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里河是如何消失在歷史中的?

三里河是如何消失在歷史中的?

明萬曆年間地圖上的三里河

《明史》中記載的三里河

重修三里河記

如今的三里河「水穿街巷」

北京歷史上有兩條三里河,都曾是京城的泄水河道,一條在阜成門外,因地處京城西部,俗稱西三里河;一條在正陽門外,俗稱前門三里河或崇文三里河。前門外三里河在元代叫文明河,位於大都城麗正門與文明門之間。明代時,由於長期未加疏浚,河道逐漸淤塞。明正統年間,重新開挖南護城河並築壩蓄水,為防止雨季水溢泛濫,便在正陽橋東低洼處開通壕口,用來泄水。因壕口距東便門外大通橋約3里,文明河自此時改稱三里河。此後,隨著歲月更迭,三里河蹤跡全無,只留下「三里河」這個地名。眼下,由於三里河水系恢復工程的完工,600年前「水穿街巷」的美景終於得以重現……

金代時三里河一帶曾有老虎出沒

關於前門三里河,《明史》上的記載是:「正統間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陽橋東南窪下地,開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在明萬曆年間的老地圖上,這條小河由前門外東護城河壕口引出,向東南蜿蜒而下,經北深溝、南深溝、草廠九條、薛家灣,在南北橋灣與金口河舊渠相接,全長三里。據《北京三里河考》記載:金代三里河一帶是中都城東郊,元代為大都城東南郊,湖澤眾多,蘆葦成片。《京師坊巷志稿》稱:「元世祖於文明門(崇文門)外東五里立葦場,歲收葦百萬以蓑城。」元代時三里河一帶是城防物資(蘆席、蓑草)的積存之地。當時大都城牆是土城,夏季城牆需要用蘆席、蓑草覆蓋防雨,於是在此設草廠(場),集中收儲蘆葦,以備汛期護城之用,由此便有了今天的蘆草園、草廠等地名。

而此前的金代,三里河一帶則是人跡罕至、野獸出沒的地方。據《金史》記載,中都城東門陽春門外曾有猛虎出沒,金章宗「駕出射獲之」。遼金時期,西山一帶時有虎豹出沒,並下山至遼南京、金中都周邊活動。金章宗有狩獵之好,常遊獵於京畿。得知有虎豹出沒於中都城周邊時,他很是興奮,令人尋其蹤,發現之後當即稟報,曾多次「射獲之」。

《北京水利史》載:金代曾開鑿金口河濟於漕運,但因盧溝河(今永定河)水勢洶湧並含有大量泥沙,開鑿之後無法行船,且有洪水之患,不得已最終放棄。到了元至正二年(1342年),由於漕運不足,中書參議孛羅帖木兒和都水傅佐向朝廷建言重開金口河,取代通惠河行漕運之事。「其自通州南高麗庄(今通州區大高力庄),直至西山石峽鐵板開水古金口(今石景山發電廠院內)一百二十餘里,創開新河一道,深五丈,廣二十丈,放西山金口水東流至高麗庄,合御河(今北運河),接引海運至大都城內輸納。」新辟的這條河道,從大都麗正門(明代改稱正陽門)前轉向東南,流至十里河以南轉向正東到高麗庄。這個建議得到中書右丞相脫脫的支持,「遂以正月興工,至四月功畢」。《析津志》的記載是「百工備舉,至十月畢竣」。但開挖之後,因「流湍勢急,沙泥壅塞,船不可行。而開挖之際,毀民廬舍墳塋,夫丁死傷甚眾。又費用不貲,卒以無功」。由於引起很大民怨,御史彈劾建議開挖金口河的責任者。脫脫作為丞相極力推脫自己的責任,最終將建言此事的孛羅帖木兒和傅佐予以斬首,以平民憤,而金口河隨之廢棄。

明正統年間為「泄水」開鑿三里河

明永樂年間朱棣遷都北京後,將元大都南城牆向南推移,原來的城壕便隨之填塞。正統元年(1436年),明英宗朱祁鎮下令修葺北京城池,除將九門城樓和四角角樓修建齊全外,還將護城河加深,兩岸砌築磚石護坡,並疏浚護城河。當時北京外城尚未修建,正陽門外還是郊野。

正統五年(1440年)六月,京城「天雨連綿,宣武街西河決漫流,與街東河匯合,二水泛溢,渰沒民居」,翰林院侍講劉球奏請於城外宣武橋西等處量作減水河,以泄河中諸水,使無壅滯。欽天監正皇甫仲和等則認為宣武門西舊有涼水河,其東城河南岸亦有舊溝(金口河故道),皆可疏通,以泄水勢,不必作新。明英宗准了皇甫仲和的奏請,於是在正陽橋東低洼處開通壕口,藉助西高東低的地勢,河水由西北往東南而去,一直流到左安門,當初的河面很寬,可以通行小型船隻。

三里河的開挖,使汛期暴漲的護城河水得以及時排泄,利於城池的安全。此後的天順至成化年間(1457-1487年),又曾有大臣上奏皇上,建議修疏三里河,以濟漕運。因這裡距通州張家灣約四十里,而且過大通橋(今東便門外)就是通惠河。如將三里河加寬加深,便可將漕運之船行駛到正陽門外。成化七年(1471年),成化皇帝朱見深派工部大臣勘察三里河至張家灣的河道。但勘察的結果是:「三里河水深只有二三尺,淺處一尺余,闊處僅丈余,窄處未及一丈,又有走沙,乾旱則淤壅淺澀,雨則漫散矣。」成化皇帝權衡之後,以「三里河河道勢不易開」為由,放棄了修疏三里河。但從正統五年到正德末年(1440-1521年)的80年間,三里河起到了分流護城河水的作用。尤其是夏季雨多河水暴漲時,一部分護城河水順著三里河導入金口舊渠直達高麗庄潞河(北運河),減輕了洪水對護城河兩岸街區的威脅。

三里河修通以後,由於正陽、崇文兩座城門外的商業和居民區不斷擴大、發展,到了正德、嘉靖年間,三里河西側已成了京城最繁華的商業區,出現了豬(珠)市口、鮮魚巷、糧食街、煤市等集市。此後三里河東側也成了人煙稠密的居民區。

明代中葉以後,三里河水道日益淤塞,為此朝廷曾撥出專款進行治理。僅弘治皇帝朱祐樘就曾三次下旨,撥銀幾萬兩,疏浚三里河。但朝廷所撥的疏浚河道銀兩卻被層層盤剝,工部所屬的都水司、營繕司、節慎庫等治河官員均有貪污,甚至連南城兵馬司的官員也得到好處,治河款到了河工手裡已所剩無幾,施工時自然少不了偷工減料。有幾個河道轉彎處本應砌磚石加固,以免水流不暢,但因所需銀兩不足,最後只用土坯進行了修砌,遇河水衝擊時便坍塌了,結果更加重了河道的淤積。此事被巡城御史發現後,逐級上報,最後奏至弘治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大為震怒,令都察院御史徹查。一個月後,都察院查辦了涉嫌貪污治河銀兩的大小官員二十多人,有的被革職,有的被發配,貪污銀兩最多的(兩千兩)都水司郎中(正五品)被問斬,工部大臣也因督察不利被處罰。

大約在正德末、嘉靖初期,因河道嚴重淤積,河水斷流,三里河已基本廢棄。

清代初期三里河河道大多被夷為平地

到了清代初期,三里河大部分河道被夷為平地,附近居民便沿河道故址建房,逐漸形成多條街巷,其名稱多與三里河有關。《欽定日下舊聞考》記載:「朱彝尊原按張爵紀五城坊巷胡同,南城正東坊有西三里河、東三里河、蘆葦園,崇南坊則有南河漕、於家灣、遞運所、纜竿市,又有三轉橋、紀家橋、板橋、雙馬庄、八里庄、十里河,皆三里河入張家灣故道。」

清末時,三里河南段尚遺存部分狹窄的河道,「龍鬚溝」便是三里河的一段河道。光緒年間以前溝水較為清澈,到了宣統年間,金魚池以北三里河的水便已乾涸。進入民國以後,只留下一條很窄的水道,上面架有簡易木橋,兩側逐漸成了垃圾場,最後變成一條只有兩三米寬的臭水溝。當時有很多逃荒逃難來的窮人聚居於此,兩岸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民國政府為整治龍鬚溝,改砌暗溝,但只完成了西段,而東段從天橋東經金魚池、紅橋折向東南這條溝仍為明溝,垃圾遍地。

新中國成立後,為改善城市衛生環境,北京市政府決定根治龍鬚溝,將原有溝身填平,改明溝為暗溝,並修建馬路,安裝路燈,開通公交車,由此使三里河尚遺存的部分河道完全消失。只有北京地圖上標註的打磨廠、長巷頭條、蘆草園、北橋灣、南橋灣、金魚池、紅橋等古老的街巷名稱,大致勾勒出古三里河的基本走向,而河道遺存物已很少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匈奴是如何消失在中華大地的?
神秘的西夏是如何消失的?
九層妖塔中有一神秘的精絕古國,是什麼原因讓它在歷史中消失的?
一個少數民族是如何從中國歷史中慢慢消失的?
李敖的江湖,如昨天的雪一般消失了
元朝滅亡之後的蒙古帝國是怎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的?
曾經很熱鬧的中元節是如何從我們生活中消失的?
脂肪是如何從身體里消失的?
那些曾經很紅,如今卻因一念之差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的5位明星
十三世紀最令人害怕的蒙古帝國,是什麼原因讓它消失在歷史上?
曾經選秀出道的「人氣王」,如今為何變胖消失在娛樂圈之中?
遛狗途中二哈突然消失,網友:絕對是純種的!
亮劍:張大彪最後究竟去了哪?不是戰死而是消失在了這場戰鬥中!
我的愛是寂靜的,如我消失了一般
這三人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但是最後卻從歷史上突然消失了!
中國最厲害的兩種長柄兵器,為何突然從歷史中消失?
孟古青是誰?為何說她從歷史上消失了?
歷史上最強悍的游牧民族之一,為何消失在中國的史書中?
為什麼唐僧從西天取經回來後,馬上就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神秘的大西洲消失之謎,如此繁華的帝國,為何在短時間內全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