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4歲孩子游泳後1周離奇死亡?疑死於「干溺」,急診醫生不這麼看

4歲孩子游泳後1周離奇死亡?疑死於「干溺」,急診醫生不這麼看

較真鑒定:

1. 溺水的時間短,沒有水被吸入肺內或者僅嗆入很少的水,叫乾性溺水。溺水時間長,肺內吸入較多的水,叫濕性溺水。

2. 溺水時,人首先會屏氣,隨後屏不住氣的時候水會進入呼吸道,刺激喉頭痙攣,可反射性誘發心臟停搏(第一種死法);也可因氣道痙攣梗阻缺氧而心跳停止(第二種死法);由於缺氧,不能堅持屏氣及缺氧昏迷喉頭痙攣緩解,而被迫深呼吸,從而使水進入肺內(第三種死法)。

3. 部分自媒體賬號為提高閱讀量,刻意歪曲新聞事實造成恐慌,作為專業人士,很難不把它當做是「製造謠言」看待。

查證者:急診夜鷹 | 急診科醫生,美國心臟協會急救導師,丁香醫生優秀作者

這一周,學游泳的孩子爸媽估計都失眠了。

緣由在於自媒體大號 @英國那些事兒 轉載翻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的一條新聞稱,一位 4 歲孩子玩水,爸爸陪同,沒有任何意外情況發生,回家後隔天出現嘔吐腹瀉,家人沒在意,一周後突然就急性進展死亡了。

醫生判斷其死因是:乾性溺水。

類似的轉載在多個媒體平台出現,甚至連醫學專業平台也在做跟「乾性溺水」的「科普」,並都獲得巨量閱讀數。這直接嚇壞了不少爸爸媽媽。

(英國那些事轉譯的內容截圖)

急診意見:這不是干溺

那一篇文章發布後,我很快地寫了一篇闢謠文章,闡明我的觀點:醫學上乾性溺水或濕性溺水確實存在,但並不會如此表現。

尤其是孩子連溺水的過程都沒有,也就談不上干溺還是濕溺。我們試試從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1. 原文報道的細節:

網友找到了 CNN 的英文報道原文,文中對事件的描述,清楚提到有關於孩子被波浪擊打入水的溺水過程,後來孩子被鄰居友人救起,雖然被救起後孩子沒什麼明顯不適。

但事件被自媒體賬號「英國那些事」在翻譯轉載時,文章直接省略了孩子溺水的這個環節,甚至陳述為「熟悉水性的爸爸對他更是寸步不離」「也的確沒什麼意外」「小傢伙高高興興就跟爹媽回家了」這樣的陳述。

我們無法判斷,這個賬號是否刻意而為,但文章的敘述跟新聞報道是有明顯的差異的,並且最終給大家造成一種「毫無徵兆,死於乾性溺水」的印象,這樣的造成恐慌性心理的文字,作為專業人士,很難不把它當做是「製造謠言」看待。

左邊是 CNN 原文截圖,文中第二段描述 Delgado 在水中遭受意外的過程;

右邊是「英國那些事兒」的編譯,但內容傳遞的信息是,Delgado 沒有遭到任何意外。

2. 我們從「什麼叫溺水」講起

講完新聞本身,我們來看看關於這些新辭彙的用法。

短短的溺水過程,當時沒什麼不適,孩子為何又死於溺水呢?乾性溺水,濕性溺水,二次溺水…..

眾多的新的專業辭彙,不僅讓大眾感到新奇和害怕,甚至連一些不求甚解的專業人士,都被「唬住」,大家看得越多,越是感到雲里霧裡,越來越糊塗。

我們來先解釋兩個概念:溺水和潛水。

溺水是指口鼻浸沒入水下而導致呼吸障礙的過程。

你主動憋氣鑽入水下,隨後游一段,鑽出來,這叫潛水。

你不會游泳,落入水中,口鼻浸入水內,掙扎著,被別人一把拽出來,即使是數秒鐘,這叫溺水。

潛水是你主動屏氣不呼吸。溺水是你想呼吸卻不能呼吸。

然後我們來看看溺水,溺水本身並非一定死亡,所以從流行病學角度,還可以分為兩類:

1. 非致命性淹溺:溺水被救,沒死。

2. 致命性淹溺:因溺水而死,無論死於水中,還是死於岸上。

其中,溺水直接導致的死亡,有大概三種「死法」:

溺水時,人首先會屏氣,隨後屏不住氣的時候水會進入呼吸道,刺激喉頭痙攣,可反射性誘發心臟停搏(第一種死法);也可因氣道痙攣梗阻缺氧而心跳停止(第二種死法);由於缺氧,不能堅持屏氣及缺氧昏迷喉頭痙攣緩解,而被迫深呼吸,從而使水進入肺內(第三種死法)。

溺水的時間短,沒有水被吸入肺內或者僅嗆入很少的水,叫乾性溺水。

溺水時間長,肺內吸入較多的水,叫濕性溺水。

所謂的乾性溺水而死,就是上述的第一種和第二種死法,所謂濕性溺水而死,就是第三種死法。

雖然溺水導致眾多人死亡,但有更多的被救了。例如你家孩子學游泳過程中其實就發生過多次溺水,只是被你或教練隨後拉起而中斷溺水過程而已。顯然孩子幾乎沒有吸水入肺,屬於乾性溺水。這種溺水也沒有導致生命危險。

但也有少量溺水者(部分文獻提及,大概有 5% 左右),在被施救上岸後,肺內僅僅吸入少量水的情況下,表面看來其早期意識狀態、呼吸、氧合、循環均無明顯異常,卻在隨後的數小時甚至 72 小時後發生嚴重呼吸窘迫甚至危及生命,被稱為「二次溺水」,這實質為溺水後持續的病理變化過程。目前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水進入肺內破壞肺表面活性物質有關。

很多「二次溺水」的患者經過及時救治,大部分都康復了。

那些二次溺水而死的,就是屬於「水裡沒死,死於岸上」的情況。

從新聞到專業再回到新聞

新聞中這位 4 歲孩子,被懷疑死於「乾性溺水」,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死於「二次溺水」。

但令人困惑的是報道中孩子發病進展過程的描述,不符合二次溺水的常見癥狀表現。

CNN 原文中描述:孩子隔天出現嘔吐腹瀉(沒有呼吸道癥狀),按胃腸炎在家處理,一周後的一天,孩子覺得肩膀痛,家長準備第二天去看醫生。就在這天晚上,孩子在熟睡(沒有呼吸道癥狀),爸爸陪伴在側。在爸爸準備睡覺時,孩子突然醒來,睜大了眼睛,然後長長的吸了一口氣,隨後就不行了,在急診室搶救 1 小時最終宣告死亡。

典型的二次溺水常於溺水後 1~24 小時內出現癥狀,表現為持續咳嗽、氣促呼吸困難、胸痛,精神萎靡或嗜睡、發熱、情緒異常等。這些其實均為進入肺內的水,破壞肺換氣功能,導致肺內病變繼而缺氧的表現。

而像這則新聞內描述的 Frankie Delgado 發病過程,並不符合二次溺水發病過程。原因可能有兩種:一是新聞描述有誤或不全;二是孩子死亡與二次溺水機制無關,而是死於其他疾病(例如可能的爆發性病毒性心肌炎)。

玄乎概念一直不缺市場

其實關於溺水的科學闡述,已經有了很多新進展。「乾性或者濕性溺水」、「二次溺水」這些名詞已經不再推薦使用。

溺水者無論吸入肺內水量多還是少,吸入的是海水還是淡水,從急救的角度並也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其死亡機制都是缺氧。

如果你在朋友圈裡,看到非專業媒體做一些很玄乎、很危險的,以前沒有見過的概念的二次解讀,那不要浪費你的醫學專業,這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不妨動動手,查一查,哪怕只是看看原文,確認一下。

我們的觀點是,游泳是很好的運動也是救命技能,孩子都應該學會。學游泳的過程中些許嗆水,無需過度擔心。

但游泳過程,要注意兒童安全,一旦發生溺水,當時沒特殊不適,在之後出現發熱、咳嗽、氣短、胸痛、精神狀態改變,應及時就醫就好。

文章作者,急診夜鷹,急診科醫生,為美國心臟協會急救培訓導師,運營同名公眾號和微博做急救科普。(責任編輯:貓羯座)

版權聲明:本文為丁香醫生和較真平台合作稿件,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醫生 的精彩文章:

不吃晚飯,可能只有這一個好處
哪些食物含有激素?一篇文章講清楚
菜出鍋前再放鹽?教你 10 個小技巧,做飯更好吃
鼻子總擠出的白色東西,那是啥?該咋辦?
脖子不舒服,晚上睡不好?可能是這個東西沒挑對

TAG:丁香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