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汪永江論印語

汪永江論印語


汪永江論印語

從書到印

汪永江論印語

從書法到印章的思路可以作為從印到印思維定式的補充。清代碑派書家用筆以筆代刀,從刻到書;篆刻家趙之謙同樣提出了以刀代筆的用刀觀念,明清及近現代印人多數是書家,有的甚至是畫家。書法與篆刻本身就是一個專業,從書法家轉到篆刻家的角色是非常容易的。二者之間的很多理念是極為相似相通的,異曲同工。印與書共同的媒介——文字是書與印聯繫的紐帶。書法中蘊含著大量的篆刻信息,等待著印人的發現與吸收。如篆書的各種字體與入印文字之間,碑版的「石花」與印面殘破之間,古代書法作品中線條的「乏」、斑駁與印文的殘損等等是非常相似的。這種聯繫不僅局限於篆書,甚至也不局限於碑拓。比如,應該能夠在《張遷碑》中看出漢印的風化、浸蝕;能夠在《石鼓文》、《嶧山碑》中看出圓朱文線質的圓潤、挺健;能夠在《祭侄稿》、《平復帖》中看出與澀勁、凝練 (如浙派的錢松)的線質;能夠在北魏時期《張猛龍碑》、《吐谷渾墓誌》中看到邊款甚至是印面的刀法;從閣帖(如淳化閣帖、大觀帖太清樓帖等)中看出文彭的雙刀行草邊款…… 針對古璽、漢印、明清流派近現代而言,封泥、元押、陶文、青花瓷印、商代象形文字印、青銅器銘文、簽名畫押,均可視為篆刻的「邊緣」,也同樣是印章風格演繹的重要資源,其中有些已經過明清及近現代印人借鑒運用,但未經開發之地仍然大量存在。這些啟發點經高手發揮所激發出來的能量是難以估計的,具有較強的風格發展意義。篆刻史發展脈絡的主流與分支是互相激發與互補的,就這一點而言,實驗的意義與價值就在於發現所獲得的啟發,當然,發現之後是需要進一步完善與錘鍊的,尤其是採用了一些相對非經典的素材,特別需要加以「雅化」,予以升華,不是借用了新素材就等於成功了。畢竟藝術最終要經過長期的磨練才能達到相當的深度、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功力、修養、智慧、能力與膽識是最終成就一個印人的根本條件。

汪永江論印語

篆刻教程——寫印稿步驟

(摘自汪永江書法篆刻教材)

1)大形比例(用極虛而細的線勾畫出印章的外部輪廓,外形的長寬比例)

2)畫核心焦點 (字和字中間相聚的視覺核心參照點,以此定位字間關係)。

3)寫出每個字的外圍處筆畫(框架型筆畫、字輪廓。

4)分偏旁比例(一個字之中偏旁與偏旁之間所佔的比例)

5)分筆畫比例(一個偏旁之中筆畫與筆畫之間所佔的比例)

6)微調(通過小心線位置的微調,逐步加寬筆畫,不斷校正誤差)

7)烘托氣氛(抓大感覺,體現宏觀效果)

繆篆造型手法

(1)化圓為方 (2)化方為方 (3)化短為長 (4)增(盤曲)

(5)損(減、省) (6)化斜為正 (7)化弧為直 (8)拉伸

(9)曲折 (10)補位 (11)由縱向轉為橫向

(12)約定俗成(異體字、隸變前期的古隸)

逆向思維——因字生印

(摘自汪永書法篆刻教材)

汪永江論印語

一般制印的模式是先定詩句文字,然後再刻。如果以逆向思維來考慮,首先選擇有可塑性的單字,再湊成文意的方式,合理地搭配,可以避開很多誤區、僵局。(這一點與尹海龍的創作思路一致)如果沒有絕對的理由,是不必非要抱定一個句子非刻不可的。當打開各種篆書字典,也許你會被其中的某個字深深地打動,那也許就是成就一方印的緣份。這種思路是需要一定的資料佔有的,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發。可以入印的字典種類是很多的,如:《說文解字》、《漢印分韻合編》、《繆篆分韻》、《金文編》、《古籀彙編》、《甲骨文編》、《金石大字典》、《篆刻字典》、《中國篆書大字典》、《古瓦當文編》、《古陶文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甲骨文字釋林》、《甲骨文編》、《包山楚簡文這編》等,以及各種各樣的篆書字帖。

這種思維的主場是從印編形式效果出發,不受文意的限制。即選出有可塑性的字做為素材,再配字組成文意。那麼,可先從各種篆刻、篆書字典、字帖中選字。選字主要是選那些有可塑性的,可在整方印中充當主角的字,這些字往往是筆劃較為複雜、偏旁較多、姿態奇特而生動的字、線條質感、空間可利用的,這些字可在形式上做為全印的支撐,其它與之搭配成具有文意的字可以相對出任配角,起輔助作用。既然主角已確立,再不需要喧賓奪主了。選字時應盡量避開常用字,以免通俗化。

選字時要對字典或字帖中的各種寫法敏感地瀏覽,捕捉有可塑性的字,選字的次序不應固定先後地逐一查找,需要跳躍或思維,既可保持思維的敏感性,又可發現和取得一些意外的效果。

選擇本身是知識與修養層面高度、廣度的積累,需要深厚功力的前提。打破常規、通俗的思維模式是獲得新生的唯一途徑。創作活動往往是以類似這樣的嘗試,以及演繹開始的。

從臨摹演繹為創作的方式一方面保障了創作的傳統法度的根基,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創作思維的開放性與發散性。當然,這其中包含了各方面的綜合知識與技法,尤其是書法方面的,甚至是繪畫等相關藝術形式的修養。

關於印章字間的變化與協調

(摘自汪永江教程)

汪永江論印語

印章的章法分布無論是有行有列,還是有行無列、無行無列,其字間的變化與協調始終是一對同步要求。有行有列的分布的協調體現在字的輪廓形狀統一,變化在字間、偏旁、筆畫、字內小空間上;有行無列的統一體現在行的輪廓統一,變化在內部空間、偏旁、筆畫上。變化採用對比,不同的手法,協調採用呼應、相似的和法。無行無列的格式雖然使用較少,容易散、亂,但作為一種表現手法,如能控制印面整體,雜而不亂,亦可出奇制勝。無行無列的統一在筆畫,轉折處內空間形狀特點的相似與呼應,變化在大處,即宏觀的空白、長短、曲直等對比。除了變化與協調的手法之外,重要的是變化與協調的程度。所謂處處變化,可能雜亂;處處相同即流於平板、常規、不生動。變是作為調劑而存在的,所變處應隨其自身的可塑性,不可硬性變形,削足試履。變化宜巧而恰當,方可畫龍點晴、主次分明。在變化的同時又能保證其協調的一面,才是高明手段。字間的變化尤其要注意相互的過渡,以避免脫節。過渡的部分不僅在末筆與首筆處,一個字內部的偏旁及筆畫與下一個字的末筆、首筆處呼應更巧妙,才能不露聲色地實現協調的目的。

篆刻教程——璽印文字對篆書的啟示

摘自汪永江書法篆刻教材)

汪永江論印語

(1)可以把一方印章當作一件書法作品的局部,比較強調相互之間的穿插合并

(2)提求我們一件金文作品中間有可能借「格」,古璽的最大可能就是組合。漢印文字對篆書的啟示:

(1)漢印的文字是方整的,簡約的,起收筆方起方收,黑白處方圓結合。

碑額文字對篆書的啟示:

(1)北魏時期的墓志銘與漢代篆書字根相似的,但增加了大量的有裝飾性筆調。

篆刻教程——修改印面的幾種手法

(摘自汪永江書法篆刻教材)

汪永江論印語

汪永江論印語

(1)復刀:是在原來刀痕軌跡的重複,目的可以是對原來刀痕的肯定或局部調整,修改原來那一刀的速度、角度、力度質感。使線條產生進一步的細微變化。

(2)點:用刀尖刻石,節奏可快可慢,刻出較小的點子。

(3)敲:用刀棱擊石章的邊緣產生以三角形為主的、自然形為輔的刀痕。

(4)擊:用方桿刻刀的刀尖或刀頂部分的某個面,用刀擊石章的邊緣,產生自然形為主的刀痕。

(5)砸:用刀頂部(不是刀刃部分)砸印面,產生自然形的刀痕。

(6)滾:用刀刃垂直於印面連續滾動、反覆地下切,產生連續性的折線刀痕。

(7)劈削:快速、用力而薄薄地劈、削線條。

(8)磨:

a)用刀刃側面或頂部磨印面,使原來的刀痕含糊、柔和、殘破自然。

b)用棕老虎等摩擦印面,使印面光、潤、圓。

以上手法不能僵化地理解,一切從視覺效果出發,從線條質感出發綜合運用,隨機生髮。為了印面的豐富,對每種手法的速度、力度、程度、予以變化,即可化出多變的境界。當然,不是每方印均需如此,單純的手法也是可以成立的,自有其單純的美。

篆刻教程——線條質感的相關因素

(摘自汪永江書法篆刻教材)

汪永江論印語

篆刻的刀痕相當於書法的筆觸、中國畫的筆墨,正如沒有人用生宣畫工筆重彩或用熟宣畫水墨淋漓的大寫意一樣,石質的差別直接影響到印面效果。印石的主要產地浙江青田、福建壽山、浙江昌化、內蒙巴林等,印石的質地由其硬度指數、密度指數所決定,新、舊石質地也有一些差別。一般而言,青田石較鬆脆,較好的無雜質的凍石密度緊,均勻細膩,適合於多種風格表現,尤以爽利、挺撥一路見長。普通青田石密度鬆散、粗糙,脆而嫩,不適合刻較精細一路。青田石名品主要以封門青為主。壽山石較之青田石略軟而細膩。較好的凍石密度緊而澀,石性穩定,即可用於精細一路,也可以之豪放、挺健。壽山石名品較多,主要以田黃、芙蓉等為主。昌化石密度總體上較之其它石種要緊得多,比較適合於多次、反覆的修改、製作。較好的凍石受刀有力,石性穩定、細膩,適應用於多種風格,尤以凝練見長。較差的則密度鬆散、質地不勻,阻刀敗筆,不能用之於體現精細、挺健一路印風。名品主要有雞血石、黃凍等。巴林石介乎於青田與昌化之間,細膩、鬆脆,密度較緊。各種風格無不勝任。較好的凍石接近呂化凍石而細、脆過之:較差的則過於鬆脆,不堪重刀。名品主要有雞血石等多種凍石。石章上的石釘的硬度高於鋼、鐵、合金鋼的刻刀硬度,大的石釘很難刻掉,有些石章整體硬度都高於刻刀,只能採用機器琢磨。對印石質地的了解需要多實驗,積累一些經驗感受,才能熟練地控制印面效果。銅的硬度略小於鋼,基本上可以以利刀刻。用古法鑿則需要把刻刀加工,再配鎯頭。牛角是昂貴的印材,所用刻刀與刻石章用刀不同,角度銳利,呈斜角狀,刀刃較小,阻力小便於入刀,刻制手法為剜,架一支小毛筆在印面上,利用槓桿原理助力,先重物然後剔.象牙和牛角刻法一致,這兩種材料韌性極強,每刀剔除部分不可能很多.竹木類印材一般用垂直紋理做印面,縱向紋理難於切斷纖維,不宜用作印面.刻制手法與象牙牛角相近.玉印要機器琢,陶印在未燒之前為泥質,硬度極低,可以直接刻然後再燒。燒完之後也可以再刻,只不過硬度高一些,鋼刀可以勝任。鉛、錫的硬度不及鋼,鋼刀同樣能夠勝任。刀法包括運刀、執刀兩方面,切、沖是最基本的刀法,沖切結合的方法較為實用,不必死守單一刀法的教條。執刀的方法關係到發力的程度及行刀的速度,各關節角度越順則發力越暢,較為合乎生理本能的刻法有縱向式刻法(內角、右側、下至上)與橫向式(外角、下口、右至左),兩個刀角可自由交替運用。行刀的速度變化與書法的用筆速度變化的原理相近,其目的在於體現線條(刀痕)的質感、節奏、韻律。印面刀癟的速度感是建立在多層次變化的前提下的。同樣,用刀時力的輕重、入石角度的變化也相應地產生了線條質感變化,輕快的用刀與重切急轉相結合,可以產生如同行草書般的對比與節奏。入石角度直、正,則線條刀痕較深,連緣圓潤、柔和。刀頭的角度不同、利鈍不一,則刀痕質感不同。正如新筆與禿筆的存在差異一樣,鈍刀入石則圓渾、含蓄,不見鋒芒,好似禿筆;利刃人石則鋒芒外露、爽利見刀,正如新筆。利與鈍各有短長,貴在兼顧,做到利刃有含蓄之筆,鈍刀有鋒芒可尋。北碑派書家提倡以筆代刀之法,印人亦多以刀代筆。相對而言,書法中碑帖筆法豐富多樣,其中原理也較為成熟,從筆法中悟刀法不僅是可行的,而且較為實用。刀法交融、兩忘之際即為大印家的化境。線條(刀痕)質感的內擫與外拓、渴與潤、暢與澀、疾與徐等差別=入刀角度×刀向(順逆)×力度×速度×刀刃(利鈍角度)×石制×刀法(執刀、沖刀等)

汪永江論印語

汪永江,1966年4月25日出生,原籍黑龍江省呼蘭縣,1989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執教於浙江大學藝術系,講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教育學會書法專業委員會理事、韓·中書藝家協會中方理事長、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書法創作委員會主任、浙江省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

汪永江論印語

汪永江臨:黃庭堅《諸上座貼》


延伸閱讀:

汪永江先生培訓筆記

一、準確臨摹:

在書法的臨摹中不可能用相同的方法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要尋找切入點,要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去訓練,經過不同的訓練,才能解決不同的問題。另外要進行創作與臨摹之間的過渡,合上字帖不等於會了創作。

1.準確臨摹是訓練觀察力,只有看到,才能寫出。

2.準確臨摹對用筆的精細能力,在相當靈活的情況下才能臨出來。

3.對法帖客觀性的尊重。

4.訓練能力的傾向性。從臨摹入手,在創作上有一個意識、總體要求和指標。從臨摹漸漸尋找創作的基點。

要學習古代經典法帖書寫的原則。原來的經典是什麼?書法是什麼?法帖風格和類型要看到,否則談不到創作。要完全深入的認識、把握法帖。

手的靈活性很重要。要學會手要做到想要的精細的東西。在準確臨摹上有很大難度。寫一個字要很長時間。

強調個性是有前提的。不能認為自己臨不像就是講究個性,在準確臨摹中要完全臨像、臨准,不能要絲毫的偏差。對臨摹的理解要知道是什麼?訓練目的是強調全方位能力和基本知識,在學院派書法訓練中不強調因材施教。需要每個人全方位去做,而不是選擇,基點龐大,技法多,能力強。書法專業學的是書法,而不是篆、隸……,是全面的。要全部學會、學好。只有這樣才是書法,而不是書匠。

要想獲取多方面的創作能力,必須從多角度的臨摹程序中來。

凡事方法是最重要的,很有可能努力的結果是走向反方向。不這樣訓練,不可能突破書法的學習。

汪永江論印語

臨摹作品/楊凝式

寫字的準確率:

1、字形的理解。2、章法和墨色。3、方圓筆的應用。4、節奏感。

觀察字帖的細微處。臨習《孔侍中》,要學會帖中的放筆和張馳感。養成習慣,不能習慣的臨個大概。學習古典的方法要學會。

汪永江論印語

二、分析臨摹。

分析的臨摹實際是頭腦的訓練。

昨天強調的是筆畫怎麼寫,今天是為什麼這樣寫。通過分析要把握、化解古代經典的技法。

法→理

分析臨摹是對原理的捕捉和提煉。在整個分析當中,逐漸創立自己的創作意識。看到的字帖是書寫的結果,而不是全過程,沒告訴你為什麼這樣寫。這些必須通過分析臨摹解決掉。對法帖的認識不能是偶然的。偶然性否定了書法這麼多年的經典原則和規定性。法帖書寫中有非常明確的理性因素。經典性的作品對後世有一個影響、規律。選擇這樣的作品是帖法之源,具有模範性,是榜樣,是後世的範本,是可檢驗的。從字形、章法、結構上去看,這些作品是非常完美的。

準確臨摹是客觀的。建立技法意識,把死的帖變成活的,了解作者的思維過程。

《初月帖》:

筆法上來看,原理層面的。筆法目的是塑造點畫的質量。

筆路----筆法----點畫——點畫本身有筆意----筆觸----筆勢----筆力

整個筆法建立在「點」上。準確臨摹上不能憑感覺。

筆法點,完成筆畫需要複雜的書寫過程,體現在點畫的豐富性上。

行草書的技法是相對性的,沒有固定的形狀,是動態的不可定因素。更應強調原理方面。

行草書是在變化的基礎上追求和諧統一。

千變萬化的行草書歸根到底是筆法點、筆意。(點畫與點畫的聯繫)

行草書的構成:

形式感---節奏單元 段落、塊面

一個節奏單元是完整的,兩個節奏單元是轉換的。

時間、秩序特徵是節奏單元的整個過程。書法是不可逆的、不可悔改的。

起、承、轉、合是過程中的組合關係。作品的合理性是檢驗書法家是否專業的標準。

合情、合理、合法。

當代書家的問題是是否合理性。

把握作品的合理性,在分析臨摹中要理解合理。

行草書不能斷章取義。

具體的一個字是在段落、環境中的。在另外一個環境中就不能這樣寫。主體意識下考慮點畫、結構。

中鋒不是筆桿很直,不是中筆桿。筆桿的調整是筆鋒跟比畫的對應。

「八面出鋒」「山」字代表:提按只是很簡單的技法。筆鋒接觸面對應筆觸。運筆動作的立體感,要三維、縱深的準度。

一些作品的豐富性,在技法上是有備的,在運筆立體過程中體現出來,能塑造出高質量的點畫。

筆意、中軸線、輪廓線是節奏關係。

在作品中一個字如何處理:

1、字法

2、上面一個字決定下面一個字 漸變

3、橫向字的照應 對比

4、斜角的呼應

5、預設下面的字

6、斜向的預設呼應

草書的字型是有特徵的,行和草是完全不同的。

一幅作品鬆散的原因不是字距散,而是意識問題。沒有照顧到其他字。

中軸線的擺動是為了橫向的開合,為了整體作品行與行之間的密切聯繫。

汪永江論印語

寒食帖

行的兩側輪廓:

1、字本身輪廓

2、空白的部分

在行書上空白有非常大的作用。

分析臨摹要捕捉一些不可見的意識。半小時臨摹《初月帖》

1、節奏單元劃分,划出中軸線方向

2、每一行輪廓線

行草書首先是單元、段落關係,然後是字組關係,最後才是單個字

圖示的效果預示一種關係,畫完圖示會感受到:筆意、中軸線、輪廓關係:

1、通臨初月帖,以分析為前提,一兩遍即可,是思維的訓練。

2、運筆過程中以三維立體的筆鋒、筆觸與點畫一一對應。

3、塑造點畫和筆法點要求一一對應。

筆、墨、紙之間的相配、相剋關係,把這三者作為敵對矛盾,互相克服。要線條的質感。

王羲之用熟宣,我們用生宣,怎麼克服?

1、墨的水分含量大,搖搖墨

2、蘸墨時理毫,處理好筆鋒。滿蘸墨,然後用刮筆尖。是用筆,不是筆用你。

3、速度。臨帖速度比原帖慢的多
臨摹與創作比例為:1:4或1:3

墨多時加快速度,墨少時相應放慢。減少、克服滲化。靠手把握筆、墨。

4、對整個書寫的時間。

實際書寫時間儘可能果斷、肯定、加快。而前提是看原帖、分析原帖。

從分析到準確:

第一階段:從形的階段去把握

第二階段:從原理階段去把握,從法到理的提升。

行草不是一點一畫的積累。

1、落筆前對全局的把握

2、從一個字能看到三四個字。

汪永江論印語

臨摹顏真卿.祭侄文稿

三、印象的臨摹

通過學習對字帖的理解和提示的發揮。

筆畫、間架結構、章法 用筆、結字

不同的臨摹目的性不同:

在印象臨摹中是對原帖的生髮。打破對原帖的唯一性,是創作的啟發點,尋找創作的啟發點。

在一本字帖上生髮多種可能性。

一件草稿可以有多種寫法,是創造力啟發點,帶有非常明確的創作性。

原帖的生髮、筆意、印象的啟發創作,不是把原帖改了,是受原帖的啟發。用個人風格去改造原帖是非常危險的。對原帖的把握和提煉、轉化,是有針對性的。

就訓練的程序本身,印象是對原帖的誇張和強化。

不能強調大感覺,要有理性,意在筆先。

強調是多層生髮、多層可能性,前提是對原帖的生髮,對原帖的筆法點的強化。

對比的練習:

第一行:準確

第二行:印象(想幹什麼?然後下筆)

第三行:印象

自解要點:

1、印象臨摹是對原帖有針對性的強化、誇張,是同類型、同性質的

2、印象臨摹意在打破原帖的唯一性,轉化為多重可能性,其中包括創作元素的啟發點

3、每組印象臨摹自身的關係是完整的、合理的

4、不能簡化原帖的程度(更不能省略)

5、不是對原帖「糾錯」不是個人習慣的「改寫」

意識層面的東西更重要

要把老師傳授的東西吸收,訓練程序、經典技法、法帖筆法的吸收

多重漸進的印象臨摹生髮點舉例

1、筆意、筆勢的誇張強化

2、筆勢、筆意的含蓄收斂

3、線條粗細基調的強化、轉化

4、筆法點的運筆動作幅度、發力程度的誇張強化

5、線條質感的強化、轉化(行筆速度、發力方式、工具材料媒介調整)

6、結構中軸、取勢方向強化

7、主筆誇張的結構體式重組

8、節奏幅度的誇張、強化:

高低、主次、長短

強弱、呼應、對比

開合、單元段落、層次即:筆順、線質的三維縱深起伏

墨色深度、濃度的先後縱深空間感

9、章法款式重組後的隨機對應、調整、控制

調整其一,保存其他:

不是數量、時間問題,而是縱深的展開。印象臨摹中的切入點的專業性,不是隨意書寫,強調理性在先。相對準確的技法點作為切入點的深入。

汪永江論印語

四、創作階段要求:

每個字要過關,要有出處。體現出教學,體現出專業,體現出對經典作品的把握、對形式感的把握。同時要同所學的經典和臨摹中的要求聯繫起來,杜絕自由體。

既出效果又要有經典的原則。

操作上的策略:

邊訓練邊思考

要求每個字字法、點畫,字字過關

邊臨摹邊創作。

提取式的臨摹,有選擇的臨摹,不能隨便寫。


汪永江 :片斷式的聯想

——顏真卿《祭侄稿》臨寫隨筆

汪永江論印語

汪永江論印語

汪永江論印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王羲之《力東帖》,《執手帖》,《吾怪帖》
陳傳席:後人會看不起我們這一代的書法
王鐸行書《尺牘》
中國國畫之蘭,梅,竹,菊——君子集結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