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儒釋道三家之靜坐!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儒釋道三家之靜坐!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儒釋道三家之靜坐!

道教(ID:daoismcn)








點上方綠標收聽本文主播語音版



王摩詰詩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李太白詩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蘇東坡詩言:「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其實,「靜坐」並非只是詩人的專利,從儒釋道各家對其的態度中,我們可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一、道家之靜坐:坐忘、體道







雖然道家創始人老子未直接使用過「靜坐」一詞,但《道德經》中關於「靜」的論述卻不在少數,如「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等等。及至莊子,「靜坐」真正朗顯出來。




莊子在《齊物論》開首處描述了南郭子綦「隱機而坐」的場面——「隱機而坐」即是「靜坐」。子綦靜坐後,對天長噓。侍候子綦的子游看到子綦靜坐後「形如枯木」的變化而問其原因,子綦答道:「吾喪我。」意思是,在靜坐中,我把「我」忘掉了。




「忘我」的境界是道家追求的「道」的境界,按莊子說法,只有「忘我」,才能心無執著,心無執著、無分辨,方可齊是非、齊生死,乃至最終與萬物融為一體。《齊物論》以「莊周夢蝶」結尾:莊周夢中變蝶,醒後卻不知是莊周變蝴蝶,還是蝴蝶變莊周,此即為「與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渾沌」之道的境界。



莊子的「靜坐」,當然不是如木偶般傻坐,而是隱機而坐。隱機可謂一語雙關,隱機者,既可解釋為坐在幾之側,更可理解為隱去機心之義。隱去機心、人心,便可得道心。隱者,忘也。恰如莊子所言,「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當人在靜坐中,忘卻身外事,乃至忘卻「自我」之時,「人慾」則自然被「擱置」,自可得天機一片。由此可知,道家靜坐之核心在於「忘」。




在「隱機靜坐」的操作層面上,莊子除簡略地提及「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外,並無更為詳盡的敘述。對此,後世的道教作了豐富和拓展。




道教之「靜坐」,尤注重養生之術,在「呼吸」上大做文章。唐人司馬承禎作長文《坐忘論》,專門探討「靜坐」之要津,對後世影響頗大。他們追求「胎息」乃至辟穀,即杜絕飲食,通過微弱的呼吸將身體的能量消耗降到最低限度,以達到長生久視之功效。




當然,道家之「靜坐」在後世不僅僅作為養生、修道之用,亦成為士大夫階層追求的生活情調。譬如清道人馬大年在《怡情小錄》中言:「倪正父鋤經堂述五事。靜坐第一,觀書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與良朋講論第四,教弟子讀書第五。」其儼然將「靜坐」視為生活藝術的一部分。



二、儒家之靜坐:內省、致中和






以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著稱的儒家亦重視「靜坐」,只是其目的在於成就聖賢人格:一是內省而有得;二是體味中和之道。




關於內省,曾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儒學在某種意義上其本質是成人之學,即成就君子人格、提高個人修養。這就要求人們在具體的事務中提高自己,在「靜坐」中省察自己的行為。只有在靜坐中,才可能讓心停下來,回歸其「定」「止」之處。俗語云:「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




關於體悟中和之道,儒家經典《中庸》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之道乃儒家追求之至高境界,在具體的倫常中化為「中庸」之道,乃是君子所應遵循的準則。




然而,實行「中庸」之道何其難矣!以至於孔老夫子發出「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矣」(《中庸》)的感慨。如此看來,推行「中庸」之道如此艱難,體驗「中和」之境則自然更加難矣!不過,後來的宋明儒家中有人認為此須在「喜怒哀樂之未發」的「靜坐」中體驗。按他們的看法,「喜怒哀樂」屬情,情有善惡之分;而「喜怒哀樂之未發」則屬「性」,性無善惡,王陽明認為「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個「心之體」或曰良知,或曰儒家的中和之境,無疑可在「靜坐」中體悟。以宋儒觀之,其「靜坐」之目的並非在於「養靜」,而在於去人慾、存天理,體悟「喜怒哀樂之未發」的未被污染的「純性」狀態。事實上,宋明儒家多喜靜坐,程朱、陸王這兩派中多數人皆有「靜坐」的功夫。




今天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讓心在忙碌中得到片刻寧靜,乃是多數人的盼望。片刻的靜坐給人們提供了靜心的「法門」。也許我們難以達到儒、釋、道所追求的至高之境,難以體悟到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意蘊,但靜坐至少可以讓我們調養身心、放鬆緊繃的神經,以更平和的態度面對生活,又何樂而不為呢?



三、佛家之靜坐:去執、修慧






佛家與靜坐關係亦密切。雖然佛家多以「禪坐」「打坐」命名之,其實一也。如果說道家的靜坐要訣在於「忘」,佛家的靜坐要訣則在於「空」。只有「空」化外物,才可獲得宇宙之大智、全智,進入「佛」的涅槃狀態。




我們知道,「佛」之義有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為智慧,覺他為慈悲,覺行圓滿為悲智雙運、圓融無礙。由此可知,佛家修行必須要有智慧,即「開悟」。離開了智慧的引領,則難成正果。開悟的關鍵,就是「靜坐」。




佛家對「靜坐」的形式頗講究。以盤腿為例,有散盤、單盤、雙盤,其中單盤又分金剛盤、如意盤等等。但其要旨乃是通過坐姿調整呼吸,輔以「數息」,以求進入「無念」的狀態。無念,就是把雜念、因緣、諸種「造作」等通通「空」化,做到「屏息諸緣」「自凈其意,恆念如一」。「屏息諸緣」意為「不隨身體軀殼起念」。明代詩僧蒼雪大師有詩云:「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可謂寫出了禪家對「空」的理解。




驅除妄念、雜念是非常困難的事。為此,佛家又生出多種方便法門,譬如禪宗的「參話頭」。他們通過讓「靜坐」的禪僧思考諸如「念佛的是誰」「狗子佛性還有無」等問題,借「機」息掉其他的「妄念」,這種以楔(話頭)去楔(妄念、雜念)的做法無疑有助於禪僧「入定」。進入禪定,意味著距離「大智慧」不遠了。因為以佛家之見,只有在「禪定」中,人們方可「熄滅諸緣」,「空」掉形質乃至妄念,見得「自家本來面目」,見得宇宙的真相。以佛家觀之,此種關於「自我」、關於宇宙的「真相」,乃意味著大智慧的開啟與誕生。




不過,佛家的「靜坐」僅是「開悟」之契機,智慧的落實還要靠「行願大千」來完成。在這點上,佛家和道家不同,道家追求「忘掉」後的「逍遙」之境,而佛家在「空掉」一切後,還要返回人間,切實實踐。無論怎樣,「靜坐」確為佛家修鍊、開悟的重要法門。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回復以下數字查看更多內容


查看以下內容需先關注道教微信,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 教

"一鍵關注,或微信搜索微信號:

daoismcn




回復"1"查看:道教入門知識一百八十問


回復"2"查看:道教規矩和禮儀


回復"3"查看:道教戒律


回復"4"查看:道教上香禮儀禁忌


回復"5"查看:道教經文典籍


回復"6"查看:道教齋醮科儀


回復"7"查看:道教道袍法器


回復"8"查看:道教符咒法術


回復"9"查看:道教陰陽術數


回復"10"查看:道教宮觀流派


回復"11"查看:如何加入道教


回復"12"查看:道教拜師注意事項


回復"13"查看:道教誦經常識


回復"14"查看:道教請諸供品須知


回復"15"查看:道教宮觀廟宇參香禁忌


回復"16"查看:在家之人如何修道


修行交流



微信:daoismp(青陽道人)

騰訊QQ交流群:124211123

點右下方"寫留言"發表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TAG:道教 |

您可能感興趣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詩佛王維得道了嗎
處暑: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王維禪詩賞: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唐詩閑讀:「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詩詞里的淡然: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行到水窮處,坐看「漁」起時
禪意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不妨在馬拉松之前去看看返灣湖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下)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映山紅盆景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香格里拉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上)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你真的明白嗎?
禪意人生: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行到水窮,坐看雲起。寫給恩師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丨終南仙境
田園詩精選: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李曉東:人生大起大落又如何,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十首詩詞,十種解壓方法: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