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刺殺董卓,背後的真相令人吃驚,主謀竟然是這些人

曹操刺殺董卓,背後的真相令人吃驚,主謀竟然是這些人


文:陳思(作者原創授權)


「孟德獻刀」是小說《三國演義》里的一個經典橋段,無疑是曹操早年的熱血之舉。在董卓獨攬大權、不施德政的大背景下,朝野震動,士人集團卻無計可施。此時,青年曹操提出,自己能夠利用和董卓的信任接近董卓,並向王允求取七寶刀,以見機刺殺董卓為國除害。然而在刺殺董卓的過程中曹操意外失手,故假借「獻刀」之名而脫身。因此,所謂的「孟德獻刀」,「獻刀」只是手段,「刺董」才是目的。


在歷史上,曹操雖然是討董的發起者和關東聯軍的成員,但並沒有「刺董」的相關記載。《三國志 武帝紀》的記載是「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裴松志注引《魏書》解釋其原因是因為曹操「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可見,曹操離開京師並非是因為行刺董卓失敗,而是因為看到董卓殘暴、難以成事,故而選擇離開。因此,在筆者看來,「孟德獻刀」的故事是為增加曹操的戲份而設置的,「刺董」或是移植了其他人物的類似經歷。而關於「刺董」,小說中不僅僅是曹操,早在曹操之前,還另有他人。此外,雖然曹操行刺董卓的記載不見於史料,但是他人「刺董」的記載,卻見於歷史之中。

那麼,這些「刺董」的情節和記載有何類似之處?和「孟德獻刀」故事的形成又有何關係?



曹操刺殺董卓,背後的真相令人吃驚,主謀竟然是這些人



《三國演義》第三回中,董卓廢黜少帝,立陳留王為帝,激起了群臣的不滿。其中尚書丁管的反應最為激烈,他不僅高聲怒斥董卓,還「揮手中象簡,直擊董卓」,聲稱「當以頸血濺之!」這可謂是小說中最早的「刺董」事件,方式也很簡單直接。而丁管此人於史無載,對這一人物的塑造在筆者看來主要是表現了東漢朝堂上為數不多的士人血性,故而丁管「刺董」雖然失敗,卻得到了高度的讚揚,以至於後世詩云「滿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小說中第二例「刺董」的是伍孚,與丁管朝堂上「直擊」的方式相比,伍孚的「刺董」更具有行刺的特點,第一是隱蔽,小說描寫其「於朝服內披小鎧,藏短刀,欲伺便殺卓」,第二是偷襲,伍孚是在董卓上朝時迎面突然拔刀行刺。雖然最後伍孚「刺董」也失敗了,但是小說也對其行為給予了高度肯定,認定其為忠臣、大丈夫。而伍孚在歷史上卻有其人,小說對其的描寫也基本照搬了歷史的記載。

但這兩個例子在筆者看來都是曹操「刺董」的鋪墊,一是顯示曹操「刺董」更有計劃性,首先,曹操在「刺董前」先贏得了董卓的信任,以此能夠接近董卓使其不生懷疑。其次,曹操的行刺選擇的時機較佳,選擇董卓將要休息的時候。第三,曹操的行刺使用了王允的寶刀,這讓曹操能夠進退有據。最後,曹操雖然行刺失敗,但是能夠全身而退。二是曹操「刺董」雖然失敗,卻沒白白犧牲,而是巧妙脫身進而促成了關東討董聯盟。



曹操刺殺董卓,背後的真相令人吃驚,主謀竟然是這些人



上述所言,小說中對於「刺董」的描述都是以個人為單位、層層遞進。而歷史上,雖然對「刺董」的記載也分散在各處,但是,筆者發現,歷史上關於「刺董」的記載似乎頗有關聯。《三國志》對於「刺董」的記載主要有兩處,一是《董卓傳》中裴松志注引謝承《後漢書》中的記載,此處記載了伍孚「刺董」的經歷:董卓作亂,百僚震慄。孚著小鎧,於朝服里挾佩刀見卓,欲伺便刺殺之。語闋辭去,卓送至閣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卻不中,即收孚。卓曰:「卿欲反邪?」孚大言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亂國篡主,罪盈惡大,今是吾死日,故來誅奸賊耳,恨不車裂汝於市朝以謝天下。」遂殺孚。這裡對伍孚「刺董」的記載被《三國演義》全部採用,而最後,裴松志提到了謝承記孚字及本郡,則與瓊同,而致死事乃與孚異也,不知孚為瓊之別名,為別有伍孚也?蓋未詳之。提出了伍孚和因舉薦關東聯軍討董成員為官而遭受董卓誅殺的城門校尉伍瓊是否為同一人的疑問。第二處「刺董」的記載見於《荀攸傳》:董卓之亂,關東兵起,卓徙都長安。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謀曰:「董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殽、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事垂就而覺,收顒、攸系獄,顒憂懼自殺,攸言語飲食自若,會卓死得免。


在筆者看來,這兩處的記載可以說頗值得思索,可以說,兩者的聯繫是緊密的。也就是說伍孚「刺董」並非個人的行為,而是集體策劃的結果。而荀攸傳中出現的「伍瓊」和所謂伍孚和伍瓊是否是同一人的疑問也可以這樣解釋:謝承《後漢書》伍孚的職務是越騎校尉,《荀攸傳》中密謀的「伍瓊」也是越騎校尉,結合《董卓傳》伍孚「刺董」的情節,《荀攸傳》應該記載有筆誤,「伍瓊」應該是伍孚。也就是說伍瓊和伍孚很可能是兩個人,伍瓊因為舉薦的人成為了關東討董聯軍的成為而被董卓誅殺,而沒有參與密謀「刺董」。伍孚參與了荀攸等人密謀「刺董」的行動,並擔任執行人,但是最後「刺董」失敗。

不管怎樣,筆者都傾向於認為歷史中「刺董」行為是一次部分士人密謀策劃的集體行動,荀攸等人作為策劃人,伍孚作為執行人,最後「刺董」失敗,伍孚犧牲,主要策劃人荀攸、何顒下獄。


綜上,「孟德獻刀」的歷史原型在筆者看來應當是以荀攸等人策劃、伍孚執行的「刺董」行為,而小說增加了丁管,沿用了歷史上伍孚的「刺董情節」作為鋪墊,使得「孟德獻刀」這個故事變得十分精彩。



曹操刺殺董卓,背後的真相令人吃驚,主謀竟然是這些人



丁管臨時起意、伍孚稍有準備、曹操有所計劃,小說中的「刺董」大都是單獨行動,頗有一種「俠」的風範,這也側面反應了士人集團此時的無奈,他們不能憑藉自己的力量撼動大權獨攬的外來軍閥而需要藉助「死士」來刺殺董卓以肅清朝野。但從小說中似乎可以看出,從丁管到伍孚再到曹操,「刺董」行動越來越隱秘,難度也越來越大,這就需要「刺董」之人由一腔熱血轉為冷靜分析,「刺」的概念愈突出,所要求的刺客就需要越有頭腦,因此,作為有志之士和頭腦靈活的曹操就在此登場。這在筆者看來大抵就是小說安排「孟德獻刀」故事的邏輯。而不同於小說的是,歷史的記載將「刺董」行動定性為集體策劃、分工執行,所突出的不是某個人,而是強調董卓的所作所為已經天怒人怨因此清除董卓才能夠重振朝綱、恢復秩序,故而需要群策群力。

不過,在筆者看來,董卓死後,東漢的秩序不僅沒有恢復反而更亂。有一點,小說和歷史似乎給的答案是一樣的,隨著「刺董」的失敗,一些士人(筆者按:典型人物一是小說中「孟德獻刀」的主角曹操,其推廣屯田、任人為賢、挾天子以令諸侯建立曹魏的根基;二是歷史上謀劃「刺董」的荀攸,其在董卓死後出獄,先是試圖避難蜀中,後輔佐曹操,他對東漢的時局看得較為清晰,故而為人較少言語政局,與歷史上和荀彧最後殉節不同。二者都與「刺董」或有關,也可謂殊途同歸了)的認識變得更加深刻——東漢王朝已經日薄西山,刺殺董卓已經沒有很大的作用,必須要建立新的秩序才能夠使得國家有所振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馬晉一 的精彩文章:

金庸武俠八大奇毒之花都有啥,南帝師弟斃命,楊過小龍女痛不欲生
此魔頭武功不及楊逍范遙,曾意圖擊殺張無忌,明教險毀於他手
我們都被周星馳給騙了,牛魔王竟然不是一隻大黑牛?
孫悟空豬八戒最大弱點是啥,有個妖精只用一招,就將他們打到痛哭

TAG:白馬晉一 |

您可能感興趣

曹操為何要刺殺董卓?幕後主謀竟是此人!
曹操刺殺董卓不成,狼狽逃竄,真實歷史上,曹操表現卻令人驚嘆
他勇冠三軍,卻被人刺殺,誰才是真正的兇手?
張飛是萬人敵,為何輕易就被刺殺?劉備和孫權都沒有嫌疑,那麼誰是幕後黑手!
歷史上肯尼迪總統為何被刺殺呢?背後的真相竟然是這樣
刺殺前夜,陳璧君主動獻身,還說了一句露骨的話,非常令人臉紅
他捨身救主同時 又一刀刺進皇帝胸膛 是刺殺王駕還是另有隱情?
林則徐的死,既不是生病也不是被刺殺,那他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他曾密謀刺殺董卓,是曹操平北方的最大功臣,為何一直沒有名氣?
都知道荊軻刺殺秦王,這讓他變得很有名,那他真的是一個勇士么?
刺殺前夜,陳璧君主動獻身汪精衛時,說了句露骨的話,令人很害羞
刺殺朴正熙的人後來怎麼樣了?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曹操刺殺董卓是個陰謀,因為他上了一個人當,但也開啟了人生霸業
刺殺前韓國總統朴正熙的兇手,為什麼不是敵人,而是自己人
荊軻刺殺秦王時,出現的這些怪現象,讓人非常疑惑
孫策真有可能死於郭嘉之手?他若沒有被刺殺真的有可能一統三國?
大唐的鐵血宰相在上朝途中被刺殺,到底誰才是背後真正的主謀?
本來是去刺殺的女間諜,沒想到竟然愛上了自己的敵人,真是緣分
刺殺嘉靖皇帝的宮女不止一人,為何都行動失敗,原因竟是這樣
刺殺成功之後不逃,反而主動被擒,他只為喊出這句話驚醒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