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蒲城跑馬戲 隱藏在唐陵下的千年文化 堪比華陰老腔神秘

蒲城跑馬戲 隱藏在唐陵下的千年文化 堪比華陰老腔神秘

日前,西安的丁軍良、藍鳥在飛等多名攝影師走進陝西蒲城縣走馬戲的傳承人王文琪老人和走馬戲曲藝演唱團的藝人們 這些藝人們冒著高溫出鏡,為攝影人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有著濃郁關中地方色彩的「走馬戲」。 蒲城走馬戲,又稱走(竹)馬,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的一種地方戲曲。

蒲城走馬戲產生與唐代,傳承至今已有1000餘年歷史。據唐代柳宗元的《館驛使壁》中描述,蒲城縣興鎮曾是唐代河東和北方大漠商隊進入長安的關隘,稱蒲津。

蒲城走馬戲最早源於西漢的傳統娛樂習俗——跑走馬,是現代眉戶的祖先。走馬戲常在馬幫行進、船工航運中,為緩解途中寂寞,用石塊敲擊車船轅幫、筷子擊打碗碟、馬鈴,狂詠高唱走馬曲調。

具有簡單粗獷,詼諧純樸的特點,三、五、十人即可搭班演唱。主要樂器有板胡、二胡、古長號、板、勺木、瓦子、木魚,細瓷碗碟、馬玲、手鑼、鉤子、銅鑼戰鼓等,在大唐時期 逐步與絲綢之路上商隊中的三弦、胡琴等西域樂器相融合, 形成了特有的地域鄉土曲藝, 它流傳於蒲城縣南龍池、龍陽、黨睦等鄉,演唱聲腔特點以東秦人口語為主韻,一旦開鑼唱起,如滔滔江河奔流,回味無窮。

形象為頭頂粗布手帕巾,帶上硬腿圓橢眼鏡,團目張口,暢哼無禁。其餘人搖頭頓足,神氣活現,妙不可言。   走馬戲兼蓄並融的發展過程,保留住了古代曲子的旋律、音節,更為珍貴的是,它留住了各個歷史時代的演進軌跡,是研究陝西地方戲曲的最初母體形態,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蒲城縣興鎮曾是唐代河東和北方大漠商隊進入長安的關隘,稱蒲津。現存唐代驛道必經的漫泉河石拱橋,依稀還有驛道的舊痕。蒲津當地人稱為「旱碼頭」。

陸路運輸的發達,催生出蒲城車夫、挑夫行業的興盛與發展。在馬車上,在歇息中,車夫、挑夫們自娛自樂哼起鄉曲,唱起民謠,配以信手拈來的鍋碗瓢盆,車輪墊木,打擊合拍,逐步與絲綢之路上商隊中的三弦,胡琴等西域樂器,形成了一種地域鄉土曲藝--走馬戲。

在走馬戲中,「走」指挑夫,「馬」指馬夫、車夫,「戲」則是戲耍之意,是一個方言動詞,它與戲曲的戲有別。 它的藝術特點主要是唱腔通俗、悅耳、委婉動聽、朗朗上口。 演唱不擇場地,舞台、廟堂、田間、村頭院落均可。 戲劇內容多數以宣傳善事為主,特點以粗、丑、有趣的酸戲來吸引觀眾。 出 鏡:王文琪 等走馬戲曲藝演唱團的藝人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鏡草堂 的精彩文章:

小長假,你改變了傳統的中國式旅遊了嗎?自駕行,還是自由行
終南山,終南隱士修行的江湖
學校組織春遊,旅遊大巴公司舉報違規,大巴車被擋校門內
俯視!為何之濱,千年古都別樣的魅力

TAG:半鏡草堂 |

您可能感興趣

雕塑文化吼出華陰老腔
絲路遺韻與古今迴響——吳蠻與絲路音樂大師及華陰老腔皮影導賞
華陰老腔譚維維仙女下凡一身白裙太絕美!精美花瓣妝竟是塑料紙?
?江湖大哥變「精緻」了,但《掃毒2》還是老腔老調
鏡觀天下:華陰老腔吼起來,還真帶勁!
華陰老腔譚維維出現首都機場,穿著實在是酷到不像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