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奶奶的育兒方法,你確定過時了嗎?

奶奶的育兒方法,你確定過時了嗎?

成為新手媽媽的時候,會非常惶恐,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找到根據。這個階段,特別容易盲從,尋找各種最科學、最權威的方法。

面對新式方法的時候,孩子的奶奶、姥姥也是無可奈何,滿滿的過去經驗,也敵不過一句,「您那方法過時了,現在大傢伙都是這樣做的」。

然而,不幸的是,一些方法完全是一種不顧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做法。

孩子們在三歲之前一定會被爸媽用下面這五種方法試錯,我稱之為孩子三歲之前一定會遇到的五道坎。

第一道坎

按時餵養,訓練嬰兒的胃

有媽媽生完寶寶之後,「3小時」就像一個魔咒一樣進入她的腦海。每天8個小時的鬧鐘。鬧鐘一響,不管多晚,起身去餵奶。

有時候,孩子還在睡著,被抱起,閉上眼睛吃上幾口,吃著吃著就睡著了,不管是醫生教的彈腳底,還是拉耳朵,讓孩子醒醒,並沒什麼用。同時,孩子會因為被打擾的睡不好覺,反而開始哭鬧,再想用奶來堵住他的嘴是絕無可能的了。

是呀,孩子還沒睡夠,就將孩子吵醒,肯定會覺得不舒服,睡不好,更吃不好。

也會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孩子非常可能已經餓了,我們卻認為沒有到時間點,而將孩子餓得哇哇大哭。

按時餵養的假設依據

因為實驗表明,喝了牛奶以後,牛奶在胃中大約要停留3~4個小時; 人奶也要3個小時左右才能從胃中完全排空。所以認為每隔3個小時喂1次奶比較合理。也有人是因為成人的生活作息是要有規律的:定時早、中、晚餐,於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也是要定時餵奶。

後果呢?

嬰兒餓的時候,一刻也等不了,這種生物學上的強化,確保了孩子的生存。

拒絕滿足嬰兒餓了就吃的需求,就是在與孩子最基本最強大的本能做鬥爭。

這樣,孩子會感覺很無助,併產生和媽媽直接的衝突。

然而,事實是

人又不是機器,影響孩子消化吸收的因素是非常複雜的。況且孩子不哭不鬧的時候,說明他不餓呀。

大人們一天吃三頓,到點吃飯,其實是也相當扭曲的,只是為了社會管理方便,想想,我們一到節假日,有多少人還會定時就餐的。食慾的節奏,不僅是因人而異,而且也是因時而宜的,不幸的是,依照定時餵奶,嬰兒在剛剛降臨這個世界之際,其正確的身體感覺便被扭曲了。

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事實上,即使是嬰兒,也會努力將自己的需求傳遞給母親。

和孩子睡在一張床上的時候,當孩子餓了的時候,他的身體會動來動去,主動找奶吃,媽媽們很容易知道孩子餓了。如果媽媽還沒有發現孩子的需求,即使是嬰兒,也還是會用哭聲來傳遞信號。在得到並肯定了這個信號後,直接喂孩子就可以了。

餓了就喂,依照孩子的需求來餵奶,有助於增強孩子和媽媽之間的情感聯結。

事實上,不用按時餵奶,孩子會形成自己的規律,只要母乳充足,孩子也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規律,大概也是每3-4個小時一吃。

繪本《抱抱》,小猩猩和媽媽走丟了,當他沿途去找媽媽的時候,看到周圍的媽媽和孩子都享受著相互抱抱的溫馨時刻,小猩猩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直到猩猩媽媽出現,及時擁抱了他,才紓解了小猩猩的思念之情,動物們也高興地給予溫暖的回應,一起大聲地說「抱抱」。

第二道坎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

面對嬰兒的哭泣,寶媽們很是揪心,想出各種法子來安慰孩子。

無奈的是,總會有人告訴你,哭幾聲怕什麼呀,你這樣會寵壞孩子的。要知道媽媽最無力面對的就是「你會寵壞孩子的」這個說法。媽媽愛著孩子,卻不能讓孩子知道媽媽有多愛他。

哭聲免疫的假設

哭了就將孩子抱起來,以後,孩子會將哭和抱聯繫在一起的,這樣會慣壞孩子的。而且嬰兒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才能讓孩子擁有完整的睡眠。

信奉哭聲免疫法的人會認為,嬰兒哭是對肺部呼吸的鍛煉,只要控制不哭超過45分鐘就不會有問題,而寶寶通常哭15分鐘左右就會自動睡著了,下次他知道哭也不會有人來抱就不會再哭了,而是會一放到床上便乖乖睡覺。

很多媽媽反映哭聲免疫法見效快,訓練後寶寶很安靜。不過也有媽媽面對孩子撕心裂肺的哭,等不了幾分鐘就崩潰了。

在談哭聲免疫法之前,繞不開這個人——心理學行為主義學派的創始人華生

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他提出「父母永遠不要擁抱和親吻兒童,永遠不要讓他們坐在你的膝蓋上。如果必須的話,那麼當他們說晚安的時候親吻他們的額頭一下。」他還在警告人們,母愛是一種危險的工具,會讓孩子變得黏人而軟弱。

華生的行為主義直接催生了哭聲免疫訓練法。他的行為主義方法改變了美國兒童的養育實踐。整整一代兒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這種風格的教養實踐中長大的。

後果

華生的兒子們對華生的描述是這樣的「沒有同情心和情緒上無法溝通的。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基礎。」

付出一代美國兒童的幸福代價後,「哭聲免疫」方法終於被歐美深深反思和摒棄,約翰·華生也曾被評為美國人最討厭的人之一。

事實是

嬰兒用來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哭」。哭了,父母就知道他不舒服了,問題會被解決。研究者們已經區分了四種哭的模式:基本的飢餓哭、生氣哭、痛哭和挫折哭。

也就是說,1歲以內的孩子哭,多是感覺身體不舒服了,餓了、渴了、困了、生病了、生長痛等等。如果解決了這些問題,他們自然就不會哭了。也就是說,哭聲在幼兒還不會說話之前,它還起著與其他人溝通交流的作用,它是前語言溝通的一部分。

孩子哭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你知道嗎,哭聲可以喚來父母的照料,也就能提升嬰兒的存活率。孩子的哭是為了尋求幫助和交流,如果父母對這種哭不做出反應的話,孩子會不會產生一種被遺棄的感覺,不好說。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們等到痛苦的哭泣逐步升級為歇斯底里的尖叫聲才做出回應,那麼這時就很難安撫孩子了。如果這種模式重複的次數多了,就會讓孩子感到失望和悲傷。

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和三個月大的嬰兒鬥爭,並取得勝利,這種結果並不光彩。就嬰兒當時的能力,並不會記恨父母,但他們強烈的需求也不會因為父母的願望而轉移。

他們的需求沒被滿足,緊張感就會提高,進而以哭鬧,進食障礙,排泄障礙得釋放出來。到最後,還是孩子的本能會獲勝。所以,面對一歲以內的嬰兒,他們的需求,得立刻得到滿足。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嬰兒時期得到的滿足越多,孩子長大成人後越有自信,越樂觀,也越願意接受各種挑戰。

第三道坎

寧讓孩子戀物,也別讓孩子黏母

《阿文的小毯子》,一個叫阿文的小老鼠很喜歡他的小毯子,從小到大從不離身,鄰居的阿嬸和爸爸媽媽想盡了辦法也不能讓阿文放棄,最後,還是媽媽想出了好辦法:媽媽把小毯子做成了一條一條的小手帕。現在,阿文每天都會帶著他的小手帕,再也沒有人說什麼了。

寧戀物,不黏母的假設

戀母嚴重會導致「母源病」。「母源病」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教育學者提出的,是頗為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孩子一刻也離不開媽媽,整天粘在媽媽身邊。

有的寶寶從生下來就與媽媽同床同被,還養成習慣入睡前母親必須撫摸他甚至抱著睡。那些被母親過分保護過分愛撫的孩子,除了膽小、內向、嬌氣以外,還容易患上感冒、哮喘或是尿床的毛病。這些毛病不僅需要用藥物,而且持續時間也會很長。

因此,為了不讓孩子和媽媽太親近,甚至產生戀母情結,就得給孩子輔以安慰物,比如,毛絨玩具,或者小毯子。

後果

其實「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消極影響,就如安撫奶嘴會幫助寶寶渡過吮吸期。

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一下,不少的嬰幼兒都會依戀某件心愛的東西,如必須抱著枕頭、玩偶或者小毯子,才可入睡等等,就像上圖的阿文一樣。對於這種情形,媽媽一般無需干涉,更不應生硬地制止甚至強行奪走寶寶的依戀物。

但想讓孩子用依戀物來代替媽媽,不讓孩子黏媽媽,這實在是一種反生命規律的做法。如果沒有和媽媽黏在一起,建立的一種安全感,孩子會變得很冷漠。

事實是

首先,絕大多數的孩子,稍大一些,會更喜歡他們的小夥伴。甚至在外面瘋玩不著家,你需要喊他回家吃晚飯。

另外,孩子在0到3歲的時候,是一個開放的,沒有心理邊界的孩子,他對媽媽和其他親人的黏,是在建立一種安全感。就像任何人都有舒適區一樣。孩子的舒適區就是有家人的地方,這也是孩子的安全基地。

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爸爸媽媽才是寶寶最大的「安撫玩具」。

安撫玩具可以降低分離的傷痛,但說到底,它們只是替代品而已,孩子們需要的還是爸爸媽媽。

總是纏著母親不放的孩子,並不是那些在嬰幼時期充分享受到母愛的孩子。事實正好相反,若是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從一生下來就沒有得到過滿足,便會出現這種現象。

第四道坎

若想讓孩子有好的表現就得先讓他難受

繪本《大衛,惹麻煩》,大衛成長了一些,有些肆無忌憚的樣子,拒絕進食、大聲問話、出言不遜……等等行為,都顯示著大衛在嘗試支配自己的生活,大衛也受到了一些懲罰。不過可以看到,即使因為罵了人,受到懲罰,嘴裡被塞上了肥皂,大衛也是非常不服氣的。

「若想讓孩子有好的表現就得先讓他難受」,這個很明顯的強盜邏輯,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出現的頻率還是非常高的。

假設

任何錯誤的行為,只要經過懲罰,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效果不好,只是因為懲罰的力度不夠。比如,在等紅綠燈的時候,有老人看到有人在闖紅燈,就在旁邊惡狠狠地說,這些人不撞掉條胳膊腿,就不知道怎樣好好過馬路。在家庭里也是,他們會說,不給孩子一點教訓,他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

受英國的《Supper Nanny》(超級保姆)這個節目的影響,曾讓孩子在一天之內坐了兩次小板凳,孩子的情緒表現也是非常激烈的。我的內心是極其崩潰的。後來我想,我完全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達到其他目的呀。比如,有一天,孩子在挖鼻孔,我會對孩子說,「大衛的媽媽是不是不讓大衛挖鼻孔呀。」話音一落,孩子就不挖鼻孔了。

危害

懲罰,包括打罵的危害要比我們想像的更大。斯坦福大學有一項研究指出,當孩子感到壓力和害怕時,他的大腦會釋放一種有毒物質叫氫化可的松,會損害記憶力區域的腦神經。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感到放鬆不焦慮,是促進大腦健康發育的關鍵。

每年有上千兒童因體罰致死;造成欺凌、說謊、出走、逃學及青少年犯罪;導致成年後的施暴行為、反社會行為;造成孩子身體和心理的巨大危害,心臟病、癌症的幾率增大……

事實是

我們必須放棄這樣荒誕的觀念——「若想讓孩子有好的表現就得先讓他難受」。

以改變過錯行為為目的的懲罰一旦出現,人會本能地採取對立的情緒和對抗的行為,這是懲罰比獎勵更難掌控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內在原因。

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懲罰必須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安全的、同時也是受到尊重的,唯有這樣,懲罰才會發揮最大效能。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真的關心他們。

另外,嬰幼兒的一些哭鬧行為,完全沒必要去懲罰。

他們哭鬧不過是想喚起注意,大聲嚷著不過是想睡覺,又或者對我們制定的規則表示不滿。他們可能需要表達憤怒、沮喪、困惑、疲憊和失望等情緒,尤其是在大人設定的規則讓他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的時候。

哭鬧的孩子,是身心正遭受困擾的孩子,他需要的不是懲罰!

繪本《我有一個妹妹》,孩子們非常不喜歡媽媽再生一個寶寶,因為弟弟和妹妹會和他們分享一切。當孩子的主權被侵犯之後,他們就會採取行動。這本書,就畫了孩子在「不能忍」的情況下,拉上小車要將妹妹送給別人,以及媽媽所採取的機智又幽默的調節辦法。

第五道坎

哥哥姐姐有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

並沒有獲得相應的權力

郝廣才先生每次演講時必會講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兩個男孩的媽媽,孩子一個四歲一個六歲。兩個小朋友,在爭一個小汽車時吵起來。然後媽媽就跟哥哥說:啊,跟你講過多少次了,出來吃飯不要吵好不好!哥哥說:可是他搶我的汽車。媽媽說:那你給他啊!

「這個時候,哥哥問媽媽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我要給他?媽媽的答案竟然是:因為你比較大,你是哥哥,你要讓弟弟。

「這個小孩反應非常快,他馬上問媽媽說:哎呀,那我這輩子不是完了嗎?這輩子不可能比弟弟小了啊。」

是呀,市面上關於教孩子們如何當哥哥,如何當姐姐的繪本不計其數,想要消除大哥哥和大姐姐們對小弟弟和小妹妹的敵對情緒,卻很少有教孩子們如何當弟弟,如何當妹妹的圖書。

後果

如果只是儘力維護小孩子的利益,而不顧大孩子的感受,孩子們在很多年後,依然會紛爭不斷。

事實是

在幾十年前,家中兄弟姐妹們紛爭不斷,這種情況並沒有現在這樣普遍。

《教養的迷思》一書的作者茱蒂·哈里斯發現,在很久之前,兄弟姐妹們之間的紛爭很早就結束了。我們現在的社會煞費苦心地讓孩子們彼此友愛,和睦相處,但結果是孩子們之卻整天爭吵不休。

茱蒂·哈里斯表示,在很久之前,伴隨著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是控制和支配他們的權利。哥哥姐姐們會控制和支配弟弟妹妹,因此,弟弟妹妹向父母告哥哥姐姐的狀不起任何作用,除非他們身上有傷。但總的來說,他們相處的很好。他們會主動把食物分給弟弟妹妹,當其他的孩子欺負弟弟妹妹的時候,他們會挺身而出,保護自己的弟弟妹妹。

大孩子管小孩子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因為父母認為孩子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大孩子不應該管小孩子,結果大孩子非常排斥小孩子。只有當父母站在小孩子一邊時,才能阻止大孩子支配小孩子,這對大孩子來說,就是偏心。

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最重要的是讓大孩子更快樂,幫他們安排戶外活動,找到固定的小夥伴一起玩。

另外重要的是,不要向較大的孩子提出額外的要求。大孩子是大,但他依然還是個孩子。家長很容易高估大孩子的能力。

繪本《你可來啦》讓孩子了解到動物的寶寶們也有自己的媽媽,而動物寶寶們在學走路的時候,也會得到媽媽的鼓勵與支持。而自己跟其他的小動物一樣,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都有媽媽溫暖的陪伴。

如今,我們喜歡聽專家的建議,卻不遵從母親的本能。送孩子去幼兒園,看到孩子哭,得忍著,聽老師的話,不要和孩子黏黏糊糊,要果斷迅速地轉身離開,孩子再哭再鬧,也不要給孩子一個回頭。

好的育兒方法會考慮孩子的天性和他們本身的能力。有時候,我們將各種新鮮的育兒理論和方法實踐一遍之後,會悲催地發現,最有用的方法不就是孩子奶奶的「土辦法」嗎。我們現在認定的嬰幼兒方法,只不過給這些方法找到了一些科學依據而已。

真正科學的方法,是基於孩子每個階段身心發展規律的理解。我們會發現,並沒有哪種理論適合所有的孩子,也並沒有哪些理論適合所有階段的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 的精彩文章:

育兒小知識:枕禿一定是缺鈣嗎?
育兒攻略:安全期會懷孕嗎?安全期真的安全嗎?
育兒的這些「土方法」真的管用嗎?寶媽們可要注意了!
2017年最新育兒方式,父母們還不知道就晚了!
育兒知識:什麼時候才算是真正的安全期?

TAG:育兒 |

您可能感興趣

這些育兒方面的錯誤做法,你做過嗎?
已有嬰兒死亡!媽媽們這些育兒方法真的不要再做了!
生活中哪些不靠譜的、錯誤的育兒方法,你肯定犯了好幾個!
這些錯誤的傳統育兒方法,你還在用嗎?
婆婆這些「坑娃」的育兒方法,你家中過幾條?
育兒照片:孩子,等你爸爸回來,你就死定了!
育兒說:除了熱敷,備孕期竟然還有這些方法可以暖宮?
新手爸媽一定要避免4條錯誤的育兒方式,你中了幾條了?
育兒過程中,這些做法你確定是在愛孩子而不是在比孩子?
你見過這樣的育兒書嗎?
再不改就把孩子毀了!5種不負責任的育兒方法,你也這樣么
在育兒方面,你和婆婆較過哪些勁,快來說說吧!
孕期里千萬不能做的幾件事,准媽媽必須知道的育兒常識,你記住了嗎?
這四個錯誤的育兒方法,新手寶媽你知道嗎?現在看看還不晚
育兒先育己!面對孩子不想上學的問題,這位媽媽的做法太厲害了
給新手媽媽的五點育兒建議,別再用錯誤的方法育兒了
育兒:寶寶錯過了接種疫苗的時間,還要不要補打,效果也一樣嗎?
這些錯誤的育兒偏方,你卻還在用?
養過孩子就把自己當專家了?這些錯誤方法,竟都被當成育兒寶典!
這些常見的錯誤育兒方法,你中了幾個,快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