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成都鞍子河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距離震央三十公里的重建,七年後獲獎的秘密

成都鞍子河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距離震央三十公里的重建,七年後獲獎的秘密

鞍子河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

編者按:2017年的台灣遠東建築獎,在經歷了長達半年的公開徵集評選後,於5月20日決出最終勝負。建築師朱競翔領銜設計的作品——鞍子河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在決選中獲得遠東建築獎的中國大陸區佳作獎。提及2011年建成的這一作品,朱競翔表示,這件作品裡許多預製構件的嘗試,對後來發展的一系列設計研究有著不可獲缺的作用。宣教中心這一座在短短五十四天內完成建造的三層樓方形建築,作為初期嘗試的代表作,在使用六年後的當下,仍然具有啟發的意義。

藉此機會,回顧這座建築的設計建造,並以訪談設計團隊的方式,走近這座建築的背後故事。

項目回顧

成都以西的鞍子河保護區地處卧龍和黑水河保護區之間的過渡地帶,是連接邛崍山系大熊貓種群的關鍵性走廊帶,也是邛崍山系大熊貓世界自然遺產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汶川地震,距震央30公里的崇州鞍子河自然保護區房屋建築損毀嚴重。災後重建工作得到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資助,於2011年新建宣傳生態保護的宣教中心,提供展覽、辦公、會議空間。

2008年汶川地震烈度分布圖

總平面圖

宣教中心設計概念

宣教中心與周邊地震後損毀的房屋

宣教中心外觀

宣教中心外觀

宣教中心是朱競翔團隊自主研發的新芽系統的第四次系統應用,它帶來形態和組織管理上的新嘗試。設計為當地的災後重建工作提供一種創新的設計思維:追求輕而強、而非重而鬆散的房屋。建築主體採用自主研發的新芽複合輕鋼建造系統,其結構由C型輕鋼框架和木製圍護板材共同構造。鋼材與木材以及其他輔材互為補充,共擔結構作用,也共同抵禦氣候的侵襲。它可以在幾周內建成,卻可以長久屹立;它可以很快被拆卸搬遷,恢復土地原貌;它的外觀簡潔,卻能提供豐富的空間體驗。

GIF/221K

搭建模擬動畫

輕鋼結構現場搭建

11米高的結構體共分三層,每兩層的主梁互成90度布局,將荷載均勻分散至各側結構立柱上。架於點式基礎上的鋼結構地梁將柱子底端拉結為一體,在建築外層形成整體的籠子結構。這座三層的房屋自重約相當於磚砌體或者鋼筋混凝土建築的三分之一。

GIF/175K

輕鋼框架動畫

立面上棋盤格布置的高性能凸窗融入整體結構強化和通風保溫性能優化的設計,並通過角度偏轉引導訪客欣賞四周差異的風景。室內每層的層高和窗檯高度均有差別。室內飾面自頂層向底層逐漸變淺,回應20米高的常綠杉樹林對建築內部光線的影響。各層樓梯採用不同形式與布局,塑造變化的空間,又暗合建築的結構邏輯。建築採用近地式分布生產,所有構件均由附近工廠預製並運往現場,由30多名中港兩地的學生、建築師和保護站員工一同完成搭建。

首層平面

剖面圖

空間概念模型

首層室內

二層室內

三層室內

凸窗

GIF/1229K

窗外差異的風景

自2011年啟用以來,鞍子河宣教中心已陪伴保護站工作人員度過六個秋冬,室內也經過用戶幾次調整以適應宣教活動需求。團隊在2017年進行了房屋的更新維護,除了門窗維護、水電檢修外,還為室內暴露的木構件增補了木基防火塗料,並重新設計和塗裝建築外立面。

遠觀更新後的宣教中心(左),立面塗裝後的宣教中心(右)

獲獎訪談

以下為宣教中心的設計團隊專訪,分享這棟建築的設計故事。

宣教中心外觀

問:在這個項目實施過程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地方?

朱競翔:因為地處偏遠的原始森林邊緣,每三天要派人下山去網吧,轉發告知同學們的平安信息回香港;事先聘請伐木工人修築簡易纜車,它使材料運輸變得省力高效;項目建成之際遇上大暴雨,我們在保護站工作人員協助下驚險撤離。

張東光:項目位於高海拔深山之中,在這種野外的自然環境中,自己的感官好像更敏銳了,不經意間總能留意到很多來自外界的信息,包括聲音、味道、光線、溫度等等;另外,可以充分感受到人工圍合空間與外部自然環境之間的顯著對比,這在日常環境中是很難體會到的。

夏珩: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我作為助理也有幸近距離觀察到朱競翔教授與譚善隆設計師拆解、整合多個設計議題的工作方法,見識到類型主導下的設計如何對場地產生積極響應。另外,其中的多面體凸窗設計工作幫助我理解開口系統的設計方法,這一領域後來成為我博士研究的重點。

參與搭建的志願者

問:六年之後回想起這一過程,又有什麼新的感悟?

朱競翔:耐心持久,終有所得。每一個建成項目都是寶貴的觀測所,它幫助設計師驗證早期的觀察假設是否準確,驗證設計建造手段是否恰當合理。這個小房子地處荒野,要應付很多挑戰:地震、大雨、濕氣、嚴寒等等。它存活下來,還相當康健!

張東光:項目過程中接觸了很多建築工業材料和產品,認識到國內的材料和產品多數是無系統、無規則、無設計的;個人覺得建築師可在相關領域主動介入,推動材料和產品與設計匹配。總體來看,行業內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夏珩:每次回訪,我總是會被鞍子河工作站背後的巨大張力所振奮,這種張力源自於它在物理尺度上呈現的「小」與它在我記憶中所構造的「大「。

譚善隆:發現想法不在於時間,實踐想法不在於規模。

山林中的宣教中心

問:這一項目的技術、設計方法與觀念,還能應用在其它方面嗎?

朱競翔:當然可以。在震後重建的建築類型中,保護站建築不太被關注。它們地處偏遠,實施困難,建成也難以引發媒體興趣。也因為鞍子河保護站離震中心較近,條件苛刻,項目若要解決得好,就需要觀念、方法與技術的充分協作。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總部與成都辦公室在這個項目上給予了建築師很多支持和決策權。這個三層樓小項目也將野外基礎準備與快捷施工法推至一個極致;其中支持建造的機械運輸技術後來直接影響了白水河工作站;結構設計圍繞整體剛度進行,窗戶、樓梯有特殊處理,這些策略後來對當地工程師及大學研究者有不少啟發。不過,項目的完成並不意味著工作的完結,保護站的持續利用、圍護面更新也包含了團隊後來的一些支援。因為我和同事都相信,設計、建造、使用、更新其實是人們交流、理解、提升的寶貴機緣。

譚善隆:該項目試圖用建築物里必不可少的元素去定義空間,或者更準確地說-差異化空間。當年柯布西耶的多米諾(Domino)原型中有樓板、柱子和樓梯;樓板水平分割了空間,區分開土地與室內,一層與二層,二層與屋面,柱子是結構,樓梯垂直溝通各層。相對於厚重的傳統磚石建築,多米諾展示的是輕盈、靈活和通用的可能性。在這次嘗試中,外牆、樓板和樓梯成為了空間以外僅有的元素,它們協作構成整體性的結構體系,起到承重和穩定的作用;與此同時,樓梯作為當中有方向性的元素,它可以在平面上分割空間又同時在剖面上鏈接空間,樓梯在各層的變化自然而然地個性化了每層空間。反之,窗戶規律的分布是在強化建築的整體性,與內部各層的變化形成更大反差,從外到里,讓空間的體驗變化更為突出。這手法適合用於多層建築、三層、平面在200平米左右的小型建築。這樣的體量只需要一組樓梯,三層基本對構成了天、地和中間的所有垂直變化。適合居住和體驗性的建築類型。

夏珩:在新芽建築系統的系列實驗中,它的體量最高,其中的結構、空間、構造與製造方式都被精心考慮過,它的意義也是多層面的。比如圍護結構工法造對於提升陰濕谷地氣候下的室內舒適度具有積極效果,這可從它與附近重型結構房屋的對比中明顯可見。而在工作方法上,兩位設計師所示範的系統性設計則更為底層與普適。

張東光:對技術的深度挖掘能夠發現很多的可能性,當然也能夠帶來詩意和美好。項目及其原型里所包含的諸多設計議題均可擴展開來,成為其他項目或專項研究的借鑒和參考,從而衍生與孵化出不同類型的建築、便捷的技術方式、高性能的建築部件等等。

輕量建築系統開發

問:能否簡單介紹下維護保養的工作?

何英傑:出於使用後評估需要,團隊對每個項目都會定期回訪,時間間隔在1-2年左右。鞍子河宣教中心是2011年落成並投入使用的,根據保護站工作人員的反饋,我們發現使用方式與六年前出現了不少變化,一些構件在使用中出現損耗,為了配合宣教工作更好地展開,團隊今年幫助工作站做了一次系統維護。除常規維修外,室內木構件加覆木基防火塗料提高室內的耐火性;建築外部以高性能外牆漆包裹,應對山林極度潮濕且陰晴不定的氣候。塗裝工程得到阿克蘇諾貝爾(中國)(AkzoNobel) 的支持,塗鴉藝術家SMOOTH與我共同創作,為宣教中心設計了新的立面,以一種區別原來的表達形式去詮釋建築與自然的關係。

對建築的可持續發展而言,修補只是被動工作,性能的優化提升是主動的,它也不是在設計結束或建築落成一刻就結束了,而是覆蓋於建築的整個生命周期,並且不同時期的手段應該有所區別。

換裝後的宣教中心外觀

問:宣教中心新的立面與原來差別很大,能否分享一下其中的設計想法?

SMOOTH:具體立面圖案設計的概念,我通過像素的方式來呈現建築與周邊環境即和諧有矛盾的關係。像素是人們對圖形識別的基礎元素,像素的使用也代表著回歸質樸,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而在像素色塊的基礎上又添加了偏立體感的抽象幾何色塊也是為了突出建築的可觀賞性,賦予本身在視覺上規則感較強的像素以動感,讓建築如同周圍的草木一樣富有生命力。

何英傑:立面設計提取了建築周圍不同的綠色元素,以幾何迷彩的形式重組呈現。從遠處看,建築體量被像素化而消解,融入杉樹林中;而靠近建築的過程中,略顯衝突的幾何色塊的漸漸明晰,像綠林中打開的一道缺口。當到達建築跟前時,會發現看似無序的圖案與線條,其實是被建築的門窗、水泥掛板等構件所控制,這種幾何延續建築的模數規律,讓施工變得可控與易行,3名工人花了三天不到就完成全部塗裝,設計師也無需在現場指導。

迷彩綠色在建築朝外的三面蔓延,而面向山林的短邊立面則是灰色的木纖維水泥板,人工化的痕迹是為了給巡山歸來的工作人員一份庇護感,這是最初建築的立面狀態,如今作為片段被記錄在新的立面上。最終,建築的四個立面上其實一共有四種不同的組合形式,從簡單到複雜分別是:簡單圖案的素色水泥板;綠色迷彩像素;綠色與灰白色的反差;異形三角綠色組合。各種組合方式因為被立面構件的邏輯統一,呈現一種層疊的"透明"。材料的、構造的、建造的和感知覺的幾個層次的邏輯交疊在一起,有點像虎皮石牆「展示出的勾縫」與砌築石材間「真實的縫隙」之間的多義關係。

展開立面圖

入口山路望向宣教中心

朝向山口的立面

朝向山坡的立面

現場觀察團感想

2017年5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師生應遠東建築獎評選委員會邀請,來到鞍子河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現場參觀,並記錄下他們對這棟建築的觀點與思考。以下為部分觀點的呈現。

觀察員現場參觀

甘雨亮(研究生二年級):鞍子河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位於原始森林保護區入口,考慮到地震的影響,建築主要採用輕鋼與木板建造,易拆卸、堅而輕;架於點式基礎,保護原有地貌;棋盤凸窗,通風散熱、防寒防潮;空間開敞透亮,功能靈活布置……是一件難得的佳作!建築稍顯美中不足的是:牆體與窗戶的銜接不夠細緻,基礎好像有被侵蝕的跡象,有無考慮土壤酸性、濕度對基礎與輕鋼地梁的作用呢?

新芽系統展覽

高智威(研究生一年級):結構非常有特點,我很喜歡。它可推廣性強,易於移動。但是引發了我對於建築師審美和大眾審美的思考。對於常年生活在森林裡的人,他們是否喜歡一個演化自活動板房一樣的東西。雖然它很結實,但是因為太輕了,似乎缺乏安全感、厚重感以及溫馨的家的感覺。

二層的懸掛樓梯

楊玉瑤(研究生一年級):在參觀了鞍子河的建築,並聽了建築講解後,讓我對結構、材質和功能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成本低、重量輕、便於運輸、組裝迅速、環保。設計者看待問題從基本要素出發,解決主要問題,是人民建築師的立場。不過有時候想法和實際可能會有差異。比如窗子排氣下進上出,然而因為戶外蚊蟲多,窗子可能需要關閉,這與調節室內氣溫的作用可能有衝突。但了解清楚現狀,再一個一個分析問題,提出解決策略,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做設計的方式。

附近荒廢的重型房屋與遠處的宣教中心

韓效(西南交通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講師):內部的許多小細節都讓人覺得暗藏心機,凸窗的不同角度,以及上下的通風口,能迅速拼裝和整體拆卸遷移的板材,為了減少結構弱點而分離受力的二三層樓梯構件,不一而足。儘管因為通風和使用頻率的問題,室內仍有潮悶和構件的輕微阻澀,但對於在如此人跡罕至、荒僻隔離的地點,使用7年的小建築而言,我們仍覺得瑕不掩瑜。

特別感謝:

1. 立面合作設計師:SMOOTH (青海年輕塗鴉藝術家、設計師,異視創意發起人);

2. 阿克蘇諾貝爾(AkzoNobel):贊助立面塗裝工程;

3. 廈門眾知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贊助提供木基防火塗料。

編輯| 林楚傑

校對| 李菁琳

版權聲明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如需轉載請與作者取得聯繫。

投稿郵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方空間 的精彩文章:

南京竹里館:臨街小樓里的一方竹林

TAG:有方空間 |

您可能感興趣

綏中縣五花頂定為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撕下最後遮羞布!美國公然為敘恐怖分子建保護區,要和俄死磕到底
中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成為世界遺產還不到一年
抓拍野生黑熊!探秘丹東境內最原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年前成為中國的領土,被稱為「最後一片凈土」,如今成自然保護區
憂心!北島一保護區內再次發現澳洲水龍
實拍:麋鹿的世外桃園,石首麋鹿國家級保護區!
我國首批五個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之一,竟然是這座島嶼!
中國首個自然保護區:和普通公園差不多大,由中科院推動設立!
南非好望角自然保護區—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景點之一
中國最美水庫,被稱為亞洲天池之美譽的稱號,也是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
男子巡邏森林保護區,見猴子從樹上摔下,緊跟其後的東西令人膽寒
非洲最繁榮國家之一,社會穩定民眾富裕,一半國土都是自然保護區
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峰林田園,森林溪瀑成絕配,是徒步的天堂
俄羅斯一玻璃海灘,被當地列為特別保護區,背後的秘密令人汗顏
重磅!濮陽一景點震驚全世界,成為「重點保護區」!
只可遠眺,鸚哥嶺是海南仍未開發的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
西藏這兩個地方成了國際認可的「保護區」,保護的東西是「黑夜」?
那邦坡鹿自然保護區之行
南極洲威德爾海將成為地球最大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