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衷龍達:詩里鉛山?紅紅白白花臨水

衷龍達:詩里鉛山?紅紅白白花臨水

紅紅白白花臨水

衷龍達

像王駕、張蠙或者張演那般途經鉛山而流連忘返,產生隱逸田園之念的文人士大夫還有楊萬里。請看他的《過楊村》:

「石橋兩畔好人煙,匹似諸村別一川。

楊柳蔭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漁船。

紅紅白白花臨水,碧碧黃黃麥際天。

政爾清和還在道,為誰辛苦不歸田?」

楊萬里的名字在讀書人裡邊應該都不陌生。在南宋,他可是文壇上的大牌人物,與陸遊、范成大等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是「江西詩派」的忠實接力者。詩人的官也當得不小,作過漳洲、常洲等地的知府,還擔過秘書監的京官。這些可多是從四品以上的高官。只是「高處不勝寒」,有著文人風骨書生意氣的他,對爾虞我詐的仕宦生活顯然不會有多少幸福感,骨子裡是排斥和厭惡的。鑒於此,當他經過處於鄉野之地的鉛山楊村,目睹眼前石橋兩岸的煙水人家,楊柳蔭中的酒館,葡萄架下的漁船,水岸紅紅白白的花,坂上碧碧黃黃的荷浪麥浪,生出「為誰辛苦不歸田?」的感慨也就不難理解了。如果再聯繫他後來拒絕接受贛州知府的任命,捲起鋪蓋提前歸隱吉水故里的所作所為,完全可以說,詩中最末這一句,乃是替他晚年生活埋下的一個伏筆。

楊村,地處鉛山縣腹地,是道教名山——葛仙山麓的一個大村莊。這裡民風古樸,女淑男敦。其地盛產白蓮、稻糧。夏末秋初,碧荷千傾,稻浪萬重。清澈見底的楊村河繞村而過,穿過綻放中的荷花叢、成熟中的稻田……這是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的景象。除了種植品種中的小麥換成了水稻,其山水田園風情,與八百多年前楊萬里眼中的楊村,幾乎沒有什麼不同。當你車行勞頓,轉過一個山口,眼前豁然蹦出這樣一個祥和美景,縱有十萬火急的俗務在身,也難遏制你停下車來,徙步流連。這,就是《過楊村》的感覺。

楊萬里吟詠鉛山的另一首詩叫《過鉛山江口》。

「下卻諸灘水漸平,舟行已遠上饒城。

酒家便有江鄉景,綠柳梢頭樹玉瓶。」

詩中所說的江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地方,已很難考證。也許是現在的青(石)溪。因為那裡是上饒從信江水路進入鉛山縣境見到的第一個大村鎮。今天這裡沿江兩岸的綠柳仍是一帶很養眼的風景。也許是現在的傍羅青州,這裡歷史上有過一個很有名氣的碼頭,叫青州渡。也許是今天的鉛山縣城河口鎮城東鳳來村這個地方。它位於桐木江(鉛山河)匯合到信江的出口處——當時的河口還是個沒有多少人居住的沙灣。從詩的內容上來分析,我們所能確切知道的是:這一次出差或者旅行,楊萬里是從水路坐船來的。

枕著信江碧波放眼山水人家,詩人眼裡的鉛山自然是另一番詩情畫意了。(待續)

作者簡介:

衷龍達,男,1963年2月出生於鉛山縣武夷山鎮洋西灣,漢族,大學文化。常有詩歌、散文和微篇小說等文學作品在報刊雜誌發表。

THEEND

溫馨提醒

孩子最強的能力是模仿,你的行為和習慣,都會無形地影響到孩子,孩子就是你的一面鏡子,你怎樣去做事,孩子會模仿你的行動。

以身作則,放下手機,拿起書本

▍編輯:瀟瀟

▍審核:沿途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鉛山縣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TAG:鉛山縣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