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沛縣楊屯「蠻子林」:在抗戰中犧牲的川軍埋骨之處

沛縣楊屯「蠻子林」:在抗戰中犧牲的川軍埋骨之處

沛縣楊屯「蠻子林」:在抗戰中犧牲的川軍埋骨之處

馬民康

摘要:1938年3月台兒庄大捷中的藤縣保衛戰,川軍122師堅守滕縣,師長王銘章殉國。李宗仁對滕縣保衛戰的評價是:「若無滕縣之固守,焉有台兒庄之大捷!」為褒揚王銘章將軍,國民政府明令追晉為陸軍上將。蔣介石親擬輓聯:執干戈以衛邦家,壯士不還,拼將忠誠垂宇宙;聞鼙鼓而思將帥,國殤同哭,忍標遺像肅清高。而在滕縣保衛戰中壯烈犧牲的川軍將士埋骨何處,卻直到2017年才逐漸明確。

圖1:沛縣楊屯中學

東虎報信傳書證

在江蘇省徐州市的西北,沛縣楊屯中學的地下,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蠻子林」。據說是1938年3月在徐州會戰之中的滕縣保衛戰撤退下來的川軍留下的陣亡官兵墓葬。 七十九年來,當地老百姓口口相傳,希望能夠加以妥善保護。

2016年8月,沛縣楊屯鎮退休工人李東虎先生,給川軍第124師740團副團長何煋榮兒子,著名的川軍研究專家何允中先生打了個電話。他說:「從我記事起,就經常聽老人說現在楊屯中學的地下,埋有抗日川軍烈士的遺體,是滕縣保衛戰犧牲的川軍,是從滕縣被運到楊屯村並埋在這裡的。據說 這些將士都來自四川,我們這的人都稱那一片為『蠻子林』,在楊屯甚至周邊區域 幾乎人盡皆知。四十年代前後,在楊屯建了一座小學,建校時沒動墳頭,就在林地的南北兩側蓋房子,把墳頭圍在了裡邊。有東西向兩排、五十餘座墳墓,墓前立有木牌。解放以後,學校改建為楊屯中學。現在學校要搬遷,希望能向有關部門呼籲保護這些川軍將士的墓葬。」何允中先生給我發了一個微信,希望我能關注此事,同時也向《華西都市報》做了反映,《華西都市報》立刻做了報道。看到相關報道,四川巴蜀抗戰史研究院的川軍將士後人,特別是參加過滕縣保衛戰和犧牲烈士王麟、趙渭賓的後人紛紛響應,成立了保護川軍烈士墓葬「蠻子林」的搶救小組和微信群,王麟烈士的孫女王愔女士給徐州市領導以及相關省市縣民政部門寫了信,要求保護沛縣楊屯「蠻子林」川軍烈士墓葬遺址。許多川軍將士後代寫了聯名信。 以下是李東虎先生採集的當事人手書的證明材料。

圖2:沛縣楊屯鎮退休工人李東虎先生

記者調查知情人

得到這個信息,我就馬上聯繫徐州《都市晨報》反映了這個情況,《都市晨報》記者沈揚首先找我了解了有關情況,並就滕縣保衛戰的有關內容進行了諮詢,然後趕到沛縣 楊屯進行了實地採訪調查,立刻進行了報道。徐州電視台《徐州夜新聞》欄目的記者張曉培等也趕到沛縣楊屯進行了實地採訪調查,並進行了連續報道。《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倪方方、當地業餘文史研究者呂高群老師、楊德儉老師也做了大量的調查採訪,主要成果有:解放初期曾在楊屯完小工作過的90多歲的周鴻儒老人回憶:「當時我任完小教導主任,辦公室後面有片樹林,樹林里有好多墳頭,當地人俗稱『蠻子林』。所埋人員都是川軍,是從滕縣撤下來的,留在楊屯附近。」

今年85歲的呂復剛老人對說:「當時傷兵都藏在地窖里,一個地窖里藏三、四個人。我當時剛記事,跟著奶奶給這些傷兵 送飯,我就趴在地窖口邊向裡面喊『送飯來了』。這些傷兵在這裡養了一年多才走。」

家住沛縣楊屯鎮孔庄村的92歲老人馮昭勛,是馮姓家族的族長,其叔叔為時任沛縣縣長馮子固。馮昭勛曾親歷在沛縣發生的小屯戰鬥、孔庄戰鬥,與他並肩作戰的就是在滕縣保衛戰中倖存下來的川軍。老人回憶說,當年在小屯打鬼子時,有六、七名四川抗日官兵犧牲,屍體都被拉到「蠻子林」掩埋了。

圖3:接受採訪的92歲老人馮昭勛

今年86歲的梁心善老人住在楊屯中學的西隔壁,距離該中學僅一牆之隔,老人說:「七八歲的時候,第一次見到『蠻子林』。當時的人都知道, 滕縣那邊運來了不少屍體,就埋在村子附近,那 片地應該埋的就是川軍將士。印象中有二、三十個墳頭,排成一排,有的墳上有木牌,寫著四川籍。其中一座墳好像埋著一名軍官,當年這片地建有一座廟,比較荒涼,後來在五六十年代建了楊屯中學,眾多的墳就被平了。」老人七八歲時, 正是滕縣保衛戰的時候。

圖4:當地老人的見證材料

今年84歲的董明奎老人說:「『蠻子林』就在學校最後一排和第二排樓中間一片長滿樹木的地方,記得五六歲時候,墳頭是東西排列,南北兩趟,都一米多高,大約有四、五十座,還沒有長草,白色的木牌上寫著黑字。1958年這裡發大水,將民國時期的學校衝垮了,又建了新校。我當時在生產隊當隊長,用地是我經手辦理的,在建校時,還挖出人頭和人骨頭,後來就地掩埋了。」

抗戰老兵開化民回憶:「滕縣戰役中,有川軍將士從滕縣撤退退到臨城時遭伏擊,向西過微山湖退到沛縣楊官屯。被馮子固收編到鬍子良團,日軍打小屯時,我押擔架。這一仗死了許多人,也死了一些蠻子,都埋在楊官屯東頭了。」還有人說:「直到解放後,最後一名參加滕縣保衛戰的川軍離開沛縣楊屯!當時,他還是個孩子,後來被楊屯的一戶人家收留。是河北人,川軍從山西向滕縣開進途中加入川軍部隊 。」

程傳修老人在十六年前手繪了一幅楊屯地圖,1949年之前,蠻子林就位於地圖的東北方位。而這裡,便是如今的楊屯中學一帶。

梁心美老人也證實:「上世紀八十年代,楊屯中學擴建時,地下大約1.5米處發現兩排人骨,因為1957年發大水,墓地上有淤泥,被掩蓋了,當時挖出一小部分後來掩埋了。」

呂高群先生從事文史研究已經二十多年, 一直對「蠻子林」的傳聞進行調查研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就讀於楊屯中學。曾在學校改建新樓時,親眼目睹地下挖出一片整齊排列的人骨,約有兩排。楊屯中學的馮老師告訴他:「沛縣是附近六縣的抗戰後方,曾有一支抗戰隊伍活躍於此,滕縣保衛戰後,有部分將士在微山湖一帶艱難求生,沒有給養,沒有番號,現楊屯中學所在地很有可能掩埋著這些將士的遺骨。這是烈士的墓地,埋的是台兒庄戰役前後,千里迢迢被調到此處抗日的國民革命軍四川籍將士的遺骸。」馮老師的叔叔便是當時國民政府沛縣縣長馮子固,後任國民政府徐州專員。1938年,馮子固曾兼任第五戰區蘇北抗日游擊總隊第一支隊支隊長。

圖5:正在接受採訪的呂高群

呂高群先生說:「老輩人都知道,楊屯村中以前矗立著一座高大的龜馱墓碑,據一些老人回憶,這座墓碑上有『陸軍上將原山東省主席於學 忠』的字樣,或與『蠻子林』內埋著的遺骨有密切聯繫。上世紀60年代,該墓碑被推倒,目前在一戶村民董繼發家院子的南牆下,原矗立位置距楊屯中學所在地僅有數百米遠。」董繼發先生說:「當年這塊碑立在村裡,離楊屯中學不遠,後來被推倒了,因為碑上面有不少文字和圖案,聽說是紀念打仗的人的,怕這塊碑損壞了,我和老伴就挖了個坑,把碑埋了下去,然後建起牆頭,40多年了都沒有動過。該石碑長約三米、寬一米半、厚度二三十厘米,石碑正反面密密麻麻刻有許多文字,碑頂還有一些圖案,但因為不識字且年代久遠,並不清楚這塊碑具體刻了哪些內容。石碑當年入土時,東西橫放,幾乎完好無損。」

滕縣人陳慕唐當時參加了川軍政宣隊,據他回憶,滕縣保衛戰時曾見過運屍的場面。他說:「1938年3月14日下午,他去迎接運屍小分隊,他 迎接的那輛車上有兩具屍體:一位大約30歲,留著平頭,像是個軍官;另一位年紀差不多大,臉上有一道很深的刀痕,鼻樑被砍斷,血肉模糊。 一位年約50歲的大娘,背著一具川軍遺體。他仍記得,他們離開的方向 和線路,大致是前往沛縣微山湖一帶。」

今年45歲的張敬剛是楊屯中學84級學生,他清楚的記得,1984年的11月份左右,在對現在的「致遠樓」進行建設時,施工方挖地基,在地下挖出多具骸骨。

圖6:《都市晨報》的相關報道

文史資料做旁證

1985年是抗戰勝利四十周年,當時徐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出版了《徐州文史資料第五輯(徐州會戰專輯)》其中有一篇《從兩下店到滕縣與日軍作戰經過》由李金安口述,徐培武整理供稿。李金安是川軍第22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副總司令孫震(代總司令))第41軍(軍長孫震)第122師(師長王銘章)第364旅(旅長王志遠)第727團(團長張宣武)第3營(營長司吉甫)張進如連的班長。徐培武當時是沛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作人員。

圖7:《徐州文史資料第五輯(徐州會戰專輯)》

李金安說:「我們一個加強師,沒剩到一個營,十八號上午跟薛家斌跑到夏鎮,過微山湖到達沛縣。」薛家斌當時是張自忠部少將參議,派在滕縣做第22集團軍的聯絡工作,後來在沛縣率領川軍潰兵打游擊。夏鎮即現在微山縣夏鎮,當時屬於沛縣,在微山湖東岸,與楊屯隔湖相望。

在1992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悲壯之役———記1938年滕縣抗日保衛戰》(山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滕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一文里,第124師370旅旅長呂康在《第124師370旅關於滕縣戰役的戰鬥詳報》中寫到:「職則由梁宴清排士兵以樓梯綁作臨時擔架,抬負隨行。18日至夏鎮,而臨城、韓庄業已失守。歸路既斷,乃越微山湖,到沛縣,回徐歸隊。」

圖8:《悲壯之役———記1938年滕縣抗日保衛戰》

《新新新聞報》記者在《呂立南將軍訪問記》中寫到:「[中央社]3月17日午後滕縣城破,四十一軍呂立南旅長督率余部,浴血巷戰,突出北門,經敵佔地區一日夜,始由微山湖西渡沛縣,轉漢醫治。……一直到18日天明後好久,才到達微山湖邊,一個漁民認得我,他頗驚心我們負傷,而迅即把我們渡過湖西,到沛縣送我吃了一瓶白葯。18日深夜始送徐州入美國醫院。我就是這樣昏昏沉沉地被送到漢口醫院。」呂立南即第124師370旅旅長呂康,字立南。

呂康將軍的後人呂瑞說:「我爺爺呂康當年突圍也走的這條路線,出城時尚餘六、七十人,且戰且退,待到湖邊只剩26人,是漁民把他們一行護送至沛縣的。」

第124師372旅旅長曾甦元在《第124師372旅關於滕縣戰役的戰鬥詳報》中寫到:「7時25分奉副師長命令:經高庄轉移南下至韓庄待命。18日晨抵夏鎮,臨城、韓庄均不守,復奉副師長命令,越微山湖至柳興庄集中待命。19日,達柳興。……旅基於副師長命令,在銅山西北柳興庄整編。復奉令赴運河一線防韓庄之敵,幾度轉攻克複韓庄,卒以劉橋及車站敵人工事堅固,未得成功。」

第122師364旅727團團長張宣武在《悲壯之役親歷記》中寫到:「等到入夜敵人停止攻擊時,老鄉們有車的就套起來,沒有車的就用門板或小床捆成臨時擔架,爭先恐後地把那些傷員們送到臨城或沛縣,我就是這樣被送出去的。」

沛縣和滕縣隔湖相望。當時的湖區大部分時間沒有水,當時滕縣保衛戰時值三月,正是枯水期!所以,親歷者說用土牛子(獨輪車)拉運傷員到沛縣是非常可信的。

張宣武在《四川文史資料》第三十輯《滕縣戰役親歷記》中寫到:「有一支突圍的部隊和傷員共約二百多人,在17日的下半夜,走到夏鎮(即現在的微山縣)附近微山湖東岸的渡口上候船、休息,因為疲勞至極,大家都睡了。18日天亮後,突遭敵之騎兵和戰車的追襲,二百多人不是被打死,便是被逼到湖裡淹死,倖存無幾。」

第125師373旅745團團長姚超倫在《滕縣外圍戰》中寫到:「這次戰鬥很多負傷官兵流落在日軍佔領區內。我們的部隊撤到利國驛後,滕縣人民自動抬運我軍受傷官兵,由微山湖小路出來,絡繹不絕。」

第124師372旅743團第2營營長熊順義在《滕縣血戰紀實》中寫到:「18日上午10多人到達臨城附近,突然遭遇敵人奇襲,被迫退入微山湖中,因決與敵人血戰到底,絕大多數人壯烈犧牲於水中,只一人潛水脫險,來到夏鎮,轉回徐州彙報,湖水也被染紅一片。」

此前,楊屯多位老人回憶可以佐證。有老人說,當年親眼看到不少將士在湖中遭遇日軍槍殺,有長輩曾下湖尋找屍體。

熊順義在《緬懷我的老師王銘章將軍》中寫到:「我們且戰且退,18日中午前才到夏鎮,……還為我們準備好了小船,每船只能坐四五人或七 八人,平安地送我們渡過微山湖。到了豐縣(應為沛縣可能是筆誤。)」

另外,熊順義還在《記滕縣人民的抗日業績》中寫到:「特別是3月18日晚, 我們苦戰了三四晝夜,從滕縣城撤到夏鎮後,全鎮各家各戶的父老兄弟姐妹,給我們送飯、送菜、送雞蛋、送茶水,互致問候,使我們很受感動。更值得感謝的是,還為我們準備了幾十條小漁船,把我們的傷員送到微山湖西的豐、沛縣境內,不收分文船費。 」

熊順義在《微山湖畔抗敵記》(中國文史出版社《徐州會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1985年12月第一版)中寫到:「3月16日,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部由臨城轉移到微山湖南岸江蘇省境內之利國驛後,即收容沿津浦線撤退下來的殘餘部隊,組織新的戰鬥隊伍,據守微山湖東岸之南韓庄迄陳庄一帶之運河大壩,阻止敵兵繼續南侵;還收容由夏鎮渡微山湖去西岸之殘餘部隊,在徐州九里山前的拾屯,整編為戰鬥部隊與接收新兵的幹部隊,調到利國驛前方參加戰鬥。以上總編五個步兵團,配屬炮兵一營,約四五千人,擔任運河南岸至微山湖南岸的守備任務。第四十一、第四十五軍之接收新兵幹部隊,暫在徐州至豐縣道上之鄭集、敬安集整訓,聽令參加戰鬥。」

第124師740團副團長何煋榮在《滕縣守衛戰親歷記》中寫到:「殊知敵人騎兵已追擊前來。夏鎮正處於運河和微山湖之間,進退無路,無法執行任務,在緊迫中,臨時見得漁船一隻,稅代師長及我們幾人登上漁船,駛向微山湖西岸的沛縣渡口登陸。」何煋榮的兒子,川軍抗戰歷史研究專家何允中先生 說:「父親曾告訴我,他們的突圍路線便是從滕縣向西,坐渡船越過微山湖,抵達沛縣一帶進行安頓的。」

第124師375旅749團3營機槍連連長王哲賢在《憶滕縣保衛戰》中寫到:「第二天過了夏鎮渡口,有一部分官兵和傷員約200餘名,疲勞至極,大家 都睡了。18日10時左右,敵騎兵和裝甲車襲擊而來,這200餘官兵,有被打死的,也有被逼進湖裡淹死的,第10連連長武景文就是其中之一。」

捷波朗(Jabra)BOOST勁步 商務通話藍牙耳機 藍牙4.0 通用型 耳掛式 黑色

¥169.00

《沛縣文史資料第二輯》(政協沛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5年7月)徐培武先生編寫的《同仇敵愾共殲日軍——國民黨薛家斌部截獲日軍汽車的前後》寫道:1938年6月2日(農曆五月初五),國民黨第二十二集團軍鄧錫候所部薛家斌在滕縣戰場失利後,率軍進駐沛城,司令部設在東門裡(原東關老人民銀行一帶)。6月9日,日軍從徐州開三輛汽車,載著一個小分隊的士兵,經過沛城駛向豐縣。薛家斌得知這一情況後,認為沛縣是日軍返回徐州的必經之路,決定在日軍返回時伏擊,截獲日軍的汽車與武器裝備。沛城舊南門外就是現在的徐沛公路,公路上有一座磚石結構的小橋。他命令士兵將公路上的小橋扒斷,把公路兩側的房屋打通,安排一個排的兵力擔任警戒。6月10日(農曆五月十三)拂曉,薛部按照部署全部進入陣地。12時許,從豐縣回徐州的3輛汽車行駛到沛縣城南公路橋時,見橋被破壞,下車準備修橋。這時埋伏在公路兩側民房的士兵發起進攻,機槍、衝鋒槍和手榴彈齊發,汽車司機被擊斃,21個日本兵當場被打死8個,其餘抱頭鼠竄。薛部立即與群眾一道追殺逃竄的日軍。當時,小麥剛剛登場,群眾聽到槍聲從四面八方湧來。13個日本兵開始向西南郭樓方向逃跑,兩個日本兵被追趕的薛部士兵打死,其餘11人鑽進高粱棵里繼續向南逃跑。沿途村莊自發地集合起來圍追堵截。日軍逃到趙圈桃園裡,爬到樹上頑抗,被群眾用套筒槍擊斃2人,其餘9人分別向東西兩個方向逃跑,最後在軍民合力圍捕下,日本兵有的自殺,有的被抗日軍民打死。此次伏擊戰,21名日軍全部被殲,繳獲3輛汽車和全部槍支彈藥及通訊器材,薛部3名戰士為國捐軀,抗日軍民把他們安葬在郊子園東邊河堤上,並用兩隻日本兵的人頭祭奠。五天以後的6月15日(農曆五月十八日),日軍集結大批士兵,乘坐數十輛汽車來沛報復,殺死抗日軍民30多名,焚燒民房300餘間,對沛縣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圖9:《沛縣文史資料第二輯》

《沛縣文史資料第三輯》(政協沛縣委員會 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6年6月)郝心翼、徐培武先生編寫的《抗戰初期薛家斌在沛縣的活動 情況》寫道:「薛家斌系河南省鄭州市人,其父開設雜貨店為業。他年輕時,不務正業,吸食毒品。於1922年,加入馮玉祥的隊伍,1930年中原大戰,馮閻失敗後,薛家斌即投靠了川軍,編入鄧錫侯部的四十五軍。由排長、連長、營長升到團長。1937年12月底奉調到滕縣,在龍山一帶與日本侵略軍展開激戰。 1938年3月16日,四十五軍潰敗,18日滕縣失守。薛家斌隨副官長華景山逃往臨沂。不久,又夥同華景山來沛(薛的姐夫郝心廷是沛縣官莊人),沿途糾集散兵游勇三百餘人,於農歷四月二十六日進入沛境。」關於薛家斌的介紹此文並不完全正確, 綜合其他文史資料,整理編寫如下:薛家斌,河南開封人,1896年生,行伍出身,陸軍少將。1924年,任馮玉祥手槍隊少校隊長,參加北京政變。1926年,接替張自忠任馮玉祥部學兵團 上校團長。1927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15師(師長李松昆)45旅少 將旅長。1928年,任開封城防司令、洛陽留守司令。1929年,任山東第八區區長、警備司令、贛榆民團司令。1930年,中原大戰後被韓復渠繳械,離開軍界賦閑。1937年,七七事變前任陸軍第29軍(軍長張自忠)少將參議。1938年,隨第59軍(原第29軍改編)軍長張自忠將軍參加徐州會戰。3月18日,騰縣失守後,率川軍第22集團軍部分官兵,經夏鎮渡過微山湖撤往沛縣。在蘇北沛縣、魯西南一帶收編散落當地的部分國民黨軍,組織抗日游擊隊開展游擊戰,自封為司令,駐紮在沛縣城北郝寨附近。6月10日(農曆5月13日),薛家斌得知有日軍3輛汽車將從豐縣路經沛縣返回徐州,遂組織領導了沛縣城南伏擊戰,全殲日軍21人,繳獲汽車3輛和全部槍支彈藥,計機 槍8挺、步槍3支、彈藥若干箱及通訊器材,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薛部戰士3人為國捐軀。10月11日(農曆八月十八日)夜,馮子固游擊隊突襲薛家斌部,薛隻身脫逃,投奔河南柘城張嵐峰部。薛部官兵由馮子固收編,一小部分潰散。

圖10:《沛縣文史資料第三輯》

11月下旬,張嵐峰正式組建「豫東招撫使公署」,於隴海路沿線的鹿邑、亳縣、夏邑、商丘、寧陵、睢縣以及老家柘城等地招募散兵游勇,很快就湊足了1.8萬餘人,被日軍編為「豫東剿共軍」,下轄4個軍。不久,改名為「和平救國軍第一軍」。1944年春,「和平救國軍第一軍」擴編為偽第四方面軍(總司令張嵐峰),薛家斌任軍械廠 科長。1945年抗戰勝利,第四方面軍改編為陸軍第三路軍,薛家斌仍任軍械廠科長。1948年6月,開封解放,薛家斌定居開封。1962年,在開封病故。享年66歲。

《沛縣文史資料第五輯》(政協沛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8年6月)周鴻儒、孫念忠、杜學儉先生編寫的《馮子固傳》寫道:「馮德儉,字子固,江蘇省沛縣楊屯鄉孔庄村人。生於1988年,1938年沛縣淪陷前夕任沛縣縣長兼第五戰區游擊總指揮部直屬一支隊司令。1940年11月,馮子固帶兵在沛縣五段(當時屬銅山)與日軍遭遇,激戰一天,連夜轉移到小屯,已是深夜三時,天剛拂曉,日軍汽車跟蹤追至,將小屯村包圍,只留東北角通向微山湖的一面。日寇先用大炮轟擊,隨後步兵衝鋒。馮子固及團長鬍子良沉著指揮,不斷打退日寇發起的多次進攻。因有寨濠、寨牆作屏障,部隊傷亡不大。激戰至中午十二時許,日寇停攻待援,下午三時,其援兵自徐州趕到,有三輛汽車、三輛坦克,並載來大量彈藥。援兵一到,日寇立即組織進攻。先用坦克將寨門撞開,步兵尾隨進入村內。游擊隊大亂,失去控制,傷亡十分慘重。馮子固、鬍子良率殘部向東北方向撤退。時值初冬;是日又刮著大北風,微山湖面結了一層薄冰。部隊退到湖邊,因船隻很少,先到的士兵爭船逃命。後到的只好泅渡。凡脫衣下水者多逃得性命,未及脫掉衣服鞋襪的,因遊動不便,多被追兵打死或凍死湖水中。鬍子良在撤退途中,中彈身亡。馮子固被衛兵簇擁著淌水追上船,已凍的不省人事,被放鴨人用棉被暖,薑湯灌,才慢慢蘇醒,後清點人數,陣亡者達二百餘人。」

戰役結束後,馮部士兵與群眾一起將屍體從湖中撈出,埋於孔庄等戰役遇難的將士墳側,地址在楊官屯村東的一片空地上,今楊屯中學操場附近,有兩行東西向排列。每一墳前立一木牌,因烈士屍體無暇辨認,而且姓名、籍貫、簡歷不詳,故大多數木牌上空白。因多數將士為四川、湖南人,故當地群眾皆稱這片墓地為「蠻子林」。

分析研究出結論

滕縣保衛戰的參戰部隊原是川軍第二路預備軍(司令長官劉湘、副司令長官鄧錫侯)第一縱隊(司令鄧錫侯、副司令孫震)。1937年8月整編完成,當時下轄三個軍,第41軍(軍長孫震)轄第122師(師長王銘章)、第123師(師長曾憲棟)、第124師(師長孫震兼,副師長稅梯青代), 第45軍(軍長鄧錫侯)轄第125師(師長陳鼎勛)、第126師(師長刁世傑)、第127師(師長陳離),第47軍(軍長李家鈺)轄第104師(師長李家鈺兼)。每軍三個師,每師二個旅加一個獨立團(計五個團),每個團約二千人,每個師約一萬人,每個軍約三萬人,為甲種師編製(第47軍只有一個師第104師例外,後來又擴編了第178師)。

9月出川抗日時,各軍再次調整,改為乙種軍編製,留一個師在川留守,各獨立團取消,即每軍轄二個師,一個師轄二旅四團約一萬人,每師轄二個旅,每旅轄二個團,軍直屬隊只有一個特務營(四個連),師部只有一個手槍連和一個通信連,旅部只有一個手槍連。每團編製約二千五百人,團部有一個迫擊炮連(四門迫擊炮),一個通信排,一個擔架排,每團轄三個營,每營轄四個連(其中有的營為三個步兵連一個重機槍連),每連約一百五十人。全軍共八個團約兩萬人,整個集團軍約四萬人。主要武器是四川造七九步槍、大刀、手榴彈。一個旅只有八廷重機槍和兩廷輕機槍, 和為數很少的迫擊炮,裝備陳舊窳劣,交通、通訊、醫療等器材嚴重不足,旅以上才有無線電,團只有幾部舊電話。寒冬季節尚無棉衣,有的還穿著草鞋。士兵每人卻僅有粗布單衣二套(短褲),綁腿一雙,單被一條,小草席一張,草鞋二雙,斗笠一頂。

第一縱隊由成都及川西北向北出發,步行去陝西,過寶雞乘火車向山西前線進發。川軍誤信蔣介石「到西安補充裝備」的謊言,各部都將一部分槍支埋伏起來,作為自己「重起爐灶」的本錢,而將一些壞槍帶走頂數,而出川後蔣介石食言不予補充,閻錫山只拿出20支衝鋒槍搪塞一下,導致川軍用極差的武器打 了一場遭遇戰。

10月20日,改編為第22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副總司令孫震)轄第41軍(軍長孫震)、第45軍(軍長鄧錫侯)受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指揮。第47軍(軍長李家鈺),當時在西昌,較晚出川,到西安後奉命歸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指揮。部隊在晉東戰場上同日軍作戰四十餘天, 損失慘重,傷亡過半。到滕縣防守時整個集團軍只有八個團,總兵力不超過二萬人。

當時滕縣城內兵力空虛,只有第122、124、127師三個師部和364旅旅部,共有4個特務連、4個通訊班、4個衛生隊,約計千餘人,沒有一支戰鬥部隊。連同滕縣的警察和保安隊四五百人在內,總兵力不過一千四五百人,而戰鬥部隊不滿千人。王銘章師長急調防守北沙河的727團張宣武 團長和一個營的戰鬥部隊回城防守,並任命張宣武為城防司令,負責守城。又電令在平邑前線的第122師第366旅火速回城。孫震將正在總部值勤 的特務營,除留下一個手槍連作警衛外,其他三個步兵連由劉止戎營長帶領,乘火車馳援滕縣城。經過一天的激戰,王銘章師長決心放棄滕縣外圍陣地,把第41軍第124師第370旅所屬兩個團的殘餘部隊全部調進城內, 集中兵力防守。

圖11:堅守滕縣的122師師長王銘章

從以上相關採訪報道、知情人手書的證明,以及相關文史資料里的文章,我們可以充分判定:

滕縣保衛戰後,一些成功突圍的倖存川軍將士與傷病員,便是從滕縣向西撤退到夏鎮,遭遇日軍襲擊,傷亡較多,他們不忍心丟下戰友,攙扶著傷員,抬著戰友的遺體,渡過微山湖,來到沛縣楊屯,或者由民眾抬著送到楊屯。他們在這裡休整了一段時間,當時有四、五百人,他們當中有的傷病員傷重不治,在地方政府和民眾的幫助下,就地掩埋在這裡,這樣就形成了「蠻子林」。

其他輕傷或傷愈的官兵經過沛縣到銅山西北的柳興(新)庄集結,轉赴韓庄繼續參加戰鬥去了。因為參加滕縣保衛戰的全是川軍,所以可以認定,沛縣楊屯的「蠻子林」,就是滕縣保衛戰後撤退到沛縣楊屯,犧牲在這裡的川軍將士。

還有部分川軍官兵及傷員,後來加入了薛家斌的游擊隊,繼續與日寇作戰,進行了遠近聞名的「南門阻擊戰」,後來被馮子固收編,又進行了「孔庄戰鬥」、「小屯戰鬥」等作戰。犧牲的幾十上百名抗日官兵,相繼安葬在沛縣楊屯等地,成為當地百姓世代相傳的「蠻子林」。

圖12:台兒庄戰役的經過示意圖

許多資料表明馮子固準備在微山湖中的微山島建抗日烈士陵園,由於戰亂未能實現。

筆者分析那塊寫有「陸軍上將原山東省主席于學忠」字樣的將軍碑,有可能就是于學忠上將為馮子固所建的抗日烈士陵園或「蠻子林」所立的碑。 因為,1938年1月于學忠任任第3集團軍總司令;3月率部參加淮河戰役、台兒庄戰役及武漢保衛戰,屢立戰功,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同年改任第5集團軍總司令。1939年1月任蘇魯戰區總司令,指揮51、57軍從大別山鄂豫皖地區越隴海、津浦路向敵後魯南進發,于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領導抗日。1941年底任山東省主席。1942年5月兼任魯南遊擊總指揮。1944年3月卸蘇魯戰區總司令等職,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是馮子固的頂頭上司。

圖13:于學忠將軍

所以沛縣楊屯鎮楊屯中學「蠻子林」是川軍烈士的墓葬已經不是傳聞,而是一件幾乎可以肯定的事實。

到底有多少烈士?

下面再分析一下這些川軍烈士的組成和數量:

在《第122師關於滕縣戰役的戰鬥詳報》第122師死傷表中:

參加戰鬥人員:官265人,士兵3449人

死:官6人,士兵105人

傷:官10人,士兵156人

生死不明:官6人,士兵470人

在《第124師370旅關於滕縣戰役的戰鬥詳報》第124師370旅死傷表中:

參加戰鬥人員:官133人,士兵5219人

死:官17人,士兵640人

傷:官16人,士兵331人

生死不明:官、士兵37人

在《第124師372旅關於滕縣戰役的戰鬥詳報》第124師372旅死傷表中:

參加戰鬥人員:官99人,士兵2117人

死:官4人,士兵173人

傷:官10人,士兵282人

生死不明:官、士兵32人

兩師合計:

參加戰鬥人員:官497人,士兵10785,總共11282人

死:官27人,士兵918人,總共945人

傷:官36人,士兵769人,總共805人

生死不明:官6人,士兵539人,總共545人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死、傷加生死不明的官兵總數,差不多就是守衛滕縣的二千多戰鬥人員。死九百多,傷八百多,生死不明五百多,這五百多「生死不明」的差不多就是突圍出來渡過微山湖,流落在沛縣的「散兵游勇」,後來成為薛家斌游擊隊的主力,再後來被馮子固收編的四川官兵。其中部分陣亡後就埋在了「蠻子林」。

在確定沛縣楊屯鎮楊屯中學「蠻子林」就是川軍抗戰烈士的墓地之後,建議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儘快落實建立烈士陵園的規劃和建設,妥善辦理烈士遺骸的安葬和紀念活動,在抗戰全面爆發八十周年即將到來之際完成這項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善舉,讓川軍抗日烈士的英靈得到安息,讓抗日川軍的後人得到安慰,讓全國人民得到鼓舞!

圖14:《都市晨報》的追蹤報道

儘快起出「陸軍上將前山東省主席于學忠」字樣的將軍碑,讓歷史文物重見天日,為歷史作一個見證!也讓這重要歷史文物,為沛縣楊屯鎮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017年3月20日 於徐州寶月樓書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軍事 的精彩文章:

滕縣保衛戰:吹響徐州會戰的集結號,奠定台兒庄大捷的基礎
國產航母系列之八:16號和17號航母有什麼區別
山河應無恙,忠烈當含笑:衡陽抗戰之旅
諾曼底登陸中奧馬哈灘頭為什麼如此血腥,守軍並不是什麼王牌軍
揭秘抗美援朝空中絞殺戰:志願軍如何破解美軍屢試不爽的殺手鐧

TAG:深度軍事 |

您可能感興趣

向英雄致敬,抗日戰爭犧牲的中國士兵,川軍桂軍湘軍
浙江山福突發山洪,消防官兵周錦勇抗洪犧牲,向英雄致敬
口述歷史·抗戰老兵川軍黃開仁 掩護友軍撤退 目睹李家鈺犧牲
血戰譚家橋,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壯烈犧牲
昂昂溪紅軍烈士陵園,安葬著對日作戰犧牲的蘇軍官兵
中越戰爭:血戰扣林山斃敵中尉連長,我軍副連長壯烈犧牲
抗聯女英雄孫玉鳳三救李荊璞壯烈犧牲
夏伯陽犧牲之謎:從農奴到紅軍騎兵師長,他死於戰友之手!
超獸武裝:他被雪皇封印,和鬼谷戰鬥,最後為冥王犧牲的英雄戰士
抗戰老兵:兒子犧牲後,把孫子、重孫送入軍隊,兒子至今葬在越南
最彪悍的蘇聯女兵,軍官丈夫戰鬥中犧牲
在遼瀋戰役中犧牲的朱瑞將軍和他的夫人 子女後代
葉羅麗第七季:心疼金王子,新人物與王默關係匪淺,荒石為愛犧牲
亮劍:李雲龍的二師最終結局如何?全軍覆沒,邢志國張大彪犧牲!
尋蹤:戰鬥在白山黑水,犧牲於燕趙大地,唐司令,欠你一塊墓碑
三百勇士血戰土耳其大軍:全部壯烈犧牲 土將軍脫帽致敬
青山埋忠骨,折翼正華年。沉痛悼念在「1.19」飛行事故中犧牲的張浩、王曉冬烈士
洛克王國:上古龍王和龍族之王都尊重的龍王,為了龍族犧牲自我
銘記唐山大地震中英勇犧牲的烈士
世界盃衛冕冠軍之小組淘汰:德國戰車無懼宿命,犧牲王牌穩定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