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民間傳說:百姓記憶、地方解釋和民間教化——以毛坦廠民間傳說為例

民間傳說:百姓記憶、地方解釋和民間教化——以毛坦廠民間傳說為例

摘 要:民間傳說是一方社群的集體記憶,與正史和方誌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意義。毛坦廠的民間傳說充分說明了傳說多元化的存在意義。傳說是地方百姓記憶構築的當地歷史,填補了因缺少史志記述而導致的區域歷史的空白;傳說是地方民眾對地方風物的在地化解釋,是區域地理環境和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晶;傳說還是民間的無字道德教材,是民間教化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民間傳說;百姓記憶;地方解釋;民間教化;毛坦廠

民間傳說是人民群眾口頭創作、傳播,並與特定的歷史人物或事件、地方風物等相關聯的故事。長期以來,大多數人(包括很多學者)對傳說「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以為『傳說嘛,傳傳說說而已』」,或者只是把傳說當作茶餘飯後的娛樂和消遣。其實,傳說是一方社群的集體記憶,從社會史角度來看,它與正史和方誌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意義。它們是深藏的民俗,是地方性知識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不僅在已經逝去的傳統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新階段,也有其獨特的文化參考價值。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毛坦廠的民間傳說充分說明了傳說具有多元化的存在意義。

毛坦廠鎮是大別山北麓一個遠離中心城市的古老山鎮,位於舒城、霍山、金安三縣區交界地帶,隸屬於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總面積 59.6 平方公里,總人口 3.5 萬餘,2005年 9 月入選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毛坦廠地理位置獨特,文化遺存豐富,境內現有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坦廠明清老街,省級風景名勝區——東石筍風景區,清代湖廣總督塗宗瀛的家廟——塗公祠,安徽省示範高中——毛坦廠中學等,其中長達 3 華里的明清老街,是江淮地區極為少見且保存完整的徽派古建築群,老街街道全用青石條與鵝卵石鋪砌,青石條上有舊時木製獨輪車留下的深深轍印。與可見的文化遺存相映襯的,是當地豐富多樣的民間傳說,它們與其他民俗一起共同構建了這一區域完整的民間記憶,在民眾地方化的歷史敘事中發揮著潛在的作用,並參與構建了當地現代化進程中新的地方知識體系。

圖例 毛坦廠中學

圖例 明清老街

一、百姓記憶構築的地方歷史

我國很多地方都有編寫地方志的文化傳統,但編寫鎮志和村志的卻很少,而傳說正好彌補了這一缺憾。因此沒有史志的村鎮很多,但沒有傳說的村鎮卻幾乎沒有。「傳說是歷史性較強的一種民間故事……它既是文學,又是歷史」。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傳說,尤其是有關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傳說,是百姓為一地留下的口述史,它們是百姓記憶中的無字史書。毛坦廠的民間傳說也是如此,其中浴血燕山寨和朱元璋傳說是典型代表。

燕山寨是毛坦廠鎮北邊群山的主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浴血燕山寨講述的清朝末年當地居民抵抗「長毛」(太平天國)的一段歷史。太平天國晚期,「長毛」的一支隊伍開往湖北時借道毛坦廠,當地民眾聞風而逃,其中毛坦廠街的多數富商和部分居民逃上了燕山寨。「長毛」開進毛坦廠後為擄奪錢財擴充給養,就強攻燕山寨,山上商戶和居民在黃大老爺(黃姓為毛坦廠第一大姓)的指揮下,與「長毛」展開血戰,憑藉險要的地勢和嚴密的布防,艱難打退了「長毛」。這個故事史書不存、方誌不載,但卻在百姓的口頭敘事中留傳下來,是太平天國運動在小鎮留下的歷史印痕。這個傳說因時代並不久遠,故較為單純,其時間、地點及情節均具有惟一性,藝術加工的痕迹不太明顯,估計與真實事件較為接近,因此可以看作是當地百姓的表層記憶。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毛坦廠豐富多樣的朱元璋傳說。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毛坦廠當地稱之為朱洪武或洪武爺。傳說朱洪武小時候家境貧寒,曾經逃難到毛坦廠球場嶺對面的一山灣里,被山灣里一對無兒無女的張姓老夫妻收為義子,並在張老漢家幫人放牛。球場嶺嶺頭有一稻場,朱洪武經常與一幫放牛娃在稻場玩球,此地因此就被叫做球場嶺。後來老夫妻去世後,做了皇帝的朱洪武為義父在山灣里蓋了一座廟,這就是現在的老張庵。類似的朱元璋傳說在毛坦廠還有很多。與「浴血燕山寨」傳說明顯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傳說內容豐富,情節曲折,相關的地點人物和部分情節也往往因講述人不同而有一定差異。如果說與太平天國有關的浴血燕山寨傳說是百姓表層記憶的話,有關朱元璋的傳說則是民間的深層記憶,它們在流傳過程中受到了明顯的加工,傳奇性更強。雖然類似的傳說在安徽甚至全國其他地方也有存在,但毛坦廠的朱元璋傳說卻十分集中和豐富,有的傳說還有多種「版本」在民間流傳(如有關雞鳴嶺的來歷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傳說,其中兩種與朱元璋有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毛坦廠的朱元璋傳說與鄰近的舒城縣曉天和霍山縣黑石渡、落兒嶺、道士沖等鄉鎮的有關傳說構成了一條明顯的朱元璋傳說帶。這些傳說不可能是歷史的真實記錄,但傳說中顯然有歷史的影子,綜合有關史學知識,我們隱約可以看出,它們實是朱元璋早年在這一帶流浪的歷史在民間的沉澱。朱元璋 17 歲時因大旱和瘟疫,父母和大哥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相繼死去。朱元璋為了生計只好到皇覺寺做了和尚,不久又流浪「淮西」。清代張廷玉等撰寫的《明史》記曰:「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逾月,游食合肥……凡歷光、固、汝、潁諸州三年。」「在安徽、河南交界的地方游來游去,山棲野宿,受盡了風霜之苦」,過了 3年「身如蓬逐風、心似滾沸湯」(朱元璋語)的生活。而毛坦廠正地處「淮西」,位於合肥與河南的光山縣、固始縣之間,是從合肥經舒城和霍山去河南的道路之一。可以想見,朱元璋在雲遊淮西的 3 年中,滯留舒城、六安、霍山交界地帶是完全有可能的。

上述朱元璋在「淮西」的流浪經歷,史志沒有具體的記載,但卻逐漸沉澱在民間,並滲透到相關傳說中,雖經五六百年的悠長歲月而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而有關毛坦廠地名來歷的傳說則大體明確了古鎮的形成時期。毛坦廠原名「上五顯」,也叫「茅灘場」,關於毛坦廠地名的來歷有兩則傳說。一說很早的時候,該地和鄰近的舒城五顯鎮都建有供奉五顯神的五顯廟,毛坦廠地處河流上游,故該地叫「上五顯」(緊鄰的舒城縣五顯叫「下五顯」),因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當地眾多商戶和居民都要在五顯廟前舉辦祭會,並舞獅娛樂,當地叫做「獅子盤大場」,而五顯廟的近旁有個獅子山,獅子頭部鬃毛正對五顯廟,故地名後來變為「毛坦廠」(「坦廠」諧音「盤場」)。從內容看,這則地名傳說明顯是牽強附會,而且出面舉辦祭會的主要是商戶,因此它的出現顯然在毛坦廠集鎮形成之後。而另一則傳說是這樣敘述的:毛坦廠原名「茅灘場」,是因朱元璋的「馬政」而發展起來的,因當時把多面無牆的馬棚稱為「廠」,所以後來根據諧音改成了「毛坦廠」。這則傳說具有較強的可信性,現在當地周邊仍有不少與馬有關的地名。這則傳說傳達出這樣一個歷史信息:毛坦廠地域商業中心的形成是在明朝初年,是明朝茶馬政策催生的結果。顯然,這樣的地名傳說對考證村鎮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當然,傳說不能等同於歷史,它裡面有很多誇張、幻想和虛構的成分,實際是民眾根據記憶對過去的重構和加工,但這正是民眾自己處理歷史的一種方法。因此,傳說實際上是民間群體通過自己的方式構建起來的地方歷史,正如萬建中所言:「傳說、記憶和口述史往往三者合一,成為具體時空中人們共同擁有的傳統。」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相關傳說實際是當地百姓關於本地歷史的集體記憶,是百姓記憶構築起的地方歷史,它們填補了因缺少史志記述而導致的區域歷史的空白。

二、民眾對當地風物的在地化解釋

風物傳說是民間傳說中數量眾多、流傳最廣、最為普遍的一種類型。這類傳說往往是當地民眾對地方風物的一種想像性敘事和在地化解釋。所謂在地化解釋是指當地民眾源於長期居住而形成的鄉土情懷和地方社群的主體價值,將區域地理與本地文化結合起來對家鄉風物作出的各種「合理性」解釋。這類傳說在毛坦廠地區極為豐富,下面對幾則當地家喻戶曉的風物傳說加以解析。

毛坦廠東南的山中有兩塊奇石突兀矗立,東邊位於山坡上的叫東石筍,西邊位於山溝的叫西石筍(屬霍山縣境),關於東石筍的來歷有多則傳說,其中一則是這樣的:據說兩石筍實為船桅,周邊綿延的群山是船舷。兩石筍修鍊成精,相互競賽看誰長得更高,使船行的更快,而一旦船行,將洪水滔天,大難將至,此事驚動了天庭,於是玉皇大帝派雷公用神錘奮力一擊,將東石筍擊成數片,西石筍被嚇得一屁股坐到山溝里。這就是當地傳說的「打斷東石筍,嚇倒西石筍」的來歷。

關於毛坦廠水井眾多的傳說也頗為神奇。毛坦廠四面環山,盆地中央為由山洪沖積而成的透水性極強的砂壤。因此,只要在地上掘個兩三米深,就會有甘冽的清泉噴涌而出,故當地有「家家有泉水,戶戶有花香」之譽,這是由當地特定的地理環境和地質條件決定的。但傳說對當地多水井的現象則另有解釋,相傳魯班師徒為鎮住修鍊成精的蛤蟆精,避免給人間帶來洪水,奉天神之命去南山修廟,結果誤把山南當南山(「南山」與「山南」均為毛坦廠附近的地名),大廟修成以後,他們才得知弄錯了,又匆忙趕往南山,情急之下山南已修成的大廟忘了留陰涵,而無陰涵則無處出水,易形成內澇。回去又來不及,於是魯班就用木工尺向腳下一搗,說「山南大廟就在這出水吧!」就這麼輕輕一搗,把毛坦廠那塊地方搗出無數個泉眼來。從此,無論山南下多大的雨,都不會出現內澇,雨水都流到毛坦廠的泉眼裡去了。

關於窟洞橋的來歷和蝦子搶草地的傳說則充滿風水色彩。毛坦廠老街東南有一條青石條建成的橋,因青石條橋面有一海碗口大的窟洞,故名窟洞橋。橋上為何要有此窟洞?傳說與當地兩大姓——蔡姓和劉姓有關。蔡姓人丁不旺,而劉姓人丁興旺,於是蔡姓找來風水先生尋找原因。風水先生的結論是兩家祠堂緊鄰,劉姓克了蔡姓(諧音「牛」和「菜」,寓意牛吃菜),解決的辦法是在兩家祠堂上方的河上建一橋,並留一窟洞,以蹩住牛蹄。後來兩族人還為此發生械鬥。蝦子搶草地的傳說則是說道光年間有倆窮兄弟非常孝順,他們的母親去世無錢安葬,於是用稻草將母親遺體簡單包裹,結果遺體被洪水衝到河灘一個蝦子聚集的「活地」(意為有靈氣之地,此地在鎮東林場村境內),泥沙堆積漸成墳地。日後兩兄弟上京趕考,均榜上有名。

上述傳說中有一共同的特徵,即都與洪水或河流有關,且大多事關風水。這種現象顯然不能簡單地看作是一種巧合,我們應結合當地特定的地理環境和區域文化來思考。毛坦廠實為一開闊的山間平地,周邊山巒環抱,兩條河流自山中逶迤而出,從小鎮旁流過。集鎮位於地勢最為低洼的盆地東南,這可能是當年經商水運便捷的需要,但同時也因雨季山洪下瀉而易導致洪災(古時因生產力限制,毛坦廠河流在流經平坦的盆地時經常改道,洪水不受束縛,極易成災。經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治理後,河流已不再改道)。因此,上述傳說中的有關內容應是當地民眾潛意識中對古時洪水的集體記憶,而毛坦廠地處大別山區,風水思想極為流行,從傳說中也可見端倪。同時,傳說中所涉及的宗族關係也是對當地社群關係的一種間接而含蓄的表達。因此,上述風物傳說既是民眾對家鄉風物熱愛的表達,也是結合本地環境和文化對家鄉風物做出的在地化解釋,是區域地理環境和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晶,因此聽起來顯得既「合情」又「合理」。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凝結在民間傳說中的這種在地化文化因子對於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具有明顯的時代意義。

圖例 毛坦廠東石筍風景區

三、寓教於樂的民間教化

民間傳說在以前的民眾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們深刻地反映了勞動大眾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理想,是民眾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作為民眾生活伴侶的民間傳說,既是民眾的良師,也是百姓的益友,有著娛樂和教育的雙重社會功能。雖然民間傳說中也存在著宣揚因果報應等不良內容,但其思想主流是健康積極的。敬老孝親、懲惡揚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些在民間傳說中都有明確的反映。

傳說早年東石筍的大山裡有母子二人,兒子是個石匠,脾氣暴躁,母親每天隔河送飯給兒子吃,但送早了要挨罵,送遲了要挨打,母親過得膽戰心驚。有一天兒子偶爾看到山中烏鴉餵食和小羊跪乳,於是受到感化,發誓要好好對待老娘。第二天中午母親送飯時大雨來臨,兒子趕緊跑下山來接母親,母親以為兒子又要來打她,慌張之中掉下河,被山洪吞沒,情急之下,兒子用雙手扒開泥沙,直扒到鮮血淋漓,終於找到母親遺體。從此,由惡子變為孝子,這條河就被叫做扒娘河。類似的傳說還有五顯神的傳說、硃砂沖地名的來歷等,這些傳說要麼頌揚母愛,要麼歌頌孝行,而方天錫的傳說則彰顯了懲惡揚善的主題。方天錫是明代毛坦廠的一個大地主,經常自我吹噓田地廣闊,從毛坦廠到六安一百多里地不踩別人家土地,有個傭人看不慣,當面加以譏刺,被方天錫一腳踢死並偷偷掩埋了。毛坦廠附近指封山大廟裡的和尚為傭人打抱不平,就把傭人的屍體扒出來,並扮作和尚,發動成千上萬的和尚去方天錫家拚命,一直鬧了兩三年,最終,方天錫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由此可見,這類民間傳說的題材同人民生活和社會鬥爭有著密切的聯繫,社會意義較強。它們以自然風物為教材,滲透著深刻的道德寓意,使聽眾在茶餘飯後的笑聲里、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這種寓教於樂的民間道德教化方式,其力量遠勝於枯燥的說教。因此,傳說實為民間無字的道德教材,是民間道德教化的重要力量。

民間傳說是一地的口述歷史,是對當地風物極富地方特色的闡釋,其中蘊涵著樸素的道德觀念,它們與其他民俗一起共同構成了地方性的知識體系。當前,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但在城市崛起的同時,鄉村卻日漸衰落,逐漸淪陷在現代化的大潮中。在此情境下,以民間傳說為代表的紮根鄉村的民間文化,其生存地位岌岌可危。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命題下,如何保護以民間傳說為代表的地方性知識體系,從而構建良好的地方文化生態,應是當前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嚴肅課題。

(參考注釋請參見原文)

文章來源:《天中學刊》 2011年第3期

圖片來源: 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中國 的精彩文章:

科舉VS高考:哪一個更容易考?
古代高考,都有哪些鮮為人知的事兒?
謠言與捲入恐慌事件的人們——對發生在一個北方小城的三個事件的人類學分析
關鍵詞 施愛東謠言

TAG:民俗中國 |

您可能感興趣

民間傳說·夫妻樹的傳說
民間傳說·柴胡的傳說
民間傳說:鬼報恩
【民間故事】化方的傳說
民間傳說 王昭君
大禹傳子的民間傳說
民間故事:駱駝山的傳說
民間傳說 醫祖岐伯
民間傳說——幹將莫邪
中國民間傳說之金墩村的傳說
民間傳說:鬼也貪污
民間故事:龍母的傳說
民間故事:驪山老母的傳說
中國民間傳說之三葉草的傳說
民間傳說——曹沖稱象
民間故事:聖泉傳說
荒誕傳說(民間傳奇)
民間故事:聖蟲的傳說
響堂山:民間傳說
民間故事:蠍魔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