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思宗殉國處」石碑上為何會有「錯別字」?

「明思宗殉國處」石碑上為何會有「錯別字」?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軍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縊死於萬歲山東麓一株老槐樹上。「明思宗殉國處」石碑上為何會有「錯別字」?

明朝開國時期的疆域根據地圖推測可能有800多萬平方公里,到明末就剩下一半不到了,基本被敗光了,縱然崇禎再能幹也回不去了。死還死的那麼窩囊,掛死樹梢,被李自成摘下來用門板抬走,後來用棺材裝好放在東華門外放了三天。明王朝的官員不祭奠自己的皇帝,反倒站在那等待李自成的召見。「明思宗殉國處」石碑上為何會有「錯別字」?

清軍入關後,為籠絡人心,將此槐樹稱為「罪槐」,用鐵鏈鎖住,並規定清室皇族成員路過此地都要下馬步行。

崇禎死後的謚號也長時間內沒有定論。多爾袞加謚崇禎為「懷宗端皇帝」,順治時期則改稱為「庄烈愍皇帝」,同樣也有人因崇禎之陵為「思陵」而稱其為「思宗」,由此更見崇禎本身的複雜色彩。以清朝官方對崇禎的通稱「愍帝」來說,《謚法》的解釋是:「在國逢難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禍亂方作曰愍。」應該說,「愍」字準確概括和總結了崇禎一生。前人曾作詩說:「景山無好景,思宗卻可思」。卻不曾想,當眾口紛紛說崇禎時,又有幾人能真正理解這位昔日皇帝的憂患哀憐?

「明思宗殉國處」石碑上為何會有「錯別字」?

「明思宗殉國處」石碑上為何會有「錯別字」?

「罪槐」的旁邊,矗立著兩座石碑。一座鐫刻「明思宗殉國處」六個大字,為1930年故宮博物院延請著名書法家沈尹默書寫勒成;另一座則是1944年由前清翰林傅增湘所作的《明思宗殉國三百年紀念碑》。

細心的遊客可以發現,「明思宗殉國處」的「明」字竟然是個錯別字,本來左邊應為「日」字,沈老師卻錯寫成「目」了。

「明思宗殉國處」石碑上為何會有「錯別字」?

「明思宗殉國處」石碑上為何會有「錯別字」?

其實啊,這是沈尹默的有意為之,題寫此碑文時正值抗日戰爭初期,其中的「明」採用古體字,偏旁用「目」,以表示「目中無日」,蔑視日本帝國主義。為此,石碑被日寇扳倒,後又被一截兩段作井蓋。現在的石碑是經過重新拼接的,細心的遊客在修復的碑上可以看到明顯裂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伯益 的精彩文章:

這個小國比慈禧還牛:只有300名士兵卻敢向全世界宣戰
慈禧逃亡路上多狼狽?吃牢飯,啃窩頭
人們常說「雕蟲小技,不足掛齒」,知道「雕蟲」雕的什麼蟲嗎?
韓國人為何被呼為「高麗棒子」?「棒子」的本義絕對超出你想像!
教育史上這個校長最公正:女兒考大學差兩分不錄取

TAG:黃伯益 |

您可能感興趣

珍貴歷史照片:崇禎皇帝殉國處,還有那顆歪脖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