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醫老前輩的選穴思路

中醫老前輩的選穴思路

穴位咋找?

穴位是一種比較通俗的叫法,在《黃帝內經》里叫做「氣穴」、「氣府」,也叫「骨空」、「結會」。現在的教科書中一般把它稱為「腧穴」,其中「腧」是運輸的意思,它跟運輸的「輸」是相通的,這是一個通假字,因為加上肉月旁,代表是人體上的。

「穴」本身有空間的概念。「氣穴」、「氣府」是指氣所居住的一個空間。以前有「穴居」這個詞也能幫助我們理解穴的含義,在《易經》里就有「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的記載。所以「穴」古時是指居住的房屋。另外墓穴、洞穴也有空間的概念。

穴位應該如何尋找呢?

《黃帝內經》里說得很清楚,在《素問?離合真邪論》里對穴位的尋找方法是這樣說的:「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大概意思就是說,在針刺、點穴或者灸療之前,要用手去尋找穴位,只有這樣才能找得準確。

為什麼要這樣找呢?

尋找穴位,好比合谷穴、曲池穴,尋找的是這個部位,並不是在身體上找一個坐標,找一個點。正所謂「陷者中」,或者叫「陷者之中」。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找曲池穴,將手臂彎曲,找到肘橫紋的盡頭,用手一按,能感到有一個凹陷,在這個凹陷中間就是穴位。

穴位是有範圍的

大家用手去找,找到以後手下會有感覺。一般正常的腧穴按著感覺是有彈性而且柔和的,而病變的時候,那個地方會變得很僵緊,甚至內部有筋結。這些有經驗的大夫就會感覺到,所以經常可以聽到「穴位滿了」這種話。

什麼叫「滿了」?

穴位本來是凹陷,是有空間的,是能夠融入的,而緊張以後,經筋就出現異常,穴位就滿了,這說明有邪氣侵襲。病人自己也會有感覺,《靈樞?五邪》里這樣描述:「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就是說用手用力按某個位置,病人會感覺到很舒服,那麼就可以在這裡扎針或者按摩了。

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白腧穴是有範圍的,我們要先找到一個凹陷,然後在這個凹陷裡面去找,此時我們手下會有感覺,病人也會有相應的感覺,有的會覺得舒服,也有的會產生疼痛的感覺,或者兩種情況皆有。

當我們把穴位的大概位置找到以後,然後在這個範圍之內去找具體的腧穴,這就需要用手去摸,問病人的感覺或者靠自己感覺,最終找到準確的穴。只有這樣,當我們點穴、針刺或者做灸療時效果才能好。

阿是之法

關於經筋病的治療,在《靈樞?經筋》篇裡面有一個治療原則,很簡單的一句話:「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這句話先解釋一下,這樣大家才能更好地理解。

「燔針」就是指燒熱了的針,實際上就是火針。「劫刺」,劫是搶劫的意思,就是說醫生操作時要很快地扎進去,又要很快地出來。舉個通俗的例子,就跟劫匪搶劫銀行一樣速戰速決。

「以知為數」解釋起來較為複雜一些,簡單點說,就是針刺治療的強度要以出現針感作為標準。

「以痛為輸」,輸與腧是通假字,實際上是腧穴的含義,就是說針扎的部位是以病人所述疼痛的地方作為腧穴,也就是在痛處取穴。

這句話其實是告訴我們:

古人認為,儘管十二經筋有各種不同的病變表現,治療原則卻是基本一樣的。它不像常規的那種治療方法去找經絡、找經穴那麼麻煩,而是相對簡單方便得多,只要找到病人痛的地方扎火針,扎到有針感就可以了。所以我們老百姓日常的保健按摩完全可以用以指代針,效果可能會差一點,但是很安全,很方便自我操作。

這種治療經筋病的取穴方法,我們一般叫做「阿是之法」。

「阿是」為唐代的吳語,今天江蘇人仍在使用,就是「是嗎?」的意思。當你按病人某個部位他覺得很舒服或者疼痛,然後你會問他「是嗎?是嗎?」病人回答說「對,就在這裡」,這是「阿是」的真正含義。有人把「阿是」解釋為將病人按得「啊啊」直叫,然後答「是!」,這是一種以訛傳訛的說法。

阿是之法「不問孔穴」,所取的穴位叫做「阿是穴」,這些穴位有可能會和十四經穴重疊。比如說膽囊炎、膽囊結石患者,他的陽陵泉穴位會痛,在陽陵泉下面的一個阿是穴也叫膽囊穴也會痛。闌尾炎患者,你在他的足三里穴,還有足三里穴的下邊找阿是穴,又叫闌尾穴,也都會有敏感的敏感點。

據我臨床的觀察發現,病人有時候痛的地方按著卻未必痛,但是多數情況下病人說痛的地方按上去是會痛的,但常常按上去也是會很舒服,所以阿是穴是一個很寬泛的範圍。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形容為「按之即得便快或痛」其中還說過取穴要「以肌肉紋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不光是阿是穴這麼取穴,幾乎所有的腧穴都應當這樣取,這便給我們按揉穴位治療疾病提供了很方便的操作方法。

說了這麼多,看似好像沒有什麼用,其實對大家是非常有幫助的。通過對腧穴正常的理解,我們就明白了:噢,原來穴位是一個範圍,一個空間。所以按揉的時候,我們的手指實際上就可以覆蓋整個的穴位,不需要去慢慢仔細考究具體在哪個點。

了解了「阿是之法」和「阿是穴」後,大家取穴就不是件很難的事情,並不需要太多很複雜的理論,當經筋出現病變的時候,找到身體相應的阿是穴按揉或是艾灸,也就是按上去很舒服,或者按上去有些疼痛的地方,如此操作就可以了。

選自《筋柔百病消》,胥榮東編著

活的穴位和病髒的尋找

如何選有病之穴

前人只說某穴主某病,而不說某穴有某病。其實,針灸的奧妙之處,就在於後者。為什麼臨床上根據針灸有關文獻或教科書去取用穴位,有時卻未必能收到應用的療效,說句實在話,這就是穴中無病。

所以臨床選穴,必須在有關的經脈循行部位找到有病之穴,其效方能捷如桴鼓。因為它體現了某一組織或器宮於發生病變時,必然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有關循行部位的特定俞穴上來。

海特氏過敏帶和我國現在日益增多的醫學診斷方而的經絡壓診點,都與此類似或具有同理。

二十年代山西王可賢氏對穴中有病說過一段話,已先得我心。他說:「古人以穴治病,吾今以穴尋病。有病可用針,無病即已矣,何碌碌為無益之事也。」 至於古人有「氣至病所」之說,這對客觀掌握針治療效,確是一大要訣。有病之穴,給予針治,得氣快,其針感多能迅速傳至病變部位;或者下針瞬息間,癥狀即見緩解。否則,若穴中無病,縱使局部得氣,也難至病所,更談不上坐收預期療效。

現舉一例以說明之。對上述問題,雖不足以概其全貌,亦可見一斑。

患者方某、女,21歲,呃逆頻作已二月。病起於腦部被擊傷,伴有頭昏、胸悶、腹脹、納呆、夜難入睡。當時住院,西醫診斷為癔病性呢逆,經中、西醫、針灸等治療以及採用語言暗示或威懾,均未見效,始來就診。審證求因,為肝鬱難舒,瘀邪阻膈,以致胃氣不得下行。乃以穴尋病,取足陽明和背部俞穴探查,發現膈俞和足三里,觸指即唷唷呼痛,尤其對膈俞稍為著力按壓則叫嚷閃避而呃逆隨之緩解。遂取此二穴用針,患者之呃逆不僅一次痊癒,而且伴隨的諸證,也迎刃而解,隨訪至今未見複發。

從上述病例還說明了一個問題,臨證尋找藏病之穴,要做到有的放矢,這必須首先分析病機,作出正確的診斷,然後按其有關經脈體表循行的部位,陽陷陰脈,順次點壓,則垂手可得。可以說:以此察病,病無遁情;以此治病,病可速愈。針家不可不知。

王全民:

尋找藏病之穴,很重要。但先尋找藏病之脈或身體部位(相應的解剖位置),然後再找活穴,更重要。觀《素問》論針灸,先論病理及病態,再論刺何脈或身體何部位(相應的解剖位置),甚少直言何穴,因穴是活穴。

茲引〈刺腰痛篇〉一段文字證之:

腰痛

上寒,刺足太陽﹑陽明。

上熱,刺足厥陰。

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

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郄中出血。

注意:不講穴道,只講脈或身體的部位(相應解剖位置)。郄中出血,未言即委中,說明委中,委陽,浮郄,合陽所相應的解剖位置皆可)。

此段文字,用於董氏針灸:

腰痛

上寒,於正筋至搏球處尋活穴針刺之,或駟馬穴組穴中尋活穴刺之。

上熱,於天黃至火全間尋活穴刺之。

不可以俯仰,於中九里至下泉穴間尋活穴刺之。

中熱而喘,於天皇至人皇之間,尋活穴刺之。

再於郄中相應解剖位置區尋青筋放血。

賀普仁:選穴思路

大凡臨床療效較好的醫家都是靈活地運用腧穴,合理配穴,而不是受某穴治某病的局限而墨守成方,呆板地配穴。

雖然前人對於腧穴的功能及臨床應用積累了很多寶貴豐富的經驗,但是如果我們不去研究腧穴的功能,不掌握腧穴的特性只是機械地照搬,死記某穴治某病,某病取某幾個穴,孤立地認識疾病,就會使我們在臨床上受到限制。

特別是遇到複雜的疑難病證往往會束手無策,即便是治療也是取穴不清,治療不明,病輕不知何因,病重不知何故。

賀老在臨證治療中,取穴方法非常靈活,一般以循經取穴為基礎,但決不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嚴格按照經絡學說來辨證,分析疾病是屬於哪一經或哪幾經。

一、循經取穴

在眾多的穴位中,如何進行選穴是比較關鍵而又有一定難度的,賀老一般以循經取穴為基礎。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按照經絡學說來辨證,分析疾病是屬於哪一經或哪幾經。清代的《瓊瑤神書》中說:「醫人針灸,不知何經受病,妄行取穴」是針灸療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針灸選穴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要按受病部位來分析病位在何經。

對此早在《標幽賦》中就有「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之說。明代張三錫在《經絡考》序中也指出:「臟腑陰陽,各有其經……明其部以定經,循其流以尋源,舍此而欲知病之所在,猶適燕而北行,豈不愈勞愈遠哉。」

這實際也是強調針灸治病必須按病變部位來分析,才能順藤摸瓜,選出正確的穴位,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這是循經取穴的基本原則。

二、隨症選穴

針對某一主要癥狀取穴稱之為隨症選穴。關於隨症選穴的理解,有兩方面的含義:

一是根據疾病的病因病機來選取穴位,既要考慮病所與經絡的聯繫,又要根據經絡、臟腑的理論酌情選用治療病因的穴位,此時的選穴就要注重辨證取穴與辨經取穴相結合。

二是根據疾病過程中出現的癥狀來選取穴位。實際上針灸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對症取穴大多見於特定穴中,其中五輸穴最為突出,從賀老的治療中可以看出,相當多的穴位屬於特定穴的範疇,因此深入細緻地研究特定穴的應用對提高針灸療效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性能選穴

補氣:太淵、氣海、百會、膻中;

補血:血海、膈俞、中脘、絕骨;

滋陰:三陰交、陰郄、太溪、照海;

壯陽:命門、關元、太溪、腎俞;

疏肝:丘墟、太沖、內關、期門、蠡溝;

健脾:太白、建里、章門、脾俞;

解表:合谷、外關、大椎、(五輸)經穴;

祛風:風字穴位;

溫里:滎穴、壯陽穴;

通行穴:支溝、手三里、天樞、曲池、三焦俞、條口、環跳、歸來;

利水:太溪、四瀆、三陰交、陰陵泉、水分、水溝、水道;

祛痰:絡穴,邪隨絡穴而出;

鎮靜安神:神字穴;

升舉穴:百會、沖字穴,加補氣穴;

活血祛瘀:郄穴,局部放血,補血穴;

醒腦開竅:人中、井穴、四神聰、會陰、百會、內關;

退熱:大椎、膏肓俞、陰郄、勞宮、尺澤、耳尖放血、曲池、清冷淵;

治汗穴:合谷、復溜、陰郄、尺澤、氣海、勞宮;

扶正祛邪:原絡配穴。

四、部位選穴

半身:聽宮;

上半身:合谷;

下半身:太沖、環跳;

頭頂:太沖、湧泉、合谷;

頭兩側:足臨泣、外關、中渚;

枕部:至陰、後溪、長強;

前額:解溪、豐隆、合谷;

面部:合谷、沖陽、氣沖、條口;

眉棱骨:肝俞;

目:肝俞、臂臑、養老、光明、目窗、風池、行間;

鼻:通天、列缺、上星、孔最、肺俞、膻中;

口唇:脾俞、太白、豐隆;

牙齒:太溪、曲池、合谷、偏歷;

舌頭:通里、照海、風府、啞門、滑肉門;

耳朵:太溪、外關、懸鐘;

頸項:列缺、支正、崑崙;

咽喉:通里、照海;

肩:條口;

肘:沖陽;

手:大椎、中脘;

脊柱:後溪、人中、大鐘;

背:合谷、養老;

胸部:內關、足臨泣、梁丘、太淵、孔最、大陵;

乳房:足臨泣、梁丘、內關、肩井、少澤;

胃口:內庭;

脅部:丘墟透照海;

脅下:內關;

胃脘:足三里、梁丘、豐隆;

腹部:支溝、手三里、三陰交、足臨泣;

少腹:蠡溝;

腰部:委中、太溪、合陽;

前陰:大敦、水泉;

後陰:承山、二白;

大腿:腰陽關、秩邊、環跳;

腿部:風府、腰夾脊;

腳底:關元、氣海、命門、腎俞;

腳趾:百會、中脘、章門;

腋窩:內關、蠡溝。

五、病因選穴

舉例如下:

外感:合谷、外關、大椎;

內傷:傷食——足三里、天樞;

外傷:局部放血、循經郄穴。

總之,選穴思路是多方面的,需要基礎知識全面,才能靈活運用。還可以考慮時間(子午流注)、體質、辨證、經驗、現代醫學認識等來選穴,依據上述思路,按君臣佐使組合成處方,才能更好地為臨床服務。

賀老認為,現在年輕中醫在臨床中存在的問題是穴位使用太多、不專,治療的重點不突出,所以臨床效果欠佳。另一方面重視文獻不夠,就如同木匠工具不齊全,是不可能做好手藝的。

他認為研究腧穴可以從五方面進行:位置變異;功能作用;穴位的配伍;針刺的深淺;手法的不同。要取得好的療效,就必須全面考慮這五方面問題。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仰望岐黃 的精彩文章:

吳鞠通的故事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6大招最新解析
任何疾病,本質上都是心病
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
揭秘歷史上著名的十則古代膏方

TAG:仰望岐黃 |

您可能感興趣

賀普仁臨床選穴思路
太沖穴:治療肝病的首選穴位
「養生堂」風府穴——止頭痛的首選穴
技術課堂—選穴
咳嗽的針灸選穴
灸治百病丨咳嗽的針灸選穴
三伏天這麼熱?難道還能艾灸,常見疾病的艾灸選穴
艾灸 春三月,艾灸選穴寶典!
九辰堂經典答疑:梅花香灸時,如何選穴?
治療慢性胃痛的首選穴
如何選穴,知道這個訣竅,你才能成為艾灸高手!
不同類型頸椎病應該如何選穴?
灸治百病丨水腫的灸法治療選穴
抓住春天的契機,送你一部春季艾灸選穴秘籍
頑固性便秘不要怕,艾灸選穴解決它!
一看二查三選穴四手法,正確拔罐手法你學會了嗎?
艾灸選穴,你只要收藏這一篇文章就夠啦!
麥粒腫的一針療法(5種選穴)
針灸選穴位貴在精,不在多!
88個精選穴,專穴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