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宋一清官,只因得罪王安石,死後家人沒錢埋葬靈柩停放廟裡十年

大宋一清官,只因得罪王安石,死後家人沒錢埋葬靈柩停放廟裡十年


鄭獬,字毅夫,安州安陸人。少負俊材,詞章豪偉峭整,流輩莫敢望。進士第一。就是說,打小學霸,一直學霸,從小學到進士都是學霸,還是第一名那種學霸。學霸當然會被重用,基層州縣鍛煉了幾年,到了文化部,又到了財政部,檔案史志局,最後給皇帝當了秘書。通判陳州,入直集賢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誥。



大宋一清官,只因得罪王安石,死後家人沒錢埋葬靈柩停放廟裡十年


宋英宗當了皇帝,給宋仁宗修建陵墓,用的還是宋仁宗給宋真宗修建陵墓的制度。小鄭說,這事不妥。現在國家財政緊張,最近犒賞有功將士都出現了橫徵暴斂的行為,有錢人紛紛抱怨,沒錢人流離失所。先帝宋仁宗節儉愛民,那是出自天性。他老人家所有穿的用的,也都非常簡樸,這是天下共知的事情。現在給他修建陵墓,您卻要仿效我們大宋朝財政最寬裕的時候,您不覺得有點傷害仁宗他老人家節儉的品德嗎。希望您讓相關部門減少預算。


他還說,您現在初登帝位,多聽少說,跟你議論朝政的也就是七八個大臣,這怎麼能夠把天下人的聰明才智調動起來呢。希望您下個詔令,天下才智之士都可向朝廷進言,如果有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可以面試該人。至於臣子們給您提意見,您應該虛心接受,這樣就會有利於國家的治理。宋英宗對此表示滿意,聽了。



大宋一清官,只因得罪王安石,死後家人沒錢埋葬靈柩停放廟裡十年


又上疏言:"陛下初臨御,恭默不言,所與共政者七八大臣而已,焉能盡天下之聰明哉?願申詔中外,許令盡言,有可採錄,召與之對。至於臣下進見,訪以得失,虛心求之,必能有益治道。"帝嘉納之。


於是一幫沒有經過正規考試但是還有兩把刷子的傢伙就被以這種舉隱逸的名義召入京師,經過包括皇帝在內的各位大佬的面試,合格之後都弄到了官。這樣一來就讓那些辛辛苦苦勤學備考的學子們不待見了,憑啥。說好的凡進必考呢。照這麼下去誰還起五更睡半夜的學習啊,每天想辦法往朝廷投簡歷走捷徑得了。於是大佬們一商量,這還真不可行,於是立馬廢掉了。


時詔諸郡敦遣遺逸之士,至則試之秘閣,命以官。頗有謬舉者,眾論喧嘩,旋即廢罷。


但是小鄭不幹了,再次上言,古代的舉薦制度,面試十個錄取五個都是損失,何況現在還沒有這麼高的比例。怎麼能外界傳點風言風語就把政策廢掉了呢。希望國家能夠恢復這門考試,讓那些民間有本事的人不至於有懷才不遇之嘆。這個建議還沒來得及討論,他就被調到地方當知州去了。



大宋一清官,只因得罪王安石,死後家人沒錢埋葬靈柩停放廟裡十年


獬言:"古之薦士,以謂拔十得五,猶得其半;況今所失未至十五,而遽以浮言廢之,可乎?願復此科,使豪俊無遺滯之嘆。"未及行,出知荊南。


這事應該解釋一下,要不好多朋友不清楚。我國歷來的人才選拔制度,說穿了就兩種,一種舉薦制,一種科舉制。舉薦制從三皇五帝時期就有了,兩漢時期成熟完備,魏晉時期達到巔峰。顧名思義就是說,你是一個人才,再由有影響力的大佬舉薦,得到朝廷認可,然後得到官職。當然了大家都知道,這麼做有很多弊端,容易導致任人唯親,所謂舉賢不避親,其實舉的就是親。



大宋一清官,只因得罪王安石,死後家人沒錢埋葬靈柩停放廟裡十年


當然了如果有本事,舉親也是好事啊。可是舉來舉去,就舉出一個門閥政治來,魏晉時期的舉薦制完全靠門閥支撐,所謂上品無寒流,下品無士族。於是隋唐搞起了考試,凡進必考,所有人只要你有本事把考題做到一百分就給官。宋朝時候考試制度已經成熟完備,但是考試也有個缺點,就是容易造成高分低能。好多學子除了會考試啥都不會,給個官幹不了咋整。而且會有好多考不了試的人才被埋沒。所以小鄭提出了這個問題。


考不了試的人才被埋沒有多嚴重,唐朝看黃巢,明朝看范文程,清朝看洪秀全。宋朝也有個傢伙,名字不想查,屢考不中一氣之下跑到西夏當了宋奸,結果造成宋朝連年邊患,間接導致宋朝滅亡。史家都說宋朝是被西夏給拖垮的。



大宋一清官,只因得罪王安石,死後家人沒錢埋葬靈柩停放廟裡十年


所以說小鄭這個建議還是蠻有預見性的,可惜沒有被採納。但是也不能被採納,一旦採納了,就會破壞科舉制度的公平性,走回舉薦制的老路。


小鄭是個主和派,畢竟文人么,見不得打仗。種諤奪取西夏綏州,小鄭受不了了,跟宋神宗說,我曾建看見過您給邊境將領寫的手詔,您讓他們千萬不要隨便生事。可是這幫傢伙不聽,偏要建功立業,這是戰國時代的做法。希望您把老種殺了。人們一聽這都啥事啊,您的書看多了吧。


已而種諤取綏州,獬言:"臣竊見手詔,深戒邊臣無得生事。今乃特尊用變詐之士,務為掩襲,如戰國暴君之所尚,豈帝王大略哉!諤擅興,當誅。"識者韙之。



大宋一清官,只因得罪王安石,死後家人沒錢埋葬靈柩停放廟裡十年



老鄭理所當然得罪了王安石。因為從他的性格和舉措來看一看就是守舊派,而王安石是革新派,肯定不受王安石待見。到了開封府斷案,有個名叫喻興的老百姓夥同老婆把小三殺了,老鄭不肯按照王安石的新法斷案,王安石很生氣,把他打發到杭州做知州去了。眼不見心不煩。


民喻興與妻謀殺一婦人,獬不肯用按問新法,為王安石所惡,出為侍讀學士、知杭州。


不久又打發到青州,正好趕上發放青苗錢,老鄭說,我只看見這個政策的害民之處,不忍心看到他們到了秋天還不了貸款而吃官司。於是給朝廷上書,希望弄個閑職養老,王安石打發他去南京給趙匡胤看了陵園。不久去世,年僅五十一歲。



大宋一清官,只因得罪王安石,死後家人沒錢埋葬靈柩停放廟裡十年



方散青苗錢,獬言:"但見其害,不忍民無罪而陷憲網。"引疾祈閑,提舉鴻慶宮,卒,年五十一。


死去之後,由於為官清廉,孩子還小,家裡連給他辦喪事的錢都沒有,靈柩放在寺廟裡十多年,直到他的同科進士第三名滕甫來到安州做知州,方才入土為安。


家貧子弱,其柩藁殯僧屋十餘年,滕甫為安州,乃克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風宋月 的精彩文章:

TAG:唐風宋月 |

您可能感興趣

一代名臣寇準墓破敗不堪,上朝敢扯宋太宗龍袍,死後靈柩無錢返鄉
一個撿來的女孩,死後卻靈柩歸鄉、百官跪拜,只因他的兒子太厲害
古代帝王死後,靈柩需要放置幾個月才下葬,不擔心屍體會腐爛嗎?
清朝孝庄太后死後37年靈柩才下葬,她的偉大你很難想像到
這個女人死後靈柩回鄉,沿途官員皆需跪拜,關鍵她生的兒子太厲害
古代帝王死後,其靈柩為什麼幾個月後才下葬,屍體不會腐爛嗎?
蔣介石靈柩暫停慈湖三十三年未入土,那麼按他的遺願想葬在哪裡?
蔣介石臨死前,讓宋美齡放五件寶貝在他的靈柩了,分別是什麼
古代皇帝死後,其靈柩需要放置幾個月才下葬,不擔心屍體腐爛嗎?
皇帝駕崩後,太子在靈柩前痛哭,一皇子面露殺機,一刀朝太子砍去
哈里的不滿:走在母親黛安娜靈柩後面,對一個孩子來說太不應該了
宰相臨死告誡兒子,把古玩珍寶都擺在靈柩上,照做後家族得以活命
蔣介石父子靈柩要回大陸安葬,恐怕只有他們老家奉化還勉強可以?
歷史上名聲最好的太監,死後皇帝親臨哭喪,文武百官扶靈柩,百姓自發送葬!
這個女人平凡普通,一生只做一件事,死後有四位皇帝抬靈柩
王近山父親是如何死的?革命勝利了,他竟扶著靈柩返鄉!
被特批土葬的許世友,他的靈柩里到底都放了什麼
那年夏天,14歲少年護送父親靈柩回家,一生都未將此秘密告訴母親
孝庄太后死後,為啥康熙停放靈柩長達37年,始終不讓她入土為安
宰相:我死後,把咱家的珠寶都放靈柩邊,兒子照做家族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