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超越凡尘的天籁——道乐
(武汉长春观经乐团《下水船》)
道教音乐是伴随道教的发展而形成的。当道教由古代巫术、神仙方术、鬼神祭祀和医药、导引、养生理论等逐渐发展成为正式宗教的时候,道教音乐伴随着道教也从古代的降神歌舞、傩舞以及与摄生、求仙等方士生活相联系的琴瑟吟谣中逐渐脱离出来,形成了现在的道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音乐逐步仪式化,成为教徒宗教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系统。其核心是风格较为稳定的科仪音乐,其来源则主要是与摄生、求仙等方士生活相联系的琴瑟吟谣。
《魏书?释老志》上说,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在嵩山遇到太上老君,授其天师之位,并赐《云中音诵新科经戒》,寇谦之因此制定《乐章诵戒新法》,并创制了最初的道乐。
道乐清雅幽远,表现了道教信仰中超越世俗的仙境美。比如,相传是唐玄宗所作的《霓裳羽衣曲》,音乐飘渺、优雅华丽,道教的信仰在这部唐代道曲精品中得以集中的体现,以至于唐代诗人杜甫赞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道乐作为宗教音乐,庄严肃穆。也因为道乐用于祭祀神灵,这是一个庄重的场面,所以道乐又具有「雅乐」的正统性。道乐在演奏时表现丰富,有时强劲刚直,表现了道教「驱邪镶灾」(按照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消除「负能量」对于人生的影响)的力量。
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闻道乐,可以使人「顺气凝神」、心旷神怡。正所谓「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间者久之」(白居易)。此外,以道教「道法自然」理念延伸出来的道乐,在音乐元素上更加注重模仿自然界的声响,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因此,道乐堪称「让心灵超越凡俗的天籁」。
因为道教信仰广泛存在于中国的民间各地,各地的道乐与地方音乐有长期地交融,所以道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间传统音乐与地方性音乐的特色。同时,构成道乐的众多元素又是与世俗音乐相同的,所以世俗人也同样可以领略道乐的艺术性。
但是,道乐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世俗音乐,因为它要表现的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场景。因此,要想从道乐中获益,必须首先形成与道乐相似的「气场」。
首先,应该体会道教的意趣。道教思想是道乐的灵魂,道乐是道教思想的「音乐阐释」,它最终表现的是道教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意趣。
其次,应该知晓道乐形式上的设计。任何文化作品都有其固定的表现形制,道乐也不例外。这包括对于演奏道乐的乐器的了解,也包括道乐在不同环节上的作用。其实道乐不仅仅局限在「乐曲」的领域,它更像一出戏剧:即使是纯粹的声乐,它的开头、结尾、过渡,以及颂、赞、步虚、偈等格式,都是道教法事活动的「音乐表现」;更不用说在具体仪式中,还有队列变换、禹步等场面。初看来眼花缭乱,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寓意、象征,才能真正理解道乐的内涵。
《步虚词》是典型的道教文学,并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要求念唱、步法、道具之和谐统一。步虚词所配乐曲,由模拟仙人步行虚空诵经声而来。 步虚词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游仙诗,出现于东晋,大盛于唐宋时期。步虚词流行于社会,也被文人当作创作题材。作为典型的道教文学体裁的游仙诗和步虚词,在观念、题材、意象、语言、思维方式、表现技巧等诸多方面,都对一般文学创作造成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欢迎大家投稿,来稿不限题材,择优选登有惊喜)


TAG:武汉长春观道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