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後「父親」時代,「尋母」是一種儀式

後「父親」時代,「尋母」是一種儀式



後「父親」時代,「尋母」是一種儀式



《太愛火柴的女孩》講述的是一個由父親之死引發的離奇故事。主人公是誰?父親為什麼自殺?母親在哪裡?他們的命運何去何從?

父親怕火,他常說,妹妹因為愛玩火柴燒傷了自己,燒死了母親。


加埃唐·蘇西《太愛火柴的女孩》


後「父親」時代的「尋母」之旅


梁慧卉 | 文

加拿大作家加埃唐·蘇西的近作《太愛火柴的女孩》講述的是一個由父親之死引發的離奇故事。故事中有行為怪誕的人物、細思極恐的情節、豐富深刻的隱喻以及亟待解開的謎題:主人公是誰?父親為什麼自殺?母親在哪裡?他們的命運何去何從?這本福克納風格的小說廣泛涉及了宗教、神權、父權、女性等領域的新知,以故事的形式將西方文明在上帝被世俗生活「解構」後的掙扎與痛苦、迷失和希望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來,可以從很多角度予以解讀。


1


後父親時代



後「父親」時代,「尋母」是一種儀式


眾所周知,建立在「上帝造人」神話體系之上的基督教文化對西方文明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在這神話中伊甸園是人類的童年時代。上帝將亞當和夏娃安放在氣候宜人、花草繁盛的伊甸園中,他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亞當管理花草魚蟲、飛禽走獸,貢獻著他的男性力量;夏娃幫助亞當管理,貢獻著她的女性之美。男性力量與女性力量和諧互補,二人不分你我,彼此一體,成為理想的完滿的人性。然而好景不長,狡猾的蛇引誘無知的夏娃吃禁果,夏娃把果子給了亞當,人類的墮落由此開始。為懲罰二人的犯錯,上帝詛咒亞當必將終生忍受勞苦,而夏娃必受亞當管轄。


自此告別伊甸園時代進入父親時代。完滿的人性分裂成為男女對立,前者統轄後者。女性成為被囚禁的、沉默的「第二性」。這一時代在書中以女主人公的回憶為主,即父親作為神甫(宗教神權)和公爵(世俗父權)統治的日子、母親缺失的日子。父親時代的特徵之一是男性力量的失衡,產生暴虐(力量超出)和懦弱(力量不足)兩種後果。在小說中體現在父親用鐵腕「統治」家庭,父親的暴力和弟弟的懦弱就是這兩種後果的代表。特徵之二是女性力量的幾近消失,即母親的缺位,這種缺位造成的不僅是女性意識消失,也對男性力量造成傷害。在小說中體現的不只是女主人公和弟弟的「無愛」成長環境,還有看似強悍父親的意外「軟弱」。他偷偷去地下墓穴看望母親和妹妹,常常擁抱親吻不停流淚,與平日里強硬的形象相去甚遠。終於有一天,父親忍受不住痛苦的煎熬而自殺。



後「父親」時代,「尋母」是一種儀式


《太愛火柴的女孩》中文版


父親之死標誌著人類進入後父親時代,宗教神權和世俗父權在人的理性和思考之下土崩瓦解後,傳統倫理和規則不再具有約束力,人類只能以理性作為精神指導,然而理性最多帶來「啟蒙」。小說伊始,女主人公某天早上醒來後發現「父親靈魂升天了」,她不得不學會獨立思考。沒有了父親的《家教十二守則》,她只能以斯賓諾莎的《倫理學》作為行為的準則,然而《倫理學》晦澀難懂,也沒有父親般的約束力。在到村上為父親買「棺材」時遇到督查保爾,主人公和保爾之間產生愛情,在他的啟發下蒙生人的覺醒和女性的覺醒。保爾是第一個告訴主人公是「女孩」的人,並問她母親在哪裡,主人公這才懵懵懂懂地明白,她應該做的是尋找失落的母親。


2


尋母之旅



後「父親」時代,「尋母」是一種儀式


主人公的尋母之旅先由尋妹開始。她終於明白在家中地下墓穴中,渾身纏滿繃帶的「受罰的義人」就是妹妹,二人是雙胞胎、擁有「一模一樣」的眼睛。這裡暗示妹妹是主人公的第二自我,即真正的女性意識。小說中多次提到正是由於妹妹的沉默,主人公和弟弟才可以讀書寫字、開口說話,意指女性的「失語」給了男性以「話語權」。因此主人公下意識地尋找妹妹,其實是在尋找迷失的自己,而她不負所望找回了埋藏的自己和自己的名字「阿麗安與阿麗絲」。有個細節很值得注意,父親還在的時候,弟弟幾次提到他們還有個妹妹,跟她長得一模一樣,主人公卻想不起來。這說明在父權時代,男性敏銳地感覺到女性被埋藏的真正力量,而他害怕「受罰的義人」表示對這力量本能地懼怕。由此在神權/男權社會中,最恐怖的假想敵永遠是變幻莫測的女妖。


妹妹已經找到,那麼母親在哪裡呢?主人公發現一直以來躺在玻璃棺中的貴婦人就是那去世的母親。母親的形象模糊而遙遠,只留存在主人公模糊的幼年印象和碎片式的記憶里。隱約記得她是公爵夫人,優雅嫻靜、美麗溫柔、笑容滿面,散發著溫暖的氣息。那時候是陽光明媚的,舞會是充滿歡聲笑語的。短暫而美好的童年對應的是伊甸園中的浪漫和完滿。那時的夏娃還在,她的女性力量還在。主人公經歷過父親時代潮濕的天氣、骯髒的生活和冷酷的規則,無比嚮往回到幼年的伊甸園,直到夏娃的失落導致母親的缺位。



後「父親」時代,「尋母」是一種儀式


《太愛火柴的女孩》法文版



母親之死是全書的一個關鍵點。書中借用父親之口告訴讀者,妹妹因為愛玩火柴燒傷了自己,燒死了母親。書中還多次提到父親「怕火」,並且時刻提醒妹妹不要忘記:火柴是危險的,不可以碰。父親在文中的形象隱喻的是上帝。伊甸園中上帝吩咐亞當和夏娃不可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夏娃因為見那果子甜美,違背上帝旨意吃了禁果。導致亞當和夏娃受到詛咒,夏娃從此失聲,亞當踽踽獨行。妹妹偷玩火柴和夏娃偷吃禁果的形象就重疊在一起。火柴和禁果便具有多重內涵,在伊甸園中指觸怒上帝的人之自主意志,在宗教神權中指的是解構神聖的理性啟蒙,在當代社會指的是不受限制的工具理性。總之,火柴是危險的,因為夏娃的詛咒、母親的消失都是玩火柴造成的不良後果。


母親的消失是不可逆的,除了愛與溫暖外沒留下任何遺產。然而就是靠著這兩種力量,懷有身孕的主人公作為未來的母親,決定重建女性形象、恢復女性力量。她本能地選擇與父親不同的道路:她許諾要讓女兒在愛與善良、美與關懷的環境下長大,並且吸取前輩經驗教育她小心火柴。小說結尾,村民打敗弟弟獲得大宅的統治權,新的統治力量出現,主人公及其後代的命運也充滿變數。對應到西方社會這一情節可能有兩種理解:首先,隨著女性/女權意識的興起,女性逐漸開始建立不同於傳統男權社會的全新話語體系。前輩女性幾乎沒有留下可繼承的思想成果,她們必須「白手起家」,在波譎雲詭的社會中這種話語的前途難以預測;其次,人性從神權/父權時代的異化中蘇醒,重新尋找新的家園和方向,然而人如何把握工具理性、能否避免「引火燒身」還是未知數。主人公的尋母之旅還在路上,結局如何仍舊未知。


3


永恆的主題



後「父親」時代,「尋母」是一種儀式



《太愛火柴的女孩》是本沉重的、壓抑的小說,然而在黑暗中也透出亮光,具體說就是作者對愛和對文學的歌頌。


小說伊始主人公缺乏女性意識認為自己是男性。即便如此也無法阻擋本性中愛的能力。女主人公對於母親的記憶雖少的可憐,她還是本能地感到那不同於父親的溫柔母愛。即便成長環境冷酷嚴苛,她始終對弟弟殘忍對待動物的行為不敢苟同,保持著自己的愛心和同情心。最重要的是她和保爾之間熱烈而美好的愛情,面對愛人她本能地心動羞怯、不知所措、產生強烈的愛欲。愛情幫助她復甦人性和女性意識,兩者並不矛盾,後者只有在前者的基礎上才能產生,而前者又因為後者而豐富完整。因此女性意識的覺醒不是男性的對立面,而是整個人性走向完善的必經步驟。在這滿目瘡痍的家庭悲劇中,主人公未泯的愛是一個奇蹟,也是一份令人振奮的禮物。回顧歷史,愛與人性往往能在醜惡中開出無畏的美麗花朵。



後「父親」時代,「尋母」是一種儀式



作者多次通過女主人公之口強調文字的重要性。她與保爾一樣不屑於爭奪父親留下的巨額財富,沉醉於文字、詩歌之中。正是這份對文字的熱愛讓二人都保有難得的人性。主人公經歷父親之死、愛人之死、村民來襲等波折,卻在臨產之際仍堅持將經歷寫下來。在時間的長河中惟有文學和故事永久——這正是作者通過小說試圖表達的。文學根植於人的思想、人性之中,也會與人性之美共存。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報 的精彩文章:

TAG:文藝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同是被父親拋棄,一個成名後幫父親買豪宅,一個照顧父親的孩子
同是被父親拋棄,一個成名後幫父親買豪宅,一個照顧父親的孩子
曹操去世後,曹丕以這種方式對待父親嬪妃,被母親痛罵!
同是被父親扔掉,一個成名後幫父親買豪宅,一個照顧父親的孩子
父親伺候了母親2年,母親走後父親馬上要結婚,一看繼母我傻眼了
父母愛情:父親用一句話就俘獲了母親的心
乾隆不是渣男,他父親的父親的父親的父親全是痴情種
一個離異後父親寫給孩子未來的一封信,只有做父母的人才懂!
孫儷痛恨自己的父親,卻只因為母親的這句話,就給父親買了一套房子!
同樣是被父親棄養,孫儷成名後給父親買豪宅,而她卻是這樣做的
女兒因一句「明星比你們父母好」被父親亂刀砍死
夫妻離婚後,兒子用父親手機給母親發「想你」,收到回復父親淚目
後媽動手掐死朝夕相處的女孩 原因父親在外面又找了一個
母親突然去世,父親愛上相親女,女子摘下面具後,父親傻了
不一樣的父親
女兒戀上了一個瘸子,卻被父親嫌棄,結果看到親家母父親當場道歉
繼母離世後,父親給了我一個都是錢的舊箱子
父親寫給叛逆兒子的話:父母不能把你怎樣,但是外面的世界可以
從小被父親拋棄,成名後又來要贍養費,這樣的父親也真是天下難找
離婚後半月,父親打電話給母親求復婚,他說出原委,母親諷刺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