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是誰敲響了元帝國的喪鐘?

是誰敲響了元帝國的喪鐘?


發生在中國14世紀的大饑荒,據說餓死了數百萬人。這場饑荒直接導致了蒙元的滅亡。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把糧食短缺的原因歸結於旱澇、蟲疫等自然災害。但是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從古到今,大部分的饑荒,決非來自天災,乃是人禍!


造成蒙元統治後期糧食短缺的第一個原因,是統治者對勞動者產權的極大不尊重。蒙古人有一個喪盡天良的制度,叫做「賜田」——統治者可以隨意將漢族人的土地賞賜給蒙古人,而不用支付任何費用。我說這個制度「喪盡天良」,真是一點也不誇張,它是蒙古人給整個國家投下的慢性毒藥!



是誰敲響了元帝國的喪鐘?


作為一個在土地上勞作並收穫天然物品的勞動者,他總是會想辦法使自己的產量更多一些,在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後,能富餘更多的產品與手工業者交換那些生活便利品與奢侈品,用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這個「想辦法」的過程,其實是對生產要素的改良——他可以改善土地肥力,可以修建灌溉設施,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生產技能……這些改良的目的,幾乎全部來自勞動者對未來更高利潤的追求。但是無論希望實現何種改良,勞動者的投資都是必須的。這些投資包括勞動者的時間、智慧、體力以及錢財——這些投入的資本,都是勞動者為了獲得未來更高的利潤所付出的成本(如果不進行投資,他實際上可以節約下這些資本,使自己立刻過得更好一些)。如果勞動者預期在未來無法獲得足夠的利潤,來彌補當下進行的投資,那麼,他就會節約下這些資本,用來提高目前的生活水平,而不是進行投資,提高未來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說,只有在未來比較明確的情況下,勞動者才有動力對生產要素進行改良,整個社會才會享有更充足的天然物產。


充足的天然物產,不僅僅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還降低了物產的價格,為不從事生產天然物產的手工業者提供價格更低廉的原材料,並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成本。低廉的原材料價格和生活成本,使手工業者有能力僱傭更多的人手以創造利潤,從而增加了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這種高需求,提高了勞動力的收入水平,會促使人們生育更多的孩子,或者吸引更多的外地人聚集在城市中。龐大的人口規模,反過來增加了對天然物產的需求量,又提高了生產天然物產的勞動者的收入,使他們更有動力對生產要素進行改良,增加天然物產的產量。


這種良性循環,使社會財富像滾雪球一樣不斷擴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家自然繁榮昌盛。

當勞動者對未來的利潤沒有信心,哪怕是不確定時,他都會缺乏對生產要素進行改良的激勵——他們更願意偷懶和耍滑。偷懶和耍滑是拒絕對未來進行投資的表現。蒙元統治者實行的「賜田」制度,就是剝奪了在土地上進行勞動的勞動者對未來的確定性。任何的生產要素改良,都期望未來能夠在土地上獲得更多的回報。可是,當某位勞動者將他的土地的產量提得越高的時候,這塊土地就越容易被統治者奪走。因此,在土地上勞動的勞動者,最好的選擇是不對生產要素進行任何改良,甚至會主動降低產量,以保有土地。既然所有的勞動者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土地成為產量最高的,他們就只能不斷降低產量。天然物產產量越來越少,後果就是,生產糧食的勞動者勉強能夠維持生存,卻沒有多餘的產品進入市場,那些不生產糧食的勞動者,根本無法購買到食物。饑荒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是誰敲響了元帝國的喪鐘?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指出,當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相一致時,這個社會的產權狀況就是完美的。當然,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完美的產權狀況都是不存在的,但像蒙元這樣明目張胆地試圖剝奪所有的中下層勞動者的個人收益為少數權貴階層享用的政權,在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這個政權不遭遇饑荒,那才真是奇了怪了!


蒙元統治後期遭遇糧食短缺的第二個原因,是高額的稅收。由於政府的一些破壞生產的無知政策,導致整個國家的生產能力極其低下,使得政府的收入徘徊在低水平,財政能努力的孱弱,又使政府無法提供充足的公共產品並應對突髮狀況。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提高稅率就成了必然的選擇之一。但是,徵稅並不是把社會財富從人民手中轉移給政府這麼簡單,任何的稅收,都會帶來整個社會的無謂損失。

我前面說到,任何社會都做不到完美的產權狀況的原因,正是因為很多情況下,政府不得不收稅。當國家向人民提供公共產品——國防、道路和司法系統——時,並不能選擇為哪些繳過費的國民提供服務,而不為哪些沒繳費的國民服務。公共產品一旦被供給,只能由全體國民共同享用。因此,全體國民都必須被強制分擔公共產品的費用。這就是稅收的由來。但是,針對任何行業、任何產品或者任何人收取稅款,都會抬高商品的價格。比如,一石麥,賣者對其價值評價為200文,買者對其價值評價為300文,沒有稅收時的市場均衡價格為280文;這樣,賣者賣出這石麥的剩餘價值為80文,買者購入這石麥的剩餘價值為20文;這次交易,社會總剩餘價值為100文。每一筆成功的交易產生的社會總剩餘,就是社會財富的增加量。只有買者評價高於賣者評價的商品,才有可能完成交易。以上面的例子來看,對這石麥評價高於200文的買者,就會把它買下來。這樣,社會總剩餘取決於買賣雙方對商品的評價和交易的總數量。現在政府對這石麥的交易征10文稅,無論稅款由賣方支付還是買方支付,都相當於一石麥貴了10文。也就是說,只有評價大於210文的人,才會購買這石麥,那些評價在200到210文之間的潛在買者,將不會購買這石麥——沒有稅收時,這些人原本也會交易。因為稅收,社會上交易的數量減少了。這些因交易數量減少而導致的社會損失,就是稅收引起的無謂損失。


政府徵收稅款的稅率越高,交易數量減少的也就越多,社會的無謂損失也就越大。因此,蒙元的高額稅收,通過減少商品的交易數量,從而極大抑制了社會生產。稅收雖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稅收的負面作用也是必須正視的,不能打著提供公共產品的旗號肆意妄為地徵收高額的賦稅,這對政府來說,無異於慢性自殺。


蒙元統治後期遭遇糧食短缺的第三個原因,是嚴重的通貨膨脹。前三個原因,都是講蒙元的社會生產力是如何越來越低,以至於無法生產出足夠的糧食。通貨膨脹這一原因,使得,即使蒙元的生產力像有些人認為那樣,並不太低,也足以導致饑荒發生!


我們都知道,貨幣並不是財富,貨幣只不過是財富的符號。一個擁有許多貨幣的人,被認為有許多財富,僅僅是因為這些貨幣能為他換來許多貨物,使他的生活水平高於那些沒有這麼多貨幣的人。當我們用貨幣購買貨物時,看起來是用貨幣支付,但實際上,對方之所以願意收取貨幣,乃是知道這些貨幣代表了一些貨物的價值,這一價值與他賣出的貨物的價值是相等的。以貨幣進行交易的本質,其實還是以物易物,只不過更加便捷而已。


當政府手中的貨幣不足時,就說明政府沒有掌握足夠的貨物。但是政府可以發行貨幣,使他看起來好像有充足的貨物用於交換。與政府進行交換的人就上當了。政府新發行的這些貨幣進入市場之後,市場上的貨幣數量相對於這一地區的貨物來說變多了,單位貨幣所代表的價值也就降低了——這就是通貨膨脹。一個人將一石麥賣給政府,收取了政府新發行的200文錢;他拿著這200文,在市場上卻買不到一石麥了——因為貨幣數量的增加,這200文已經不再代表一石麥的價值了。由政府發行貨幣導致的通貨膨脹,本身就是對勞動者的隱性掠奪。

適度的通貨膨脹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形成嚴重通貨膨脹的預期——就是人們認為會貨幣會在短時間內迅速不值錢!當有這種預期的時候,所有人都不願意用自己的貨物交換貨幣,換回的貨幣立刻就貶值了,他們因為交易變得更加貧窮。元朝政府發行的貨幣,最後已經不值錢到直接用鈔票來糊牆的程度!這種程度的通貨膨脹下,怎麼可能期望勞動者有賣出貨物換取貨幣的慾望?他們更願意把貨物存起來,而不是賣出去。這樣,即使社會上生產了足夠多的糧食,這些糧食也不會在市場上供應!那些不直接生產糧食的人,因為嚴重通貨膨脹的預期而無法買到糧食,就發生了饑荒!因為這個原因引發的饑荒,在世界各地、各個時期都屢見不鮮!


飢餓的漢族人失去了退路,他們有了奮起反抗暴政的勇氣。終於,由一位曾經飽受飢餓折磨的人在1368年敲響了元帝國的喪鐘。


作者:第五大洋;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百家爭鳴 |

您可能感興趣

皇帝的奶媽控制了帝國,架空皇帝坑死名將,導致國家滅亡,她是誰
被中國打敗了的匈奴人真的滅亡了羅馬帝國嗎?答案會讓所有人失望
「權健帝國」的崩塌,是大快人心?還是敲響警!
樂視,坍塌了的專利帝國,誰將是下一個呢?
祭司:有個帝國會滅,國王聽後攻打它國,戰後說:為何滅的是自己
大秦帝國的敵人到底是誰?
都說阿富汗是「帝國的墳場」,那你知道「帝國的產房」在哪嗎?
既然阿富汗是「帝國的墳墓」,那「帝國的產房」又在哪呢?
他睡了皇帝的女人,還是倆,隨後就締造了一個超級大帝國
中國大將派人殺了個皇室,卻沒想到,西方一世界帝國會因此亡了國
俄國的皇帝為啥叫沙皇?自認為是羅馬帝國的後裔,紀念一個人!
元朝:其實遠比你認知里存在的更久,元和蒙古帝國都不是明朝滅亡的,那究竟是誰呢?
到底是「拜占庭」還是「敗仗庭」?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竟是這樣!
世界超強大的帝國,在亡國前三次求中國幫忙,中國說:算了吧!
強大帝國皇帝給中國皇帝寫信,要其歸降,中國皇帝下令:滅了它!
如果羅馬帝國沒有衰敗,那紐約的帝國大廈可能是這個樣子
此人睡了皇帝的女人,還是倆,隨後就締造了一個超級大帝國
丘吉爾偏要與德國開戰是傻是奸?為啥有人說是他坑垮了大英帝國?
為何西方都是帝國,而我國歷史是都是王朝?原因讓人自豪!
中國歷史上差點被忘記的帝國,曾滅了兩個王朝,卻因好戰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