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考結束了,該選什麼樣的大學呢?

高考結束了,該選什麼樣的大學呢?

轟轟烈烈的高考,已經拉上了大幕。如何填報志願、選擇什麼樣的大學,又成為困擾考生和家長的新難題。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智慧校園建設已成為高校信息化的發展的趨勢。其實,考生和家長,也應該了解的是,信息化時代里的大學,應該是什麼樣的?「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智慧校園」,又是如何建設的?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涉及三個方面內容:硬體、軟體和服務。硬體建設主要包括建立校園網,即信息中心、多功能教室、電子備課室、計算機網路教室、城域網的建設等。軟體方面則包含各種應用系統在管理、教學、科研等業務中的應用,例如:辦公OA、教務管理系統、人財物設備等管理應用。服務包含了校園一卡通管理系統、即時通信服務、圖書管理系統、安全服務、計費服務等各類與教學、生活、科研相關的服務。

數字化校園是高等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集中體現。在網路及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各個高校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擁有了比較完善的校園網路,並延伸到學校的各個辦公室及學生宿舍;在網路應用方面,學校普遍設立了官網及各院系的分站,接入CERNET和國際互聯網。

在高校軟體和服務建設中,各種部門信息化系統都得以大量應用並深入到教學、教務管理及招生就業,大部分高校還開展了遠程教學、數字圖書館、校園一卡通、辦公自動化、 學籍管理、後勤管理和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些學校已經逐步向移動端發展,利用4G手機實現了辦公自動化、移動教務、移動圖書館。

隨著技術與校園發展結合的不斷深入以及數據的大規模積累,高等學校逐漸體會到頂層設計規劃和數據標準的重要性。要實現物資及數字資源的開放、共享,管理系統的科學、統一,就需要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系統。這也是「構建網路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的基礎。

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

(1) 建設理念逐步成熟,頂層設計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並深刻影響教育行業信息化的發展。

(2) 新技術的使用、開放的理念、相互協同將越來越引人注意。

(3) 行業信息化建設需求細化趨勢進一步凸顯,提供商的行業理解能力需不斷提高。

(4) 「互聯網+教育」將成為教育信息化的主旋律,「移動」、「互聯網+」、「開放」、「參與」將成為教育體系的核心關鍵詞。

(5)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崛起,智慧教育備受各界關注,許多學校提出要打造智慧校園。

(6) 大數據有望實現教育規模化和個性化的統一。教育大數據開創了用數據說話、用數據診斷教學的全新局面。

(7) 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深入應用,將實現優質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8) 教育與信息化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構建全渠道生態體系。

聯想高教雙態IT解決方案

聯想高教雙態IT解決方案的理念是以校園網路(互聯網)為基礎,對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等信息資源進行全面的數字化管理,按照「數據集中、應用集成、硬體集群」的原則,對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以構成統一的用戶管理、統一的資源共享和統一的許可權控制。

1

頂層設計的科學規劃

以學生學習為核心的新一代高等教育信息化系統建設需要對內容、業務功能進行雙向研究,以了解業務流程和應用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繫。

內容分層

系統架構規劃在信息化建設中非常重要,是功能的保障,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重複性建設。在規劃時應該將架構分層,更有針對性地解決相對應問題。一般情況下,教學信息化中的智慧校園建設由門戶層-〉應用層-〉資源層-〉數據層-〉基礎設施層組成。以下圖為例:

業務分線

針對教學、科研等業務系統進行流程梳理優化,結合相關聯繫統整體進行設計開發,提升業務協同能力。以下圖為例:

2

數據標準規劃

數據標準規劃又稱為數據平台規劃,近幾年,很多院校加大了信息化建設力度,與學校各部門相關的業務系統也逐步建立。隨著眾多業務系統的出現,各院校部門之間對數據共享和實時數據交換的需求日益強烈。然而,各部門通常採用不同的技術標準和體系結構來構建自身的業務信息系統,使得跨平台數據共享與訪問成為困難,因此,院校內部就形成了多個「信息孤島」和「流程孤島」。磁碟拷貝或郵件發送的傳統方式已無法滿足各部門的需求。

舉例:數據平台可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該部分內容著重於元數據管理和數據標準管理兩部分內容。

3

技術選擇規劃

高等學校信息化應用門類眾多,按照功能劃分為:管理系統、教務系統、教輔系統

管理系統:包含招生、財務、人事、後勤、行政等內容,受到政府影響因素較多,師生規模增減相對穩定,應用相對固定,系統更新迭代周期較慢,系統一般集中部署於學校網路(信息)數據中心。

教學系統:包含課堂教育、在線教育、評課及學科建設、課堂實訓、在線實訓等應用,為更好地貫徹實施「隨時隨地可學、終身化教育、公平化教育」,其具有應用多樣、教學模式多樣、建設模式多樣等特點。現在的教學模式多藉助「互聯網+」技術進行在線教育(如:MOOC、翻轉課堂等),所以教學受眾規模難以預測,應用也需要根據教學內容不斷開發以貼近專業。目前教學系統多以跨校合作、院系合作、校企合作模式建設,數據中心分布式建設,這就要求數據、系統、硬體之間解耦合,系統結構、業務模式、乃至計算和存儲資源需隨教學內容、教學計劃而快速變化

教輔系統:包含科研、社交、領導決策、資源共享等內容,其既具有管理系統規律、穩定、中心化建設的特點,又具有教學系統不確定、可變化、分布式建設的特點。

如何建立一套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以適應不同系統的差異化需求呢?聯想高教行業雙態IT解決方案諮詢服務對此進行了整體分析以及系統架構規劃。

以上圖為依據,聯想「雙態IT」提出可按照業務模式、業務發展趨勢,參考「雙態IT特徵比較項」,對穩態、敏態兩種業務形態進行雙態化的數據中心建設。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個應用系統在其不同的生命周期(如,應用開發階段、校級應用階段、社會廣泛應用階段)由於應用環境和受眾的變化,會呈現不同業務態勢。由此內容可以明確看出:頂層設計和數據標準十分重要;規劃布局必須具有持續性;統一管理需要基礎設施的重構能力、動態調配能力

4

「穩態IT」業務系統建設

「穩態IT」主要涉及的業務系統一般採用豎井式模式:前置發布-〉應用系統-〉中間件-〉資料庫,當其中某一環節有復用、負載較大增量時(如:前置發布負責兩套應用系統的發布工作;兩套應用系統共用同一資料庫;集中招生錄入等情況),由於系統前期規劃不足,造成後期發展中的性能問題、數據安全隱患以及建設成本提升。

針對此類「穩態IT」業務系統,可以規劃先行:

(1)考慮業務系統極端並發(同時使用系統的用戶個數)、極端存儲(結構化、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累計年限的最大值)下的性能要求,存儲量要求進行穩態計算模塊與穩態存儲模塊技術建設以及產品選擇

(2)穩態業務系統中使用相對應技術也可有效避免性能瓶頸、數據安全隱患以及建設成本提升,比較常見的方式包括(不限於)具有負載均衡功能的前置發布系統、應用系統並發集群、中間件集群、並行或分布式資料庫系統、伺服器雙機、存儲虛擬化等;

(3)穩態業務系統中還可將增長較快的非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一部分壓力小、需測試的應用(由於態勢的轉變)轉嫁到為敏態業務建立的設備中,從而在保障數據安全、存儲增量的同時避免建設成本提升,規模較小的可借鑒此種建設方式。

5

「敏態IT」業務系統建設

「敏態IT」業務系統設計思路來自於軟體系統開發中CI(Continuous Integration持續整合)/CD(Continuous Delivery持續交付)的思想。這些基礎架構硬體要適應CI/CD思想,同時需要適應業務環境、流程中的不斷創新、迭代更新,這就需要選擇一種合適的技術和產品。

舉例說明

超融合技術(產品)就可以是「敏態IT」業務系統的最佳實踐。這種技術不僅可以支撐敏態業務的多變、不確定,其底層分布式存儲架構亦可為「穩態IT」業務提供大規模數據存儲支撐,還可在新建業務系統前期的測試階段中使用(從時間維度,未完成整體開發過程的業務系統仍屬於敏態範疇)。分布式存儲架構的快照、克隆、壓縮、去重、分層、容災、自恢復等功能,在保障業務連續性的同時,增強了系統的彈性擴展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聯想商用 的精彩文章:

神秘人現身,快來看看他開掛的一天……

TAG:聯想商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