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意識狀態與非意識狀態有什麼根本區別?高階意識理論給出的答案是

意識狀態與非意識狀態有什麼根本區別?高階意識理論給出的答案是

意識狀態與非意識狀態有什麼根本區別?為什麼有時按壓一下指頭這一簡單行為被看作產生了某種意識經驗,而走路時保持身體平衡或專註地彈琴這樣複雜的過程卻被認為是無意識的?高階意識(higher-order consciousness)理論給出的答案是:前者伴隨高階的表徵,後者則沒有。所謂的高階意識即指,我們會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或行動,這種意識不是經驗狀態,而是關於自己的心理狀態的後設思想(meta-thought)。

一 理論主張與核心原則

與意識經驗相關的判斷是分層的:初階判斷是隨著意識經驗一同出現的判斷,它不是關於經驗本身,而是關於經驗的對象的,例如,當「我」看到一個紅顏色的蘋果,「我」會擁有一個「某些事物是紅的」判斷;高階判斷是關於意識經驗的更加直截了當的判斷,例如,「我」有一個紅色的感覺,「我」有點兒頭痛,「我」經驗到了某些情緒,等等。

意識既可以是被動的,即當我們在留意其他事物時對呈現給眼睛的物體表面的注視;也可以是主動的,即盯著某事物時給予它的專註的考察,它是心靈用來把其視角轉向內部、觀察自身的行為和運作的能力。當我們讓感覺信息自由地進入我們的意識狀態而不特別去注意某個對象時,意識是開放的,也是自然的和無需儘力的,例如我們在漫步街頭或欣賞風景時就是如此。相反,當我們要從不斷接收到的感覺輸入流中刻意找出某個對象,意識通常需要作出一番努力,例如我們在竭力回憶某件事或記住某樣東西,我們想像一幅場景或陷入沉思,我們做計劃或預測其結果,我們進行計算或從若干選項中有意選取一種……這些時刻的意識都是主動的。

意識的高階表徵理論(higher-order representational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簡稱HOR)試圖通過高階的心理狀態與一階的心理狀態之間的表徵關係對意識經驗的質的特徵(qualitative character)作出解釋。儘管對於「表徵究竟是什麼」還存在著分歧(一些學者認為表徵是知覺;另一些學者認為是思想),但他們都秉持一個基本的信念,即意識是一種表徵關係——高階的心理狀態表徵一階的心理狀態。自上而下的注意可以導入空間中的特定位置或整個視野任何一處的某特定屬性或特定物體。某種形式的選擇性注意是形成有意識的知覺的必要條件——只有那些「我」注意到的物體才會影響我的思維;如果沒有選擇性關心,經驗將是一片混沌。

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形為例:全神貫注看書的人沒有注意到窗外噪音,但最終突然注意到了它。這個例子很好地展示了心智狀態上的現象意識(phenomenal consciousness)與通達意識(access consciousness)之間的差異。現象意識是指主觀經驗或感受質;通達意識包括所有感覺知覺信息的處理,可通達于思想、語言及指導行動。就一個人一直都覺知到噪音而言,他對噪音有現象意識,但並不必然通達意識;只有當一個人注意到噪音,他對噪音才有了通達意識(並且也許才發現他一直都聽到那個噪音)。關注是一種自願的行為,它要求主動開始,並且只要願意,就可以持續下去;但意識既可以主動、也可以被動,並且它無法持續,而只能在各種思維之間不斷變化。

對於意識的高階理論來說,意識是一個人對他自己內部心智狀態的覺察或表徵,「某個心智狀態或事件是有意識的,當且僅當主體覺知到他處於這個狀態或主持這個事件」。阿姆斯特朗(Armstrong)曾舉如下例子進行說明:某人開了很長時間的車,在這期間他一直沉浸在諸如思考或與別人的交談中,以至於他完全沒有注意自己的開車行為,甚至被問起剛剛經歷的紅燈他可能都想不起來。不過,儘管這個人在駕駛途中是無意識的,但他仍然執行了很多複雜的操作,如加速、減速、停車、避開行人和其他車輛等。在整個駕駛過程中,主體當然有知覺,他看到紅燈、路況及其他車輛等,但這些覺察狀態本身是無意識的,因為沒有高階狀態表徵它們,主體在駕駛過程中沒有覺察他在駕駛。

高階意識理論圍繞著及物原則對意識進行闡釋。我們知道,覺知有一個它所及之物,必定會關係到某個特定的對象,我們不會單獨說出「我覺知到」這樣的語句,只有當我們將所及的那個對象指出後,句子才有完整的意義。這就是及物意識(transitive consciousness),即意識到某事物或某事物是如此這般。與此相對,狀態意識(state consciousness)並不涉及覺知,不需要通過指出它所及的對象來讓句子的意義變得完整,我們用它只是指稱心理狀態所具有的性質。這種不及物意識(intransitive consciousness)沒有對象,但它是有意識的或清醒的,不是處於無意識的或熟睡的狀態。通過對兩種意識的區分,羅森塔爾(Rosenthal)提出了及物原則(transitivity principle):一個心理狀態是有意識的,當且僅當,主體透過某種適當的方式來覺知他自身正處在該心理狀態下。他將這一原則運用到意識的說明上,即高階思想與一階心理狀態之間具有高階表徵關係。無論某人已經學會什麼還是知道什麼,他意識到的是那些佔據其心靈的及物意識的對象。顯然,某人知覺上意識到的任何東西都是被感知到的事物,然而,並非某人感知到的所有事物都是他意識到的東西。

二 理論啟示與證據支持

及物原則在闡述心理狀態何以成為有意識的同時,也對意識的感受質作出了獨特的說明。感受質是主體在擁有有意識心理狀態時所感受到的那些感覺或主體所覺知到他正所處的心理狀態所具有的那些心理性質。對高階思想理論而言,這些心理性質是因為被覺知才得以主觀地呈現。當心理狀態是無意識的時候,由於一階心理狀態並不被主體所覺知,其連帶具有的心理性質也不會被主體所覺知,這就使得它們沒有主觀呈現的可能;而當心理狀態變為有意識時,根據及物原則,一階心理狀態以及其所具有的心理性質是被主體所覺知的,主體對這些心理性質的覺知構成了它們的主觀呈現。這就是為什麼現象特徵會在有意識的心理狀態中存在的原因。由此,高階理論提出下述現象原則:感受質是由高階思想如何表徵一階心理狀態所完全決定的。

通常我們認為,感受質在我們擁有感官經驗時就會存在,但高階意識理論強調,感受質由高階思想的內容所決定。如此,高階意識成為一種信念類型的心理狀態。那麼,這又是如何可能的呢?答案就是:對感覺經驗有關概念的學習,通常能夠讓我們意識到感官狀態的性質之間更細緻的差異。在高階意識理論看來,主體是通過高階思想來覺知心理性質的,而一階心理狀態實際上具有什麼樣的心理性質與我們這裡所談的現象特徵並沒有任何關聯。主體的覺知並不是通過照亮一階心理狀態所具有的心理性質來讓主體覺知它們;相反,它好比對某一特定場景的描述(可能增減或改變了一些東西),實際狀況如何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情。意識及其現象特徵是例示(instantiate)在高階表徵關係上的,例如,只有在「我」知覺到一道紅光的同時伴隨著看到了紅光這一高階意識時,「我」才算是有意識地知覺到了一道紅光。

也就是說,有意識狀態下完成的動作與無意識狀態下完成的動作的本質差別在於:它存在著有關這些動作的高階意識。如此也就沒有必要解釋意識如何使得事件發生,因為意識並不是獨立存在於高階意識之外的東西。我們的大腦有一個功能,專門負責解釋它所感知的各種狀況。當大腦開始告訴「我」,「我」有身體、有感覺、有意圖、會思考判斷、會分析得失,會規劃方案……所有這些詮釋,都變成「我的」,而且是由「我」告知「我」的,這時「我」就具有了意識。負責解釋的大腦原本就屬於「我」的一部分,所以不僅是「我」擁有感覺,更是「我」認為我擁有感覺——意識由於詮釋而出現,這就是「高階」的真正含義。

心靈可以在處於有意識的狀態時並沒有關注它們,它的注意力完全轉向了其運作所針對的外部客體。比如,當人生氣的時候,他的注意力轉向了侵犯他的那個人和侵犯發生時的環境,而生氣這種激情完全不是他關注的對象。知覺、記憶及想像的產物形成了意識經驗的內容,不過,人們覺知到的是經過加工的內容,而不是加工的過程。事實上,腦無法處理所有的輸入信號,它要對面臨的超負荷信息進行審查,而最終的選擇是以忽略未受關注的部分為代價的,腦只選取一小部分信息做進一步加工——注意在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然,要形成有意識的主觀體驗,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處在有意識的狀態中。

神經學的病例觀察顯示出,主體即便在沒有對應現象特徵的情況下,也能作出簡單的辨識或反應。例如,盲視(blind sight)患者大腦相關區域(初級視覺皮質區)受到損傷,因而不具有正常人在同樣條件下所具有的相應的現象特徵。其中有一類病人,他們的眼睛沒有受損,具備正常的視網膜感光能力,其視神經也正常傳送信號;但由於視覺腦區無法正常運作,因此他沒有任何視覺經驗。對於處於盲區的線條,患者自稱根本看不到,而在被要求盲猜線條的方向、顏色、形狀、位置等簡單屬性時,他們又表現出一定的分辨力,其描述的準確程度遠遠高於單純的猜測。在另一個實驗中,實驗者讓盲視患者獨自走過一道堆了許多雜物的長廊,並要求他盡量閃開障礙物,結果他竟然成功地完成任務。

從這些案例我們可以推斷,視覺信息可能繞過初始視覺皮質而直接傳入較高階的腦區;視網膜和其他初級視覺結構中的活動,是通過影響高級區域反應這一間接(而非直接)的方式,對有意識視知覺產生作用。由此,成人視網膜的損傷會致盲,但是,這並沒有消除某種有意識視覺經驗的可能性,他們仍然具有視覺想像、視覺記憶和視覺夢境。相反,某些視覺皮層區域(高級區域)的損傷則會消除視覺知覺、想像和做夢的所有各個方面。這些現象都支持了高階意識理論。

此外,幻肢患者即使在自己整條腿都被切除後,仍然有腿痛的感覺。那麼什麼事件與他的疼痛相對應呢?人體各肢體神經在匯入大腦後分別將信息傳送到各自對應的大腦皮層分區,後者接收信息並將它們傳遞到大腦更高一層的意識中心,從而使人感到肢體的存在。肢體突然喪失後,各分區神經元便失去了信息輸入,但仍可以向高層意識中心發送一些混亂的信息,高層意識仍然會認為來自分區的信息是關於某個肢體的。因此,真實的情形是:脊髓的坐骨神經受到了刺激,引發大腦中的神經元放電,進而為他提供了感覺到腿痛的經驗,即使沒有任何引起他「腿痛」的事件。

三 質疑、辯駁與回應

高階意識理論被一些人看作心智的物理主義手段,但事實上,它本身並不蘊含心智的自然主義化。這是因為它並沒有把高階意識對低階意識的表徵的因果過程限定為物理化的。儘管如此,這種理論還是面臨著不少問題,其核心原則也面臨以下幾方面的批評:

第一,它拒絕了對於無法具有高階意識的生物來說存在著意識的可能性,也無法很好地解釋某些心理狀態如冥想,後者似乎沒有任何種類的思維參與其中。作為表徵論的一種,高階意識理論斷言,任何心靈狀態的現象性特徵都依賴於那個狀態的意向性。然而,有些情緒狀態並不表徵或關於任何狀態,它們是經驗自身固有的——經驗包括對感受質內容的覺察,這種覺察屬於高階知覺的情形;但被表徵的只是被意向的內容,而不是經驗的全部內容。」

物理世界可以區分為表象與實在,我們所能觀察到的只能是事物所呈現的現象。而「表象」與「實在」的區別對於意識並不適用,這是由於每一感受質所呈現給主體的那種質性感受就是它的本質。在感覺情形中,不存在不同於感覺本身的對象。雖然我們感覺的對象是被感知到的東西,但感覺行為或感覺操作不會以概念的方式把任何一種對象「呈現」於心中,它不能表徵那個被最終感知到的物體或性質——那是知覺官能的概念操作和信念操作的作用。感覺的本質就是被感受到,而且它只能是我們所感受到的東西。(11)換言之,並不存在一個對象「疼痛」以及感覺這個疼痛的行為;相反,只存在主體的傷痛體驗,它伴隨著某種表徵失調的知覺。當你牙痛的時候,那種尖銳的痛感,就是你那牙痛的質性特徵。疼痛的感覺似乎就是它的本質——我們可以想像具有其他因果作用的痛或想像痛具有因果作用,然而卻不痛(沒有那種感覺)。對感受質這類心理狀態來說,表象就是實在。

第二,按照及物原則,只有在被主體覺知到他自身正處在該心理狀態時,這個被覺知到的心理狀態才會是有意識的心理狀態。對此,德雷斯基(Dretske)指出,生活中存在著很多不被主體覺知但卻是有意識心理狀態的現象。(12)事實上,這一駁斥並不構成威脅,因為它是從一階表徵論的立場出發去判定什麼樣的心理狀態算是有意識的;並且他忽略了一點,即被主體覺知的必要條件並未蘊含主體一定要將一階心理狀態覺知成某一特定的事實。

第三,及物原則提出心理狀態有意識的充分條件,即當主體覺知到它自身正處於某個心理狀態時,由於高階理論強調有無被主體覺知是心理狀態有無意識的關鍵,而作為其對象的心理狀態則扮演著無足輕重的角色,因而即便將對象進行任意替換,我們仍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換言之,從「被覺知」使得一階心理狀態變成有意識的心理狀態,我們可以進一步推出「被覺知」使得被覺知的對象變成有意識的對象。那麼,當石頭被主體覺知後,這塊石頭是否也會變成有意識的石頭呢?(13)

面對這個質疑,羅森塔爾辯駁道,反對者在這裡錯誤地理解了及物原則中所定義的意識——只有當我們採取「意識是心理狀態的內在性質」觀點時,這一指責才會成立。在反駁者看來,意識性質的基礎是一階心理狀態本身,但這並非高階思想理論所持的觀點。對高階意識理論而言,意識是一種關係性質,是由主體的覺知、被覺知的心理狀態以及兩者間的覺知關係所構成。所謂的構成是指:在「有意識的心理狀態」一詞中的「意識」等同於上述覺知關係以及覺知關係的主客體。對石頭的感知或思維不能使得石頭或其他類似的物理事物變得具有意識性,因為類似的物理事物本身並不是(低階的)心理狀態。高階意識理論所要解釋的是心理狀態的意識性,故而石頭問題根本沒有切中要害。

第四,低階心理狀態需要高階心理狀態表徵才會具有意識,也將不可避免地陷入無限循環。因為,關於意識的觀念僅存在於內在的意義被內在的其他東西所感知之時,這導致了內在感知的無限理論實體的出現。要使意向性發揮作用,身體內的某處必然有接收器,因此,意識可能只有在意義之內涵被體內的某種東西感知時才會存在,好比在人腦中有一個小矮人在觀察人的思想。問題是,對於意識的小矮人來說,他需要另一個小矮人來觀察他的思想。依此類推,就會出現無數的小矮人,如此形成無窮回歸。針對此疑問,高階意識理論者給予了有效的回應,其核心在於堅持高階表徵自身未必是意識性的。意識對於心理狀態而言並非內在和本質性的,這不僅蘊含著低階心理狀態原本是無意識的,而且蘊含著與之獨立的高階的心理狀態無需是意識性的,由此也就不會產生所謂的無窮倒退了。

第五,最為棘手的是,如前所述,高階意識理論是用高階思想與一階心理狀態之間的高階表徵關係來說明意識與現象特徵的。表徵關係本身存在著誤表徵(misrepresentation)的可能性,一種情形是匹配錯誤,如錯覺(illusion);另一種情形是被表徵對象事實上不存在,如幻覺(hallucination)。相應地,高階思想與一階心理狀態之間的高階表徵關係也包含上述情況。而相比之下,後一種情形即無目標問題(targetless problem)是高階意識理論面臨的一個較為致命的反駁。布魯克(Block)指出,在無目標狀況中,就本體論層面而言,主體只擁有一個高階思想,根據及物原則,此一高階思想由於沒有被更高階的高階思想所表徵,因此是一個無意識的心理狀態。而在現象層面上,根據現象原則,感受質是完全被高階思想所決定的,因此儘管缺少一階心理狀態,但其現象特徵仍然存在。這是自相矛盾的,因為感受質的前提是主體必須擁有一個相對應的有意識的心理狀態,缺少了這一心理狀態,現象特徵如何可能存在?一方面,當不存在作為某個心智狀態的低階狀態時,沒有任何東西會成為有意識的對象;另一方面,既然高階表徵存在,主體必然是有意識的。這兩種說法顯然發生了衝突。(14)

現實生活里,無目標或誤匹配的情形的確存在。例如,患者手臂被注射了麻醉劑,但當他觀看另一個人手臂被打針,他的腦海里也能產生被打針的感覺,他與他人的意識似乎沒有任何真正的差異。此時高階狀態即疼痛的表徵仍然存在,但它表徵的對象即低階的狀態疼痛本身已經消失了,也就是說,病人仍然是有現象意識的。如果高階表徵對現象意識是充分的,這個高階表徵未必伴隨著關於它的更高階表徵(即便存在,也會導致一個無窮後退),所以它自身是無意識的,但感受質一定是有意識的,這就導致了一個悖論。(15)這裡的關鍵在於,對於布魯克來說,「我」認為「我」正擁有的某物在「我」看來是什麼樣的經驗,是「我」根據內在觀察到「我」具有這個屬性作出判斷的。這同樣適用於「我」如何判斷「我」是有意識的。但意識的高階理論拒絕這種直接性,「我」的判斷不是根據那種特定屬性作出的,也就是說,現象意識在「我」的判斷過程中並沒有起到作用。

四 可能的進路

「無目標狀況」被認為是擊中了高階意識理論的要害。導致這一困境的原因在於高階意識理論中的三個要素,即及物原則、現象原則以及所謂的不言自明的道理(obvious truism,簡稱OT)。OT是指:對任何主體S與時間點t而言,若S有生動的感覺(感受質),則存在一個符合下面兩個條件的心理狀態M,(1)在t時S處在M下;(2)在t時,M是有意識的;它構成了主體擁有一個有意識的心理狀態的前提。在無目標狀況中,及物原則蘊含了「主體並不擁有一個有意識的心理狀態」這個命題,但現象原則與OT卻蘊含了「主體擁有一個有意識的心理狀態」這個相反的論斷。(16)這意味著,高階意識理論的兩大原則包含了彼此衝突的結論,因而無法成立。

解決上述矛盾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放棄三個原則中的任何一個。例如,我們可以拒絕及物原則,其結果確實避免了矛盾的出現,因為命題「主體並不擁有一個有意識的心理狀態」會因及物原則的放棄而消失。(17)然而,正是及物原則使得高階意識理論能夠解釋現象特徵即感覺的主觀呈現,假如它被摒棄,高階意識理論也就無法解釋其所要解釋的現象。

相比之下,代價較小的方案是對這三個原則重新詮釋以保全高階意識理論的核心。威斯伯格(Weisberg)採取的就是這種方式。在他看來,及物原則表明,構成高階表徵關係兩端的分別是高階思想和一階心理狀態,因此,當一階心理狀態不存在時,高階表徵關係就不存在。無目標狀況帶來挑戰的根本原因在於反駁者對及物原則的錯誤理解;一旦我們將這些誤解釐清了,矛盾便會自然消解。他用意向關係來說明及物原則:處於覺知關係中的意向對象的存在與否並不影響這一關係的建立,即便一階心理狀態實際上並不存在,但由於高階思想與一階心理狀態之間表徵關係仍然存在,高階思想依然可以與純粹的意向對象建立起高階表徵關係,於是主體仍然擁有一個有意識的心理狀態。這樣,我們可以在不放棄任何原則的前提下消解克雷格論證中所指出的矛盾。(18)

引入純粹意向對象的方式的確解決了無目標狀況中高階思想與一階心理狀態表徵關係缺乏的問題。然而,若一段關係是真正意義下的關係,那麼關係的兩端必須都是實存的物體,由此可以認為,威斯伯格所建立起來的(非當下正在發生的)意識與現象特徵的高階表徵關係是一種虛假關係。(19)

如前所述,布朗與威斯伯格所提出的策略都沒能完善地處理無目標難題,但這並不意味著高階意識理論的失敗。事實上,他們在挽救困境中所暴露出的缺陷某種程度上也提示出解決問題的線索。其一,及物原則以及意識作為關係的觀點不能被捨棄;其二,純粹的意向對象並不是一個實存的對象,因此,它與高階思想之間並不能建立起一個實質意義下的意識與現象特徵的關係。這提醒我們需要調整意向關係的結構。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理解意向性。意向性表示或表徵了那些外在於心智的東西,不過,它被用於描述的思想對象並不實際地存在,而是具有意向的內存在或者僅僅意向地存在於思維主體之中。一些意向狀態(如信念)具有心靈到世界的適應指向,即使沒有什麼東西是它們所關涉的,表徵也能產生——表徵可以在沒有表徵對象時存在。(20)例如,儘管不存在獨角獸,但「我」能夠思考獨角獸。也就是說,這些心理狀態本身具有某種內在特徵,這種內在特徵如其所是,即使實際上不存在任何獨立於心智的世界。例如:「我」看見了一段捲曲的繩子,並尖叫「蛇」。在某種意義上,「我」「看見」的是繩子,並且「我」的經驗是「關於」這段繩子的:繩子是我的視覺經驗通過心理表徵實際上所關聯的東西。而在另一種意義上,「我」「看見」了一條蛇,那段繩子通過某種遠距刺激而關聯於「我」的心理表徵,「我」之所以害怕它,只是因為「我」把它當成了一條蛇。「我」的視覺經驗具有那種「關於」一條蛇的意向特徵,即使它實際上所關聯的是條繩子,或者即使全然不存在任何恰當的遠距刺激。

由此,意向關係所涉及的就是心理狀態與這個世界相「勾連」的方式,它不是去解釋心理狀態實際上是如何與這個世界發生關係的,而是去解釋心理狀態是如何具有關聯任何事物的現象特徵的。意向特徵在本質上是內在的而非派生的,它將會決定哪一個對象是它所必定關聯的。(21)某個意識狀態的信息內容只與意識狀態本身的出現密切相關,而未必與外部世界直接關聯。即使在沒有外界輸入的情況下,它仍然可以構造出意識場景。夢就是這方面最突出的表現。當我們做夢時,我們同樣是有意識的——並不是對外部世界有意識,而是對我們夢中世界的體驗有意識。人在做夢時喪失內省,但做夢與清醒時的意識非常相似:他通常能夠辨認出視覺對象與環境,他的語言也很通順,他所描述的故事甚至高度連貫。夢也可以提供信息,在某些條件下夢中的意識狀態甚至會決定當時的行為,例如,快速眼動睡眠失常症患者會按照他們在夢中經歷到的特殊意識狀態產生相應的行動;精神分裂症也提供了同樣的案例。

也就是說,心理狀態在行為中所起的因果作用,通常更依賴於世界在我們的心理狀態中是如何呈現給我們的,而不是依賴於世界實際上是如何存在的。世界以何種方式存在,對於一個人的心理狀態而言似乎是無關緊要的。雖然我們有許多心理狀態是意向性的,因而表徵了那些外在於心智的東西,但這些心理狀態本身具有某種內在特徵,這種內在特徵如其所是,即使實際上不存在任何獨立於心智的世界。

關於這一點,克蘭(Crane)作出了細緻的闡釋。他主張把內容作為意向關係的客體,而意向內容指的是意向對象的某個方面,或更精確地說是意向對象被意向到的那個方面。(22)按此觀點,意向內容的存在與否與意向對象的存在與否彼此之間是獨立的。這意味著,一階心理狀態的實存與否並不會影響到高階思想如何表徵主體正處於什麼樣的(一階)心理狀態。換言之,在無目標狀況中,由高階思想與高階思想的內容間所建立起來的高階表徵關係仍然是存在的。而高階表徵關係的存在,對高階意識理論而言,事實上等同於主體擁有一個有意識的心理狀態。一階心理狀態的不存在並不意味著主體不擁有一個有意識的心理狀態。這樣我們可以在消解無目標狀況所蘊含的矛盾同時,避免虛假關係的指控。

綜觀心靈哲學的發展脈絡不難看出,高階意識理論為當代關於意識的探討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但也充滿了爭論。不過,無論如何高階意識理論代表著一種研究綱領或方向(23),它試圖針對「什麼使某一心理狀態成為有意識的」這一問題給出探索性的描述性的解釋框架,儘管很多細節仍然亟待解決。

(轉載文,謝謝作者辛苦之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義太極 的精彩文章:

武術腰腿基本功,伸筋拔骨,骨正筋柔氣血自流
愛情、愛欲、性慾——評「西方馬克思主義」性倫理學
王心齋語明王艮
心理學博士談拳,談的有點意思啊!
見識了!世界上真的有長尾巴的人嗎?答案是肯定的,「返祖現象」

TAG:德義太極 |

您可能感興趣

瑜伽鍛煉是在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狀態?
這是怎樣的心理狀態?「奴性」入骨卻又對此有特殊「情感」
什麼樣的狀態才算是有焦慮情緒
心理測試:看4張詭異創意畫,測你目前的戀情狀態是怎樣的
無意識狀態下乙肝感染途徑!
請問,體面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健康知識: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應該怎樣調整心理狀態?
他的書法可以說是碑帖融合的理想狀態
誰注意到了大S卧躺的姿勢?無意間透露她與汪小菲感情真實狀態
最好的狀態就是——沒有刻意——自然的書寫!
挽回的你,要知道感情最好的狀態是怎麼樣的?
愛情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養多肉需要注意什麼?養出狀態真好看,真想吃一口
窮盡物質存在的狀態,火是么態,光是么態,靈魂是物質的什麼狀態
愛的理想狀態究竟是怎麼樣的?
這6點你必須要知道:多肉植物生長常見不良狀態及解決方法
為什麼你的心態決定你的狀態?
什麼是讓你真正感覺幸福的狀態?
真理訓練狀態極佳!難道有望復出再戰一季?
古天樂的情感狀態,本想一隻保密,誰料好友道出了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