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布熱津斯基的「最後演講」:美國不應將中國當敵人

布熱津斯基的「最後演講」:美國不應將中國當敵人

【布熱津斯基是美國外交界最有影響力的外交前輩,也是最知名的地緣政治戰略家之一,曾在1977年至1981年擔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5月27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一家醫院逝世,享年89歲。本文摘譯自布熱津斯基2016年12月在挪威奧斯陸諾貝爾和平獎論壇上發表的講話,這是他最後一次在大範圍內進行較高規格的公開演講。觀察者網趙玉琪譯】

自從七十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國際和平便靠核武器威懾維繫著。由於核彈具有單方面摧毀世界的獨特能力,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然而,隨著更多國家研製出類似的毀滅性武器,它對全球穩定的影響也開始減弱。

美國對核武器的壟斷持續了不到10年。雖然上世紀50年代中期,核武器的威懾作用有所減小,但在40年代蘇聯面對美國核威懾時,仍不得不放棄迫使後者撤離柏林的地面封鎖計劃。到60年代初,美國又成功地促使蘇聯把核武器撤出古巴。

然而,古巴導彈危機之所以最終得到解決,與其說是美國單方面的勝利,不如說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相互威脅和相互妥協共同發揮了作用。美國不得不公開承諾絕不出兵古巴,並且秘密同意了從土耳其撤出「木星」導彈。

在核武器進入國際事務20來年後,美國開始越來越多地考慮蘇聯的關切,從這個角度上說,核武器雖然可能引發戰爭,但也確實起到了維繫和平的作用。對核武器的半壟斷權,決定了冷戰初期美蘇兩個大國享有超然地位,而它們雙方彼此了解,且都不願製造兩敗俱傷的局面,以獨特的方式共擔全球責任。

此後,大國之間持續的意志較量雖然威脅全球穩定,但尚不能構成動用核武器的正當理由。隨著美國對核武器的戰略壟斷地位削弱,它開始謀求在其他領域建立優勢,最令人矚目的例子當屬與鄧小平領導下的中國開展和平合作。進入80年代,中美兩國甚至通過非正式合作,在不做出核戰爭威脅的情況下,大幅提升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代價,最終使其無功而返。

從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全球實力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美國和俄羅斯仍然是主要對手,但自主研發核武器的中國,雖然核武庫規模較小,卻在遠東地區擁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儘管中美沒有建立全面同盟,但選擇性合作甚至秘密合作,已成為兩國關係的顯著特徵之一。

因此,全球權力的三大鼎立國都不願意主動發起核挑釁,但如果要避免根本性衝突,美國、中國和俄羅斯都必須保持謹慎、相互協作。

後蘇聯時期俄羅斯面臨的挑戰

對俄羅斯來說,地區局勢日益嚴峻。如今,非俄羅斯民族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公開主張民族獨立,拒絕加入任何類似蘇聯的地區性組織。主要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國家也決心要把起初的名義獨立轉變成實質獨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這兩個信奉俄羅斯東正教的斯拉夫國家也有著同樣的願望,它們如今致力於建立更加獨立的國家地位和武裝部隊,並與歐洲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同時,中國為打通歐洲商業市場,在中亞積極謀篇布局,已使俄羅斯在前蘇聯東部成員國的經濟主導地位顯著下降。

雖然中俄的歷史齟齬使兩國不無戒心,但現階段融洽的關係為北京方面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短期選項。中國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倡議在中亞大施拳腳,使莫斯科方面感到一絲不安,謹慎地鼓勵地方政府減緩實施中國打通歐亞的商業計劃。

俄羅斯阿穆爾州(藍色豎線區域)共有83萬人口。俄羅斯整個遠東地區人口共計600萬。而阿穆爾河(即黑龍江)對岸的中國黑龍江省(紅色橫線區域),人口達4000萬。

在不遠的將來,如此顯著的人口差距可能會為中俄提出地緣政治難題。在某些人看來,中國有希望在東西伯利亞地區收復19世紀中葉割讓給沙俄的失地,而這正是俄羅斯最擔心的。這片荒無人煙的疆域,可能成為中國地緣政治復興的遠期焦點。

美國絕不應把中國當作敵人

同時,我們需要認識到,美國的對華政策變得越來越模稜兩可,缺乏十多二十年前中美關係融洽時期的那種共同戰略願景。

中俄可能締結戰略同盟,這一方面是出於兩國內部、政治以及意識形態慣性,一方面是由於美國政策考慮欠妥。美國必須謹慎防範這種嚴重危險,千萬不可把中國當作敵人對待;重要的是,美國不應該偏向印度,把它作為亞洲的主要盟友,這必定導致中俄關係更加緊密。對美國來說,沒有什麼比這種緊密關係更加危險。

隨著歐亞大陸的國家走向政治覺醒,美國在該地區的角色轉向守勢並不足為奇。通過控制太平洋島嶼,美國在該地區維持著殘餘勢力,宣告國家利益與歐亞地區安全息息相關。美國雖公開承諾保衛日本和韓國,但該承諾必須建立在戰略審慎和決心之上。

美國還必須準備好保衛西歐與中歐。國際社會懷疑美國的決心和意願,儘管如此——甚至正因為如此——它必須準備好在必要時採取軍事行動。

因此,美國必須向克里姆林宮傳達明確的信息,美國不會在歐洲採取被動態度,雖然不主動策劃針對俄羅斯的大型政治或軍事反制行動,但是俄羅斯必須明白,一旦佔領拉脫維亞或者愛沙尼亞,美國就會封鎖俄羅斯西邊的出海口。如果西方國家封鎖波羅的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切斷聖彼得堡和新羅西斯克的進出口通道,俄羅斯將損失近三分之二的海上貿易。

美國的強勢反應將極大限制俄羅斯參與國際貿易並從中獲利的能力,同時為美國和其他西歐國家調集更大規模軍隊爭取更多時間,還能得到美國中歐盟友的幫助。鑒於中國很可能保持中立,俄羅斯領導人將面臨令人不快的選擇:要麼陷入削弱經濟的孤立狀態,要麼大幅撤兵。

同時,中國勞工可能逐漸地進入地廣人稀的歐亞大陸東北地區並定居,由於人力持續不斷地湧入亞洲東北地區,逐漸超越了中俄官方劃定的邊界,而俄羅斯自沙俄時期掠奪這部分領土以來,從未切實鼓勵俄羅斯人朝該地區遷徙定居。

東北亞有動蕩可能

以上事實表明,在接下來數十年里,東北亞當前的邊界安排可能會產生變數,甚至爆發衝突,最終在歐亞大陸上形成更恆久的劃界方案。美國雖可能謹慎地對日、對韓拓展雙邊關係,但顯而易見,它只能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扮演遠觀者。

朝鮮帶來的安全問題更加迫在眉睫,它需要美國、中國以及(最佳情況下)轉向歐洲的俄羅斯加強安全合作。相比在明面上單獨行動的美國,中俄可能對朝鮮內部的政治變化產生更積極的影響。

長期維持相對穩定與和平,可能逐漸對朝鮮政局內部演化產生累積性影響,如果得到周邊強大鄰國(中國、美國、日本,或許還有俄羅斯)的安全保證,則有希望達成更廣泛的和解。

中美俄應聯手穩定中東局勢

宗教仇恨使中東地區內戰持續不斷;伊朗極端分子發起核衝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再加上民族主義高漲(或許得到俄羅斯軍事支持)的土耳其展現出地緣政治野心——每個都有可能爆發地區性衝突。

對此,理想的地緣政治對策是美國、中國和俄羅斯開展三邊合作。在這一情況下,俄羅斯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分別與中美兩國改善關係的現實性和必然性。

鑒於地區不確定性增加,中美俄三個核大國都可能面臨災難性後果,所以必須時時思考過去與未來的多種可能性。中國需要反思能否接受不承擔周邊局勢責任的後果。這是否會危及中國的利益並促使中俄軍事關係過於緊密,導致中俄聯手對抗美國?

或者,如果中美俄這三個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近期和遠期分別能在中東和東太平洋地區加強合作,俄羅斯的全球地位是否能更受尊重?

氣候變化將影響地緣政治

全球範圍內嚴重的氣候問題越來越有可能激化政治問題,所以上述情況很可能會進一步複雜化。全球變暖可能導致大規模冰山融化,對一些現有人類聚居地構成威脅,這是不詳信號。儘管戰略不安全達到了日益脆弱的人類此前從未經歷過的嚴重程度,但在累積作用下,氣候變化可能會引發公眾更嚴重的不安。

地區合作需要各國拋開歷史分歧,拿出共同智慧和政治意願。儘管核武器問世70年後仍然存在,其潛在破壞性有增無減,但它仍然不太可能帶來一邊倒的政治勝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的精彩文章:

美軍:2架B-1戰略轟炸機過南海參加演習 稱展示存在能力
研製世界最先進特高壓柔直核心部件 中國從落後到超越
沙特1100億美元採購清單公開 看看土豪是怎麼買東西的!
朝鮮首次成功試射新型岸艦巡航導彈 金正恩現場觀摩
兩部門力推燃氣輪機國產化 打破西方壟斷

TAG: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

您可能感興趣

CNN:中國不是美國的敵人,不應將矛頭指向中國
美國人:我們所知關於中國最新型航母的一切,全球都不應為此驚訝
美國前總統特別助理:美國鷹派不應把中國變成敵人
這國首相:歐盟不應充當美國的追隨者,否則贏家或是東方大國
社評:美國的內部纏鬥,不應讓中國背鍋
美國大使:中國不應用大豆報復美國 中方:呵呵
美國拉攏盟友劍指中國,這國呼籲歐洲不應盲從美國「惡霸」!
華裔美國青年:美國不害怕中國,也不應該害怕中國
德國青年:中國人不應該指望西方的尊重
中國無人機已超美國,現如今供不應求
「它」是美國人的神?在美國供不應求?美國人:沒「它」真不行
美國要重建對非洲的戰略關係 不應該把中國當成靶子
美國五年內將成全球最大產油國,美國房產供不應求,對海外投資者意義深遠
中國航母犧牲的首個外國人!深陷滔天巨浪國人不應忘記他
澳大利亞前高官呼籲澳政府客觀看待中國崛起 稱澳不應參與遏制中國
中國航母犧牲的首個外國人!深陷滔天巨浪國人不應忘記
道格·班多:美國不應把中國當成敵人,而是當成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特朗普稱美國就不應該介入中東,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錯誤!
美國州長齊聚新墨西哥州 呼籲美國不應「閉關鎖國」中美應儘快解決貿易爭端
巴鐵土特產在中國供不應求,價格堪比黃金,當地農民感激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