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捐建希望小學,死後多年,這學校學生掘了他的墳墓!
清朝最後一個儒臣張之洞,一生致力于洋務運動,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清貧一生,一到年關的時候,就要去當鋪,用衣物換來些錢度日。死的時候,張之洞家人連喪葬費都拿不出來,還是門生故友捐錢的。就是如此清貧,他還是在家鄉建所學校,令他沒想到的是,自己死後多年,這所學校的學生掘開了他的墳墓!
(張之洞)
在晚清歷史上,張之洞絕對是一個可圈可點的人物。晚清,社會矛盾尖銳,張之洞就如醫生,治病救人。在他的一生中,做的大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興辦洋務
張之洞作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主張學習西方法律,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他與劉坤一合上《採用西法十一條折》的具體措施,但是學習和採用西法要有前提,即「中學為體」,中法的根本原則不能動;「西學為用」,西法的基本原則不能學。
2、修建蘆漢鐵路
光緒十五年(1889年),張之洞上奏朝廷,建議修築一條蘆漢鐵路,自蘆溝橋至漢口,以貫通南北。他認為鐵路之利,以通土貨厚民生為最大,徵兵、轉餉次之。他提出蘆漢鐵路是「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 。朝廷准奏。
3、修建漢陽鐵廠
光緒十九年(1893年),張之洞主持的漢陽鐵廠建成,包括鍊鋼廠、煉鐵廠、鑄鐵廠大小工廠10個、煉爐2座,工人3000,採煤工人1000。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大規模的資本主義機器生產的鋼鐵工業,而且在亞洲也是首創的最大的鋼鐵廠,日本的鋼廠建設還比這晚幾年。此外,張之洞還辦了湖北織布局。
4、重視教育
張之洞十分重視教育,創辦和整頓了許多書院和學堂。在湖北,有兩湖書院、經心書院,又設立農務學堂、工藝學堂、武備自強學堂、商務學堂等;在南京,設儲才學堂、鐵路學堂、陸軍學堂、水師學堂等。
此外,在張之洞在湖北地區先後成立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武備學堂、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湖北工藝學堂。在南京創立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
(張之洞)
張之洞為官一生,以幹練務實的作風,清廉無私、大得人望。在吏治腐敗、貪風盛行、政弊俗污的清末做到始終清廉不染,在民眾心目中,保持了廉潔清正的名聲,真可謂是「出淤泥而不染」。
張之洞家兒女較多,一旦遇到年節時候,經常揭不開鍋。所以,張之洞每到這個時候就要光顧當鋪,用衣物當回些銀子。
1909年10月4日晚9時左右, 73歲的張之洞離世。因為家中清貧,子女竟然拿不出喪葬費,多虧張之洞生前門生故舊很多,大家捐款,才算安然下葬。
平時不貪不佔,工資又不足以維持生計,但是張之洞還是在家鄉捐建了一所學校,當時稱為慈恩學堂,如今是南皮縣第一中學。
他萬萬沒想到,自己死後多年,自己拿錢建立的這所學校學生掘開了自己的墳墓。
經歷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張之洞墳墓一直安然無恙。然而,文革開始後,張之洞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1956年,牟安世著《洋務運動》問世,該書在導言中稱,「所謂洋務運動(或稱『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統治者在漢族地主官僚和外國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賣中國人民利益的辦法,換取外洋槍炮船隻來武裝自己,血腥地鎮壓中國人民起義,藉以保存封建政權的殘骸為目的的運動。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反動的、賣國的、並以軍事為中心的運動。」隨著洋務派整體評價的走低,張之洞也未能倖免,這位「晚清儒臣」,「洋務巨擎」一轉變為「洋奴」、「賣國賊」。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
1966年秋天,以南皮中學學生為主的紅衛兵造反派,扛旗打鑼來到墓地,先將張之洞墓碑拉倒,然後開始掘墓。「全身是完整的,皮肉乾白,貼在骨頭上,衣服見風后就成了布片,到處飄散。」村民張執信直到現在,還記著掘墳的情況。
幾經努力,現在張之洞已經重新下葬。
(每日漢字)


TAG:每日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