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帶你玩「穿越」
名人高曉松因擔任大型私立公益圖書館、亦為免費公開借閱的藏書樓「雜·書館」館長而聞名於廣大書友。據悉,目前雜·書館館藏圖書及紙質文獻資料近百萬冊(件),其中線裝明清古籍文獻二十多萬冊,晚清民國期刊及圖書二十多萬冊。雜·書館的出現將大眾的關注點引向了古書領域。近年來,古籍善本成為了收藏界的黑馬,價值一路高升。有專家表示,古籍的火爆契合了當下公眾對古籍的文化價值和藏書這種文化行為的重新發現與認同心理。
古籍實為收藏最高境界
津門著名藏書家曲振明回憶當年「讀書之難」時,連連感嘆「羨慕生活在書籍海洋中的年輕人。」他感慨道,有書讀的日子真的太幸福了。「我上學的時候,能夠讀到的小說只有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岩》,金敬邁《歐陽海之歌》,浩然《艷陽天》、《金光大道》等少數幾部。」
由於無書可讀,借書、讀書成為他少年時的奢望與追求。「我曾有一張市圖書館的借書卡,但外借圖書少得可憐,只能借到魯迅、高爾基和法捷耶夫等少數作家的作品。許多文學名著只能依靠朋友之間串換,當時能讀到一本完整的書十分不容易。因此經常看一些有頭無尾或有尾無頭的書。」
「30多年前想看書是要付出代價的。」談笑間,曲振明憶起青年時期百般求書的經歷仍記憶猶新。「記得曾從同學手中借到一冊鋼筆手抄本《一綹金黃色的頭髮》,於是讓所有想看書的人幫助抄寫。就這樣,大家進行分工抄寫,又傳抄成一冊。」讀書之難使他幻想著將來能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書房,盡情地享受坐擁書城的樂趣。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作為一種心靈活動,讀書歷來被視為雅事樂事。古人說,不讀書便言語無味,面目可憎,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書籍的重視程度。有學者表示,收藏的核心當屬古籍善本、孤本的收藏,收藏的最高境界無疑也在此。
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創辦者陳東升在其首部自傳性作品《一槌定音——我與嘉德二十年》中談及收藏時曾有這樣一段記錄: 「藏有幾個境界:先是畫,然後是書法,書法之後是黑老虎,就是碑帖,最高境界是收古版書。」
私人藏書在我國歷史悠久,綿延不斷。據傳明代藏書家王世貞,一生為官。其家有弇山園,自稱「吾弇山園之中,為樓者五,為堂者三,為室者四」。於園後建「小酉館」,貯書達3萬餘卷,曾藏《清明上河圖》真跡。王世貞家財豐厚,但當他遇到珍貴宋版《兩漢書》時,書商開的價卻令他以自己的身份和家資不足以湊齊那麼多的銀兩,最後是以一座莊園換回了這本書。這段軼事足以令人看出,古代人對珍貴古籍的重視,也恰恰證明善本、孤本多被達官貴人視為收藏核心,並甘願為此一擲千金。
只有先懂行 才能藏古籍
曲振明認為,當今藏書者的藏書目的各有不同,大致可分三種:一種用來讀,一種用於藏,還有一種既不讀也不藏而是販。「對很多藏書人來說,清點書架上的書時才發現『書非借不能讀也』,所藏者多,讀過者少。當下,藏書對很多人來說多是將其束之高閣,目的也成了滿足文化投資需求和心理需要。」
在曲振明的收藏中,還有無意中得來的中國最早的英語教材《華英初階·進階》(初集至五集)。「我很早就喜歡外文書,記得『文革』期間天津外文書店處理舊書,許多人買了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列賓等人的畫集。我買了一冊西班牙委拉士開支的油畫集,還買了幾本俄文機械圖集,用來存放剪報。後來陸續買了日文書、英文書、德文書和俄文書,內容皆與歷史文化相關,唯獨《華英初階·進階》是一部英文教科書。」
後經曲振明考證,當年作為英文教材,《初階》、《進階》已成為考量學生英文程度的標準。「這兩種教材出版後,成為英語學習者的首選課本,一版再版,暢銷多年。」
買書、淘書,也是知識積累的過程。「許多古舊書店的老店員都有獨門絕技,有的偏重古籍善本。有的偏重新文學初版本,有的偏重通俗小說,我從他們那裡學到了不少的知識。我還結識了不少書友,他們有經驗、有眼光,我常常從他們那裡得到指點迷津。近年來舊書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書攤上難覓好書,一些有價值的圖書都在拍賣市場流通。買書環境的改變使原來的淘書樂趣蕩然無存,昔日淘書、買書的經歷化作了美好的記憶。」
古籍收藏最需要收藏者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如果一個收藏愛好者連古文都看不大懂,那何談「慧眼如炬」呢?
談及古籍收藏,本市一位常年從事舊書販賣的老闆告訴記者,古籍收藏之所以如此小眾,實在是因為「愛好者大多明白倘若自己沒有兩把刷子,不敢碰古籍」。「古籍收藏要求愛好者必須對歷史相當了解,說白了就是看到一本古書,能知道作者是哪個朝代的、代表作是什麼。另外,因為歷史年代不同,各個年代的紙質、字形、油墨都各有特點,這些都需要愛好者下苦功夫去了解掌握。還有原刻本、影刻本、復刻本等不同形式的古籍應該是什麼樣子等,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搞明白的。」
20世紀九十年代,天津東門外水閣大街有一間舊書店。店主懂書,曾赴大連收購了吉林大學羅繼祖先生的一批書。愛淘書的曲振明經常去水閣大街這家店淘書,發現這批書後,欣喜不已。「我喜歡搜集近代名人著述,翻了半天,發現了油印本的張伯駒的《叢碧詞話》。這部書為淺灰色版紙封皮,書首有周汝昌寫的《叢碧詞話序》,署名『壽康』。」
曲振明介紹說,書的主人羅繼祖為羅振玉的嫡孫,與張伯駒是摯友。晚年,張伯駒住在長春,與羅繼祖、于思泊、阮威伯、裘伯恭、單慶麟、惲公孚結社,每周一會,各作掌故一則,後著成《春遊瑣記》。而羅繼祖也從此開始寫筆記,他在《楓窗脞語》序中言:「予之試寫筆記,始於叢碧翁之《春遊瑣談》。於時三五招攜,析奇賞異。每集,翁必索所作,必將薈集之以為談資也。」曲振明推測,這部書想必是張伯駒先生贈送的。「我在琉璃廠中國書店看過《春遊瑣談》的油印本共三冊,價值不菲。」
想要在舊書堆里撿漏,沒雙慧眼可不成。「淘舊書要看懂書法與印文,特別要留意帶有批校、跋語的書,這與平素多讀書和注意知識積累密切相關。」
曲振明收藏清光緒年間長蘆鹽業綱總姚學源的《十瓶庵日記》和《習琴齋日記》兩部手稿就是撿漏。當時書商以為是賬本,曲振明拿過來一看,其中有姚學源與表兄光緒朝大學士李鴻藻的許多交往經歷,頗具史料價值,立即入手。」
曲振明表示,「讀書、購書、藏書,都應該有方向、有計劃。一種有效的閱讀方式,是帶著問題去讀書。我寫有關文史類的文章之所以受到讀者的歡迎與認可,就是因為我是通過檢索大量的文獻,有根有據地去寫文章。像袁克文的諷喻詩,我就是從幾個版本中考證、比較、正誤,給讀者一個正確的結論。我覺得,主動探索性的閱讀方法是最能讓自己與作者產生思想互動的可能性,自己也容易有收穫。」
古籍善本「錢程」遠大
如果按收藏門類來分,包括名人信札、手稿和刻本、寫本在內的古籍善本,屬於相對小眾化的領域。然而,正是不被大眾所重視的領域,如今已發展為實實在在的「潛力股」。
古舊書店的李老闆告訴記者,收藏的一大原則是「物以稀為貴」,收藏的傳統則是古籍善本優於書畫。「目前來看,古籍收藏之所以未能普及的重要原因在於:一是古籍的存世量很少,二是對收藏者的知識文化素養要求比較高。橫向做比國內的書畫價格,縱向對比國外古籍拍賣成交價格,中國古籍善本的價值確實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李老闆說,像他這樣收售古書的人,必須特別重視古籍的保存,「稍微不注意,古書就容易發霉。」
古舊書收售老闆李先生介紹說,從數量的角度說,中國古籍的分布以宋代以後的印本漸多,唐代以前的寫本數量很少。他總結古籍收藏先要搞清「七多」。「一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源遠流長,使得中國古籍版本種類特別多。二是材料不同,製作不同,裝幀不同,書籍的樣式多;三是改朝換代,政權更迭,使得書籍的變化多;四是儒釋道作為中國的主要文化,重複刊印的版本多;五是文化的多元,書籍的內容種類多;六是出版結構的政治性壟斷(官印圖書),書籍刊印的限制多;七是官方書衙與民間書坊林立,印書的機構多。」
古籍收藏需要愛好者講究分門別類,最好是確立方向後再談收藏。他建議,一可按照時間分類,根據歷史的不同階段,確定要收藏哪個歷史時期、哪個朝代的古籍。二可按照材質分類,根據材料的不同,如木牘、竹簡、帛書、紙書等分類收藏。三可按照製作方法分類,根據古籍的製作方法不同,如寫本、印本、鈐本、拓本等不同樣式去收藏。四可按照出書機構分類,比如官刻本、書院本、寺院本、坊刻本、私刻本等。五可按著作分類,根據古籍的內容不同,選擇不同類型的著作,如經史子集或詩詞歌賦等。
近年來,曲振明所著的《舊書刊擷珍》獲得了業界的良好反映。這本有關古舊書籍收藏的著作,集曲振明三十年收藏之精華,其中書選擇了稿本、鈔本、孤本、報紙本、油印本和初版本,刊選擇了創刊號、特刊、專輯等,力求珍貴和稀見。
「選書時我還注意了各種書之間的關聯和系統,特別還考慮留出了續集的空間。為了圖文並茂,還對所選圖書進行拍照,留下了大量的書影。每一冊圖書都有一段經歷,每一冊圖書都有一段故事,把自己藏書的經歷寫出來,希望得到方家指正,並願與愛書的朋友分享。」


TAG:深圳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