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傳說中的「毒大米」,都在這裡了

傳說中的「毒大米」,都在這裡了


最近,微信圈裡流傳著一片《BBC警告:中國人最習慣的煮飯方法,竟然會吃進最多砒霜》的帖子,有的人憂心忡忡,有的人嗤之以鼻。其實,BBC的節目內容本身沒有什麼,也不是針對中國人,只是被媒體演繹除了一個挑逗讀者的標題而已。


大米中有砷,是事實;無機砷有毒,也是事實。除了砷之外,大米中還可能含有其他的一些「毒」,下面就來為你盤點一下。



傳說中的「毒大米」,都在這裡了



砷不是人體所需的元素。有機砷對人體毒性很小,而無機砷則毒性較大。砒霜只是無機砷的一種,不過媒體經常用「砒霜」代替無機砷來吸引眼球。


大量攝入無機砷會急性中毒,長期少量地攝入也會有致癌的風險。但是在自然界的水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砷。而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會起到富集砷的作用,所以大米存在砷也就是很難避免的事情。在我們每天攝入的食物中,大米是無機砷的重要來源。


所以,「安全的大米」不是「絕對不含砷」的大米,而只能是「砷含量低於某個安全限」的大米。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科學實驗數據,制定了無機砷對人的「可接受攝入量」:每天每千克體重不超過2微克。所謂「可接受攝入量」,是指攝入量在這個值以下時,對健康的影響小到可以忽略。


根據這個「安全攝入上限」,有些國家會制定大米的安全標準。比如中國國標GB 2762—201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規定,大米中的無機砷含量不超過200微克/公斤。這相當於一個75千克的人,每天可以吃進150微克砷不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如果無機砷含量剛剛及格的大米,相當於750克。雖然說人們還會從其他的食物和飲水中攝入一些無機砷,但考慮到大米是飲食中無機砷的主要來源,而通常人們每天吃的大米也大大低於750克,這個「200微克/公斤」還是足以保護公眾健康的。如果大米符合國家標準,那麼不管用那種煮飯的方式,米飯中的無機砷也不會變得更多——也就是說,對健康的危害也小到可以忽略。


BBC的節目比較三種煮飯的方法:第一種是我們通常的煮法,大米中的所有砷都保留在米飯中;第二種是加大量水煮,然後丟棄米湯,去除砷的效率最高;第三種是煮之前長時間浸泡,然後去掉泡米的水再煮,去除砷的效率介於前兩種之間。


除了麻煩之外,第二種煮法很多大米都做不到(煮成粘的粥就很難撈出飯粒了)。需要注意的是,在砷進入水中的同時,也會有許多營養成分(比如可溶性維生素)進入水中。在去掉砷的同時這部分營養成分也被去掉了。



鎘是一種重金屬元素,在冶金、塑料、電子等行業非常重要。它通常通過廢水排入環境中,再通過灌溉進入食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過去幾年中,先後有「10%大米鎘超標」和「廣州超過4層大米鎘超標,有關部門未公布超標名單」的新聞讓公眾群情激憤。


鎘是一種重金屬元素,長期小劑量的攝入主要是腎臟和骨骼。這種慢性鎘中毒的癥狀被命名為「痛痛病」,日本在幾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根據目前的研究,痛痛病的癥狀主要來源於鎘對腎臟和骨骼的破壞。鎘會在腎臟中累積,最後導致腎衰竭;對骨骼的影響則是骨軟化和骨質疏鬆。長期接觸更大劑量(WHO安全線的3倍以上)的鎘還可能會導致消化道的障礙。而且,鎘中毒的結果是長期的,即使停止了食用高鎘大米腎衰癥狀依然會持續。

在日本神通川和梯川流域,大米的鎘含量最高達到過1.06毫克/公斤。在該地區的兩萬人口中,統計到了近二百個病例和一百多「意思病例」,以老年女性居多。


目前,WHO設定的「安全標準」是每周每公斤體重不超過7微克。這相當於一個60公斤的人,每天不超過60微克。這個安全標準包括所有的鎘來源。除了米飯,還有其他食物和飲水。


根據這個安全標準,中國設定的大米中的鎘限量是0.2毫克/公斤,相比與日本的0.4毫克/公斤要更嚴格一些。應該注意的是,這只是一個「控制標準」,並不是「安全」和「有害」的分界線。比如說,如果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吃500克鎘含量為0.15毫克/公斤的大米(並未超標),也超過了WHO的「安全線」;如果只吃200克含量為0.25毫克/公斤的大米(超標了),但是總攝入量也還沒有超過「安全線」。此外,我們還要吃其他食物,還要喝水,其中也還可能含有鎘。對於「鎘大米」產區的人們來說,其他來源的鎘就更不能忽視。



鉛也是一種危害很大的重金屬。在國際食品法典標準(CAC)中,規定穀物糧食的鉛限量為0.2毫克/公斤,中國和歐盟也都採用了這一標準。


2013年的美國化學學會年會上,有位學者發表了美國進口大米的研究報告,稱進口到美國的大米中含鉛量高達6~12毫克/公斤,尤其是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的大米含鉛量最高。



傳說中的「毒大米」,都在這裡了



該消息令公眾嘩然。台灣農業部門官員表示台灣衛生部門每年抽驗市售包裝米162件,從未檢出鉛超標。北京市食安監控機構也對北京市場的大米進行了專項風險監測,從各類市場抽取了30個品牌共42個樣品,產地包括東北、天津、湖南、廣東等地,結果均未超標,而且多數遠低於標準限值。


2014年的《整體環境科學》發表了一篇很大規模的調查,共分析了1578個大米樣品,來自13個國家的市場以及6個國家的大田。結果顯示,市場樣品中只有0.6%的樣品超過了0.2毫克/公斤的標準。

從這些資料來看,美國化學年會報告的那些數據是不靠譜的,大米中的鉛超標的幾率很小。


發霉


糧食發霉會產生毒素,比如著名的黃曲霉毒素。黃曲霉毒素是一類強致癌物,是糧食中最大的風險因素之一。


所以,遇到發霉的糧食,應該堅決果斷地扔掉。


人造大米


通常人們說的「人造大米」其實可能指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一種是「營養強化大米」,是把大米等糧食原料磨成粉,加入大米中缺乏的一些微量營養元素,再重新製作成米粒形狀的食物原料。這種「人造大米」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米,應該當作一種經過深加工的食物原料。只要加工過程不出問題,這種大米不會有安全性的問題,而營養上還有一定的優勢。


另一種是「塑料米」,即用塑料製成的米。不僅在中國流傳甚廣,歐洲食品安全局也表達了關注,還有新聞稱一些國外監管機構查到了塑料米。



傳說中的「毒大米」,都在這裡了


迄今為止,「塑料米」的存在都只有都市傳說,沒有被可靠的機構確認過。不過,在工業上,會把再生塑料做成顆粒狀,也稱之為「塑料米」。這種塑料米是工業原料,跟食品無關。更大的可能,所謂的「塑料大米」就是這種塑料米的以訛傳訛。


如何安全地吃米飯


大米中的「毒」——用專業的術語來說,是大米的「風險因素」,主要是農殘和重金屬。應看到,市場上的多數大米,這些指標都還是合格的。符合國家標準的大米,在你把自己撐死之前,所含有的這些「毒」對健康的危害都小到可以忽略。


當然,我們無法知道自己所買的大米是不是合格。吃個飯還要做分析,顯然也不是正常人乾的事兒。為了保護自己,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三個字:多樣性——


首先,食譜中食材種類多樣,減少大米的食用量。這樣,即便遭遇超標,因為吃得少從而總量並不超標。


第二,大米的來源多樣性。畢竟多數大米還是合格的,即便偶爾遭遇了一種,也因為只吃了一些就換成了其他的。(如果你非要說那萬一換的每一種都超標呢,那我只能告訴你:去買彩票中個大獎,每頓飯都把所有的安全指標測一遍再吃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君 的精彩文章:

TAG:光明君 |

您可能感興趣

毒大米?整容大米?起底那些市場上流行的假大米招數!
區塊鏈怎麼分辨「毒大米」、「死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