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李伯重:歷史上飽受歧視的中國商人

李伯重:歷史上飽受歧視的中國商人

李伯重:歷史上飽受歧視的中國商人



文 | 李伯重


今天商人處於最高的地位。現在到飯館吃飯,服務員全喊你「老闆」。當我第一次被人稱為「老闆」的時候,感到非常奇怪,因為我和「老闆」完全沾不上邊。後來才理解了,在中國,稱你為「老闆」,是表示尊敬你。由此可見,在今天的中國,商人地位非常高,但是古代並不是這樣。中國商人經歷了長期而曲折的歷程,才走到今天,成為社會的驕子。這個歷程是怎樣走過了的呢?這裡就和大家談談。

李伯重:歷史上飽受歧視的中國商人


▍一、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商人


「商人」這個稱謂,可能因系商朝人而得名,有如後世華人在漢時被稱為「漢人」,在唐時被稱為「唐人」。今天我們說的商人,就是英文中的merchant。依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販賣商品從中獲取利潤的人」。在英文世界中,幾部最權威的詞典對 merchant的解釋也與此大同小異。但是在近代以前,商人或者merchant這個概念包括一些什麼內容?卻向來不很清楚。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依照李埏先生的總結,商人包括四種人:(1)從事商品交換的人;(2)既從事商品生產也從事商品交換的人;(3)從事服務性行業致富的人;(4)經營高利貸的子錢家(高利貸者)。


朱瑞熙先生則認為在宋代,「由於商利所在,人們趨之若鶩,從事貿易的不僅有單純的商人,還有各級封建官府、各級官員、宗室、僧尼、舉人、地主以及手工業主,甚至還有一部分農民」。因此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商人,與今天的商人是有所不同的。在歐洲歷史上,這種情況也同樣存在。在英國,一直到了16世紀,字典里也還沒有對merchant的明確的界定,大商人、小商人、小販、手工藝人都叫商人。所以「商人」的概念,在古代和在今天是有差別的。這裡我們談的商人,是專門從事商品販賣的人。

李伯重:歷史上飽受歧視的中國商人



《清明上河圖》局部


中國古人對商人的分類,大致分成行商和坐賈兩類。南宋末黃震為「商賈」下的定義就是:「行者為商,坐者為賈,凡開店鋪及販賣者皆是」。用今天的話來說,行商是販運商,一般是經營規模較大的商人,因為要把一批貨物從這個地方販運到另外一個較遠的地方,運輸成本很高,沒有一定的規模,就不能獲利。坐賈是本地的零售商,在本地開店做買賣,小規模也可以。因此大體來說,行商經營規模較大,財力較為雄厚,因此是商人的中堅。中國古代說到商人時,主要就是指行商。


在中國,商人這個職業群體出現很早,而最早為商人的情況進行記載的人是司馬遷。在他的巨著《史記》中,第129篇《貨殖列傳》是一篇列敘商界人物的傳記。而在《貨殖列傳》中的商人都是行商,而沒有坐賈。

李伯重:歷史上飽受歧視的中國商人


司馬遷


司馬遷為商人立傳的做法,在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因此《貨殖列傳》在二十四史中也是一篇獨一無二的文獻。我去年在韓國高麗大學開會,會上有韓國學者講到,朝鮮李朝(1392年-1910年)是一個高度崇尚儒學的朝代,在很多方面做的比明朝中國還要更加徹底。李朝把儒學典籍奉為經典,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在朝鮮也享有崇高地位,讀書人都要讀。但是李朝政府卻將《史記》中的《貨殖列傳》刪掉了,因此朝鮮的《史記》只有129篇,而不是130篇。為什麼要刪?因為李朝統治者覺得按照儒家思想,商業是「末業」,商人是地位低下的「末民」。而《貨殖列傳》卻不僅為商人立傳,而且還歌頌商人,有違儒家信念,所以不能讓讀書人讀。


李朝統治者的這種想法並不難以理解,因為這是在中國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期內的主流看法。《漢書·食貨志下》說:「以臨萬貨,以調盈虛,以收奇羨,則官富實而末民困」 。顏師古注釋說:「末,謂工商之業也」。也就是說,《漢書》中說到的「末民」就是從事工商業(特別是商業)的人。由於商人的這種低賤的社會地位,當然他們不配載入史冊,流芳千古了。


▍二、「末民」與「崇本抑末」


錢穆先生說:中國傳統社會是由士、農、工、商組成的「四民社會」。 所謂四民,就是士、農、工、商四種人。《漢書·食貨志》說:「學以居位曰士,闢土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用今天的話來說,士是受過教育的人,居於首位。農是農民,位居第二,工是工匠,位居第三,而第四才是商,居於末位。

李伯重:歷史上飽受歧視的中國商人



安陽婦好墓出土玉人


早在周朝,就已有 「四民」劃分。《管子·小匡》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這句話的意思是:「四民」是社會構成的基石,但「四民」必須「分業定居」,各種人都有自己的地位,甚至住都不能住在一起。各種人的身份是世代相傳的,「士之子恆為士」,「農之子恆為農」,「工子之恆為工」,「商之子恆為商」(《國語·齊語》)。只有這樣,社會才會井然有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情況大致就是這樣。

在「四民」中,商的地位最低的。這是因為在商朝,工商業均為王室、公室、官府所有,私人是沒有的。王室、公室、官府佔有善技藝和善經商的奴隸,用以生產各種產品和到方國部落間去進行貿易。西周代商,「因於殷禮」,工商業的狀況大體因仍舊貫,未有多大改變。從事商業和手工業的人社會地位都很低下(其中許多是奴隸和俘虜),人身依附於官府,由官府養活,所以叫做「工商食官」。王玉哲先生稱西周手工業工人為「工奴」、商人為「商奴」,並說:「工商皂隸,不知遷業」,他們的工作和身份都是世襲的,沒有自由。因此,工商業者處於卑賤的地位,受到人們的鄙夷。


到了春秋時期,才開始有普通人做商業。大家知道,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分為很多大大小小的國家,各自的人口和資源都有限,一個國家不能什麼都生產,所以需要有跨國貿易。於是就有一些商人應運而生,做這種買賣,商業也開始發達起來。這時的各個國家要競爭,都要吸引外國的東西來,所以對於商業的政策也放寬了。這個時候出現了很多自由經商的商人,其中最有名的是孔子的學生子貢和越國大臣范蠡。

李伯重:歷史上飽受歧視的中國商人



子貢


子貢的名字叫端木賜,孔子周遊列國都是靠他資助的。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復國之後,看到勾踐這個人內心歹毒,再在下去會有殺身之禍,就跑掉了,化名為鴟夷子皮去經商。他經商非常成功,三次成巨富,又三散家財。他後來定居在定陶,自號陶朱公。他輯錄了他的老師計然關於經商的言論,參以自己見解,寫成一本書,名叫《計然書》(也叫《計然策》),成為後來商家的寶典。過去商人家裡都貼一副對聯,說是「陶朱事業,端木生涯」。就是表示對子貢和范蠡的尊崇,兩個人也被商人尊為中國的商業之神。

李伯重:歷史上飽受歧視的中國商人



民間的范蠡塑像


在這個商業繁榮的時期,商人也出現了分化。人們看到有兩種不同的商人,一種是良商、誠賈,一種是佞商、貪賈。越是到後來,後一種商人就越多,商人的形象就變得越來越壞。

秦漢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就要打擊商人。漢高帝下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漢惠帝和呂后時,雖然放鬆了抑商的法律,但是商人的子孫還是不能做官(「雖馳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到武帝,狂風暴雨般的打擊忽焉降臨到商人頭上。鹽鐵等大宗商品的生產收歸官府經營;「算緡」(向商人徵收的一種財產稅)和「告緡(舉報商人偷稅漏稅)令」的施行,弄得「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


漢武帝時實行了一整套打擊商人的政策。這些政策包括:在政治上抑制商人,商人不得「仕宦為吏」;商人被編入特殊的戶籍(市籍),不能享有農民的許多權利;在社會地位上貶低商人,商人不得「衣絲乘車」;在經濟上,從生產、流通、價格、市場、稅收等方面限制商人活動(進行鹽鐵國營,均輸平準,五均六管),國家設立市長、市令管理市場;禁止商人購買土地(「賈人有市籍,及家屬皆勿得名田,以便農。敢犯令,沒入田貨」) ;等等。此外還開展打擊商人的政治運動,其中在楊可「告緡」(舉報商人偷稅漏稅)的運動中,政府沒收商人「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宅亦如是」,商人「中家以上大抵破(產)」。漢武帝還施行「七科謫」,把七種人作為罪犯編入軍隊去戍邊。這七種人是 「吏有罪一,亡命二,贅壻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也」。即是指犯了罪的官吏、殺人犯、入贅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過商人的人、父母做過商人的人、祖父母做過商人的人。其中四種人是對商人的,可見在皇帝眼中,商人家庭出身的人等同於罪犯。

李伯重:歷史上飽受歧視的中國商人



東漢集市畫像磚


漢朝滅亡以後,這種觀念和政策持續了下來。晉朝規定:「非命士以上,不得乘車馬於都城百里之內。金銀錦繡,工商、皂隸、婦女不得服之,犯者棄市」。「市儈賣者」必須在額頭上貼著寫有自己姓名的標誌及「一足著白履,一足著黑履」。這些規定的意思是,首都百里之內,不是官員的人(包括商人)都不能乘馬;商人不能穿金戴銀,不能穿絲綢,犯禁的就要「棄市」,也就是就是拉到菜市口砍頭示眾。在街上賣東西的商人,必須在額頭上寫上自己的姓名,而且還要一隻腳穿白靴子,一隻腳穿黑靴子,被迫向社會公示其低賤的身份。


唐朝建立後,政府嚴格規定「士農工商,四人各業……工商雜類,不得預於士伍」。商人本人不得做官,即使是遠房親戚有經商的人,也沒有做官的資格(「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親,自執工商,家專其業,及風疾、使酒,皆不得入仕」)。此外,在衣著的質量、顏色、車乘和喪葬等方面,商人受到歧視。商人常常被稱為「賤類」、「下人」,與部曲、奴婢等賤民的地位相差無幾。


宋朝對商人比較寬容,但是政府對各階層的服飾和交通工具的規定中,商人仍然被排在「工」之後,作為社會下層來對待的。商人乘轎也不能超過標準。宋初明令禁止商人參加考試,後有所鬆動,但也有明確限制:「凡命士應舉,謂之廳試。所屬先以名聞,得旨而後解。既集,什伍相保。不許有大逆人緦麻以上親,及諸不孝、不悌、隱匿、工商異類、僧道歸俗之徒。」

李伯重:歷史上飽受歧視的中國商人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的人物,穿棉布衣服的大絲綢商沈一石


這種「賤商」的觀念,一直到明朝還可以看到。明太祖朱元璋規定商人只能穿最粗的絲織品,但農民卻可以穿好的絲綢。不過農民家只要一個人做商人,全家都不準穿絲綢。到了正德元年,皇帝還重申禁止商人和僕役、倡優、賤民等類人穿貂皮。


題圖為長安西市模型


【作者簡介】


李伯重 |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中國經濟史學家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泰國的一個村子,居民曾經都是中國人,飽受歧視盼望能回中國!
泰國一個被人遺忘的村莊,村民都是中國人,飽受戰爭和歧視
姜維:飽受爭議的三國人物
中國籃球史上飽受爭議的三大球員,王治郅最委屈?
兩國都是中國鄰國,一國華人地位顯赫,另一國華人無奈飽受歧視
兩國都是中國鄰國,為何一國華人地位顯赫,一國華人卻飽受歧視?
中東一民族人口超百萬,聲稱先祖來自中國,飽受戰亂渴望回歸中國
審美差異!這個飽受爭議的中國女星竟被韓國人贊「亞洲之星」?
華裔總統參選人楊安澤談童年經歷,亞裔美國人身份讓他飽受欺凌
英國王室中飽受爭議的4個婚禮,這些英國女王都經歷過
歷史上4大奇葩的風俗:最後一個中國古代女子飽受煎熬!
中國的恐怖片為何飽受觀眾詬病?
世界十大聖人,中國就佔3個,但其中這一人卻飽受外媒爭議
歐洲人飽受高溫困擾,中國製造成最大贏家,當地人:命是它給的
別光罵黃軒演的郭鑫年,電視里最大的渣男是飽受好評的他
沙漠中的生命奇蹟,我國上世紀的人工奇蹟,如今卻飽受爭議
曾經的抗日英雄卻投降了日本人,之後他的作為卻飽受國人稱讚
中國輕武器史上的巔峰之作,曾飽受戰爭洗禮,美軍都讚不絕口
中國飽受欺辱的時候,此大國怒斥日本:別妄想侵吞中國一寸土地
中東一民族飽受戰亂之苦,如今自稱是中國人後裔,想回到祖國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