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誰更偉大?紀曉嵐舉一例子,高下立判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誰更偉大?紀曉嵐舉一例子,高下立判

大家都知道,《四庫全書》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官修叢書,稱得上世界最矚目浩大的文化工程。

該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收書3503種,79309卷,存目書籍6793種,93551卷,分裝36000餘冊,約10億字。相當於同時期法國狄德羅主編《百科全書》的44倍。

但是《四庫全書》的總校官紀曉嵐在私人筆記《閱微草堂筆記》中提到,他編纂《四庫全書》時,曾參考殘存於世的《永樂大典》,雖然他看到的只是《永樂大典》的冰山一角,但上面的記載事無巨細、包羅萬象,饒是他讀遍世間萬卷書,睹之還是對世間知識之浩淼廣博產生了深深的絕望感。

紀曉嵐還舉了個例,說《永樂大典》詳細描畫有宋代兵器「神臂弓」,該「神臂弓」可以立在地上,扣動扳機,箭飛出去可以穿透300步以外的鐵甲,宋朝的軍隊用「神臂弓」來對付金兵大有奇效。宋軍視為不傳之秘,對這一利器的使用有嚴格的軍法要求,絕對不能遺失或被金兵得去。考慮到滿清統治者的對漢人防範有加,紀曉嵐也因此不敢將《永樂大典》中「神臂弓」的相關記載輯出來。

也因為紀曉嵐沒把「神臂弓」相關記載輯出來,今天,「神臂弓」已經隨著《永樂大典》的消亡而失傳了。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成祖永樂年間。

明成祖朱棣在即位當年(1403年)七月,就下令編纂《永樂大典》。他對解縉、胡廣等大臣們說:「天下古今事物都分散記載在各種典籍之中,卷帙浩大,不易檢索。朕想廣泛採集各書中所載事物,用韻來統攝,以便考索,這樣檢索事物,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過去的《韻府群玉》和《回溪史韻》等書,雖然也是用韻來統攝的,但采書不廣,記載簡略。希望你們按照我的意思,把有文字以來歷代的經史子集百家之書,還有天文、地誌、陰陽、醫算、僧道、技藝的資料都收集起來,匯在一書之中,不要嫌浩繁了。」

解縉等人秉承上意,歷時六年,終於編出了這部共22,937卷,分11095冊,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的曠世大典。

300多年後,英國編《大英百科全書》,對《永樂大典》推崇備至,稱之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但《永樂大典》今存不到800卷。

造成這種慘劇的原因,是《永樂大典》的3億7千萬字,全都是書手們用明代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麗工緻。參與抄寫的朝臣文士、宿學老儒達到2.16萬人。

書成之初,明成祖曾經考慮將之付梓,但因工費浩繁而罷,唯聘書手抄錄了一部,被稱為「永樂正本」。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淵閣大火,《永樂大典》所據原稿付之一炬,所幸正本已全部移藏北京,未逢此劫。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宮中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毀,《永樂大典》正本差點被毀。

受此虛驚,嘉靖皇帝決定組織人力抄寫一本副本。

重錄之初,大臣徐階認為抄錄上萬冊大典,工程浩大,不必拘泥原來的式樣和書法。但經深入翻檢《大典》,發現如果版式一變,上面的大小字和圖形都要發生變化,不如照原樣摹寫方便,最後決定重錄全仿永樂正本,不加任何改變。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嘉靖皇帝召選書寫、繪畫生員109人,正式抄繪,耗時六年,於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完工,被稱為「嘉靖副本」。

嘉靖副本重錄30年後的萬曆年間,又有南京國子祭酒陸可教曾上書建議刊刻《永樂大典》,同樣因工費浩繁不了了之。

明清交替,北京城先後迎來李自成、多爾袞兩任主人,李自成離京前,更是火燒大內,宮中亂成一片,正本下落不明。

雍正年間,雍正帝將從宮中搜集起來的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四庫全書館,因要從《永樂大典》中輯佚失傳的典籍,乾隆皇帝進行了一次清查,發現《永樂大典》缺失了2422卷,有千餘冊不知所終。

乾隆皇帝深為嘆息,下令在全國尋找丟失的《大典》,特別要在書賈坊林間「留心體訪」。

有人猜測,在翰林院供職的徐幹學、高士奇、王鴻緒等人經常查閱此書,可能把一部分帶回浙江老家去了。

乾隆皇帝就給兩江總督高晉、浙江巡撫三寶下了密令,要他們去徐、高等人家中宣示,《永樂大典》是官物,即使當年拿回家,也是無意收藏,只要交出,概不追究。可是徐、高後人堅持說沒有見過《大典》,最後只得無功而返。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庫全書纂修官黃壽齡私自將六冊《永樂大典》帶回家中閱讀,被人盜去。

乾隆皇帝聞訊,十分惱火,指責說:「《永樂大典》,為世間未有之書!本不應該聽纂修等攜帶外出!」下令嚴查,全城戒嚴。盜書者喪膽,趁夜悄悄將《大典》放到御河橋邊,終被追回。而黃壽齡也被處罰俸3年。

嘉慶十三年(1808年)纂修《全唐文》,大臣奉旨入閣參考《永樂大典》。

道光年間纂修《大清一統志》,多參考《永樂大典》。

悲劇的是,被參考過的《永樂大典》被棄置在翰林院,無人過問。一些官員趁機大行偷盜之事。清末繆荃孫的記載,當時翰林院的官員早晨進翰林院辦公時隨身攜帶一件棉袍,打成包袱的樣子背在肩上;下午離開翰林院時把棉袍穿在身上,包一冊《永樂大典》出來,看守人員毫無覺察。誠如文廷式這樣的斯文學者也通過這樣的手法偷盜《永樂大典》,數量達到100多冊。

《永樂大典》流出宮後,有的被洋人高價收購,更加劇了它的流散。

光緒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門時,清點《永樂大典》,不足五千冊。

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和入翰林院查點,僅存八百餘冊。一部大書,幾乎被偷光了。

就是這八百餘冊,也難得保全。

1900年6月,八國聯軍進攻北京,與英國使館毗鄰的翰林院成為了義和團對抗英軍的戰場。據英國人威爾的《庚子使館被圍記》記載,衝突中有人將火把拋進翰林院中,翰林院頓時著起大火,排積成行、一望無盡的藏書遭受空前浩劫。貯存《永樂大典》的敬一亭也被燒毀。「龍式池及井中,均書函狼籍,為人所拋棄。有綢面華麗之書,皆手訂者;又有善書人所書之字,皆被人隨意搬移。」

八百餘冊《永樂大典》在這次浩劫中被焚,剩下的有的被修了工事,有的被墊了馬槽。譯學館的劉可毅一人就在洋人的馬槽下揀到數十冊《永樂大典》。

英國人從這次焚毀《永樂大典》的事件中得益最多。使館有個叫翟里斯的官員從翰林院的廢墟中揀來一些《永樂大典》,其中的卷13345還被當做戰利品贈送給他的父親。

威爾《庚子使館被圍記》記,英國使館中研究中國文學者見到如此寶貴之書,無不想得到,「在火光中覓一路,抱之而奔」。

可以說,《永樂大典》副本徹底毀於此次災難。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永樂大典》高度重視,多方尋訪和搜集,收藏起來的只有200多卷。這200多卷再加上出現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也不過800多卷,還不及原書的1/10!

這真是莫大的憾事!

不過,萬曆年間曾發生過南京國子祭酒陸可教上書建議刊刻《永樂大典》之事,而熟悉明末宮闈舊事的宦官劉若愚在崇禎年間寫《酌中志》時提到:「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人們由此推測《永樂大典》正本消失在萬曆、天啟年間,進而推測《永樂大典》正本是作為萬曆皇帝的殉葬品葬於北京十三陵的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了。

以郭沫若為首的許多史學家就通過反覆論證,認定《永樂大典》的正本是被殉葬於定陵。

但是,20世紀60年代,在郭沫若等人的熱切倡導下,定陵被發掘了,讓人大失所望的是,陵墓中根本沒有《永樂大典》的影子!

郭沫若等人轉而認為,《永樂大典》正本不在定陵,就必在永陵。

永陵是嘉靖皇帝的陵墓,郭沫若等人認為,嘉靖皇帝是那麼重視《永樂大典》,下令錄《永樂大典》副本,那是有意以《永樂大典》正本作為自己的殉葬品。而嘉靖皇帝死後三個月才下葬,而接其位的隆慶皇帝則在其死後的第四個月賞賜謄抄人員,那麼,毫無疑問,《永樂大典》正本就是埋在永陵。

但是,定陵被毀的悲劇不能重演了,永陵可不能再挖。

《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在永陵,只能是一個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沙龍 的精彩文章:

特邀嘉賓出席「太平天國研討會」,一驗身份,乃洪秀全直系子孫
傳說是楊家將後人,實為岳家軍第一猛將,差點在萬馬叢中生擒兀朮
闖王李自成九宮山遇難,其座下第一猛將攜寶藏隱居此地,無疾終老
此人被小說塑造成闖王麾下第二猛將,歷史上的他比小說里還要猛
知道劉邦是自己祖宗,此老漢樂壞了,要求兒子要爭氣,別丟祖宗臉

TAG:歷史大沙龍 |

您可能感興趣

王羲之《蘭亭序》馮承素、唐伯虎、啟功三大摹本,高清大圖高下立判!
《獨孤九劍》《辟邪劍法》誰更強?金庸只說8個字,高下立判
趙麗穎將翻拍《神鵰俠侶》,與舊版劉亦菲高下立見
七絕聖手王昌齡被貶,李白和孟浩然各作一首經典詩相送,高下立見
三本和《聖墟》一較高下的玄幻文,老書蟲都硬推,大家值得擁有!
左宗棠和李鴻章臨終前各自向慈禧說了什麼?二人高下立判
鄧超的玩笑害慘了鹿晗?《熱血街舞團》《這!就是街舞》高下立判
《延禧攻略》《如懿傳》同角色鬥狠爭艷耍心眼,網友:高下立判!
姚貝娜的身影重回《歌手》舞台,劉歡和那英的做法高下立判
宮斗鼻祖鄧萃雯不演宮斗劇,對比《如懿傳》高下立見!
湯唯張曼玉早前罕見同框未P照曝光,網友:誰美高下立判!
白居易為了炫技寫首趣詩,誰知劉禹錫的回詩更絕,高下立判
鞏俐章子怡劉嘉玲舊照,早前同框走紅毯各有姿色,誰美高下立判!
唐朝詩壇最巔峰的斗詩對決,三位詩人斗出三首千古名作,高下立判
白居易偶遇劉禹錫,酒席之間即興斗詩,各留一首經典,高下立判!
寶釵和黛玉兩人,文學水平誰更強?薛寶琴兩首詩,高下立現
杜月笙與黃金榮誰才是青幫頭號大佬?從這件事里高下立判!
王者青銅高下立判《傳奇世界》冷知識考試上線
詩情畫意:毛澤東、陸遊皆「詠梅」,笑與愁之間,高下立見
哥斯拉大戰中國龍?它們在中國版《頭號玩家》一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