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棉花產業:從種植端嵌入高品質

棉花產業:從種植端嵌入高品質

江西上饒市信州區沙溪鎮沙溪村,當地民營企業女工利用現代化設備紡織夏布。近年來,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扶持下,採取「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推進夏布產業發展,產品遠銷韓國和日本等東南亞及歐美國家,夏布出口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

卓忠偉攝

如今,純棉生活日漸成為消費潮流,棉花的產量和質量如何直接影響棉紡企業發展和消費者的體驗。自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政策實施以來,我國棉花價格回歸市場,棉農收益得到保障,市場需求趨於改善,棉紡企業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但與此同時,高質棉供給缺乏,植棉成本居高不下及棉紡加工企業動能不足等問題依然亟待解決

近日,由中國棉花協會和全國棉花交易市場主辦的2017中國國際棉花會議在重慶召開,棉紡織業眾多代表參會。國內棉產業幾經市場波動後,正在尋求重塑棉業未來的新途徑。

目標價格改革成效初顯

今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發布《關於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的通知》,繼續推行實施了3年的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政策,從2014年到2017年,每年確定的棉花目標價格分別為每噸19800元、19200元、18600元、18600元,整體呈下降態勢,國內外棉花價差大幅縮小。「與國際棉市聯動性增強,2016年價差縮小至1260元/噸,今年價差會更小。」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說,價補分離機制的逐步形成為下游紡織企業減輕了不少成本負擔。

「棉花的播種面積達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柯炳生說。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棉花播種面積5064.2萬畝,比2015年下降11.1%,全國棉花總產量534.3萬噸,比2015年下降4.6%。棉花種植面積成功調減,產量下降,連續拋儲使高庫存達至合理水平,棉花供需關係趨於平衡。

與此同時,國產棉質量在明顯提升。河南朝歌紡織集團副總裁張志楊說,市場引導正在發揮作用,棉花生產者更加註重提高棉花的品質,主產區新疆等地從種子挑選、栽培模式、棉花加工和運輸等方面得到改進,生產的優質棉也成為一些中高端棉紡企業的首選。

產業上下游市場意識增強,農民選擇棉種更注重適銷對路,軋花廠更注重細分等級,歷經「寒冬」的棉花產業開始回暖。柯炳生給出了一組數據,去年我國棉纖維加工量增至715萬噸,同比增長6%,國外棉進口量下降至96萬噸,同比減少42.5%,棉紗進口量下降至197萬噸,同比下降16.1%。

「政策變化帶來生產、加工布局的調整,市場幾度波動,行業優勝劣汰。」中國棉花協會會長戴公興說,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期間,棉花行業總體運行平穩,棉農收益得到了保障。未來5年到10年,中國棉花產量預計不低於500萬噸,能滿足紡織市場三分之二的需求。

高品質棉仍是短板

「今年國產棉花質量普遍較好,但高品質棉花還是欠缺。」張志楊說,隨著國內紡織企業轉型,棉花產業鏈下游對優質棉花的需求量不斷加大,但國內高品質棉花的產量難以滿足日益升級的紡織消費需求。

同時,儲備棉中的優質棉不斷減少,紡織企業要求增加進口棉的呼聲強勁。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說,中國棉花看新疆,但新疆棉質量好,只是相對於內地,與國外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下游企業需要的優質棉不能得到滿足,這成為棉紡企業的一塊「心病」。

「機械化程度不高是影響國產棉花質量的主因之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常務理事高芳說,由於生產規模小、土地集約程度低等原因,先進的植棉技術在國內應用受到制約。就機械化水平來說,新疆機采率僅為31%,其中生產建設兵團70%,內地則以人工採摘為主,由此帶來的化纖絲、頭髮等異性纖維問題備受詬病。同時,人工採摘拉高了生產成本。目前,新疆地方手摘棉種植總成本每畝達2000元左右,人工採摘的勞動力成本已佔到總成本的50%以上,「高成本低收益,若無補貼,新疆棉花生產利潤為負」。

上游種植成本不減,受市場需求疲軟等影響,下游加工市場動能依然不夠強勁,許多棉花加工企業產能過剩,全國400型加工企業開工率僅為31%,其中新疆開工率為80%。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成員駱琳表示,行業創新動力不足,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還有很長一段距離,面對龐大且有消費能力的市場群體,很多企業難以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高水準的服務。

轉型創新至為關鍵

「未來國內棉花供需缺口仍存在,尤其是高品質棉花的欠缺已經嚴重影響行業競爭力,因此首先要不遺餘力提高棉花質量,擴大適應市場需求的有效和中高端供給。」高芳說,棉花內在品質的提升有一個過程,這需要政策和市場的有序引導和管理。

抓棉花質量要從種植端抓起,從源頭抓起。新疆小棉襖棉花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曹會慶建議:「成立多種行業聯合體,讓消費倒逼生產,紡織廠需要什麼樣的棉花,生產者就生產什麼樣的棉花。棉農通過訂單生產,形成一區一品、一縣一品的種植模式,解決棉花品種多、雜,棉農散、小的問題,實現規模化生產。」

朱北娜也認為,中國棉花生產需走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的道路,要鼓勵最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有效降低成本。「目前,一些棉紡企業已經快速實現轉型,數字化生產正在大踏步前進,化學纖維生產技術走在了棉紡的前頭,其發展必將推動棉紡企業的技術進步。」

強調質量也就是強調品牌建設。中國棉花協會棉花消費分會會長孫小挺說,市場在低迷中孕育著轉機,棉花生產質量和效率的提升,不僅可以促進棉花產業轉型升級,對紡織企業的發展也會起到推動作用,紡織產品的附加值將得到提高,有利於淘汰落後產能,發力中高端棉品,打造知名品牌。

除了要處理好供給和需求的關係,做好產銷對接,要「重塑棉花未來」,駱琳建議,需協同發揮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作用,進一步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此外,還需在創新中尋找出路。「『互聯網+農業』也好,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也好,通過各個層面的創新為棉花這個傳統產業注入新的活力,激發全行業創新活力和潛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華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大漠深處築「天路」
《岡仁波齊》導演張楊:相信電影有自己的命運
四川:啃生態治理「硬骨頭」 用了這三招
萬朗磁塑IPO:產品依賴冰箱市場 2016年營收下降近三成
第七屆法國中國電影節在南法開幕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