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遺是非遺,非遺是遺。

遺是非遺,非遺是遺。


點擊上方藍字可關注我們



「非遺是祖先的智慧,是民族的記憶,是文化的傳承,是活著的寶藏。

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遺產日





一群人生活在一起,衍生出了它們,五彩繽紛、絢爛多姿,鬼斧神工、匠心獨具,或音樂,或戲曲,或工藝,或手藝……有時我們看不到,但就在我們中間;看似離我們很近,卻非所有人都摸得到;也許不常見,但卻深植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里。




它們都是人的傑作,帶有人的印記,是祖先傳承給我們的民族記憶,不驕不躁不嬌不膩,是最誠實、最返璞歸真的記憶。




它們屬於我們的前輩,是歷史,它們屬於我們,是現在,它們屬於我們的子孫,是未來。它們是民族與文化的精髓,深刻影響著我們。它們鐫刻著歷史的印記,指引現在的我們,奔向美好的未來!






1


它們,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





我國的「非遺」工作在近幾年得到了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重視。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




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到今年已是第九個「文化遺產日」的年頭。




2014年,我國「非遺日」的主題是「讓非遺保護與城鎮化建設同步」。




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在新型城鎮化加速深入推進的長陽鎮,如何將「非遺保護」與「城鎮化建設」協同發展,是值得探索和深思的一個問題。本期簡報將從房山和長陽濃厚的非遺文化氛圍談起,對長陽非遺的產業化發展,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相關文化產業發展如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結合進行一次探討。



什麼是「非遺」?




「非遺」全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教科書的概念是這樣的: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這種表述是相對於「文化遺產」而言的,對於文化遺產,人們有比較清晰的認識,比如故宮、天壇、周口店猿人遺址、敦煌莫高窟等。但對「非遺」,人們的認識就比較有限了。到底什麼是「非遺」呢?





非遺是祖先的智慧。

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歷史,流傳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染織、傳說、年畫、皮影、木偶、史詩、傳統醫藥……不計其數的種類和門類,都是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勤勞的結晶。



非遺是民族的記憶。

非遺是一個民族或地區文化傳統的表現形式,通過非遺,可以尋覓到這個民族和地區的根基和淵源,可以看到這個地區的歷史發展與情感依託。失去了非遺,我們對民族的記憶就變得模糊,進而淡忘,失去了對民族精神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非遺是文化的傳承。

非遺和文物遺產不同,文物遺產就是現實擺在那裡的,像長城,你去看也罷不去看也罷,它就在那裡,巋然而立。而非遺不同,如崑曲、如釀酒的工藝,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藝人去守護和傳承,一旦斷鏈,就將永遠消失,只能存在於記憶中了。非遺是對古老傳統和民族文化的最忠實的傳承。




非遺是活著的寶藏。

相對於冰冷的文物和古建築,非遺總是栩栩如生的。有優美的傳說,有淳樸的手工藝,有熱鬧的廟會,有奇妙的葯香,有可愛的泥人,有精巧的剪紙,有悠揚的戲曲……每一個非遺的背後都有一代代為之傳承的藝人,他們沿襲著古老的傳統,用他們的精神和作品構築了一個個活著的文化寶藏。




而現在,「非遺」在國家和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下,正一點一滴一件一件的重回我們的視線中。






2


我國「非遺」開發建設的現狀及進展





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肇始於2003年3月由國家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等單位發起組織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2004年8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批准中國政府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決定,這標誌著我國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升為國家意志。




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國家和全社會對非遺工作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




黨的十八大針對非遺工作提出了如下精神指示:鼓舞「非遺」傳承人;大力建設中國特色保護體系:完善法規政策、提供法律保障、拓展對外交流;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把中國文化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影響力,將文化與科技融合。




我國「非遺」發展現狀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申報積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有1219項;二是「非遺」工作開展過於「政績化、商業化」,以非遺熱點話題吸引資金、套取政策支持,後續工作商業化運營;三是法律法規不到位,管理不規範,傳承人得不到重視;四是財力支持不到位。




針對以上幾個現狀,「非遺」保護開展了如下發展工作:一是文化部、文物局等機構共同啟動「非遺」普查,傳統村落調查全面啟動;二是文化部主持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目前已相繼建立了閩南文化、徽州文化、羌族文化等12個文化生態保護區;三是企業藉助「非遺」話題進行商業化運作:非遺產品基地、商業旅遊、巡迴表演等。






如何實施非遺產業化?




有觀點稱,從「非遺」有效保護、持續發展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考慮,建立六大平台即項目研究平台、宣傳推廣平台、版權登記平台、價值評估平台、展示交易平台、投融資平台。核心理念是走「非遺」的產業化道路,讓傳統文化不斷發展壯大,形成產業化規模後,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社會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共贏,並且讓傳統文化的凝聚力更為集中。




縱觀世界各國文化產業成功經驗,在活態保護的前提下,「非遺」進入市場即「非遺」產業化,是遺產生存發展、傳承下去的必經之路。






非遺產業化發展的開發模式,可通過以下幾種模式進行。




第一,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決定了我們必須把搶救和保護放在第一位。




第二,文化遺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流變性,決定了我們要儘可能避免以靜止、凝固的方式去保護,在不改變其按內在規律自然演變的前提下,儘可能尋找生產性保護的方式及與旅遊開發等的良性互動結合。




第三,堅持「創意產業化」和產業結構升級。自主創新不僅體現在對歷史文化的選擇上,更體現在文化素材的整合運用上,並使之轉化為有形的、具體的消費體驗方式,與市場和受眾接軌,最終實現產業鏈的完善和規模經濟。




總而言之,對於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並非只能消極地保護,通過單一傳統的渠道進行。從某些方面看,符合當代社會發展和人們需求的開發方式,可以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生命力。




產業化的開發模式使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融入當代人的生活,適應市場的需求,通過適當的引導和科學研究可以更好地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目的。


END




您的閱讀、留言與轉發,


就是史夫子前進最大的動力,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夫子說 的精彩文章:

不恰當的親密 只會讓彼此窒息
真的想太多了,你並沒有那麼重要
官場內走關係有多重要?看完你就知道了
350歲康熙衝出地宮,130歲孫中山找你借錢,誰也別攔著我解凍民族資產!
高考十載路,月是故鄉明

TAG:史夫子說 |

您可能感興趣

梵凈山,申遺是為了更好的保護
生命對每個人來說並不是永恆,當死亡漸漸走近他們的臨終遺是什麼
韓國出土中國五銖錢,不會又要去申遺是他們的?
謝娜真該跟吳昕學學穿搭了,機場混搭風無遺是在暴露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