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將軍北伐15年,被罵了一輩子「老兵」,國內名士盼著他輸

一個將軍北伐15年,被罵了一輩子「老兵」,國內名士盼著他輸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蠶繭紙,鼠須筆,一次微醺時的隨意書寫,究竟能改變多少時間的底色?公元353年,中國有並峙的五個政權、五個年號,一篇《蘭亭集序》卻將該年幾乎所有的榮光都聚攏在了屬於東晉的「永和」之上。因為這次不可複製的雅集,「永和」二字被賦予了舒緩、明麗的色彩,如同江南三月的春陽與山風,抑或是一泓漂浮著酒觴的淺淺溪水。

然而,正如世間沒有真正的桃花源,亂世中的「天朗氣清」也不過只是幻象。飄逸的行草並不能抹去這一年的累累傷痕,墨香與酒氣同樣掩蓋不了刺鼻的血腥。

在東晉,一場大禍並未能隨著會稽山陰的修禊而隨流遠去,而是在王羲之們的朦朧醉眼中持續發酵。


永和九年(353年)的輝煌屬於王羲之,罪責則歸於殷浩。

在這一年,作為朝中第一軍事長官,殷浩率軍七萬,自壽春(今屬安徽淮南)北伐,兵鋒直指故都洛陽。不料,由於羌人將領姚襄中途倒戈,殷浩吃了一個結結實實的大敗仗,損失將士一萬多人,器械軍糧盡為姚襄所奪,重傷了朝廷元氣。

半壁江山,度日艱難。殷浩的兵馬軍資乃小朝廷多年省吃儉用苦積而得,如今一下子損失殆盡,朝野之懊惱可想而知。殷浩很快就被削奪全部官職、廢為庶人,並被流放。

終東晉一朝,收復北方失地的聲音從來沒有停歇,殷浩只是眾多不忘洛陽的將領之一。但那些人的結局與殷浩都不過是五十步與一百步之差別。東晉真正意義上的北伐大幕,要到桓溫手裡才算拉開。

而在殷浩敗歸之後,第一時間向其發起猛烈彈劾,並最終逼迫朝廷將他一貶到底的人,正是桓溫。

一個將軍北伐15年,被罵了一輩子「老兵」,國內名士盼著他輸

桓溫是最不願意看到殷浩北伐成功的人,因為殷浩是朝廷刻意樹起的一面大旗,其最重要的作用並不是北復中原,而是抗衡桓溫。

自永和三年孤軍滅蜀之後,桓溫的威望與權勢迅速增加;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朝中穆帝年幼、太后孤弱,朝廷逐漸有了尾大不掉的尷尬。輔政的會稽王憂心忡忡地起用當時聲譽最隆的名士殷浩,授予其軍政大權,以壓制越來越不受節制的桓溫。

對朝廷的小算盤,桓溫心知肚明,並且不以為然,因為他壓根就看不起殷浩。對殷浩的北伐,桓溫也從一開始就抱著不屑一顧的心態,抑或說,殷浩的失敗早在桓溫預料當中。甚至當殷浩的大軍尚在集結之時,桓溫可能就在腹中草擬殷浩喪師之後的彈章了:「中軍將軍殷浩深受朝廷恩典,受命北伐,卻樹立朋黨,製造事端,致使朝廷大軍慘敗,所帶來的災禍將危及國家社稷……臣恭請陛下,即使不忍心誅殺殷浩,也應將他放逐到邊遠荒蕪之地……」

遞上彈章的同時,桓溫也向朝廷送達了要求北伐的奏表。殷浩雖然一敗塗地,但對桓溫的實力並未造成任何損耗。畢竟,在殷浩的北伐中,桓溫控制的荊、雍等八州未出一兵一卒、一糧一草。

桓溫與晉廷雖名為君臣,然而朝廷早已對其不能徵調如意,但求羈縻而已,雙方相安無事,便得過且過了。如今,朝廷倚為柱石的殷浩一倒,朝廷再無理由、更無能力阻攔桓溫了。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殷浩在流放地一遍又一遍地用手在虛空中刻畫「咄咄怪事」四字的同時,桓溫駐紮的江陵城城門大開,橐橐開出了一支同時打著「晉」與「桓」兩面大纛的軍隊。這支盔明甲亮的四萬精兵分為水陸兩道,外加一支出子午道(自長安穿越子午谷通往漢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重要隘道)的偏師,從不同角度將兵鋒指向了關中。

控馬騎行在隊伍最前頭,43歲的桓溫迎著帶有北方黃土腥氣的料峭春風,有種不可抑制的激動。他莫名其妙地想起了二十多年前,自己迎娶明帝的女兒、南康公主時的那個黎明。他猛然一揮馬鞭,下令三軍加速北進。


一個將軍北伐15年,被罵了一輩子「老兵」,國內名士盼著他輸

出師途中,他心懷怨恨。在北方大亂、分崩離析之時,殷浩北伐的失敗不僅在於人員物資的巨大損失,更是延誤了東晉從未有過的、極其寶貴的北伐戰機。早在北方初亂,桓溫便向朝廷提出了北伐,可朝廷擔心他功成之後愈發無法駕馭,硬是不準,還拉了個志大才疏的殷浩來壓制他。正如名醫診病,疾在腠理之時,幾劑輕葯便可隨手痊癒,如今病邪入里,調治起來勢必麻煩得多。不過桓溫並未過多擔憂,他相信,憑著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夠彌補殷浩犯下的錯誤。

果然,桓溫出手,旌旗變色。二月出兵,四月上旬,他便推進到了白鹿原,駐軍灞上,長安已經近在咫尺。城內的前秦皇帝苻健孤注一擲,自帶6000名老弱退守小城,將僅存的三萬精兵全都交予大將抵擋晉軍。

晉軍的勝利在關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動。附近的郡縣紛紛前來投降,百姓牽牛擔酒,夾道歡迎,老人們驚喜萬狀,無不流淚嗚咽:「想不到這輩子還能再看到官軍!」—自公元316年匈奴人攻下長安,關中陷落已達38年!

桓溫也激動不已。他強忍住自己的熱淚,溫言安撫這些飽受摧殘的遺民,令其安居樂業。然而,遺民們的歡欣鼓舞很快變成了失望。他們遺憾地發現,這位一路高歌猛進的桓大將軍能為他們做到的僅限於此。

這曲北伐悲歌在達到一個華麗的高潮之後,竟然毫無徵兆地戛然而止,就像好不容易爬到山巔,卻當頭被瀑布衝下深淵。過於巨大的落差,令所有人都有點兒暈頭轉向。

桓溫居然放棄了最後一戰,停止了對一水之隔的長安的攻擊。

已近乎絕望的秦主苻健死裡逃生,慶幸之餘,也對桓溫的真實用意滿腹狐疑。

此時,被後人視為堪與諸葛亮齊名的智者王猛來到了桓溫的軍營,而他當時只是華山腳下的一名隱士。得知晉軍止步灞上之後,他身披破爛麻衣,徑直投桓溫大營求見,一面捫虱,一面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桓溫大為驚異,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率精銳十萬入關,為百姓滅除殘賊,而秦中豪傑不起而響應,這是為什麼呢?」

王猛回答:「您不遠數千里深入敵境,長安近在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們猜不透您的用意,所以不敢響應。」桓溫默然不應,良久才長嘆一聲:「江東無人能與你相比啊!」

關於這場對話,史家大多理解為桓溫的北伐只是借戰功立威,進一步鎮服朝廷,並非真想恢復晉土,如此隱秘的心機被王猛窺破,因而默然不應。結合桓溫晚年的謀篡之舉,這或許正確,但也不無商榷的餘地:一舉滅秦,軍功豈非更盛?

更合理的解釋或許還是桓溫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外人只看到他節節取勝,卻不知道他實際已將晉軍之力發揮到了極限,一脈灞水已然成了不可逾越的鴻溝。最大的問題出在補給上:桓溫選擇二月出兵,正是指望能以關中平原四月的新麥來補充軍糧,不料秦人堅壁清野,搶先一步把麥割了,三軍頓有饑饉之憂;桓溫只能駐兵觀望,看看能不能挾累勝之兵威嚇破苻健君臣的膽,令其自行獻出長安城。

可惜,苻健沒獻出長安。師老灞上,桓溫很快失去了優勢。六月,兩軍再戰白鹿原,晉軍死傷萬餘。九月,桓溫再也堅持不住,徙關中百姓三千餘戶南歸襄陽,秦軍尾隨追擊,晉軍再損萬餘。

轟轟烈烈開頭,凄凄惶惶收場,桓溫的首次北伐就這樣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一個將軍北伐15年,被罵了一輩子「老兵」,國內名士盼著他輸

撤軍之時,桓溫邀請王猛一同南下,但被王猛謝絕了。三年後,王猛投到了苻堅麾下,輔佐苻堅開疆拓土、掃蕩群雄,使前秦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族政權。

離別之時,桓溫噓唏不已。他已看出王猛超絕的才能,也能預想此人若為敵人所用,將會對自己的國家造成多麼可怕的災難,但他沒有勉強。

英雄惺惺相惜。桓溫也明了,作為一介寒士,王猛的舞台只能在北方,若他真的隨著自己南歸,最有可能的結果只是像一條離水的魚那樣窒息而死。

回到南方,連桓溫自己都常常會有胸口透不過氣來的感覺—在某種意義上,他甚至認為,自己此敗其實並非敗在關中,而是敗在了江東。這種心態在他第二次北伐時終於公之於眾。

經過兩年多的休整,永和十二年六月,桓溫再次兵發江陵。此戰的目標是征伐當年背叛殷浩、如今已經佔據許昌的姚襄。

這次桓溫走的是水路。舟師進入黃河之後,桓溫率領僚屬登上旗艦,遙望中原,慨然感嘆道:「導致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衍那些人不得不承擔這一罪責啊!」

王衍出自琅琊王氏,是王導、王敦的族兄,西晉後期位至三公,同時也是大名士、清談領袖,雖然西晉覆滅後被後趙將領俘虜處死,但直到南渡之後在玄學界還有極高的聲譽。聽聞桓溫此言,一位也是著名才子的僚屬有些不以為然,隨口應了一句:「國運本有興衰,未必都是他們的過錯吧?」

沒想到桓溫凜然變色,面露怒容,環顧四座,沉聲道:「諸位大概都聽說過劉表吧。他有一頭千斤重的牛,吃的草料比普通牛多十倍,可負重致遠卻連瘦弱的母牛都不如。曹操進入荊州後,把它殺了犒勞士兵,人人為之拍手稱快!」說這話時,桓溫緊緊盯著那僚屬,殺氣騰騰。那僚屬被嚇得面無人色,所有人也都被嚇得不敢說話。

誰都沒有想到,只是一句平常的話,平素並不輕易發怒的桓溫,竟會反應如此激烈。

但桓溫也並未為難那僚屬。此次驟然發作,桓溫其實並不針對任何具體的人,不過是聊以發泄幾許胸中鬱結已久的悶氣罷了。


當初接見王猛時,桓溫撒了一個謊,或者說,吹了一個牛:「率銳師十萬入關。」其實他的北伐軍滿打滿算只有四萬。

一個將軍北伐15年,被罵了一輩子「老兵」,國內名士盼著他輸

兵者,詭道也。與王猛初次見面,桓溫自然不可能交出老底。不過,這個數字也暴露了因繼力不足而頓兵灞上的桓溫所需要的真正兵力—兩年前,桓溫和殷浩若能合軍,豈不正是十萬有餘?

他區區四萬精兵便能打到長安城下,再加上被殷浩敗掉的七萬,莫說攻滅命懸一線的前秦,便是一舉北定中原也有極大的勝算。

然而桓溫更清楚,這個「十萬」再誘人也只是畫餅。正如冰炭不同爐,長江上下游、也就是自己與朝廷的軍隊,永遠不可能歸於同一個統帥:朝廷寧願殷浩把家底敗光,也不會將兵馬交由桓溫北伐。

桓溫出自譙郡桓氏,一個長期被其他大族輕視的家族。除了桓氏渡江之初族單勢孤之外,桓家的軍旅背景也是重要原因:在一個以玄學清談為風尚的時代,你整日舞刀弄槍,便只不過是個不解風情的粗俗老兵,所以桓溫被罵了一輩子「老兵」。

史籍有不少大族名士奚落桓溫的記載。謝安長兄只是桓溫帳下的司馬,卻屢屢逼迫桓溫飲酒。桓溫不甚好酒,躲了起來,謝安長兄就拉了一名小卒共飲,聲稱:那個老兵沒來,還有這個老兵。大雪之後,桓溫率部打獵,以演練軍事。一位名士見他一身戎裝,調侃道:「老賊如此打扮,幹什麼去?」

桓溫答道:「我若不如此,你們這些人哪能坐著清談?」這位名士還曾與桓溫一起聽講《禮記》,桓溫讚歎說:「令我時有領悟之處,便覺得玄門近在咫尺。」名士卻說:「這些只是老生常談,太普通了!」意思是桓溫談玄,連門在哪裡都摸不著。

這些不屑顯露了一個事實:對於掌握時代話語權的世族名士而言,老是嚷嚷著打打殺殺的桓溫絕對是個煞風景的異類。

桓氏在控制的荊州、襄陽勤於政事,殷浩們則在建康優遊,每日襟懷高遠、超脫塵俗,把勤於政事的桓氏看成不解風情的庸人和麻煩—這不僅是基於對其野心最終失控的擔憂,更是害怕其萬一失手,引狼南下,連累他們自己也陷入危機。在此意義上,不僅桓溫,任何有可能破壞這種美好生活的人,都必將遭到強烈抗議—即便是他們自己選出的殷浩。

殷浩北伐之初,便有許多名士公開反對。代表人物正是蘭亭雅集的召集人王羲之。

永和八年,殷浩首次出兵之前,王羲之便給他寫信,試圖勸阻;次年,殷浩復謀再舉,王羲之再次致書殷浩及輔政的會稽王,希望他們能汲取教訓,懸崖勒馬。而就在這一時期,晚年的王羲之熱衷於在浙東求田問舍,《全晉文》中還收錄有他向朋友索還田產的雜帖—能指望一支埋頭填描地契的筆寫出一篇激蕩於千里之外的北伐檄文嗎?

《蘭亭集序》,瀟洒、從容、和樂、怡適,哪裡還能找到初過江時先輩新亭對泣的凄惶酸楚、丞相王導發誓要「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的慷慨激昂?

從王導到王羲之及其後人,不過兩三輩人,南渡的世族便已習慣了江南的綠色與潮濕,甚至連口味都開始改變。後來,琅琊王氏的一個後人投奔北魏,竟然吃不慣羊肉與酪漿(牛羊等動物的乳汁),飢啜鯽魚羹,渴飲茗茶汁;回想當年王導以酪漿待客而受吳郡世家譏諷,簡直恍如隔世。

我只要腳底一塊土,以載我這無東無西、無南無北的一場大夢。「此間樂,不思蜀。」擾人清夢者,統統都該被打入黑名單!


第二次北伐,桓溫取得了實質性的勝利。在伊水邊,晉軍一舉大敗姚襄;姚襄敗走,桓溫進佔洛陽,謁諸帝陵寢,將被毀壞者悉數修復,並留兵戍守。

班師南歸後,一連幾年,桓溫挾復洛之功繼續蓄積力量,試圖穩固北伐成果。公元362年,他突然向朝廷遞交了這樣一封奏章:遷都洛陽,並將永嘉之亂後流亡到江南者一律北徙,以充實河南。

這封奏章引發了朝野尤其是世家大族強烈的恐慌。若桓溫的提議得以實行,等於將他們苦心經營多年的安樂窩連根拔起,一記悶棍打回南渡前。但懾於桓溫之威,且復土還國義正詞嚴,一時間也沒有多少人敢明言反對。朝廷無奈,想挑個中間人與桓溫商量,希望他能收回主張。不過揚州刺史、出身於望族太原王氏的名士王述卻氣定神閑,說桓溫不過是虛聲恫嚇而已,只管答應就是,反正諒他也無從做起。於是朝廷忐忑著下了一封詔書:有關遷都及北徙問題都交由你桓溫籌劃辦理。

見到詔書,桓溫只能苦笑。確實如王述所料,遷都北徙之議也如當年的千斤大牛之論一樣,都是他對江東世族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且日益朽腐墮落所表達的一種不滿罷了—當然,隨著他本人權勢的增長,這種不滿的威逼與恐嚇的性質也越來越明顯。但如今朝廷反將一軍,桓溫卻也難以破解:他比誰都清楚,遷都復國的真正時機尚未到來,起碼,他還需要再進行一次徹底的北伐。洛陽之外,依舊虎狼成群。

不過,在此之前,他還要做一件事。

公元363年,桓溫加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集內外軍政大權於一身。次年,他進行了一次嚴厲的「土斷」。

所謂土斷即將移民按實際居住地編定戶籍。東晉過江以來,對北來流民採取優待政策,不入正常編戶,也不負擔賦役。從中得利最多的便是召容流民的世家大族—這也是他們傲慢世務的經濟基礎。桓溫土斷一改之前對世族貴戚的優容,雷厲風行,僅王羲之居住的會稽一郡即從大族手中奪回「亡戶歸口三萬餘口」,使「財阜國豐」,壯大了國家實力。

既然不吃敬酒,那只能請你們吃罰酒了。


一個將軍北伐15年,被罵了一輩子「老兵」,國內名士盼著他輸

公元369年,桓溫進行了第三次北伐,目標是鮮卑慕容的前燕政權。桓溫整頓內政的那幾年,前燕咄咄逼人,攻佔了整個河南,與前秦、東晉鼎足而立。

這是桓溫平生聲勢最為浩大的一次軍事行動,荊、襄、江、徐、兗、豫諸州悉數統一指揮。四月,桓溫自率步騎五萬,浩浩蕩蕩地出師,朝中文武百官都來送行,建康為之一空。六月,桓溫軍至金鄉(今屬山東濟寧),鑿巨野澤(其北部即後來的梁山泊)三百里,引汶水會清水入黃河,舳艫連綿數百里。

晉軍銳不可當,連連大敗燕軍,七月就進至枋頭(魏晉南北朝時的軍事要地,在今河南鶴壁),距離燕都鄴城(今河北邯鄲、河南安陽一帶)已不過百餘里。前燕君臣惶恐不安,做好了逃回遼東老巢的準備。

然而,就是在枋頭,桓溫遭受了人生中最慘重的一次失敗。九月,桓溫焚毀船隻,拋棄輜重,循陸路退軍,燕軍尾隨追擊,大破晉軍,斬首三萬餘人;之後晉軍又被前秦阻擊,再損兵萬餘;最終,桓溫只收拾得萬把殘卒,黯然南歸。

枋頭之敗,史書明言桓溫當戰不戰,拖延日久,由夏入秋,補給線因航道水淺而斷絕,晉軍終究功虧一簣。此說固然言之成理,然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乃是兵家常識,以桓溫的韜略,似乎不至於如此疏謬。而相關的一個歷史細節更引人深思。

史家孫盛著有記述兩晉史事之《晉陽秋》,其中詳載桓溫枋頭敗績。桓溫讀後懊惱,對孫盛之子說:「枋頭確實失利了,但也不至於像你父親說的那樣啊。此史如若行世,你就擔心你的家人去吧。」聽到滅門的威脅,孫盛諸子大懼,哭泣著跪了一地,哀求老父看在兒孫百口的面子上對史書加以刪改。不料孫盛大怒,堅決不動一字,還親自謄抄了兩本定稿寄到前燕存檔。

孫盛此舉博得後世盛讚。不過,在史家的操守之外,孫盛的身份也令人懷疑。他出自太原孫氏,也是大世族的名士,清談辯論超逸絕倫,連殷浩也頗感吃力。此外,他還因貪賄贓私,被桓溫嚴肅處理過。因此,對於桓溫之敗,他是否有種病態的快感,甚至為此不惜殺身滅族?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早在桓溫兵逼鄴城、燕國危如累卵之時,一位前燕大臣就勸大家放寬心,因為桓溫雖然氣勢洶洶,但一定成不了事:桓溫是東晉權臣,「晉之朝臣未必皆與之同心。故溫之得志,眾所不願也」,必定會背地裡阻撓,壞他的事。

孫盛無疑是不願「溫之得志」的諸「眾」之一,他既是歷史的記錄者,又是歷史的參與者。集運動員與裁判員的身份於一身,他必然會如實描述桓溫的「不得志」,而朝臣們的「乖阻以敗其事」卻未必會一一揭破。

真相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多少見不得天日的秘密就在孫盛們的快意書寫中,與連接著前線與後方的河道一同枯涸,最終淤成了一地腥臭的泥淖。春水再生之時,天高雲淡,了無痕迹。

一個將軍北伐15年,被罵了一輩子「老兵」,國內名士盼著他輸

東晉北伐之敗,幾乎可謂宿命。

無論國土、戶口、資源,甚至兵卒、武備,原本南不如北,北伐已是逆勢仰攻,事倍功半。可東晉上下面臨強敵,非但不能和衷共濟,竟還自行分裂—一脈江水攔腰折斷,江山本已只剩了半壁,卻生生再被掰為建康、荊襄兩爿,以致千年後,王夫之感嘆,臣與君、相與將、東與西各自相離,這樣還想孤軍深入,與北方群雄爭勝,「萬不可得之數矣」!

對於此弊,桓溫當是深惡痛絕。他曾與幕僚吃飯,有人夾食蒸薤,薤頭粘住筷子分不開,同桌諸人不僅不幫忙,反而鬨笑。桓溫怒斥:「同盤尚不相助,況復危難乎?」立即將他們統統免官。然而桓溫有沒有意識到,當年殷浩大敗時,他自己不正是笑得最大聲的人嗎?

東晉一百多年的盛衰,全都隱藏在了小小的一盤蒸薤當中。

事不過三。經營北伐15年後,桓溫已然遲暮。人生來日無多,胸中一股消磨不盡的英雄氣,總歸得尋個托放之處。他虎目流轉,逐漸由北轉向南,由外轉向內:「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大丈夫在世,總得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怎能寂寂無聞,被人恥笑!

長嘆一聲,桓溫回過頭來,順著江流的方向,森冷地凝望著祥雲籠罩的建康。他要取代東晉,謀篡君位,自己主事。

桓溫去世36年之後,又一支打著「晉」字旗號的軍隊從建康出發,溯淮入泗,浩浩蕩蕩向北挺進。

這支北伐軍的統帥便是後來東晉的終結者—劉裕。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taohistory)

和T君一起讀歷史

本文作者|鄭驍鋒

文章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 的精彩文章:

希特勒的一個童年陰影,催生了他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行動
蕭峰為什麼要自殺?他有一個永遠也打不敗的仇人
他為漢朝打下三分之二的領土,寧死不背叛,還是被株連三族
他助父子相繼篡位成功,子皇帝登基後痛哭流涕不肯原諒他
兒童節是怎麼來的?源於一個納粹魔頭瘋狂的報復行動

TAG:淘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小女孩被活埋時,她望著納粹士兵說了22個字,這名士兵僵住了!
美軍艦隊也有被圍的一天?150名士兵下海,只有幾十人上了船!
16年前我國潛艇被打撈,艙蓋一開所有人,70名士兵早已長眠
我國的導彈可以有多小,一名士兵背著6枚輕鬆跑
中國一潛艇被打撈,艙蓋一開所有人淚目,70名士兵早已經長眠
士兵處決五歲小女孩,然而幾十年後,那名士兵卻被人稱為英雄?
他曾是西晉第一名士, 卻把國家帶進了溝里, 五十六歲被活埋
16年前中國一潛艇被打撈,艙蓋掀開所有人淚目,70名士兵犧牲
一名士兵被打中12槍,竟安然無恙,原來是穿了中國製造的這個
2個兒子被殺,60歲老父親走上復仇之路,一人狙殺130名士兵
美國的軍艦被撞了,至少有7名士兵死亡
日軍殺我軍2名士兵給一千兩白銀,他殺3個日軍隨手扔下1500兩
那一次軍演中,749名士兵不幸犧牲,軍方封鎖消息60年!
1650名士兵失蹤,數十架戰機消失,日本給各國提了一個醒
兩個兒子被處決,老父親拿起步槍復仇,獨自狙殺130名士兵
2000名士兵逼近,繼伊朗之後,美國又將矛頭指向另一個石油大國
美國航母有6千名士兵,為何還有600名女兵?艦長:她們很重要
此人帶6名士兵,只說了4個字,嚇壞敵軍數萬人馬,馬上退兵
8萬名士兵在前線逃兵,說「不知為什麼戰鬥」,一個師三天內逃跑了
全球最「搞笑」軍隊,派80名士兵出去作戰,回來卻多了1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