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說「食不言,寢不語」,是禮節更是養生之道

孔子說「食不言,寢不語」,是禮節更是養生之道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食不言,寢不語」。意思是在吃飯時,不可聊天;睡覺前,也不能說話。這曾經是流傳千年的古訓,但已漸漸被人遺忘。如今,很多人喜歡吃飯時高談闊論,睡覺前談天說地,或為某個觀點爭論不休。事實上,這兩句是出於禮儀規範,更是前人長期生活經驗積累下的養生之道。那麼,為什麼要「食不言,寢不語」呢?

(圖片來源網路)

食不言

人們在進食時,消化系統在大腦統一指揮下,有條不紊地工作,唾液腺、胃腸的腺體不斷地分泌消化液,胃腸蠕動加快而促使消化與吸收。「食不言」的原因有三點:

1、使營養充分吸收

如果吃飯時說話,可能會造成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就進入胃腸。營養成分難於被人體所吸收。俗話講,一心不可二用,中醫認為,心主神明,是調節人體臟器功能的重要系統,到了吃飯的時候,人的精神集中在品嘗食物的味道上,陰陽之氣集中於脾胃,能夠增強食慾,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如果分心說話,則會有部分的陰陽之氣分散,脾胃的能量不足,會影響對食物營養的吸收,時間長了還會導致脾胃出現疾病。

2、為胃腸減負,預防腸胃疾病

(圖片來源網路)

若在吃飯時,高談闊論,或邊吃飯邊看書和思考問題,勢必把尚未嚼爛的食物咽下,加重胃腸的負擔。輕則會引起胃病,久之則可能會產生消化系統的潰瘍,患腸胃疾病。現代醫學也認為,在吃飯時,人的血液大量的集中於腸胃等消化器官上以促進消化,如果吃飯時說話、聊天,人的神經會根據話題的不同而產生波動,血液流向大腦的量增加,會影響腸胃的功能。

3、避免飲食中的意外

(圖片來源網路)

在吃飯時,人的嘴和食管為進食做準備,氣管還要不斷的呼吸,人的神經應當高度協調,才能確保食物不會進到氣管中,而吃飯時說話,很容易導致神經調節紊亂,出現食物進入氣管的現象,引起劇烈咳嗽或者氣管堵塞,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窒息,有生命危險,所以食不言對於避免飲食中不安全的問題也有著一定的好處。

另外,吃飯時說話,唾沫星子亂飛,容易污染食物,傳播細菌,從衛生的角度來講,食不言也是一種文明健康的習慣。

寢不語

睡眠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可以使白天一直活動的中樞神經從興奮到抑制,讓大腦細胞和各器官組織得到充分休息,徹底消除疲勞。如果,睡覺前高談闊論,或考慮很多問題,於是久久不能入睡,不僅影響睡眠質量,還會影響身心健康。

因此,「寢不語」,即睡眠前不要說話太多,排除頭腦中的一切雜念,使思想平靜下來,次日才能精神飽滿地迎接工作。

同時要養成定時睡覺與定時起床的習慣,順從你的天性,堅持按自己習慣的時間上床睡覺,建立良好的生理時鐘。遇到周末假期,避免睡懶覺,睡多了對人並無益處。有時因事而晚睡,早晨仍應按時起床,避免生物鐘的擾亂。

(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靖談論語 的精彩文章:

孔子曰:有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

TAG:靖談論語 |

您可能感興趣

「食不言,寢不語」中國傳統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