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近鄰,當年打的中國差點亡國,如今卻對中國萬分忌憚

中國近鄰,當年打的中國差點亡國,如今卻對中國萬分忌憚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大舉對外擴張,先後在甲午和日俄兩戰中擊敗了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地緣大國,一舉晉級二流工業強國之列。不過到了二戰,日本的好運終於到頭,在美國為首的盟軍打擊下老本賠光,最終無條件投降。

二戰的完敗,使得日本近代以來辛苦經營數十年的全部擴張成果接化為烏有,國家工業體系也在戰爭中北摧毀殆盡,連國家主權都被美國接管。

如果戰後來接管日本主權的是蘇聯,那沒準日本作為一個國家就已經消失了。畢竟憑著日本的地緣區位,鑒於其地處太平洋跟蘇聯遠東大陸之間,再加上俄羅斯自古以來對領土的極端渴求,蘇聯沒準會趁他病要它命,直接將日本一口鯨吞。這樣,俄羅斯不僅可以一舉確立對東北亞秩序的絕對控制,東出太平洋的戰略通道也從此再無梗阻。

但控制日本的並非蘇聯,而是美國,這就給了日本死灰復燃的空間。

二戰結束後沒多久,冷戰立即拉開大幕。美國和蘇聯圍繞著全球霸權,展開了十分激烈的角逐。而東北亞作為僅次於歐陸的冷戰第二大焦點區域,使得日本之於美國的地緣價值迅速凸顯。

首先,日本偏居東北亞海上,是東北亞大陸勢力東出太平洋的必經之地,要是可以把日本改造為美國在東北亞的前方戰略基地,蘇聯就被基本上鎖死在了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內。

第二,蘇聯是一個非常最典型的大陸文明國家,陸上力量超級強大。但日本恰恰是個島國,與蘇聯遠東隔著汪洋大海。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隔蘇聯的大陸輻射力,為這個前方基地提供相對安全的地緣保障。

第三,雖然從國家的角度,日本40萬平方公里國土和1億人口,其地緣實力實在算不上強大,但作為美國的前方抗蘇基地,這個規模可以說是不大不小,正合適。(大則難制,小則無用)

而對日本來說,美國的美洲本土與自己隔著個太平洋,地緣關係非常疏離。從地緣角度,這意味著在美國對日本的控制,天然不可能達到蘇聯的地步。甚至,要是想使得日本這個前方戰略基地在對蘇冷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美國還有必要給日本相當的自主空間,經濟上也要有一定扶持——這是蘇聯無論如何不會給它的。

總而言之,儘管二戰的慘敗,使得日本註定只能任人宰割。但由美國來操刀,肯定要比蘇聯來的好。兩害相權取其輕,日本也樂得充當美國附庸。郎情妾意之下,美日同盟便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礎。

而且,就當時的國際形勢而言,中國解放戰爭的結束,還有朝鮮戰爭的旋即爆發,這都大大增強了美日同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解放戰爭結束後,新中國選擇了向蘇聯一邊倒的政策,東亞大陸從曾經國民黨治下的美國盟友,轉變為美國的政治及意識形態敵人。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的這種反轉,意味著美國扶植日本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都驟然增強,而隨後爆發的朝鮮戰爭,使得這種迫切感進一步加劇

日本由此東山再起!雖說美國在政治和軍事上依舊對日本高度鉗制,不過至少在經濟領域,美國放開了對日本的限制,甚至多有扶持。這個利好,再加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東風,以及逐漸風靡的經濟全球化浪潮,使得日本魚躍龍門,站上了世界經濟的風口,不僅元氣恢復,甚至還超越戰前,只用了短短3、40年,日本的GDP就超過了蘇聯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當然,不管日本在經濟上風頭多盛,可在政治、軍事領域,它依然無法掙脫美國的鉗制。不過就當是環境而言,美日都要面對蘇聯這個大敵,所以在政治軍事方面的整體立場還是基本一致的。甚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冷戰進入蘇攻美守的第二階段,日美的戰略承壓加劇,故不約而同的對和紅色中國緩和關係興趣大增,希望借中國這個雖則貧弱,但卻地緣實力強大的大國之力,來分擔蘇聯的戰略壓力。

美日之間的蜜月,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

到這個階段,美國對日態度逐漸有了些改變,由先前的大力扶植,改為一定程度的限制。慢慢出現了變化,由以前的大力支持,轉為有限度的壓制。

美國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原因有很多

首先,當時的日本已經是全球第二經濟大國,儘管政治跟軍事上依然被美國牽制,但在經濟層面,已經形成了非常強大的實力,甚至倒過來威脅到美國。

其次,當時的西方剛從七十年代的滯脹中穩住陣腳,不過為了冷戰,相應的開支又無法削減。這種情況下,美國也有意向剪下日本的羊毛,換兩個銀子花花。

最後,冷戰已至尾聲,蘇聯敗象漸顯,日本之於美國的戰略價值有所降低,故也沒必要再像從前那樣大力扶持。

基於這種邏輯,美國開始向日本舉起屠刀。隨著《廣場協議》的簽訂,日本慘遭剪羊毛,經濟停滯至今。

《廣場協議》是戰後日本所遇見的最沉重的直接打擊。而中國改革開放以及隨之而來的國家復興,更從側面使得日本的危機感不斷加劇。

日本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貿易出口是日本的經濟命脈所在。隨著參與全球化競爭程度的不斷加深,日本在海外市場遭遇的挑戰越來越大。

日本的地緣實力本就跟中國差了N個層級。以前靠著先發優勢,尚可笑傲東亞。而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體量優勢逐漸體現。中國適宜工業開發的低地平原眾多,勞動力的價格相對低廉,體制也為工業化提供了堅強的保障,這種種因素所造成的後果,便是一個個曾經被日本製造佔領的海外市場,受到自中國的產品的強勢挑戰。

鋼鐵、重工、黑白家電、電子科技,一個又一個昔日的日本優勢門類,逐漸被中國製造取代。

當然,日本到底是高度發達的國家,先發優勢明顯,技術積累非常深厚,故在部分中高端技術和領域仍舊有較大優勢。

可問題是,技術上的優勢並非永不改變。隨著中大陸業的逐漸升級,中日間的層次差距正在逐漸抹平。最關鍵的是,中國的產業升級,有完善且大規模的基礎工業體系做支撐。而伴隨著基礎製造業的日趨衰落,日本的諸多高端技術尤其是新科技,逐漸淪為空中樓閣,再向前進顯得步履蹣跚。

中日文明成色的差距是後天因素導致,故可以通過主觀努力來改變,但兩國的地緣實力差距乃先天的,無法改變!

要說的話,對這個道理日本也並非不明白。所以當年才舉全國之力入侵中國希望圖憑著自家在文明大躍進(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程中獲得的先發優勢,打敗當時仍舊深陷農耕泥沼的中國,佔領東亞大陸,以彌補自身在地緣實力上的天然缺陷。

但二戰的完敗,意味著日本業已喪失了這次歷史性機遇。儘管之後的日本在經濟上東山再起,但由於軍事與政治受美國高度鉗制,二戰後的國際環境也與戰前完全不同,日本已經無法再重蹈當年侵略中國的故事。

而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國力火箭般增長,再加上其巨大的天然體量,中國得以在短短三十年內,對日本戰略反超。

這樣一來,該輪到日本忌憚中國了。

之所以日本會忌憚中國,最直接的因素自然是怕中國報當年慘遭其蹂躪的舊仇。但更深層次的,則是基於地緣規律和政治邏輯而生的不安全感。在日本右翼眼中,就算兩國沒有宿怨,日本與中國之間,也肯定會產生根本性的利益衝突。

這是什麼意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北部有一小國,和中國人撞臉,當年差點把中國滅掉
此國曾滅亡了2000多年,近代差點在中國建國,如今已復國且成為強國
這國差點把中國擠出前3,核彈是中國8倍,如今自廢武功任人宰割
此國打了三次仗,差點亡國,中國拉了一把,如今成中國最好的朋友
此國為中國帶來700億軍火大單,中國從此一夜暴富,此國卻差點滅國
100年前世界差點誕生一個超級大國,如果實現,中國將不復存在
此國民眾長相與中國人非常相似,黃皮膚黑頭髮,當年差點滅亡中國
三個月前差點滅國,如今這個小小島國竟敢向這個大國下最後通碟
曾經亞洲最強的國家,GDP差點追上美國,如今卻不到中國的一半
此人26歲當上大國國王,在位期間差點肢解中國,49歲全家被槍斃
此國曾比蒙古帝國還大,還差點吞併中國,如今面積不及此前1%
中國一鄰國曾兩次差點被滅國,靠啥戰勝敵人?這條件中國東北也有
中國歷史上被釘上恥辱柱的5大罪人,最後一位害中國差點亡國,遺臭後世
東北差點建立一個國中國,遭到世界反對,仍有一小國公然支持
此國曾是中國一個省,差點統一整個大陸,如今海軍只剩下7人
這國差點被美國瓦解,7年後鹹魚翻身復仇,讓美國損失慘重
此國曾差點統一整個世界,中國也被其佔領,如今海軍只剩7人
中國援助此國100億美元,此國卻不知好歹打起了歪主意最終差點亡國
為爭奪湖水資源,兩國開戰打了8年,一國差點滅亡,一國元氣大傷
一鄰國差點併入中國,並成中國一個省,李鴻章卻說:別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