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榖祥行書《九歌》
《九歌》是《楚辭》篇名。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戰國楚人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國殤》一篇,是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將士;多數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感。王逸說是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作於放逐之前,僅供祭祀之用。
《九歌》原文:
(一)九歌·東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
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援玉枹兮擊鳴鼓,疏緩節兮安歌;
陳竽瑟兮浩倡;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五音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二)九歌·雲中君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
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
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周章;
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
覽冀洲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
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
(三)九歌·湘君
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
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
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
揚靈兮未極,女嬋媛兮為余太息;
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側;
桂櫂兮蘭枻,斵冰兮積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
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
《九歌》詩意畫
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閑;
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
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
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
(四)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
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
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
聞佳人兮召余,將騰駕兮偕逝;
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
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
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
罔薜荔兮為帷,擗蕙櫋兮既張;
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
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
九嶷繽兮並迎,靈之來兮如雲;
捐余袂兮江中,遺余褋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五)九歌·大司命
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雲;
令飄風兮先驅,使涷雨兮灑塵;
君迴翔兮以下,逾空桑兮從女;
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
高飛兮安翔,乘清氣兮御陰陽;
吾與君兮齊速,導帝之兮九坑;
靈衣兮被被,玉佩兮陸離;
一陰兮一陽,眾莫知兮余所為;
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
老冉冉兮既極,不寖近兮愈疏;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衝天;
結桂枝兮延佇,羌愈思兮愁人;
愁人兮奈何,願若今兮無虧;
固人命兮有當,孰離合兮何為?
(六)九歌·少司命
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
綠葉兮素華,芳菲菲兮襲予;
夫人兮自有美子,蓀何以兮愁苦;
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辭,乘迴風兮載雲旗;
悲莫愁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雲之際;
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
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兮好歌;
孔蓋兮翠旌,登九天兮撫彗星;
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七)九歌·東君
暾將出兮東方,吾檻兮扶桑;
撫余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既明;
駕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
長太息兮將上,心低徊兮顧懷;
羌聲色兮娛人,觀者儋兮忘歸;
縆瑟兮交鼓,蕭鍾兮瑤簴;
鳴篪兮吹竽,思靈保兮賢姱;
翾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
應律兮合節,靈之來兮敝日;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
撰余轡兮高馳翔,杳冥冥兮以東行。
(八)九歌·河伯
與女游兮九河,衝風起兮水揚波;
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
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
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
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珠宮;
靈何惟兮水中;
乘白黿兮逐文魚,與女游兮河之渚;
流澌紛兮將來下;
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來迎,魚鱗鱗兮媵予。
(九)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
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芬馨兮遺所思;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
留靈修兮憺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
采三秀兮于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鳴;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十)九歌·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十一)九歌·禮魂
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與;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王榖gu祥 (1501-1568),字祿之,號酉室,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嘉靖八年(一五二九)進士,官吏部員外郎。善寫生,渲染有法度,意致獨到,即一枝一葉,亦有生色。為士林所重。中年絕不肯落筆,凡人間所傳者,皆贗本也。書仿晉人,不墜羲之獻之之風,篆籀八體及摹印,並臻妙品。卒年六十八。
中年之後,王榖祥便不肯執筆,故其傳世墨跡甚少。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云:「王吏部榖祥,正、行法趙吳興,雖老健而乏雅緻。」這裡說的「老健而乏雅緻」,確切而言就是指他的書法於秀挺俊逸中透著「野趣」。
王榖祥19歲就與文徵明有交,後從其遊歷,師之書畫,字行之間留有文氏書學的蹤跡。王榖祥受文徵明影響,遍學諸體。明皇甫訪在《司勛集》中云:「榖祥書仿晉人,不墜右軍、大令之風;篆籀八體,並臻妙品。」因未能見到其篆籀作品,不能妄自揣測。上海博物館藏有王觳祥的小楷《庾信馬射賦》,千餘字,行間緊密,而無壅塞之感,變化多端的結字彰顯出深厚的書學底蘊。
王毅祥曾師法趙孟頫,後直追晉人,深諳「二王」書風之神韻。然其多從今人窺前賢,藉助他人的理解和詮釋造法古人,以致在本派門牆中打轉,終不能有所大成。「華亭派」健將莫是龍在《莫廷韓集》中指出:「(吳門書派)皆文氏一筆書,初未嘗經目古帖,意在佣作,而以筆札為市道,豈復能振其神理,托之豪翰,圖不朽業乎?」可謂一語道出王榖祥及文氏後學隱沒於文徵明的光環之下,未能有所創新、突破,成自家面貌的根源所在。


※中國古代傢具上的圖紋
※隸書流變及審美特色
※國畫中「四君子」的寓意
※鄧州南朝彩色畫像磚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明代文徵明行書《滕王閣序》
※明代書法:文徵明行書《滕王閣序》欣賞
※書仿晉人、不墜羲獻之風:明代王榖祥行書《九歌》書法欣賞
※明代書法:文徵明行書《茶歌》欣賞
※明代書法:文徵明行書《西苑詩》欣賞
※文徵明 行書《滕王閣序》
※明代書法:文徵明行書《醉翁亭記》欣賞
※明代書法:董其昌行書《唐五律詩冊》欣賞
※明代書法:唐寅行書《集賢賓詞卷》欣賞
※明代書法:文徵明行書《立春進賀》欣賞
※趙孟頫文徵明王穉登跋尾:宋代蘇軾行書《治平帖》書法欣賞
※明 文徵明行書《游虎丘詩卷》
※明代書法:文徵明行書手札《致吳愈尺牘十通》欣賞
※明代書法:文徵明行書《離騷》欣賞
※宋代書法:蘇軾行書《嵩陽帖》欣賞
※明代書法:董其昌行書《琵琶行》欣賞
※明代書法:董其昌行書《七律詩卷》欣賞
※趙孟頫行書《玄都壇歌》
※明代書法:董其昌行書《臨蘭亭》欣賞
※「清」劉春霖行書《書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