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人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朝鮮開國太祖李成桂的成名之戰

一人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朝鮮開國太祖李成桂的成名之戰


禑王六年(1380年)倭寇對高麗的攻擊屢屢被高麗軍隊所阻擊。同時,高麗水軍也越發活躍起來。八月,海道元帥羅世、沈德符、崔茂宣,領戰艦一百條,出海搜尋倭寇船隊。在鎮浦口這個地方,遇到了正在登岸劫掠的倭寇船隊,這支規模巨大的船隊有五百條船隻,用繩索相連,在港口中形成了一座用船組成的船城。倭寇所用船隻一般為二十餘人。如果以二十人為準,五百條船意味著就有一萬名以上的倭寇進入了下三道地區。



一人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朝鮮開國太祖李成桂的成名之戰


這種規模的入寇肯定不是當地守軍可以應對的。哪怕這幾年加強過城防,以倭寇絕對的兵力優勢來說,也是沒法抵禦的。因此周邊郡縣被其屠戮殆盡。如此空前規模的進攻自然伴隨著空前的收穫。在高麗的史料里,倭寇轉運米穀上船絡繹不絕,中途灑下的米在道路上堆積了尺余厚。如果沒有羅世、沈德符、崔茂宣的艦隊,此次的巨大收穫或許會讓南朝再次反擊北朝成功。如果沒有兩年前崔茂宣偷學到火藥製造和火炮技術,倭寇如此巨大的艦隊也不會遇到任何阻礙。但是歷史沒有如果,高麗的軍艦和火炮,及時的趕到了鎮浦。以以往冷兵器時代的高麗軍隊來說,攻擊這個巨大的海上浮動要塞難度很大。然而有了火器的高麗水軍,用艦炮輕易焚毀了這座巨大的船城,留在船上的倭寇被一焚而盡。逃到岸上的倭寇眼看退路斷絕,狗急跳牆之下,對此次劫掠中俘獲的高麗平民進行屠殺泄憤。被殺死的高麗平民屍體堆積如山,附近城鎮居民僅有三百三十多人生還。



一人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朝鮮開國太祖李成桂的成名之戰



退路已絕的倭寇破罐破摔,開始往高麗內地進發,沿著利山、永同、黃澗、禦侮、中牟、化寧、功城、靑利等縣一路突進,所過焚毀一空。倭寇隨後攻佔了慶尚道首府之一的尚州,將這座命名了慶尚道尚字的城付之一炬。由於擔心生路已絕的幾千殘倭狗急跳牆,也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高麗方試圖招降這股沒了船的倭寇。當全羅道元帥的招降使節到達尚州的時候,在尚州暫時休整的這股殘倭已經飲酒七日了。待打發走以探得虛實的高麗使節後,倭寇殘忍的將俘獲的高麗二三歲幼女剖心挖腹,刷洗乾淨後置酒祭天。然後跳出高麗未能來得及合圍的包圍圈,奔襲善州,猝不及防的高麗守軍戰敗,善州也被焚毀。隨後倭寇進攻京山府,所過一片赤地。


一人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朝鮮開國太祖李成桂的成名之戰



在這種情況下,禑王以李成桂為楊廣、全羅、慶尙三道都巡察使,前往討伐這股殘倭,贊成事邊安烈為都體察使,作為李成桂的副將。評理王福命、評理禹仁烈、右使都吉敷、知門下朴林宗、商議洪仁桂、密直林成味、陟山君李元桂均為各部元帥,皆受李成桂所節制。當軍隊出來到長湍,天空之中白虹貫日。白虹貫日,是出征大吉,象徵此戰必勝。



一人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朝鮮開國太祖李成桂的成名之戰


當李成桂所部白虹貫日士氣大振的時候,下三道原有守軍在斐克廉的帶領下,領著三道合計九個元帥,與這股殘倭在京山府的沙斤乃驛相遇。含斐克廉本人在內,這支倉促而來的軍隊一共有十個元帥。如此糟糕的指揮下的高麗軍隊碰到沒打算繼續活下去的幾千倭寇,自然不堪一擊。十個元帥當場戰死了兩個,士兵陣亡五百餘人,斐克廉退守南原山城。大勝之後的這股殘倭屠了咸陽城,攻打南原山城未能成功,於是轉頭焚了雲峰縣,屯兵在引月驛,聲言北上。等李成桂到達南原之後,迎接他的是高麗軍屍橫遍野的慘狀。第二天李成桂打算出兵的時候,部將們已經不敢主動出戰了。大怒之下的李成桂強令各部出戰。在距離倭寇數十里的黃山西北鼎山峰,李成桂判斷倭寇會從右邊的山谷險道進攻已方側後,於是他和部將約定,他從險道出發,其他人從正面大道牽制。



一人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朝鮮開國太祖李成桂的成名之戰



影視太祖李成桂


李成桂軍事判斷能力相當不錯,他在險道上的確遇到了打算抄高麗軍隊後路的倭寇。然而他的友軍,在大道上遇到了倭寇之後,直接不戰而潰,把李成桂一路軍隊丟進了倭寇前後夾擊的包圍圈裡。孤軍直入的李成桂被友軍送到了十倍與其的倭寇面前。在這種絕對不利的情況下,一般人肯定望風而逃。而李成桂這個時候顯出了其能在整個高麗軍隊中脫穎而出的閃光點,狹路相逢勇者勝!李成桂走的是險路,道路狹窄。倭寇雖有人數上的絕對優勢,然而過於狹窄的道路使得倭寇的人員優勢完全沒法發揮。李成桂所部弓馬嫻熟,高麗軍隊所用弓箭學於中國的筋角複合弓,射程遠,勁力強。在威力和射程上要超過日本國內的竹木弓。


一人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朝鮮開國太祖李成桂的成名之戰



倭寇只能頂著高麗軍隊的弓箭攢射來打接近戰,然而地形的限制使得倭寇完全沒法展開軍隊,只能排成一路狹長的縱隊頂著箭雨前突。而更不巧的是,下雨之後的道路非常泥濘,人馬只能在泥地里困難地挪動,根本跑不起來。打算撿便宜的倭寇被射了個落花流水。近乎活靶子的倭寇在三次突擊被李成桂所部全滅後,精銳盡喪、士氣已竭。丟下了一路的屍體退回了山上。而李成桂卻無一傷亡,陣前督戰的李成桂,一人就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



一人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朝鮮開國太祖李成桂的成名之戰


從戰術角度分析,李成桂在險路上碰到的是當作奇兵抄襲後路的那一部分倭寇,戰鬥力其實不容小覷。因為倭寇通常深入敵後的都是精挑細選的精銳士兵。然而再精銳的士兵面對天時不在——剛剛下過雨,道路雨後泥濘,突擊困難;地利不利——險道狹窄,能展開面積有限,人員優勢完全沒法發揮;人和完全沒有——退路已絕等不利條件,就算再蠻勇作戰,也無法扭轉敗局。反觀李成桂,天時有——雨後泥濘的道路限制了敵方的機動性,方便自己的弓箭手練習射擊活靶;地利得——狹窄的道路使得自己的人數劣勢完全消失;人和占——李成桂身為全軍主帥親自在陣前連斃七十餘人。此消彼長,當精挑細選的倭寇奇兵被填進了山間小道的泥濘之中後,氣勢已泄的這股殘倭已經無野戰之心。放棄了自己的人員優勢,龜縮到山上,憑險自固了。



一人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朝鮮開國太祖李成桂的成名之戰



憑險這兩個字,意味著這個地形限制了進攻路線,使得進攻方無法發揮人員優勢一涌而上。而反過來,也意味著自己也無法發揮人員優勢。自己只需要很少的兵力就能防守,意味著對方也只需不多的兵力就可以對抗。這也就使得兵力遠不如倭寇的李成桂孤軍,有了以少攻多的本錢。以李成桂的兵力,如果倭寇不上山而選擇在平敞的地方作戰,這股擁有相當多騎兵的倭寇,並不是沒有翻身的本錢,甚至打贏的可能性相當高。然而倭寇蠻勇之氣一泄,拋棄了自己的優勢,登山而自投死路了。



一人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朝鮮開國太祖李成桂的成名之戰



倭寇據險,李成桂趁機直接把路口一堵,這票倭寇就成了自己進翁里的瓮中之鱉。趁著倭寇還沒反應過來,李成桂親臨一線南北夾攻,所乘戰馬三死三換,左腿中箭扔拔箭死戰。李成桂指天大喊:「怕死的就回去,我一個人死也要死在前面」。主將做到這份上,士兵只能皆殊死作戰向前,但是畢竟人員劣勢太大,一時難以取得進展。而倭寇的年輕主將也在陣前騎馬持槍,奮勇作戰,以激勵其部下。高麗軍用蒙古語來稱讚了這個年輕將領,「阿只」是朝鮮語的少年,「拔都」是蒙古語的勇士。這個在陣前騎馬持槍,激勵著士氣已頹的手下們的青年將領,就是倭寇史上赫赫有名的阿只拔都。



一人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朝鮮開國太祖李成桂的成名之戰



平安時代中期至南北朝時期騎馬上級武士所穿日式大鎧(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蔵沢瀉縅大鎧)


可這個阿只拔都的親臨一線,卻也沒能扭轉戰局。李成桂第一箭射歪其頭盔,第二箭將其頭盔射落,頭盔一落,李成桂身邊的親兵李豆蘭跟著一箭射穿這個阿只拔都太陽穴。


主將一死,士氣全無的倭寇直接棄械而逃。登山據險而守的惡果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從山下往山頂根本無路逃。高麗人當然不會放過這些在自己國家燒殺搶掠的亡命徒。除了一開始逃入深山的七十餘人外,其餘倭寇一個不漏的被砍了腦袋。此戰高麗軍大獲全勝,繳獲器械無數,馬一千六百餘匹,斬獲的倭寇首級堆積如山,附近川流盡赤,河水六、七日而色不變。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梁小天。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TAG:冷兵器研究所 |

您可能感興趣

北宋開國名將潘美被黑:一代忠臣的千古奇冤
華夏第一支名門望族,千百年來名人不斷,一手成就東晉開國皇帝
死後陵墓成為糞坑的兩個皇帝,一個開國之君一個亡國之君!
此人挨九槍陞官九次,其中有一槍成就「鐵打的」威名,後成開國中將
他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淮西二十四名將之一
唐朝末年被叫「王八」的無賴,因高僧一句加入軍隊,成為開國君主
此人是薛岳的同桌,差點成為黃花崗七十三烈士,最後成為開國大將
隋朝開國猛將,武成王六十四將之一,能力在韓擒虎等人之上
開國大臣中最吃香的一類人,歷朝歷代名列第一!
歷史上從開國到滅亡只有一位皇帝的六大王朝:開國之君也是亡國之君!
中國割據政權一次小敗,卻成了越南的開國之戰,幾十萬領土白瞎了
第四野戰軍十八開國上將,個個戰功輝煌,為何此人為第一名將?
中國歷史上武力值最高的皇帝,趙匡胤以武開國也只排第二,第一一個人追著幾千名叛軍打
死在女人手裡的三大開國名將,第二個最慘!
杜氏在豬年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成了開國皇帝,一個成了太宗皇帝
歷史上兩個喜歡騎牛的名人,最後一個成為開國皇帝!
他六十歲參加八路軍,成全國戰鬥英雄受毛主席接見,後成開國少校
隋朝開國猛將,武成王六十四將之一,自稱能力在韓擒虎等人之上
開國之君稱「祖」守成之君為「宗」,為何清朝有三人被稱為「祖」
黃土嶺血戰,日軍名將之花凋零在他的槍下,開國上將的榮耀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