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川不成軍,此人淞滬會戰三小時連升三級當少將
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天府之國」四川革命的火種也被點燃了。熊克武組織武裝起義,各方軍閥勢力紛紛崛起,從此拉開了四川近代歷史的大幕。素有「草鞋軍團」之稱的川軍正是在這個時期橫空出世了。
劉湘
一代梟雄劉湘經過縱橫捭闔,頻頻征戰,歷經「二次革命」、四川內戰以及驅逐黔軍,在熊克武、尹昌衡、蔡鍔、劉文輝之後迅速崛起,從一名普通的少校差官,一躍而為名符其實的「四川王」。
早在1918年,劉湘還是名團長時,就對傳習所的軍官說,將來要一起「統一四川,問鼎中原」。當時,他已有立足之地,一邊委派保定系的同學擔任參謀、旅長等要職,建立自己掌控的軍事集團;一邊舉辦軍事傳習隊和軍官傳習所,加緊培訓軍中骨幹,養精蓄銳,圖謀在四川大幹一場。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一個月後,蔣介石任命劉湘為第五路總指揮。劉湘這個地頭蛇,怎麼肯出川迎戰外寇?又何以被後世稱為「中華民族最不該忘記的人」?
「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四川省主席劉湘就給蔣介石發電報,同時通電全國,呼籲全民總動員一致抗日。1937年8月7日,他飛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慷慨陳詞,主動請膺:抗戰四川可出兵30萬,供給壯丁500萬,糧食若干萬石。8月25日,劉湘發布《告川康軍民書》:「全國抗戰已經發動,四川人民所應負擔之責任,較其他各省尤為重大!」
10月15日,劉湘被任命為第7戰區司令官兼23集團軍總司令。省政府秘書長鄧漢祥等人勸劉湘留在四川養病,遙控指揮部隊。劉湘謝絕他們的關心:「過去打了多年內戰,臉面上甚不光彩,如今為國效命,如何可以在後方苟安!」
川軍告別父老,離開家鄉奔赴抗日前線,威武雄壯,浩浩蕩蕩。四川安縣農民王者成,贈給兒子王建堂的竟是一面「死」字旗,上書:「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此時的戰火遠離天府之地,但四川的百姓強烈的表達國家危亡、匹夫有責的民族大義,令人動容!
當時川軍裝備極差,武器極為低劣簡陋,所有步槍大部分為四川自己打造的,只有很少部分是「漢陽造」,甚至有的槍上連刺刀也沒有。輕重機槍與火炮,更是少之又少。每人僅有粗布單衣兩套,綁腿一雙,單被一床,小竹席一張,雨鞋兩雙,斗笠一頂。川軍轉戰之地,大都是氣候多寒地區,「武器不堪殺敵,衣被難以禦寒」,時人稱之為「叫花子兵」。 但川軍將士們以血肉之軀,同裝備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惜。
向文彬
1937年9月,川軍中最窮的部隊第20軍,在楊森率領下開赴上海參戰。20軍26師成為淞滬戰役中戰績最優的五個師之一,該師在淞滬戰場付全師4000多人,一場場惡仗之後只剩下600多人!10月15日,八0四團團長向文彬率部誓死奪回陣地,但全團營長只剩彭煥文1人,連以下長官非傷即死,無一倖免。排長剩下4人,士兵只有120餘人!向文彬在3小時內,由中校升上校,由上校晉陞少將,堪稱史無前例的火線突擊提拔。內戰後期,向文彬參加四川廣漢起義,建國後任解放軍第高級步兵學校教員。
後來,時任團部少尉胡憶初回憶:「……深約2米的戰壕,在戰爭開始時,人們還要站在踏腳坑上才看得出去,隨後戰壕逐漸被戰士的血肉填滿了,此時死屍堆集竟比戰壕還高,活著的人是用先烈的血肉作掩體,繼續打擊敵人……」可見,當時淞滬戰場上,川軍官兵是何等的頑強,戰鬥是何等的慘烈!
川軍在抗戰中的另一個重頭戲就是舉世聞名的台兒庄戰役。李宗仁曾在回憶錄中感慨萬千:若無川軍在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庄之大捷?!「台兒庄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成就也。」這是對川軍台兒庄大捷中英勇表現的充分肯定。那麼,川軍在台兒庄大捷中是如何立下赫赫戰功的呢?
1938年3月間,日軍西路第10師團長磯谷耀武揚威,大舉南進。李宗仁調來川軍鄧錫侯第22集團軍孫震的第41軍趕往滕縣,拒敵南下。孫震部剛在滕縣部署就緒,3月14日,磯谷師團就發動攻擊。日軍以數十架飛機、30餘門大炮狂轟濫炸,守軍師長王銘章喊出「人在陣地在」。第41軍苦戰四天四夜,但終因寡不敵眾,3月17日晚,日軍攻陷滕縣。
王銘章
突圍中,師長王銘章砸毀電台,登上西北城牆,指揮警衛連一個排進攻西門城樓,該排全部陣亡。隨即王銘章繼續組織防守,突然腹部中彈,再次負傷,日本人喊話要王銘章投降,他自己用手槍飲彈殉國。滕縣縣長周同見此情景,縱身從城牆跳下,緊隨王銘璋以身殉國。戰鬥前,王銘章就留下遺言:「犧牲原為天職,現在只有犧牲一切以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二十年內戰之罪愆了!」
第122師364旅旅部少校副官魯福慶,3月18日上午在城內巷戰時為日寇俘獲。在西南城牆外的一片開闊地,日寇把被俘的官兵當活靶子用刺刀練劈刺。那天夜裡,當地老鄉偷偷前往收屍掩埋,發現魯福慶還有口氣,就趕緊把他抬到村子裡隱藏起來,為他療傷,才得以脫險。二個月後,老鄉們又輾轉將他送到漢口,找到了部隊。
攻佔了滕縣,日寇直奔台兒庄而來……結果被集結而來的各路國軍,打得落花流水,節節敗退。台兒庄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回過頭來看,川軍不惜付出重大傷亡、誓死保衛滕縣,為台兒庄大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與戰機,英雄事迹功不可沒,永載史冊。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遺憾的是,劉湘作為川軍的締造者與抗日的急先鋒,卻沒能看到台兒庄大捷的勝利。就在台兒庄戰役的三個月前,劉湘在抗日前線病發不治辭世,他留下振聾發聵的遺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敵軍一日不出國境,川軍一日誓不還鄉!」
自此,前線川軍將士每天升旗時,必誦讀一遍劉湘遺囑,以示抗戰到底的決心。1939年國民政府為劉湘在成都隆重舉行了國葬。劉湘作為一個地方大軍閥,在國家危亡之時所表現出的民族氣節至今令人敬佩。
全面抗戰爆發後,川軍參加了正面戰場上幾乎所有大會戰,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曾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的何應欽所著《八年抗日之經過》一書載:抗戰8年,四川提供近300萬兵源充實到前線部隊,佔全國同期實征壯丁的1/5強。川軍在忻口戰役、台兒庄戰役、淞滬戰役、南京戰役、武漢會戰中屢立功勛。 出川將士傷亡人數約為全國抗日軍隊的20%,即陣亡26.4萬人,負傷35.6萬人,失蹤2.6萬人,共計64萬餘人。當時有「無川不成軍」之說,可見,川軍在抗戰中戰功赫赫,威名遠揚。
「四川人民對於正面戰場是盡了最大最重要責任的……僅從這些簡略統計,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對於正面戰場送出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淚!」這是1945年10月8日《新華日報》對川軍的評價。
腳蹬爛草鞋,身著舊軍裝,肩背土步槍,前仆後繼,勇往直前,以悲壯的抗戰熱血書寫下血染的風采,這就是川軍的軍魂,更是中華兒女的國魂,後人當永遠銘記。


TAG:談古也論今 |
※川軍最悲壯的一次戰鬥,之後,天下無人不知「無川不成軍」
※無川不成軍,他告別懷孕的妻子出川,血戰日軍三天斷頭殉國
※無川不成軍:川軍這一場戰役,師長以下全壯烈殉國,悲壯不已
※無川不成軍!川軍抗戰期間珍貴老照片,最後一張令人心痛
※無川不成軍,說一下川軍抗戰那些事兒
※抗日戰爭川軍團攜死字旗出川,血戰到底,終成無川不成軍之英名
※無川不成軍,350萬川軍抗戰,最後活下來多少人?
※無川不成軍,從何而來
※抗戰期間川軍做了什麼,為什麼人們總說無川不成軍?
※川軍能戰!無川不成軍!抗日戰爭最不怕犧牲「軍團」
※川軍最光榮最慘烈一戰,打出無川不兵威名
※無川不成軍,一面死字旗告訴後世,川軍不負中國,不負民族
※看一下川軍抗日的一面『死字旗』,就知道為什麼『無川不成軍』了
※無川不成軍:川軍師長以身殉國,300川軍拉響手榴彈殉難!
※老照片:為抗戰流盡鮮血的川軍,真是無川不成軍!
※無川不成軍,這支拿雙槍穿草鞋的雜牌,卻走出了一位「軍神」元帥
※砍刀蓑衣裹腳帶,為何說無川不成軍?這組數據讓人肅然起敬
※為何有無川不成軍的說法?哪裡有中華民族的敵人,哪裡就有川人抗擊的身影
※李宗仁為何說「若無川軍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庄大捷」?
※為什麼說, 2018年後318國道上再無川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