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三桂謀反實為康熙帝所逼?

吳三桂謀反實為康熙帝所逼?


吳三桂一生官位顯赫,叱吒風雲,可仍然是一個不幸的人。不要說因為背叛明朝被人一直目為「漢奸」,就是在清朝,因為最後的反水,在滿人看來,無疑也是最大的叛逆。可站在吳三桂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一個大冤枉。


至於吳三桂,實力聲望功業權勢,尚可喜不能比,耿精忠更不能比,則要從長計議,暫不動他為宜。雲南苗蠻雜處,形勢複雜,吳三桂長居此地,情況熟,底子厚,繼續治理也不是壞事。另外,用八旗換防,路途遙遠,複雜艱險得很。況且所有對吳三桂忠誠度的懷疑均系猜測,並無真憑實據,貿然強行撤藩,恐不能令人心服。


講得很有道理!可以說,絕大多數朝臣對馬上撤吳,都是投了反對票的,包括大學士索額圖、圖海等重臣顯臣,只有刑部尚書莫洛、兵部尚書明珠等少數人主撤,但那時的大事件並非議會制多數表決通過即可,反對者多也沒用。


吳三桂謀反實為康熙帝所逼?



網路配圖


康熙力排眾議,大手一揮,撤藩之奏一律恩准,三藩同撤,馬上行動!眾臣愕然,這可是他們認為的下下策啊!吳三桂們更是愕然,絕沒想到,當初的如意算盤,結果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皇上怎麼能這樣?聖明何在?

誰讓你們認識不到狡兔死的道理呢?這麼多年了,還執迷不悟。就說你老吳,歷來同類者,要麼再佔個自家獨立山頭,要麼交出一切安當釣魚公,有幾個兩頭擺、走中間路線能成功的?明代沐家?畢竟是少數,何況條件還不一樣,人家和皇上啥關係!


還想打小算盤?一般的皇上也就算了,可現在你們面對的可是那千年一帝,能不與眾不同嗎?


什麼輕率冒進、意氣用事、褊狹固執、獨斷專行,一樣不少,都端出來讓你們瞧瞧,不要以為咱康大帝只想做個高大全平面的人,他也渴望多層面、多稜角、有立體感的,這樣更有魅力嘛。


只是這次,康大帝另一面表現得不是時候。軍國大事豈能兒戲?他想得太單純、太幼稚了,純稚得讓人不可理解,簡直匪夷所思。


他對實際情況根本就沒有認真考慮過,更未靜下心來設身處地感受一下三藩們的真實想法,迫切、冒進、固執、專斷,完全佔據了他的大腦,竟天真地以為,只要他的聖旨一到,他們馬上會卷著鋪蓋回老家,困擾朝廷十幾年的問題立刻就解決了。

也許有人會詰責,這分明是對康大帝的誣衊之詞,聖明之君豈會如此?史書上明確記載,康大帝曾經說過:「三桂等蓄謀已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清史稿》卷二六九一《索額圖傳》)。


怎麼講呢,這清史類的東西,一旦針對帝王,向來都是極盡文過飾非、顛倒黑白之能事,聖祖尤甚。就說上面這一段,明眼人一觀便知,睜著眼睛說瞎話呢,胡扯八道。


人家尚可喜,明明率先提出撤藩在前,大亂中至死未叛在後,對大清那個忠誠,日月可鑒也,怎能說蓄謀已久?再說吳三桂,前面分析了,哪有的事,就是狂貶他的清史書上,其實也找不到任何真憑實據的。


咱們還是繼續往下看,一切更加豁然也。


耿精忠暫且不提,且說吳三桂,接到皇上恩准撤藩的聖旨,簡直當頭挨了一棒,可想而知那是啥滋味。熱血疆場上的出生入死、雲貴高原上的苦心經營、榮華在手的富貴人生、權勢在握的叱吒風雲、昔日君主的皇恩浩蕩、今日聖上的恩斷義絕,等等,猶如過電一樣,在他腦海中閃現,內心翻江倒海、痛苦不解、委屈憤怒、猶豫彷徨。


吳三桂謀反實為康熙帝所逼?



網路配圖


手下那幫隨著他西討南征的鐵杆文臣武將們,更是震驚憤慨!既然皇上如此絕情,乾脆反了得了,咱兵精將勇,怕他啥?老吳本還在徘徊猶豫,今見部屬們擁戴,反覆衡量後,也下定了起義的決心。

其實不這樣又能怎麼辦呢?別看朝廷現在話說得好,對撤藩工作也抓得緊,事無巨細,周密安排,力求給吳三桂們一個最溫暖最舒適最可靠的安樂窩,可一旦真撤後,地盤沒有了,兵權也無了,像吳三桂這等風雲人物,等待他的又會是什麼呢?古往今來,政治上過河拆橋的事情太多了。


老吳有否此種想法,不得而知,反正決心已定時,他是自信滿滿的。比較一下,他以為自己文韜武略天下已無雙,將士們又是百戰之銳、忠心之輩,要是起兵無不從命;所據云南也是經營多年,地險財富(有天下富嗎);另有一批過去的老部下如現任陝西提督王輔臣等雖已調走,卻可作為外應。


簡說老吳的文武之才:四個女婿胡國柱、夏相國、郭壯圖和衛朴,都是一時才具,或文或武或文武雙全;另外武有吳國貴、吳應期、馬寶、王屏藩、張國柱、高得捷等,文有方光琛、劉茂遐(字玄初)等,個個頂呱呱。  再看朝廷,皇上年方二十,乳臭未乾,不堪大任,過去平定中原的名將大都凋零,剩下的及新起的一代豈是他的對手?其實老吳主觀了點,事後也證實,康熙是沒啥大本事,可清軍新一代統帥有厲害的角兒,八旗依然很強,綠營同樣不弱(都是漢兵,感嘆)。另外,他也忘了,時間如果讓人家凋零,自己與老部下們十一年來不也要走同樣的路嗎?


還有一點,絕對不能忽視,那就是滿漢之爭。明亡清興至今不過三十年,大陸抗清之火被撲滅也只在九年前(1664),漢人的故國之思豈能說忘就忘?就連做漢奸已很久的吳三桂,手下不也有胸懷反清復明之士?他的女婿、臂膀之一胡國柱就是。


何況滿洲貴族對漢人的統治,必須正視,三十年來殘暴多於仁慈,賤視多於平等,不客氣地說,佔據帝國人口百分之九十好幾的漢人只是二、三等的公民,地位不要說遠不及主體滿民族,就連蒙藏都不如,這是不爭的事實。


如此環境,要說廣大漢人在短時間內,都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滿洲貴族統治,那也太虛假了,即使有清三百年好像也沒有吧。這次撤三藩,恰恰撤的也都是漢人,且不是一兩個,而是牽涉幾個大大小小的集團,足足六七萬人呢,無形中觸發了民族之感情,引發了民族之對立。


而正是這種客觀存在的民族之爭,不僅讓三藩內部凝聚力更強,也是日後大亂爆發初期,雖然發動者是為人所不齒的昔日背叛者,大江南北的漢人響應者仍眾的原因之所在。當然,跟著當朝的漢人也不少,尤其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們;另外,坐山觀虎鬥的漢人同樣不少。箇中原因不想多說了,十七世紀漢民族的不斷失敗,根子就在於此。



吳三桂謀反實為康熙帝所逼?



網路配圖


切入正題。這邊吳三桂們真的開始磨刀霍霍了,而康熙那邊卻還渾然不知,全力做著撤藩的前期準備工作,好幾萬人呢,漫漫長路,線路怎麼走,沿途怎麼接待,到目的地後又怎麼安置,浩大的工程啊。


比起三峽移民恐也不簡單吧。三百多年前的事了,沒飛機、火車、汽車、輪船什麼的,綜合條件更是差之千里,尤其他們並非一般民眾,而是三個強大的軍民結合體,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


康熙忙得不亦樂乎,其間有很多專門御批,足以體現他對撤藩之事的重視與對被撤之眾的關切,但從他的著眼點來看,倒能明確一個真相。


原來他忙了半天,沒有一件觸及假如吳三桂們有啥異常如何防範的問題,雖然《聖祖實錄》之類書上有不少事後彌補這方面不足的大帝語錄及其他相關言辭,但根本找不到能夠證明當時朝廷哪怕有一點實際舉措的證據。


這也側證了康熙當初決定三藩同撤時,想的就是那麼簡單,認為聖旨一到,一切OK,大臣們想這想那,還分幾步走,純粹多慮。什麼「撤亦反,不撤亦反」,事後遁詞也。吳三桂們謀反之箭已在弦上,豈能不發?


從此,吳三桂進入了人生的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階段,他前不見古人後不知是否有來者的人生也至此奠定。經過一番精心謀劃,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終於正式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夏陽西夏 的精彩文章:

TAG:夏陽西夏 |

您可能感興趣

吳三桂謀反是康熙所逼嗎?
侯君集與李靖的差距到底在哪?告李靖謀反,反被李世民誅殺
李恪為什麼謀反?
楊秀清並沒謀反 洪秀全為什麼「借韋昌輝之刀」將東王殺掉?
身為大唐宰相,楊國忠為何最希望看到安祿山謀反?
曹丕為什麼一當魏王立刻就篡漢稱帝?全因一場謀反
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為何謀反?其實原因很簡單
如果朱允炆不實行削藩,燕王朱棣還會謀反嗎?
隋煬帝的五弟楊諒,為何起兵謀反?楊廣為何不殺他?
魏延為何要謀反?
雍正王朝:太子謀反,為何十三阿哥也被圈禁?
姜維投降?鄧艾謀反?鍾會謀反?三國最後的一鍋粥
為何劉荊再三謀反,漢明帝都沒有整治他?
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為何謀反?
《雍正王朝》中胤礽謀反,南巡在外的康熙是否知曉並有所準備?
魏延如要謀反,為何不北投曹魏而南歸蜀漢?
彭越為何被封為梁王?他又真的想謀反嗎?
全家因謀反遭誅殺,漢武帝如何確定劉病已為唯一皇孫的?
明珠乃康熙朝重臣,權傾朝野,為何要告發自己謀反?
來俊臣誣陷狄仁傑謀反,狄仁傑:對,我就是謀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