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99%的軍迷忽略:沒有它就沒有現代戰爭!
【軍武次位面】作者:隨意飄揚
眾所周知,戰爭是攻與防的博弈,在大多數的軍迷眼中層出不窮的殺人利器是他們狂熱的根源,而在我的眼中,矛與盾是相輔相成的並存關係,在誕生吞噬生命的武器時就產生了保護士兵生命的各種防禦措施。今天我就簡單的從防禦工事中最簡單的形式——壕,來梳理下戰壕在戰爭歷史河流中的發展。
戰壕是指一種作戰的輔助工具,交戰方處於對峙時,掘土成壕,可以防止從正面襲擊過來的子彈和炮彈。戰壕對步兵衝鋒的壓制能力極強,配合機槍能在一戰中建築出堅固的防線。戰壕的出現一開始是從步兵應對騎兵衝擊挖掘的散兵坑發展而來的。歐洲進入火藥武器時代後,初排縱列作戰的正規士兵外,出現散兵,就是不排隊列作戰的步兵,這些士兵相當與現在的偵察兵或者尖兵,他們一般監視敵人或者作戰時會為自己挖一個小坑用來躲避炮彈,後來騎士戰法退役了,沒人願意和敵人站在幾十米開外對射,所以散兵坑被演化成戰壕,用來保護士兵。
▲電影《投名狀》
在清末著名的八里橋戰鬥中,戰壕在面對大規模騎兵衝擊下,體現出了其巨大的防禦優勢。是役,僧格林沁投入將近3萬蒙古精銳騎兵,且戰鬥意志高昂,弓馬技術嫻熟,而對面的英法聯軍總數不過兩萬人,騎兵更是只有兩千左右,僧格林沁在向皇帝報告時稱敵方總人數不過五千人,所以當時清軍佔有巨大的人數優勢,雖然在武器裝備有巨大的代差,但是最後自損千人殺敵十餘人的戰果怎麼也是不像話的。為何英法聯軍的戰損如此至少,在這裡,戰壕發揮了巨大作用。根據英法聯軍的戰況記錄,蒙古騎兵正面對著密集的火力以排山倒海之勢直接衝擊,倒下一批上一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海+添油戰術,蒙古騎兵一度衝到距離聯軍指揮部只有五十米的地方,但是騎兵面對躲在塹壕里的英法士兵手中的弓箭卻無法發揮作用。可以說,如果在平原上,面對當時還是在運用排射戰術的英法聯軍,清軍的騎兵起碼不至於只是殺敵十餘人。但面對據壕而守的英法聯軍,配合聯軍巨大的火力優勢,清軍騎兵只能一批批在戰壕前像割麥子一樣被槍彈撂倒,而英法士兵卻在戰壕中安然躲避弓箭的射擊。可見戰壕面對步騎兵的衝擊,防禦作用優勢巨大。可以說,八里橋之戰是戰壕運用在戰鬥中的小試牛刀,雖然英法聯軍的戰壕作用在近乎所有歷史記載中只有短短一句話,所有焦點都放在了雙方火力裝備的差距上,但是不起眼的戰壕卻保住了大多數的英法士兵性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壕戰的運用達到了巔峰。雖然在19世紀的拿破崙戰爭時期由於機動作戰得到了長足發展而使戰壕對於野戰再一次顯得無足輕重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工業技術的發展使步兵在自動武器面前顯得不堪一擊,而大量的鐵路也使進攻一方難以在戰略機動性上超越守軍。二者相加,終於使戰壕戰成為了一種貫穿整場大戰的戰爭形式,讓步兵對配有機槍的戰壕衝鋒也成為了一種無異於集體自殺的愚行。一挺夾在戰壕里的機槍有時甚至可以擊倒1000名士兵,開戰不到兩個半月,戰線就完全陷入膠著狀態。一戰開戰後不久,由於德軍將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了用於進攻法國北部沿海、包抄巴黎的右翼,因此左翼負責守衛魯爾工業區的德國第六軍便在防線上挖掘了大量戰壕。與戰爭後期相比,當時的戰壕相當簡易,不過是在地面上挖出的淺溝,站在溝里的士兵有大半的軀幹會露在地面以上。1914年9月,德軍停止右翼的進攻被協約國軍隊所遏止,因此也開始在埃納河(Aisne)北岸的高地上挖掘戰壕,與左翼軍團的情況相同,此時這裡的戰壕最初也相當簡陋。然而,在德軍阻止協約國反擊的過程中,原先那些簡陋的戰壕很快便演變成了精心打造而成的堅固設防工事。最終,宛如抽象藝術畫一般複雜而系統的「死亡迷宮」出現在了戰場上。到戰爭爆發的第二年,戰壕從瑞士邊境開始,貫穿法國和比利時,最後一直延伸到了北海沿岸,吞沒了兩軍總共數百萬條生命,成了名符其實的「絞肉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法國、德國軍隊構築戰壕的方法並不完全相同,但在基本形式上大同小異。從1915年開始,被當做工事使用的正式戰壕通常都有著三米深度和兩米的寬度,底部還設有排水溝以及木板鋪設的底板。挖掘戰壕時挖出的泥土也被裝入麻袋堆在戰壕兩側,這樣既可以防止泥土從戰壕邊緣滑落,同時也可以阻擋爆炸衝擊波。在一戰初期,多道戰壕之間通常為平行布置,各戰壕之間則由交通壕連接。不久之後,警戒哨、機槍陣地、迫擊炮陣地也被引入了戰壕體系。除主戰壕以外,就連交通壕也演變成了Z字形結構,既可以減少對方炮火上海,也可以集中更多活力打擊來犯敵軍。整個防線有數條戰壕陣地,以英軍為例,戰壕陣地由前方區域、戰鬥區域、後方區域的三層結構構成。此外,戰壕內也逐漸出現了各種生活設施,如宿舍、廁所、臨時醫院等。
一戰在服裝上面最有建樹的,當屬英國佬。1853年雅格獅丹公司開發出世界第一種防水加工的的斜紋布料——華達呢,之後又以此為基礎製作出各種防水大衣。英國陸軍部看上了這一發明,便開始訂製具有防水防風功能的大衣,並在1901年開始成為制式裝備。
1915年,為了應對塹壕戰的惡劣環境,又推出了一種更輕巧靈活的塹壕風衣。雖然大部分軍用服裝都是依照陸軍部的規定研製與生產,但是塹壕風衣卻是又民間主導設計而成。一戰進入後半段後,塹壕風衣也演化得越來越完善,比如為了防雨水灌入的垂直口袋、禦寒的領口扣帶、防雨的披肩、可掛手榴彈等物件的D形環等。
塹壕風衣如今已成為一種流行時尚,可以說是從軍用轉民用的最具代表性的服裝之一。我們今天只會看到它的風度與帥氣,但不要忘了,這一發明是經過血與火的洗禮一路走來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索姆河戰役一例將戰壕在一戰的地位推到了頂峰,索姆河地區屬丘陵地帶,地形起伏不平,森林和村莊星羅棋布。
德軍在該地區構築有三道陣地,主陣地為階梯式塹壕和坑道工事,前沿陣地敷設多道鐵絲網。守軍是F.von貝洛將軍指揮的德第2集團軍13個師 (後增至67個師),防禦縱深 7~8公里。英法聯軍投入39個師(後增至86個師,其中英軍54個師,由F.福煦將軍指揮)、3500門火炮和300多架飛機。
7月1日晨,經7天炮火準備後,英第4集團軍(由H.S.羅林森將軍指揮)從馬里庫爾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由英第3集團軍第7軍在其左翼採取保障行動;法第6集團軍(由M.法約勒將軍指揮)從羅西耶爾以北索姆河兩岸向佩羅訥方向實施輔助突擊。當日,法軍和英軍右翼突破德軍第一道陣地,但英軍左翼為德軍坑道工事所阻。英軍採用密集隊形衝擊,遭敵槍炮火力殺傷,損失近6萬人。
2~3日,英軍右翼和法軍攻佔德軍第二道陣地,法軍一度佔領巴爾勒、比阿什等德軍防禦要地。因聯軍為離心方向進攻,且組織協同不力,進展遲緩,使德軍得以迅速調集援兵,並於7月19日將第2集團軍分編為比洛指揮的第1集團軍和M.加爾維茨指揮的第2集團軍,加強索姆河上游地區的防禦。
至7月中旬,聯軍僅向前推進數公里,未達成戰役突破。此後,雙方不斷增加兵力兵器,作戰行動變成了一場消耗戰。
9月3日,英法聯軍以56個師的兵力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深入德軍防禦縱深2~4公里。 9月15日,英軍使用49輛坦克(實際參戰僅18輛)配合步兵進攻,佔領德軍第三道陣地的若干重要支撐點。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
9月下旬至11月中旬,聯軍步坦協同發動兩次進攻,均未取得決定性突破。
此役, 聯軍以損失79萬人(英軍約45萬人、法軍 約34萬人)的巨大代價,奪佔德軍240平方公里的陣地,牽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德軍損失53.8萬人,被迫收縮防線,在西線暫時轉入戰略防禦。此役表明,進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佔優勢,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難以達到突破對方縱深防禦的戰役目的。可見,在一戰坦克戰機技術並不完善的情況下,大縱深的戰壕戰術對於雙方士兵都是夢魘般的存在。
隨著工業技術的飛速發展,坦克飛機的技術日趨完善,德國運用快速突進的閃電戰在二戰中迅速擊潰歐洲各國,尤其是在對法戰役中,德國通過機械化部隊大範圍迂迴作戰,在法國引以為豪的馬奇諾防線背部對其進行致命打擊,使得世人似乎看到了戰壕在戰爭中的末路。
不過恰如前文所說,矛與盾是相輔相成的,與歐洲各國不同,蘇聯再次將戰壕的運用進行完善,大縱深防禦體系的建立再次證明戰壕即使在戰爭武器發展迅速的時代也不是毫無用處的。
蘇軍認為防禦可分為陣地防禦和機動防禦。但不管哪種防禦,都必須具備防炮兵、防坦克、防飛機和防化學的條件。蘇軍並沒有完全漠視坦克機械化部隊的發展對提高進攻軍隊突擊力所發揮的作用。早在30年代末,蘇軍中就有人主張在防禦中(在70—100公里地帶內)建立四層地幅。第一層為前進地幅(縱深30—45公里),這是障礙物地帶,主要部署特種障礙設置隊,負責遲滯敵人和暴露敵人部署;第二層為戰術地幅(縱深20—30公里),分為三道陣地,第一道陣地為障礙物地帶(縱深10—15公里),第二道陣地為第一基本戰術地帶(縱深4—6公里),第三道陣地為第二防禦地區(縱深8—12公里),集團軍主力即配置在此地幅內;第三層為戰役地幅(縱深15—30公里),由一道障礙物地帶和一道後方防禦地帶組成,配置有集團軍預備隊和防坦克預備隊;第四層為後方地幅,縱深為50公里,配置有主要的倉庫和供給站。集團軍戰役布勢的全部縱深達100—150公里。這已經初步具備了以後成功抗擊德軍突擊的縱深防禦的某些特點,儘管它仍然是不完善的。
1936年的野戰條令規定:在正常的正面防禦中,軍的防禦地帶寬24-30公里,師8—10公里,團為4-6公里。步兵師的防禦縱深為5—6公里,團為2-4公里,營為1.5 2公里。條令指出,坦克用來配合突擊集群進行反衝擊,或獨立的與防坦克支隊協同動作。到40年代初,防禦正面寬度進一步縮小。步兵軍縮減到25公里,師縮減到10公里,戰術防禦地幅縱深增加到20公里,基本防禦地帶縱深增加到10公里。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後,戰術地幅已包括保障地帶、戰鬥警戒陣地、基本防禦地帶和第二防禦地帶,這比30年代末的思想又進了一步。
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的正面防禦達到600公里而縱深防禦只有10到25公里左右,可以說面對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只能稱為單線防禦。隨著戰爭的進行,到中後期,蘇聯的大縱深防禦開始顯現威力,正面防禦寬度縮減到200到300公里,而縱深卻達到300公里,通過戰壕、鐵絲網、各式反坦克火力、各式火炮在縱深面遲滯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前進,有效的殺傷德軍的有生力量。
可以說,在二戰期間,戰壕在戰車飛機的鋼鐵咆哮前愈發的力不從心,但在各種防禦武器的配合下,戰壕也在二戰的不同期間發揮著自己的重要作用。
在現代戰爭期間,大規模的戰役已經不太有可能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局部戰爭,在科技優勢一邊倒的情況下,被動防禦方更是毫無招架之力,而在科技水平雙方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戰壕再次成為有效的防禦方式。在烏克蘭內戰、敘利亞內戰中,簡陋的戰壕再次登上舞台,成為絆住士兵雙腳的索命溝,也成為保住士兵性命的生命線。
本文部分資料引自鐵血軍事、百度百科。


※最強警察部隊,裝備比軍隊精良,裝備坦克,堪比中國德械師
※著名戰役演變來的消費品,渡江戰役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這才是真正的美粉!飛機殘骸奉為聖物,整個島民把美國人當做神明
※蘇俄實力的體現,看紅場大閱兵,回顧毛熊來之不易的勝利
TAG:軍武 |
※這款「戰神將軍」已批量裝備,若沒有它,可能殲16殲20不會出現!
※殲8戰機為何還不退?一空戰能力連殲11都沒有,殲8的存在很有必要!
※「我今年26歲,沒有工作,沒有朋友,沒有愛人,沒有存款,沒有退路。」
※26句情話,沒有驚喜,沒有溫度,沒有你,沒有關係
※2月12日讓自己活得無可代替,沒有所謂的運氣,只有絕對的努力
※沒有哪一個夢想會輕鬆實現,2018,繼續出發!
※男人有這3種表現的時候,他的心裡已經沒有你了!
※喜歡你的男人才會有的3個表現,是假裝不了的,你有沒有發現呢?
※你有沒有發現?好多朋友忽然就要結婚了!80%都是奉子結婚!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中國殲-20在它們面前都是小不點
※現在的你,有沒有讓小時候的自己失望?
※2018長發剪短,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男人對你有這3個表現的時候,就是對你沒有感覺了!
※沒有眼淚只有血的歷史戰役,卻又奇蹟出現
※有這4種表現的男人,他心裡沒有你的位置!
※2018將要發售的遊戲,有沒有你期待的呢?
※夫妻之間有這3種表現,就不要在一起了,這中間有你嗎?但願沒有
※一旦擁有,別無所求,你可以輕易擁有時間,但不能沒有的精緻腕錶
※對你沒有「二心」的男人,才有這4個愛的表現,第3個很明顯!
※如今34歲的她,事業發展看好,身家過億還是沒有結婚,真是又優秀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