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二十一世紀地理大發現!陝西漢中天坑群揭秘

二十一世紀地理大發現!陝西漢中天坑群揭秘

2016年底

一個令世人震驚的地理髮現橫空出世

——陝西漢中發現規模超出想像的天坑群!

為什麼在陝西這樣歷經幾千年人類開發的文明腹地還能藏有這樣不為人知的奇觀?

這些天坑中是否隱藏著一些前所未知的秘密?

……

- 主打文章《二十一世紀地理大發現!陝西漢中天坑群揭秘》-

撰文/稅曉潔 攝影/孫佳騏 等

我們所處的21世紀,普通人通過Google Earth幾乎可以把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盡收眼底,戶外愛好者憑藉現代化裝備幾乎可以征服任何一個無人區,有人認為,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已經遠去,地球上再不會有什麼隱藏的秘密。事實真是如此嗎?2016年底,一個令世人震驚的地理髮現橫空出世——陝西漢中發現規模超出想像的天坑群!

坑口為直徑超過100 米,坑深度超過150 米,站在天坑底部由崩塌物堆成的小山上向上看,不由讓人感到自然的宏大和人類的渺小。這樣的天坑如果出現在廣西或貴州等以天坑地貌著稱的地方,也許並不太令人驚詫,而實際上,這張照片卻拍攝於陝西漢中,更重要的是,這樣規模的天坑,在漢中天坑群中,只是非常普通的存在。

作為一種地質奇觀,天坑雖然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漫長的歲月,但直到2005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朱學穩研究員與其所在研究集體提出的喀斯特天坑理論體系和「天坑(karst tiankeng)」的名稱,才正式被國際喀斯特學術界認可。

在朱學穩和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Tony Waltham教授聯合署名的論文《天坑釋義》中,他們是這樣定義天坑的:「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岩壁,深陷的井狀或桶狀輪廓等非凡的空間與形態特徵,發育在連續沉積厚度及其含水層包氣帶厚度均特別巨大(地下水位深埋)的可溶性岩層(以碳酸鹽岩為主)中,從地下通向地面,平面寬度與深度從大於100米至幾百米以上,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或有證據證明地下河道已遷移)的一種特大型喀斯特負地形。此外,在觀賞方面是否具有稀有、壯觀、雄奇、險峻、生境獨特和生物多樣性等等綜合屬性,也應該被認為是鑒別天坑與一般漏斗、窪地或豎井的重要標誌。失去地下河行跡或周壁的完整性遭受嚴重破壞的天坑,可稱為退化(剝蝕)天坑。」

我國已發現天坑的分布位置和數量如圖所示(以2016年底前發現的天坑為準)。漢中天坑群分布於北緯32°,我國另一個天坑集中分布的地方是廣西鳳山。鳳山位於北緯24°3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約1550毫米左右。而漢中比鳳山緯度更高、降水量更少,在這樣的緯度上出現如此規模宏大的天坑群,其形成機理、條件和演化規律都值得深入研究。

漢中天坑群的一大特點是,這些天坑都處於原始森林之中。我國的喀斯特地貌以「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最為著名,那些分布於雲南、貴州、廣西、重慶等地的石林、峰叢、溶洞、天生橋以及天坑等,先不論自身的景觀價值,其所處的大環境中,就再也沒有一處有著漢中天坑群中這樣豐美茂盛的原始森林。攝影/稅曉潔

2016年底陝西省公布了發現漢中天坑群的消息,宣布發現天坑49個(超級1個、大型17個、常規31個),但當時只是一個階段性考察的結果。隨著現在對漢中天坑群考察不斷深入推進,另外一些天坑也已被發現,很可能49個天坑這個紀錄,不久就會迎來更大的突破。

-《聚焦上林湖越窯考古 千年「秘色」懸念終於解開!唐宋「極簡」審美重歸當代?》-

撰文/鄭驍鋒 徐碩 攝影/黃友平 等

越窯秘色瓷,是中國陶瓷家族中最神秘的一員。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秘色瓷14件,首次讓人見到了秘色瓷的真容。但是,此後近30年里,秘色瓷產地一直懸而未決。直到去年,一次大的考古發掘開展,終於向世人證明:神秘的唐宋宮廷「秘色瓷」主產地就在浙江慈溪上林湖畔!以秘色瓷為代表的青瓷,為何在唐宋社會風靡數百年之久?上林湖窯場與碼頭,是如何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影響當時世人生活的?今天悄然颳起的「極簡主義」風潮,又與當時的瓷色審美有著怎麼樣的聯繫呢?

最早的「秘色瓷」是指晚唐越窯青瓷中的精品,最初讚譽越窯青瓷釉色之美,後逐漸演變而成專有名稱。五代文人徐寅在詩中贊秘色瓷之色:「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秘色瓷在晚唐燒製成功,不久五代錢氏吳越國就把燒造秘色瓷的窯口劃歸官辦,命它專燒貢瓷,庶民不得使用。根據最新考古發現,這個官辦窯場就在上林湖後司嶴。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除兩件為青黃色外,其餘釉面青碧,晶瑩潤澤,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綠,其造型精巧端莊,胎壁薄而均勻,沒有複雜的紋飾裝飾,而是以造型和線條表現越窯貢品之優雅。最打動人的,則是湖水般艾綠色的釉面,玲瓏似冰,剔透如玉。蘇州虎丘寺塔塔基出土的秘色瓷蓮瓣紋盞托,顏色與此一致,現被視為蘇州博物館鎮館之寶。攝影/王保平

-《仔細觀察蜂鳥吧!-

撰文/張勁碩 吳海峰 攝影/魏群琪

極長的鳥喙是劍嘴蜂鳥最突出的標記,劍嘴蜂鳥(Ensifera ensifera)是劍嘴蜂鳥屬之中唯一的種類,它的唯一性已經以其獨一無二的長劍般的喙充分地展現出來了,其喙的長度幾乎與身體等長,可達10厘米,甚至更長。毫無疑問,長長的喙與吸食長花筒的花朵有關,也是一種典型的協同進化現象。這種生活在南美洲西北部的蜂鳥喜歡較高海拔的地區,通常只能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方才可覓其蹤影。

蜂鳥,大概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一類鳥兒了。目前已知約有350種,全部生活在美洲。它們軀體的嬌柔、喙與體之間莫名其妙的比例、羽毛顏色的變幻、飛行時慣用的懸停技能,以及在物種演化過程中特殊的地位……它們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體現著自然界的優雅與神秘。我們雜誌在2017年第2期上報道過的「走遍世界去拍鳥」的魏群琪先生,也走遍了蜂鳥的棲息地,這次為我們分享他在野外環境中用鏡頭「捕捉」到的蜂鳥影像,每一幅,都值得仔細看看。

-《科爾沁博 草原上倖存的薩滿文化》-

撰文/葛·呼和少布 攝影/戴·白古拉

2012年6月16日,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鎮,唐呼日樂博向空中拋灑凈水,進行求雨儀式。天地之神、祖先之神及山川河流之神,是科爾沁博主要的祭祀對象。科爾沁博推崇「萬物有靈,靈魂不滅」的觀念,信奉多神崇拜。當地人認為,只有博才能做到讓人類與神溝通,疏通三界之事,從而達到為人們消災納福的目的。

在科爾沁草原上,至今保留著一種原始的宗教形式,即科爾沁博。作為蒙古薩滿教的分支,科爾沁博就像一個大容器,盛滿了許多蒙古族傳統文化藝術。就在許多薩滿文化紛紛消亡的今天,科爾沁博為何能延續千年得以倖存?本文作者研究科爾沁博多年,將為我們講述這個原始宗教文化中許多有意思的內容。

-《長江南源當曲 這裡有世界海拔最高的濕地景觀》-

攝影/楊勇 攝影/賀大明?等

在當曲源區,遠處聳立的就是唐古拉山。在蒙古語里,這座山意為「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為當曲帶來了源源不絕的冰雪融水。作為長江的南源,當曲流域是高寒沼澤濕地的集中分布區,平均海拔在4600 米以上,是長江源地區濕地面積發育最大的區域。多年凍土廣泛發育和分布,是當曲流域高寒沼澤形成的重要環境條件之一。由於這裡自然條件惡劣,一直很少有外人進入該區域考察。攝影/張超音

近年來,在長江三源(正源沱沱河、北源楚瑪爾河、南源當曲)中,關於當曲應作為長江正源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止。當曲是長江三源中水量最大的河流,該流域也是長江源降水最多的區域,發育了世界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沼澤濕地,不過很長時間以來,這裡還是科考探險的空白區域。本文作者楊勇多次進入當曲濕地考察,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第一手資料……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 的精彩文章:

高山反應真那麼可怕嗎?
我讚頌蓮,不論它是否在盛夏開放
你賞的是荷花還是睡蓮?
「米」竟然有這麼多花樣兒
海洋牧場,藍色糧倉

TAG:中國國家地理 |

您可能感興趣

陝西漢中世界級天坑群內現地下暗河 神秘世界就此打開
陝西漢中勉縣「諸葛古鎮」迎來了第一春
陝西漢中天坑群或將申報國家乃至世界級地質公園?
陝西漢中現霧凇景觀 好似童話世界
陝西漢中:鋪鎮歷史
陝西漢陰鳳堰馮家堡子,陝南移民歷史遺址
陝西漢中一小區凌晨闖入野豬 特警現場擊斃
陝西漢中市書協主席梁新雲談書法:書法是聖山,我是虔誠的朝聖者
陝西漢江渭河相繼形成今年第I號洪水
陝西漢陰漩渦古鎮採風攝影靚圖展示
陝西漢中現獨特鐵索橋,百米大橋無立柱支撐可行汽車
陝西漢中的景點和美食,你知道哪些?
陝西漢中一國道改建發生事故致5死7傷
陝西漢中的漿水也是一道美味 名字來源於劉邦與蕭何
陝西漢中 避暑最佳選擇
陝西漢中勉縣武侯鎮武侯墓
陝西漢中炕炕饃,八旬老人堅持古法碳烤不漲價,一把長剪很拉風
陝西漢中,在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
陝西漢中:夢幻燈光節上演,示愛燈前情侶秀恩愛亮眼
濃厚的歷史文化 1875年的陝西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