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亚洲最有钱的国家,福利世界最好,国旗上留下中国人痕迹

亚洲最有钱的国家,福利世界最好,国旗上留下中国人痕迹


提起有钱的王室,大家多半想起阿拉伯半岛的那几位,但其实最有钱的两位都在亚洲,排第一的是亚洲的泰国,排第二的是文莱。



亚洲最有钱的国家,福利世界最好,国旗上留下中国人痕迹


泰国王室在一二战损失比较少,原本就是有钱的主。而文莱呢,确实是暴发户了,以前并不是太富,后面发现了石油。靠着石油跟天然气,国民人均GDP达到了一万二千美元。


但在历史上,文莱也做出了一个关键的举动,不然的话,可能文莱国也不会这么富。


我们先聊一下文莱的历史。文莱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的王室持续时间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当然,柬埔寨王朝复辟之后,它就成了第三历史悠久的王室。在元末的时候,文莱国还跟一个中国人发生了重要的联系。


当时,福建的黄森屏兄妹避元末战乱,坐船来到了文莱。


亚洲最有钱的国家,福利世界最好,国旗上留下中国人痕迹



正好文莱国受到了苏禄的进攻,苏禄是现在菲律宾的一部分。明朝时,其国王曾经到中国见过朱棣,有一位东王死在中国,埋在了中国的山东。清朝时,苏禄受到西班牙的攻击,曾经请求并入中国版图,被乾隆傲娇的拒绝了。



亚洲最有钱的国家,福利世界最好,国旗上留下中国人痕迹


苏禄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它一进攻,文莱(当时叫渤泥国)就相当吃力。黄森屏兄妹帮助文莱打败了苏禄,避免了被吞并的结局。后来,黄森屏的妹妹嫁给了文莱的苏丹,黄森屏则娶苏丹的女儿为妻,两个家族进行了紧密的联合。黄森屏对内是辅助苏丹,对华人就说自己是渤泥国的国王。


现在,文莱的民间还认为王室其实是奉黄森屏为祖先。文莱王室也大概认可这一点,他们的国旗上有两道杠,一道黑一道白,分别代表着文莱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位亲王,一位就是黄森屏,另一位是一世苏丹的哥哥特曼贡亲王。



亚洲最有钱的国家,福利世界最好,国旗上留下中国人痕迹



可以说,文莱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当然,后来明朝海禁,大明的海船不来了。清朝就更加,送上门的国土都不敢收。后面,西方殖民者来了,最终文莱跟其它东南亚国家一样,沦为殖民地,统治它的是英国。

我们接下来介绍,文莱做出的一个重要决定:拒绝并入马来西亚。


英国人退出东南亚之后,当时两位声名赫赫的领导人提出一个大马来西亚的计划,一个是新加坡的李光耀,另一个是马来亚的总理东古?拉赫曼。



亚洲最有钱的国家,福利世界最好,国旗上留下中国人痕迹


李光耀提出跟马来亚合并,他担心不合并的话,小小的新加坡根本无法在东南亚立足。而东古?拉赫曼也赞同,但他担心新加坡华人过多,如果合并,会造成华人在新成立的国家比例太大。所以,他提出把沙捞越、沙巴以及文莱拉进来组一个大联盟国。


后面确实成立了马来西亚,但后面因为各种原因,马来西亚把新加坡开除了。没错,大马把现在富得冒油的新加坡开除了,李光耀后面想起来,都觉得很伤心。他一直想并入马来西亚,然后可能还想执掌一个超级大国。


这个事情,脑洞老师以前讲过了,大家可以往回翻一下。


接着说文莱,文莱也在合并范围之内,当时文莱的苏丹也同意了,但是国内的民众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呢?还是担心合并之后利润的分配问题,当时还暴发民众起义,虽然被压制下去,但是马来亚开始担心了,万一合并闹事,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因此就放弃了跟文莱的合并。



亚洲最有钱的国家,福利世界最好,国旗上留下中国人痕迹



现在来看,不合并对文莱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文莱发达了。文莱虽然在1920年就发现了石油,但到了合并事件之后,也就是七八十年代,因为石油价格的暴涨,文莱才成为了一个超级富国。要是一合并,那肯定要摊薄财富。


而跟马来亚合并的沙捞越、沙巴,也就是大马的东马部分,据说现在有点不开心,明明资源很好,发展却很缓慢。


现在文莱的石油天然气占国民出口金额的百分之九十,国家相当富有,苏丹身价二百多亿美元。



亚洲最有钱的国家,福利世界最好,国旗上留下中国人痕迹



文莱的福利也是相当好,甚至可以说全世界第一,教育,医疗等等一切免费,有病了去国外治病,或者去国外读大学都由国家出钱。加油当然特别便宜,一升油不到三块钱。普通家里随便都有两辆豪车。但是,也确实是富得不知道怎么花。因为是伊斯兰国家,不能饮酒,也不能搞太夸张的娱乐,所以国内没酒吧,也没有什么娱乐场所,要想玩,只要开车出国到马来西亚玩。



亚洲最有钱的国家,福利世界最好,国旗上留下中国人痕迹



现在文莱也搞搞旅游,毕竟据专家统计,它这么大量开采下去,可能国内的石油资源在二十年内就要被开采完。二十年后,文莱何去何从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学家 的精彩文章:

TAG:史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