5 月 1 日《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 7 頁的單間距招股說明書中,他寫道:我寫作的對象,將是實際購買和使用核心高科技設備的個人,即業界所謂的「終端用戶」。


「個人電腦太難用了,這不是你的錯。」Mossberg 把這句話作為其在《華爾街日報》科技專欄第一篇文章的開篇語。


但不是所有朋友都像 Pearlstine 一樣理解他的決定。國務卿 James Baker 對這位老戰友將去做科技報道表示困惑。不過 Mossberg 並沒有將這位政要的意見嚴肅對待,畢竟,按照 Mossberg 的說法,「Baker 從來沒有使用過電腦、黑莓手機或其他任何電子設備。」


「翻雲覆雨」的影響力及其爭議

對於隨後 22 年的《華爾街日報》科技專欄,《紐約客》這樣評價:「很少有科技專欄作家可以像 Mossberg 那樣清晰明確地寫作,他的評價可以左右一款產品多年的努力」。2000 年,Mossberg 對 Cube 做出優評後,蘋果股價在隔天暴漲 10%;2002 年,他批評 XM 公司出品的衛星電台裝置設計糟糕、難用、價格昂貴,當天 XM 公司的股價下降了 8.5 個點;2004 年,網路瀏覽器 Stilesoft 被他盛讚後,下載量暴增了近四倍。


Mossberg 意識到了自己的專欄具有某種「翻雲覆雨」的權利,但他將這份公信力歸功於《華爾街日報》的品牌。在他的專欄主頁上,有一份千字公開信《職業道德生命》:做新科技產品的普通消費者的代言人。同時,他杜絕與測評產品公司產生利益綁定。


Mossberg 會從用戶視角測評用戶體驗的方方面面,並用最平實和簡單的話寫出來。這恰好是科技公司的盲區:科技公司容易迷失於技術突破,而忘記用戶真正需要什麼。


蘋果高級總監 Katie Cotton 曾這樣評價 Mossberg:「Mossberg 被視為高科技最有影響力的新聞工作者有眾多原因。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他的激情和洞察力能夠直抵消費者的核心。這是非常罕見的。」


喬布斯也有相同的產品哲學。微軟主要依靠長達 500 頁的技術規格文檔設計產品。蘋果也有這樣的文檔,但喬布斯從來不看,他只關心最終的成果,即用戶真正的體驗。而 Mossberg 是喬布斯最信賴的媒體人之一。喬布斯去世三周年之際,Mossberg 曾撰文回憶這位老朋友。他寫道:「1997 年喬布斯重返蘋果之初,他連續四五個周末往我家裡打電話,動輒長達 90 分鐘。他前一分鐘還在談論數字化革命,後一分鐘就開始討論蘋果目前的產品如何糟糕,顏色、邊角、弧度和圖標如何令人不爽。」

74 歲的莫博士和他影響的消費電子時代



但正因為 Mossberg 對蘋果產品不吝誇讚,他的測評獨立性屢次被外界質疑。《MacDaily》一篇文章曾將 Mossberg 稱為「史上最強蘋果粉絲」,並建議大家客觀看待 Mossberg 給蘋果產品鑲上的金邊。《TheRichest》雜誌則爆出一段來自前蘋果員工的匿名採訪,稱「在蘋果,一切由營銷團隊和東部兩位科技測評人說了算。作為一名工程師,我被告知要應對由 Mossberg 提出的要求。」


對此,Mossberg 回應說:「我在 90 年代中期,也曾給過蘋果不少負面評價。喬布斯回歸蘋果之後,事情有所好轉。我的評論也有所反映。肯定會有人不喜歡我和我的評論,但我認為我很堅定和公正。」他重申自己的新聞道德操守:「我是一名老記者了,我曾跟五角大樓鬥智斗勇,白宮也拿我沒辦法,FBI 都備著我的檔案。」


Mossberg 甚至在網站主頁發表了公開信,表述自己只做獨立測評,不參與科技產品設計和諮詢的立場,也在採訪中一再堅稱自己沒有參與任何公司的諮詢。但是依舊不斷有科技公司在接受採訪時,宣稱新產品得到了 Mossberg 親自指點,還稱讚 Mossberg「在產品設計上扮演了內參角色」。Google CEO Larry Page 也曾在新產品上線時,親自前往華盛頓拜訪 Mossberg。

26 年間,科技在進步,Mossberg 也在不斷刷新自己的認知。2013 年,Mossberg 在接受 Marshable 的專訪時,承認自己想撤回很多專欄文章。「我犯了任何評論家都會犯的錯誤,比如說某個產品是』最好的』,』最偉大的』,或』強烈推薦』,然後這些產品在市場上卻沒有成功。我有時甚至會重新評論一些產品。但沒辦法,報紙的墨跡已干,刪不掉了。」


步履不停,七十歲後再創業


Mossberg 憑藉多年科技評論積累的行業信譽和威望,每年都會在《華爾街日報》的 D Conference 上發揚光大。這是 Mossberg 與同事、科技評論人 Kara Swisher 聯合舉辦的科技年度大會。這一大會一次能容納 500 人,票價高達 3000 美元。


2003 年,第一屆 D confrence 就請到了喬布斯、比爾蓋茨等人發表演講。第五屆 D conference 上,Mossberg 甚至邀請兩人坐在一起接受了採訪。這也是唯一一次喬布斯與比爾蓋茨同台受訪。所以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存在「《華爾街日報》要誰出現,誰就必須出現」的說法。

74 歲的莫博士和他影響的消費電子時代



但這種說法也並不完全準確。D Conference 的號召力還在於,對話 Mossberg,相當於對話科技圈活化石。「他與我們中的許多人有著共同的經歷,你們真的可以跟他談談過去十年發生了什麼事情,」Yahoo 創始人,楊致遠談到 D Conference 和 Mossberg 時說:「你會感到你正在和他說同一種語言。」


就在喬布斯與蓋茨同台前後,媒體格局開始漸漸發生變化。新的科技互聯網媒體勢如破竹,傳統媒體四面受敵。新興硬體測評網站 Engadget 創始人 Jason Calacanis 甚至將 Mossberg 稱為「老爺爺」,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大多已經不再追隨 Mossberg 的科技專欄。


2010 年後,一系列科技媒體群雄逐鹿。科技網站 TechCrunch 經營了一系列名為 Disrupt 的會議;《華爾街日報》記者 Jessica E. Lessin 啟動了付費閱讀網站 The Information;人氣技術專欄作家 David Pogue 於 2013 年 10 月離開《紐約時報》,加入 Yahoo——他被視為 Mossberg 最大的競爭對手……


而讓人意外地是,年至古稀的 Mossberg 也加入了媒體創業大軍。2014 年,Mossberg 並未和工作了 22 年的老東家續約。他與 D Conference 的老搭檔 Kara Swisher 一起,帶著原團隊的 18 人,包括 D Conference 團隊,離開了《華爾街日報》,創立了一個新的科技網站 ReCode。

74 歲的莫博士和他影響的消費電子時代



ReCode 上線第一天,新網站頁面上出現了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在不停的變化。什麼都要變,包括網路時代現有的一切。所以我們叫 ReCode。」這句話描述的既是網站,也是步履不停的七旬老人 Mossberg 自己。


對於一些人來說,擁抱變化不是追求,而是一種習慣。Mossberg 在接受 BusinessInsider 採訪、談到 ReCode 的新征程時說道:「創業精神和大公司整體戰略總是有所衝突。在 Dow Jones(《華爾街日報》母公司,由於銷售業務的關係,很多業務都混在了一起。這下我們可以專註做自己想做的了。」


然而好景不長,17 個月後,2015 年 5 月,ReCode 突然宣布被 Vox 媒體集團收購。ReCode 的團隊和業務線將繼續保留,單獨運營。儘管 ReCode 延續了 D Conference 辦會模式,具有每年 150 萬美元的營收能力,但隨著時間推移,如果沒有建立起網站自己的受眾和品牌,D Conference 的品牌力量肯定會被一年年地被消耗。


儘管爭議不斷,但這次收購沒能影響 Mossberg 的工作。他仍然保持著更新科技專欄的節奏,同時還擔任了 Vox 旗下新科技媒體 The Verge 的執行主編。在其他同齡人開始喝咖啡打高爾夫球的時候,Mossberg 還在與最新的科技產品打交道。


在《華爾街日報》時,他每周寫著三個不同的專欄,外加一周一次的 CNBC 的節目錄製和《Smart Money》的每月專欄。據 Wired 的報道,Mossberg 從不拖延。他上午 7 點開始工作,經常晚上還在家裡測試產品,並發送電子郵件至凌晨 1 點。


1997 年,54 歲的 Mossberg 心臟病發作。心臟驟停後,他躺在病房裡等待心臟搭橋手術時,還在網站上學習心臟病和手術原理。當見到外科醫生時,他已經讀過了關於他們的所有事情。而這次手術休息的三個月,是 Mossberg 26 年科技專欄寫作中唯一一次休息。

74 歲的莫博士和他影響的消費電子時代


Mossberg 在 4 月初發表的退休公開信中寫道:「我沒有輕率地,匆忙地,或在壓力下作出這個決定,與我的僱主或我的健康無關,這是經過我和我智慧的妻子、我的家人以及摯友,在幾個月的思考和數月的談話後做出的決定。現在似乎就是正確的時間,我也準備好嘗試新東西了。」


退休,並不意味著 Mossberg 就會離開科技圈,相反,他或許能以更客觀的觀察者身份,時不時發表評論指出大公司何處做得不盡如人意。畢竟其他人的文章可能不管用,但 Mossberg 的話科技圈還是會洗耳恭聽。


Alphabet CEO Eric Schmidt 曾說:「互聯網產生大量信息,很容易被淹沒。所以消費者會選擇他們信任的品牌。而 Mossberg 就是一個品牌。」


有人說,Mossberg 影響了科技消費品的發展,使它們更易使用。但 Mosseberg 並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說:「我不過是寫了一些東西,它們可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罷了。」


編輯:王偉


圖片來源:網路


文章轉載自 頂樓TopView

74 歲的莫博士和他影響的消費電子時代 點擊播放 GIF/424K



本文由極客公園原創

轉載聯繫 xiangyunqi@geekpark.net

74 歲的莫博士和他影響的消費電子時代


74 歲的莫博士和他影響的消費電子時代


74 歲的莫博士和他影響的消費電子時代 點擊播放 GIF/110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客公園 的精彩文章:

5 款 iOS Safari 廣告攔截插件橫評——看完你就知道用哪個了 | 挖 App

TAG:極客公園 |

您可能感興趣

孩子18歲前,家庭教育對他的影響佔60%……
這個70歲的中年老人 影響了80後一代對於武俠的印象
產後24小時,不止影響月子1個月
30歲的庫里,對勇士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年近80歲的老爺子相伴瑜伽61年,影響兒子把瑜伽當事業
影響孩子一生的28部名人傳記
2018年3月下旬,水逆對十二星座的影響——雙子、巨蟹
影響孩子成長的100個故事038
中二期?日媒:14歲時聽的音樂影響一生品味
影響孩子成長的100個故事047
影響孩子成長的100個故事048
2018年首輪水逆中,受影響最小的星座
站在清朝皇帝背後的10個女人,有的22歲就死了卻影響了一代皇朝
影響孩子成長的100個故事044
《街頭霸王》遊戲對90年代的香港電影有多大的影響?
影響孩子成長的100個故事056
影響孩子成長的100個故事016
影響孩子成長的100個故事015
1月31日獅子座月食對12星座的影響
2018年冥王星逆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