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古代「高考」趣話

古代「高考」趣話

古代「高考」趣話

科舉制度從隋唐開始到清代1300餘年歷史,中狀元的700多人,而連中三元的僅有13人。據史料記載,明清兩朝,讀書人先要通過知縣主持的縣試、知府主持的府試和省學政主持的院試(合稱童生試),方可參加正式的科考,進行層層選拔。正式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取中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會試取中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則由皇帝或其欽定的代理人親自主持,第一、二、三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古代「高考」趣話

但高中者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都充當了炮灰。有的考生從幼童考到耄耋,到百歲才得進士。最典型的例子,廣東順德一名考生黃章,40歲才取得縣學生員,80歲選歲貢,康熙三十八年,他已百歲還不遠千里到京城會試,入場時自書「百歲觀場」燈籠,讓他的曾孫舉著燈籠給他照路。廣東考生謝啟祚,在乾隆六十年,以99歲高齡會試京城,才得授國子監司業銜。

古代「高考」趣話

現代高考考試科目很多,而古代科考主要考「詩賦」和「策論」,詩賦考察考生的文學功底,策論考察考生對治理國家的計策。因為在古代科考試卷也是絕密的,考完就由政府統一處理,留傳下來的試卷很少。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一份明代狀元趙秉忠的試卷,讓後人得以目睹科考題目和狀元答題風采。這份答卷有19折冊頁,書寫的全是1厘米見方的工整小楷,共2460字。從試卷能看出,當時殿試的題目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而趙秉忠精闢闡述了改善吏治、興邦治國的對策,包括大興教育、強軍固本、懲治貪腐、廣開言路、消除積怨、安定民心等具體建議措施,至今看來,仍具有借鑒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詩文學習 的精彩文章:

從雪珂到還珠格格——看格格們的煙鎖重樓
曼聯球星魯尼攜愛妻愛琴海度假,琴瑟和諧令人稱羨
夏天來了,吃海鮮要注意了,有些「死角」一定不要吃
巴西超模亞歷山大·安布羅休代言珠寶,為比珠寶更耀眼

TAG:中華詩文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