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600年前的「浮海朝貢」:蘇祿王為什麼要與中國發生關係?

600年前的「浮海朝貢」:蘇祿王為什麼要與中國發生關係?

(圖)鄭和下西洋路線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出現了「萬國來朝」的局面。在600年前的1417年,蘇祿王率領300多人浩大的訪問團「浮海朝貢」,開創了源遠流長的中菲友誼歷史。

宣揚國威 萬國來朝

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帝寶座的明成帝朱棣,是個治國安邦的明君,文韜武略,雄心壯志。面對即位之初的嚴峻形勢,朱棣審時度勢,採取鎮壓和懷柔並舉的政.策,穩定局勢,鞏固皇權,對內採取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的政.策,促進了農業的繁榮、手工業和商業的進步發展。在對外關係上,朱棣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一面廣泛吸引外國使臣來中國貿易,一面派出自己的使團走出國門,出訪外國。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就是在朱棣的親自授命下,組織的一項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外.交活動。

對於這次大規模的外.交活動,朱棣做了多方面的周密準備工作。永樂五年(1407),朱棣下令在翰林院開設「八館」,訓練培養通曉外國語言和國內少數民族語言的人才,同時還命令福建沿海修造大批海船,僅永樂元年(1403),福建造船廠就建造海船137艘,永樂五年(1407)又改造海運船249艘。同時,考察選拔了一批忠於職守,才貌出眾,能夠執行外.交政.策的人才。

永樂三年(1405),朱棣經過多方考察,終於選定了宮廷內官兼太監鄭和為出使西洋各國的外.交使節。朱棣對鄭和的人品、才能、知識有充分的了解,可以說是知人善任。鄭和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鄭和少年時就在明軍中服役、長大,後轉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鄭和成年後,跟著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經曆數次重大戰役,具有實戰經驗。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鄭和「欽差總兵太監」軍銜,將二萬餘名官兵交給鄭和指揮。

鄭和的祖父和父親生前都先後到麥加朝拜過克爾白(一塊被稱為伊斯蘭教聖物的黑色隕石),所以,鄭和從小就了解到西洋的一些風土人情。同年7月,朱棣派遣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餘人,帶著大量的絲織品、瓷器、鐵器、布帛和充足的口糧、日用品等,乘「寶船」62艘,遠航西洋。明朝艦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及錫蘭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返國。史料記載,鄭和下西洋以後,來中國的使團空前頻繁,如鄭和第一次出使,琉球、中山、山南、婆羅、日.本、別失八里、阿魯、撒馬爾罕、蘇門答剌、滿剌加、小葛蘭等國便開始入貢。鄭和又於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經過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他們每到一個國家,都以明朝使節的身份,向當地的國王或首腦送皇帝朱棣的禮品,表示建立邦交,發展兩國友好關係的誠意,並邀請他們來中國訪問。並同當地官府進行貿易,從各國收購了許多象牙、珍珠、珊瑚、香料等物品,受到當地人們的熱情歡迎。《明史》記載,明成祖在位期間,「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 鄭和七下西洋,宣揚了國威,形成了萬國來朝的空前盛況。鄭和就曾到過蘇祿國,和東王相談甚歡,東王對明王朝的強大威嚴十分羨慕,也想來考察學習。

(圖)鄭和下西洋

蘇祿國王「浮海朝貢」

古蘇祿國,故地在今菲律賓的蘇祿群島,包括巴西蘭島、蘇祿島、達維達維島三個主島及其他若干小島。公元14世紀初,來自於阿拉伯和印度的穆斯林商人在與蘇祿當地商人進行貿易的同時將伊斯蘭教引入蘇祿群島的商埠,後在伊斯蘭教傳教師凱利瑪爾?馬哈茂德的布教影響下,當地一些王公、貴族和商人開始信奉伊斯蘭教。因此,古蘇祿國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國內分為東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東王為尊。

元朝末年,古蘇祿國就同中國開始了密切的友好來往,到了明代,中菲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更趨頻繁,除民間貿易往來外,兩國政府都曾互派使節進行友好訪問。據史料記載,兩國官方往來持續達百年之久,直到西班牙把蘇祿變為殖民地,兩國才中斷了友好往來。

《明史?外國列傳》記載,明永樂十五年(1417),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西王麻哈刺葛吒刺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刺卜三人,攜帶珍珠、寶石、玳瑁等禮品,率領其眷屬、太醫和侍從共340多人訪問中國。為趕上太平洋夏季西南季風的航海便利,蘇祿國王的航船向西,繞道爪哇、蘇門答臘、馬六甲,再從越南折返至中國沿海,長達上萬海里,路途艱險。他們在浩瀚的海洋上迎戰驚濤駭浪,還要與海盜周旋,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經歷生死考驗,歷經三個月的航程,於同年的7月到達福建泉州登岸。朱棣聽說如此龐大的外國使團來朝貢,龍顏大悅,以空前的超規格禮遇接待,便下令沿途各級地方官員要隆重接待,並派專使到應天府(現南京)龍江驛專候。

蘇祿國王一行到達應天府後,皇帝的專使、留在應天的禮部尚書呂震和應天府知府等在應天會同館舉行盛大歡迎宴會,為巴都葛叭答刺一行接風洗塵。之後,由總兵太監鄭和陪同,通過京杭大運河乘船北上,沿途經過的都是中國沿運一線繁榮富庶的城鎮,蘇祿國王被中國的繁榮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所折服,不時發出讚歎之語。一個月後,蘇祿國王來到明朝的首都北京。這是明朝立國以來接待的最大、最為壯觀的外國使團,朱棣高度重視,率領文武百官在奉天殿舉行了隆重的會見儀式。據《明史》載,蘇祿國王攜帶了本國許多珍奇特產,向明成帝「進金縷表文,獻珍珠、寶石、玳瑁諸物」。明王朝為向外展現泱泱大國的氣度和天朝的胸懷,秉承「厚往薄來」的外.交政.策,朱棣也回贈了豐厚的禮物,「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

(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1986年,由中國和菲律賓兩國根據這段歷史合作拍攝的大型歷史傳奇故事片《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故事情節更是波瀾起伏,險象迭生。當王子伊斯麥爾和中國商人張謙正加緊指揮建造前往中國的船隻時,部落酋長阿尤布率部前來阻止,被擊退,蘇祿國王和王后葛木寧率眷屬大臣等如期出訪中國。蘇祿船隊到馬尼拉後,馬尼拉國王設宴接風,沒料到阿尤布又突然出現,向蘇祿國王挑戰。兩人決鬥時,蘇祿國王劍下留情,阿尤布深受感動,甘願為奴,後被封為侍衛長。蘇祿船隊又遭海盜船的襲擊,張謙為救蘇祿國王不幸中箭負傷,他掏出一隻玉鐲交給伊斯麥爾王子,請他代為尋找離散十五年的妻子和女兒。蘇祿使團到中國後,在蘇州,伊斯麥爾找到了張謙的妻子和女兒陸蘭,他對陸蘭一見鍾情。在鄭和贊同下,陸蘭與母親隨使團一起到北京。明成祖在皇宮款待蘇祿國王一行,並在比武場上各顯技藝。這時,海盜羅景龍、坎卡瓦竊走了蘇祿國王的大珍珠,並殺死了護衛阿布貝卡。明成祖追封阿布貝卡為驃騎將軍,以親王之禮厚葬,蘇祿國王十分感動,決心與中國世代友好。 案件迅速被查清,兇手被就地正法,大珍珠也奉還蘇祿國王。

蘇祿國王一行參觀考察了皇城,遊覽了自然景觀,體驗了京城的繁華富庶,了解了風土民情。在京期間,王公大臣們輪番宴請蘇祿國王一行,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展現了明王朝的豪爽大度,熱情好客。蘇祿國王一行對大明王朝留下了美好印象,在北京歡快地逗留了27天後,決定啟程回國。在向明成祖辭行時,朱棣又「各賜玉帶一,黃金百,白金二千,羅錦文綺二百,帛三百,鈔萬錠,錢二千緡,金綉蟒龍、麒麟衣各一」(《明史》)。

東王魂歸德州

永樂十五年(1417)九月,蘇祿國國王率眾歸國,朱棣派專使護送。一行沿大運河南下,到達德州以北的安陵時,東王突患急症,在驛館薨逝。訃告到京,朱棣深為哀悼,馬上派禮部郎中陳世啟,帶祭文趕往德州,為東王舉行隆重的葬禮,賜謚號「恭定」。在明政府為蘇祿東王所寫的祭文中,讚譽東王「聰明特達,賦性溫厚」。肯定了蘇祿東王訪華對兩國友好關係所做的傑出貢獻,「賢德芳名流播後世,與天地相悠久,雖死猶生」,對東王的逝世表達了「不勝痛悼」之情。接著,明成祖又遣派使者對東王家屬表示了深切慰問,並諭東王長子都馬含說「爾以嫡長,為國人所屬,宜即繼承,用綏蕃服,今特封爾為蘇祿東王。爾尚益篤忠貞,敬承天道,以副眷懷,以繼爾父之志。」勸諭都馬含隨西王、峒王一起回國,繼承王位,並同意東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及侍從共10人留居中國守陵,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 居喪3年。

為了表達對蘇祿國東王的哀思,明永樂十六年(1418),明政府在蘇祿國東王的埋葬地大建陵區,墓前修造了祠廟,樹立了高大的「御制蘇祿國東王碑」,明成祖朱棣親自為蘇祿東王撰寫了碑文。碑文讚譽蘇祿東王訪問中國的功績是「光榮被其家國,慶澤流於後人,名聲昭於史冊,永世而不磨」。明政府為蘇祿國東王在德州北郊修建的陵墓,莊嚴肅穆,巍峨壯觀。整個陵墓和明代禮制所規定的親王陵墓的規格大致相同。東王墓建成後,明政府又賜祭田238畝,永免地稅錢糧,對守墓的東王子孫,每人每月由國家發給俸糧一石,另給布花鈔貫等生活用品。還特別尊重其生活習俗,從山東歷城縣遷來夏、馬、陳三姓回族居民,供東王守墓的後人役使。

此後,明朝和蘇祿國交往密切,永樂十八年(1420),蘇祿國西王派遣使者出訪明朝入貢。永樂十九年(1421),東王母親派遣王叔叭都加蘇里來朝貢,「貢大珠一,其重七兩有奇」。永樂二十一年(1423),東王妃回國省親,明王朝賞賜其豐厚的禮品,並派人護送回國。由於對東王陵的眷戀,次年她再次返回德州,從此再未離開,與兩位王子長期留居德州,直到去世。現蘇祿王墓東南方,有3個比王墓略小的土堆,便是王妃和兩個王子的墳墓。

(圖)蘇祿國東王墓

東王后裔繁衍北營村

守陵的蘇祿國東王后裔居住的地方,名字叫北營村。此後的近600年間,中國大地上經歷了多次朝代更迭,但並沒有影響歷朝政府對於蘇祿東王后裔的照顧,更沒有阻斷菲律賓和中國之間的交流往來。

明萬曆至天啟年間,朝廷在東王墓西南立清真寺一座,於安、溫二姓各選掌教一人,負責宗教事務,每逢回教大典,掌教長率領安溫全體誦經祭墓,成為定例。清王朝建立後,對東王墓的祭祀、修整及其後裔,也給予了足夠重視。

清雍正四年(1726),蘇祿國王毋漢未母拉律林委派旅居蘇祿的中國商人龔廷彩為蘇祿訪華使團正使,附馬阿石丹為副使,攜帶「國書」和禮品,到中國進行訪問,恢復了朝貢關係。雍正八年(1730),蘇祿國王蘇老丹訪問中國,途經德州,瞻拜祖塋。居住在北營村的東王八代孫安汝奇、溫崇凱提出「本國遠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國籍的請求,蘇老丹向清朝廷提出申請。清政府禮部同意守墓人等子孫,以溫、安二姓入籍德州。同時規定:「溫、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東省先聖先賢子孫之例……嫡裔承襲。」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發給永久執照。從此蘇祿國東王的兩支後裔,溫、安兩姓就以華籍蘇祿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戶,與當地回、漢民族和睦相處,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后裔從外國王族身份轉為普通人,自食其力,並且不斷有賢士人才湧現。東王次子溫哈喇的後裔溫憲乾隆年間讀書中舉,當過知縣、知府,最後升任安徽廬(州)鳳(陽)道台,成為正四品大員。

蘇祿東王后裔,至今已在中國傳承600年,入籍中國200多年,傳至20多代。因歷史上發生過幾次較大的天災,已有不少東王后裔離開德州,蘇祿東王后裔今已分布多地。2005年6月,東王第17代孫安金田帶領18代孫安硯春和溫海軍,回菲律賓蘇祿島尋根,受到當地親人們的熱烈歡迎,時任菲律賓總.統的阿羅約接見了他們,並與其合影留念。生活在菲律賓的東王后裔也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德州北營村祭祖,1980年菲律賓駐華大使雷耶斯博士專程來德州瞻仰東王墓,並會見東王后裔。1986年中菲兩國又合拍了大型歷史傳奇故事片《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再現了那段傳奇的歷史風雲。

蘇祿國東王陵墓經歷代政府不斷撥款整修,陵園內松柏成林,鬱鬱蔥蔥,神像排列有序,碑碣林立,環境清幽肅穆。頗為肅穆壯觀。明清以來,有很多南來北往的遊客到此憑弔,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顧炎武曾作《過蘇祿東王墓》詩:「豐碑遙見炳奎題,尚憶先朝寵日殫。世有國人供洒掃,每勤詞客駐輪蹄。九河水壯龍狐出,十二城荒向鶴棲。下馬一為郯子問,中原雲鳥正凄迷。」清人程先貞有「萬里遊魂滯此方,豐碑猶自煥奎章」的詩句,表達了中國人民對菲律賓友好使者的悼念之情。清朝詩人馮廷槐也曾寫道「生為朝貴客,死作郡先賢」,高度評價了這位友好使者,對兩國友誼所做出的貢獻。

建國後,山東.省人.民政.府把蘇祿國東王墓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和省、市有關部門撥款,對已流散破損的翁仲、華表、石獸做了整形復原,14件石雕重新按序排列在墓道兩側。重建了東王祠廟,內有陵恩殿、東西配殿和陵恩門,並增添了迴廊,新建一座牌樓,正面是著名書法家啟功書寫的「芳名遠播」,背面為著名書法家謝稚柳書寫的「聰慧永傳」。修整後的蘇祿東王墓,已成為一座古樸肅穆、松柏環繞、花草葳蕤、整潔美麗的陵園。飽經滄桑的蘇祿國東王墓,見證了中菲友好六百年的風雨歷程。

*作者:鄭學富,魚羊秘史簽約作者,文史學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秘史 的精彩文章:

大總統徐世昌,用一條「虎」尾巴,就幫南開中學捐到了一筆巨款
樹未倒而猢猻散,一覺醒來,項羽身邊僅剩八百壯士,悲哀
梁山好漢中唯一有後代的人是誰?
他考了十八年科舉終與兒子同時中舉,曾國藩還送來一個匾額
《西遊記》中孫悟空最不堪回首的一件「糗事」

TAG:魚羊秘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世界未解之謎:這艘1300噸的幽靈船為何能夠沉浮海面40年?
世界未解之謎:漂浮海面1000多年的船,究竟是什麼讓它神秘?
貝奇摩號失蹤之謎,為何這艘1300噸沉浮海面40年
浮海升仙:宋元「驚喜盞」
0中國最神奇的4大村莊,有的藏於洞穴中,有的漂浮海上,你見過幾個?
洪秀全的浮海人生,你知道多少?
寧德這座海中的寺廟,從明代一直孤浮海上,似海市蜃樓
人造「世外桃源」真的要誕生了,全世界第一個「漂浮海上的國家」拒絕政治
痛心!300多隻海龜被廢棄漁網纏住 大片屍體漂浮海上
人造世外桃源,全世界第一個漂浮海上的城市
最不可思議的島嶼,全部由蘆葦製成,漂浮海上已經千年
iPhone掉海里!白色生物浮海面…結局超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