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漢末名將,能把叛軍罵哭走,被擒後毫髮無損被送回來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我們都知道自從董卓受大將軍何進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卻借何進被殺之機,得以掌握朝政,後廢帝,毒殺何太后,自拜相國,封郿侯,有「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權,自此董卓在朝廷中的權勢已經如日中天。沒有人敢得罪董卓,稍不如意,就為董卓所殺。然而,有一個卻不畏權貴,見到董卓也不拜,連董卓都非常忌憚,而不敢殺他。
他是誰呢?此人叫蓋勛,字元固,東漢末年名將。蓋勛出身涼州官宦世家,年輕時曾被舉為孝廉,後為漢陽郡長史。蓋勛秉公辦事,不公報私仇,曾與涼州從事蘇正和有仇,就在涼州刺史梁鵠準備幹掉蘇正和的時候,問計蓋勛,有人勸蓋勛可以趁機報仇,蓋勛說:「不可以!因為公事殺害良臣,是不忠!乘人之危,是不仁!」梁鵠也聽從蓋勛的說法,而成語乘人之危也就因此典故而流傳了下來。
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同年末,涼州發生北宮伯玉、李文侯等人叛亂。蓋勛與新任涼州刺史左昌有矛盾,被刺史駐守漢陽郡阿陽縣,正面對叛軍鋒芒,蓋勛多次作戰並成功守住阿陽縣。後來,邊章率軍包圍涼州漢陽郡冀縣(郡治及州治所在),左昌無計脫身,驚恐失措,便派人向蓋勛求援。蓋勛率援軍抵達冀縣,斥責邊章等人背叛朝廷。邊章、韓遂都說:「左昌當初要是早聽您的話,派兵來救援金城郡,或許我們還能改過自新,如今罪孽深重,不能再投降了。」於是,邊章等人哭泣而去,解除對冀縣城包圍。叛軍就這樣被蓋勛罵走了。
蓋勛在戰場之上多次視死如歸,在對抗羌人精騎的時候,遭遇慘敗,集合剩餘的百餘人,擺成魚麗之陣做最後的抗爭。羌人精騎發動衝鋒,官兵死傷慘重,蓋勛也身負三處創傷,仍然巋然不動,指著身旁的一棵樹對身邊的士兵說:「我若戰死,就將我埋葬在此樹下!」句就種部落羌人首領滇吾素來被蓋勛所厚待,他在前面用兵器攔住羌人士兵說:「蓋長史是賢人,你們若殺了他會遭天譴!」蓋勛仰頭大罵:」死反賊!你知道什麼!快來殺我!「眾人大驚失色,滇吾親自下馬讓馬給蓋勛,蓋勛拒絕,眾人才將其綁起來。羌人都敬佩蓋勛的忠義勇敢,不敢加害於他,派人將其送回漢陽郡。
蓋勛,後入朝為討虜校尉,頗受漢靈帝劉宏信任,出為京兆尹。靈帝駕崩後,董卓專權,九月,董卓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毒殺何太后,逐漸控制了朝野。這個時候的蓋勛在董卓把持朝野後給董卓去的一封信。根據《後漢書》記載:「昔伊尹、霍光,權以立功,猶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終此?賀者在門,吊者在廬,可不慎哉!」
「祝賀的人站在你家門前,給你弔喪的人就在你墳前。是小丑,就該小心一點」。剛走上權利巔峰的董卓,迎面就被蓋勛啐了一口老痰,以董卓暴戾的尿性,蓋勛自然沒什麼好果子吃。但史料有載,對於蓋勛的「吐痰行徑」,董卓竟表現出了「意甚憚之」。 於是乎徵召蓋勛為議郎,調離軍權,到底洛陽之後,蓋勛見到董卓無不跪拜在地,而蓋勛初次見到董卓,僅僅是雙手作揖而已,在場的人無不大驚失色。 儘管如此,董卓也拿蓋勛沒辦法。
初平二年(191年),蓋勛因背瘡發作,在長安去世,終年五十一歲。遺令不許接受任何董卓的饋贈,而董卓為表寬容,上表朝廷贈其東園葬器,陪葬於漢惠帝陵寢安陵。


TAG:圖說三國 |
※漢末一位牛逼悍將,被敵人包圍,敵人不忍殺害,紛紛磕頭請他離開
※此人是漢末名將,功夫了得,為曹操征戰沙場,最終無奈被逼自殺
※此人是漢末一員虎將,破烏桓,虐鮮卑,斬黃巾,最終卻引火自焚
※該成語說的是漢末一名士,學問無人能及,卻令曹操忍無可忍
※東漢末年的一位狂人,連曹操都敢罵,最後死也是死在他那張嘴上
※此人是漢末最兇猛將,斬華雄,多次打敗呂布,董卓最怕他,不是關羽!
※此人轉戰邊陲,先後隸屬漢末兩大名將,還是劉備的領路人
※漢末騎都尉相當於現在什麼軍銜?起碼是大校,有可能是少將
※此人是漢末頭號噴子,令曹操劉表無可奈何,最終卻命喪莽夫之手
※問東漢末年,誰最大膽,就憑曹操來的這一下,無人敢再認第一了吧!
※此人本是漢末第一良將,親斬黃巾三大首領,後世卻沒人注意到他
※此人是漢末名將,才能令董卓忌憚,卻被李傕郭汜活活氣死
※此人是漢末名士,以孝義聞名天下,卻因不忠不孝之罪被曹操除掉
※東漢末年,這兩人如果把握好機會,就能稱霸天下,不會再有三國
※此人是漢末群雄之一,曹操為之痛哭,麾下一人曾是五子良將之首
※東漢末年三國紛爭,為什麼沒有外族入侵的事件?原來稱號真不是白來的
※漢末最憋屈的諸侯,一生只敗了一次,卻被人嘲笑千年
※東漢末年最具正義感的宦官,勸諫皇帝赦免自己的敵人,卻被逼自殺
※東漢末年發生一起「無須之禍」,兩千多個沒長鬍子的男人被誤殺
※東漢末年袁術居然敢稱帝,他到底是瘋了還是有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