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我是范雨素」,你是誰?——世俗時代的文學與文明

「我是范雨素」,你是誰?——世俗時代的文學與文明

前段時間,一篇名為《我是范雨素》(以下稱《我》)的文章在很短的時間內席捲網路平台,引發廣發關注,出現了一些立足於不同立場與視角的討論,這些討論豐富並拓展了這個文本,一些問題就此呈現,但非常可惜的是,隨著熱度的下降,那些由文本延伸出的問題卻未能得到持續而深入討論,這個文本討論的空間還很大。鑒於此,我試圖沿著未竟之話題,談談對這個文本的看法。

談論《我》,首先是將之作為「文學」作品看待的,也是所謂文學研究者首先在談,似乎對「文學」之為「文學」先行具有某種共識,若細究起來,關於文學的慣常認識與《我》相合又背離,但《我》並不是自由自在的表達,它不可避免的向慣常的文學認識靠近,有意或無意,它必須進入某種話語場或某種模式,引起關注的可能性才會更大,這似乎構成某種話語的「潛規則」。

自「文學」進入中國之日起,對「文學是什麼」的探索也隨著興起,而這種定義「文學」的雄心事實上從未成功,林林總總的「文學」界說,多為事後追認,非但不能闡說全部的文學事實,更會在新的文學實踐面前捉襟見肘,事實上,那是歧異於文學之外的另一套話語創造,不但導引文學的可能性極其有限,且多數時候會為「文學」的發展設置了一道又一道隱秘的理論溝壑,文學因此受限而走向狹窄,其生命力也萎縮了。

因此,對文學的界定時刻面臨失效的危險,所以美國批評家喬納森·卡勒《文學理論入門》中認為關於何謂文學的五種定義,都不能全然涵括文學的全部特徵,無非是在不同視角之間轉換而已。

五種定義是:

1、文學是語言的「突出;

2、文學是語言的綜合;

3、文學是虛構;

4、文學是審美對象;

5、文學是互文性的或者自反性的架構。

這五種界說,在中國文學理論教科書中昭昭可見,即便存在著創造性的理論拓展,但根本精神仍是人家的,此間尤以「想像」、「虛構」、「審美」影響深遠,各種嫁接這幾個關鍵詞的「文學」定義層出不窮,由此而有所謂文學價值高低的判斷,文學之分雅俗的問題也產生了,與之相伴的是一種觀念性的文學區隔意識潛滋暗長,20世紀的文學實踐是對此問題有著充分的證明。

就此而言,對於《我》的認識多少受此文學思維的影響,《我》也在此現代區隔之內,將之界定為「底層」敘述即是如此。

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當文學作為可以把控的觀念對象,它也失其所是,必將遠離人類生活。這樣一種理性至上的規劃世界的雄心,使一切走向透明,成為可擺置的圖像,文學因而不能自主。我們耳聞目見的很多作家,都存在著為某種觀念囚禁的危險,其作品常常成為某種觀念的注釋。

比如20世紀由啟蒙思潮延伸出的一系列思想觀念,在中國作家的作品裡有著充分體現,很多作品就是對這些觀念與主義的說明,模式單一而貧乏,因主義在先,看開頭即知結尾,某種意義上,作家直接擔負了思想家、政治家的角色而不知,此為文學現代形象的最大表徵。而《我》或許是一個例外,它沒有寫主義,也在固定模式之外,雖然范雨素揚言要寫一個荒誕的故事。

定義文學的理性僭越在現代中國文學的發展過程中,往往與意識形態的宏大事業密切勾連在一起,規範世界的理性熱情是二者共同的現代性追求,但形下層面,我們看到,二者相互面對的局面如此詭譎,緊張感史無前例,擺脫、鬥爭、參與與依附是二者關係的基本存在面相。

意識形態的塑形工作從未遠離文學,而文學抵抗塑形與控制的努力也時刻不缺,這在20世界各個時段的文學與政治的論述中有著鮮明的體現,但大多數時間裡,文學是意識形態的手段,卻沒有成為使意識形態崩潰的工具。

一個高大的形象始終在文學的園地里徘徊,那是一個無處不在的幽靈,它勸說文學為建基於政治經濟學之上的國家理性或某個階級服務,成為國家權力結構的一部分。伊格爾頓曾立足於此討論英國文學的興起,事實上,中國現代文學的興起也具有這樣的特質與追求,因此文學被界定為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存在,有助於塑造民族共同體,正如安德森認為的那樣,文學虛構無聲地、不斷地滲入到現實當中,默默地創造著一種非凡的群體的信念,這正是現代國家的特徵。

既如此,則文學難以按照合乎常情的軌跡運行,它原本不需要方向的提前預設,如今卻無預設不成文,那對它來說是走向衰竭的劫難,它將因此脫離大地,無法自持,它不再是它自己。當意識形態的介入足夠強勁時,很多人難以適應,發聲遲鈍,由此擱筆,痛苦無比,世界已經不允許詩的存在,這是20世紀中國文學某些時段的事實。

意識形態的規訓是一種話語,與政治有關,在文學批評程式不一是言說中體現出來,文學及其批評行為何嘗不是一種政治行為?但《我》似乎在意識形態邊緣遊走,沒有一個高大的形象供其瞻望,它好像對此也沒報什麼期待,亦無明確之預設,它在大地上行走與生髮,因此面目保全而為人關注。

和定義文學的雄心與對文學的意識形態規制同步進行的,還有文學批評的形而上學取向。這一取向表現為在闡釋文學作品時的理念先行,文學作品成為形形色色理論的試驗場,各種來自西方的理論藉助中國的文學作品傳播與更替,頗為熱鬧。如至今流行的啟蒙、民族國家、現代性、主體性、殖民、文化、女性主義等等即是文學批評賴以展開的主要話語。

有批評者對《我》一文進行的「底層」闡釋也是如此,這是曾經的「階級論」的變種,與「打工文學」、「農民工文學」、「邊緣文學」等話語綰結在一起,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構想文學與世界的關係,顯然別有用意而又充滿想像。若以階層論文學意在改變現實、引發意識形態的重構,似乎是一種遙遠的理想,在世俗時代,文學的力量弱而又弱,共同體的塑造此時不靠文學也能進行,何況,從現代文學誕生之日起其塑造現實(政治)的可能性就已經不存在了,被政治反向塑造是其存在的常態。

那麼,寄寓在文學上的所謂「階層」之類的敘述,也終將與文學無關,文學的廣闊圖景並未因此敞開,打開一扇門,卻關閉了其他通道,文學逼仄了。而事實上,「階層」話語的發明與實際的生活情形絕難相符,頂多具有片面的合理性,但由此引發的文學的與社會的偏見確實是事實。

在范雨素的講述里,她其實是將自己定位在底層的,而一些所謂的批評家也從這個角度解釋她、介入她、固化她,使之自卑自賤的意識愈發自覺。話語塑造認知,並累積話語解釋文本與現實的有效性,階層意識即是例證之一。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我是范雨素》文章截圖

20世紀以來,理念指導生活造成困境的事實屢見不鮮,下學上達終抵不過形而上的一貫而下省事,如此理性之狂妄,不僅損傷社會,也必使文學面目全非,無所適從。

《我》若僅是「底層」故事,大概其意義的豐富性也要大打折扣了,估計也很難引發網路上如此之多的討論,這年月,傷情之事太多,比范素雅慘的人與事,每天都能從快餐新聞里看到,是故,我們關注《我》,一定不是蹭熱點那樣簡單。

那麼,《我》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也就是說,關注《我》的人未必都是范雨素那樣的「底層」人,可能社會各個階層都有,這也就意味著,《我》絕不僅僅是一個「底層」的敘述,它所引發的共情效果,說明生活於此間的大多數人在實際生活中正經歷著與之相似的故事,區別或許只在於所從事的工作形式不同而已——《我》中有你我的影子。

《我》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經濟為主導的世界,經濟佔據核心地位,文中所述,莫不與此有關,舉凡房地產、教育、城鄉、留守兒童、階層分化、信仰危機等問題,皆在有利可圖的經濟秩序中產生,每一個觸碰過這個以互利為目標的社會的人,似乎都生活在上述某一個問題之中,那些問題不專屬於所謂「底層」的范雨素們。

2015年1月7日,北京,皮村商業街,東西向,集中了皮村絕大多數的商戶,解決了兩萬人的吃穿用和娛樂消費。

這體現了《我》的開放性,它的開放性,足以使文學的諸多定義與形上闡釋的諸般話語失效,這提醒我們,談論文學及其如何可能的時候,需要跳出慣常思維。做到這一點,來自傳統的認識也許值得重視,比如「興觀群怨」說,若以此說衡文學,則文學不難從定義文學的觀念的泥潭裡抽身而出,重獲它如其所是的本然面目。

「興觀群怨」說,是中國詩學的重要觀念,進入現代後,為現代文學觀念擠壓而放逐於傳統之外,失去定義文學的機會。若不帶偏見的細細思量,現代以來的諸多文學觀念其實不過是就「興觀群怨」的某一個側面反覆進行言說罷了,但今天,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將之作為知識來看待的,它顯得陳舊,不夠現代,因此無法定義文學。

我們總是藉助一波又一波來自西方的觀念定義文學解釋文學,堅信那才是真理,對「興觀群怨」代表的文學觀念是「不信」的,一如對傳統的「不信」。「不信」是現代社會的流行病,范雨素也得了此病,她稱之為「文明恐懼症」。

范雨素說:

我在多年的打工生活里,發現自己不能相信別人了,和誰交往都是點頭之交,有時甚至害怕和人打招呼。我對照心理學書籍給自己治病,得的叫「社交恐懼症」,也叫「文明恐懼症」,一旦惡化,就成「抑鬱症」了。

范雨素的「不信」與她的經歷有關,若她多年間經歷的「有信」的事情居多,她大概不會對他人與社會持一種拒斥的態度。不難理解,這個社會是不可相信的,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也是無信的,以「有信」對「無信」,談何容易!范雨素意識到這是現代文明之病,此病產生的根源是什麼呢?

范雨素

這要歸功於啟蒙,一種基於科學邏輯與理性信仰的思想運動的興起,催生了「不信」社會的產生。韋伯意義上的西方啟蒙固然與中國的啟蒙存在著諸多歷史的差異,但對「信仰」祛魅的後果卻是一致的。

於是,信仰、神話、非理性、宗教儀式等現象退出社會生活——世俗時代降臨了,科學、理性、實用、個人主義塑造著這樣的時代,這是一個寬容的、理性的、重實效的、進步的和充滿人道主義關懷的社會,陳獨秀《敬告青年》所陳之六義,即是對此精神之註解:

1、自主的而非奴隸的;

2、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3、進取的而非隱退的;

4、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5、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6、科學的而非想像的。超越的理性是其核心精神,「不信」成為基本的觀念預設。

查爾斯·泰勒認為在現代社會,「不信」的預設已經變成主導性的了,並在某些關鍵的社會環境中——比如在學術和智識生活中獲得了霸權,不信的預設因此能更容易延伸到別處。

就20世紀中國啟蒙的情形來看,確如泰勒所言,不信在學術領域體現的最為明顯,持啟蒙姿態的現代知識分子,對過去與歷史是質疑的,讓民眾「理性」而不迷信是這個群體的根本追求,中國傳統在此狂妄的理性面前一再遭受詬病,一種基於天道的信仰被祛魅,與此信仰密切相關的愛有差等的社會秩序瓦解了,為一個追求均質與民主的社會替代。

泰勒說:「我們已經從一個有著人格化連接的等級秩序轉移到一個非人格化的平等關係,從經中介進入的垂直世界轉移到水平的、直接進入的社會」。也就是說,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組織與民眾的日常生活,都以某種方式與天的觀念有關,以不同的方式連接於天,從天那裡找到根源並以之為根基,構建人間世界的斯文秩序,這是得到天的受命與保護的體現,而現代國家顯然擺脫了這種連接。

就此而言,置身「世俗」社會,現代人可以充分介入政治而無需遭遇「天」,可以憑藉理性構型社會、為自然立法,而不必以敬天法天為前提。但在中國傳統社會,可以說天的信仰無處不在,天與一切事物交織在一起,它不單獨分屬於某個領域。

在天的邏輯下結構信仰的時代,人們在一個有神論的、有寄託的、有秩序的世界中生活,進入現代各個領域的運作是獨立的,一般無需求助天或任何宗教信仰,每個人敞露無遺,不信成為生活之常態,考量的依據內在於各領域的「合理性」——經濟領域的收益最大化、政治領域的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等(「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也因此,在「世界圖像的時代」,不同社會階層的社會想像變的越來越靠近,比如今日對物質、財富、關係、契約、交換等觀念的認識是具有普遍性的。而基於此均質與直接介入的社會特質,我們確定范雨素的社會想像與我們相差不會太遠,因此她的「不信」是具有普遍性的,某種意義上,那是一種虛無主義的體現,這或許是《我》引起廣泛關注的根本原因。

顯然,我們需要對范雨素的「不信」提高警惕,抵抗「不信」的力量是「信」,「信」什麼往往是人生命延伸的最後一根稻草。范雨素的稻草是愛。她說:

只有愛心才能治療。我想到母親對我的愛,這個世界上永遠只有母親愛著我,我每天都使勁這樣想,我的心理疾病沒有惡化。

必須強調的是,讓她生命延續下去的「母愛」不是抽象之「愛」,是最切己自然的「親親之愛」,她藉此抵抗「不信」的世界。由宏大的敘事、嚴密的組織、人道主義的集體構造、理性的互利裝置組成的自由世界,都被她排除在外,來自那個世界的種種許諾與美好藍圖,在她那裡都失效了。

在此意義上,我們感同身受,現代性的世界籌劃,也在此暴露出它日益窮盡的套路,人亦更為迫近的面臨生存論的難題而虛無不已,人在籌劃導致的「不信」的世界裡呆的時間太長了,而人無信不立。若此時無愛,范雨素的生命將無法正常延續,這種愛不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之博「愛」,那種陳詞濫調的抽象之愛對她而言已經沒有意義,她的愛是更切實可感的源自血脈的原初之愛,只有這種愛讓她踏實,支持她走下去,也成為她的孩子們構築世界觀的本然起點。

由此愛凝成的「信」因此而相續不絕,以至身邊的世界,「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因此成為可能。任何取消這個起點的想法與規劃都是可怕的,事實上,百年來我們一直置身此「取消起點」的宏大的計劃之中而不知不察無識無畏,但試圖脫離血緣之情的離家出走的行為事實上一次也沒成功過,因擺脫起點即擺脫歷史與時間,歷史與時間是人得以存在的本體所在,脫離時間的人,也將脫離大地,這是危險的,對一個正常人來說也是不可能的和毫無必要的。

曾聽過英國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艾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1941—)的一次講座,他認為與英國不同,中國以家庭組成社會,這是中國文明的特色及文明得以延續的緣由之一,如果取消家庭,追求一種分立的、原子化的(atmoized)、個人主義的文明,在瓦解家庭的同時,社會也將分崩離析,不可預知的社會問題將紛至沓來。耳聞目睹,因脫離原初之愛的家世界而產生的種種社會問題在今天實在太多了,這在《我》裡面也有充分的體現。

范雨素

由親親之愛構築的家的世界,對范雨素來說是溫暖之所、自由之地與神聖空間,除此之外,她還能去哪裡?她做了嘗試,似乎無處可去,家是她生存的起點及其生存之意義,她的「信」由此生長、延伸,源源不竭,因此,曾經瓦解與破壞的,還要因時損益的建起來,那是屬於常人的世界。

通過范雨素的敘述,她無意而本真的為我們打開了一種反現代性的現代生活的可能性,對此不能不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因為,可以說范雨素代表的是廣大的普通人的感受,或者說她代表的是廣大正常人的感受,這種感受的普遍性,不光告訴我們生命得以延續的源點在何處,也提醒我們認知與結構文明的正常邏輯是什麼。《我》之更要緊處即在於此。

2017年夏於甬上

作者按:本文是課堂討論的結果,感謝鄧玲琳同學的記錄,我在她整理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幅刪改與補充。課畢,囑學生以《我是范雨素》為例,做一篇《我是……》。這是一份成長記錄,他們經歷雖簡單,但基於97後的觀察社會與審視自我的視角也許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閱讀體驗。現擇幾篇習作附後,以供觀覽。為保持原生態,我未做任何修改。)

GIF/54K

之一:我是常丫丫

時光的腳步從未停歇地走過了我人生中的二十年,回首過去的二十年,經歷過的事有平淡也有起伏。不管是喜是憂,都是我人生中不可複製的回憶。現在就讓我來講一下我的成長史。

時間倒退回我的幼年,1996年4月5日我出生在了一個偏遠的山村地區,家裡很窮,落後的環境必然伴隨著人們封閉保守的思想觀念。

我恰恰是個女兒身,所以我的出生沒有帶給家人太多的欣喜和感動,爸媽不給我起名字,我的名字是我的小姨起的,家裡人只是覺得家裡填了一個需要消費的人。

因為我是姊妹中的老大,剛開始的幾年父母因為農活不怎麼管我,只是把我帶去地里刨土,幼年時不覺得臟,幾畝地就是我的玩伴,在裡面打滾堆土堆,時光一晃就過去了。

慢慢的我有了妹妹,去不了地里了就只能把妹妹抱在大腿上哄著她照看著她不讓她哭,有時候太累太困不知不覺就和妹妹一起睡著了。

不過,生活中的平淡多了就會迎來起伏。記得有一次,我和幾個小夥伴去看人家碾場,不料,因為玩的太盡興,沒有看見迎面而來的三輪車,所有的小夥伴迅速四散躲開,只有我傻傻的待在原地,開三輪車的伯伯沒有反應過來,錯過了剎車的時機,於是我眼睜睜看著三輪車從我腿上碾過去,年齡太小,絲毫沒有反抗的能力……

伯伯嚇白了臉,急忙下車抱起我就往我家跑,我因為極度疼痛,連哭的力氣都沒有了,之後爸媽開著三輪車把我送到了鎮上的一家醫院,醫生幫我打了石膏,那時候醫療技術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只是草草地處理了一下就結束了,爸媽帶我回去慢慢在家裡康復,幼小的我被纏上了好多層厚厚的石膏,那時不能站起來走路,只能坐在地上靠著雙臂的力氣往前挪動,石膏被不安分的我劃破了好幾層,仍然抵擋不住嚮往自由的我……

現在記起這些事,只是談笑風生而已,兒時的我雖然經歷了好多苦痛,但畢竟還小,許多東西都不懂,過去了就過去了。現在想起來,心裡挺酸楚的。

漸漸地我長大了,因為我家姊妹太多,我被迫被送到了外公外婆家,從此開始了我的讀書時代。外公外婆沒有孫子,我就是他們的寶貝,有啥好吃的好喝的總給我留著,他們捨不得吃一口喝一口。

我就這樣被他們嬌慣一直到上高中才離開他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他們也沒有太多時間看著我,只好把我早早地送去學校,單單學前班我就上了兩年,因為太小校長不讓我升學。

其實現在想起來也挺好的,我認識了好多小夥伴,包括同級的和不同級的。記得那時候長的黑瘦黑瘦的,總是受人欺負,書包里總是充斥著這樣那樣的垃圾,發霉的饃饃,廢舊的本子,應有盡有。

外公不忍心看我受人欺負,就拿了兩盒煙去找了我的班主任,用兩盒煙給我換了一個班長的職位。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欺負我,輪到我來欺負別人,那時候哪懂得賄賂,只知道誰給我好吃的就不欺負誰,因此小夥伴都比較怕我,不敢和我作對,誰要是和我作對報告給老師的紙條上一定有他的名字。

不過,當了班長以後我的學習成績也慢慢開始提升,總是老師身邊的小紅人,學習好還是班長,就這樣叱吒風雲度過了小學時光。

接下來就是初中時光了,這一輩子最難忘的就數初中了。

從幼小漸漸成長,我遇到了一個努力爭氣的班,班主任火氣很大,總是嚴格要求我們。真好,那段時光,我遇到了要好的朋友,收穫了比較成熟的友誼。

我上的那所初中雖然很破舊,很落後,但有著一幫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老師們。我的每個老師都令人尊敬,不管是做人做事還是做學問,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堅守和原則。我的化學老師同時是我的地理老師生物老師和計算機老師,在我的印象中他啥都會,講起課來滔滔不絕,但卻不會讓人感到厭煩。

我的數學老師因為年輕時干農活弄傷了右手,從此寫字都是由左手來完成,雖然是左手,他畫的圓卻比我用右手畫的圓圓多了,數學老師雖然是理科生,但整個人的氣質透露著文人的典範。

右手失去動手能力的他總是笑著面對我們,面對每一天。歷史老師上課從來不帶課本,他熟悉他講的內容在第幾頁第幾行,他的記憶總是令我們大吃一驚。物理老師寫的一手好字,毛筆字鋼筆字均剛勁有力,總是被人家請去寫對聯。班主任總是板著臉,死盯著我們,鼓勵我們好好學習。

不過,我們沒有辜負這麼多老師的辛苦,初中雖小,中考卻考了全縣第二,為縣重點高中輸送了大量人才。這就是我不平凡的初中時代。

然後我順利進入了縣重點高中,這下就比較慘了,在人才濟濟的高中里,我顯得那麼不起眼那麼渺小,不出人意料,第一次考試五十多個人我考了四十九名。

知道名次的我哭了很久,一個人坐在操場邊總結經驗教訓,決定重新振作起來,我開啟了拚命學習的模式,於是,出人意料我考到了第十一名,這下就比較穩了,我一直前進,第九,第五,第三,直到第二。這裡面的心酸和苦痛只有我知道,我不想多說。

我覺得高中的那段日子真好,有一群可愛的學生一起為未來努力奮不顧身,有一群可愛的老師為了我們的成績夜以繼日,這樣的日子值得銘記。可能一輩子只有這一次了吧,過去的已經回不去了,我不再多想。還記得我的高中里有一個孔子的廟,每次快到考試的時候,孔老夫子的石像下面總是擺滿了蘋果,有的時候還能見到一兩個虔誠的學生跪在石像下面禱告……

現在說起這些只能談笑風生,那些為夢想拚命地日子也就這樣被一筆帶過,少了當初的那份雄心。彷彿時光還能退回那年夏天,校廣播又放著朴樹的那首平凡之路,我們繞著大操場一圈一圈跑步或者散步,談論著同學之間的八卦事……

教室里刻苦學習的同學很少下去散步,錯題筆記抄了一本又一本,筆芯換了一根又一根,試卷一張一張發下來,鋪天蓋地,遮住了課間熟睡著的同學;老師在黑板上講啊講,一天又一天強調著那些重點,恨不得把它們刻到我們腦子裡,粉筆灰撒了一地,這就是我們逝去的青春啊,真的回不去了…

無論怎麼樣,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該散的終究要散的,高考轟轟烈烈的到來,每個人都捏著一把汗,父母親忙忙碌碌,為我們準備營養品,我們心裡忐忑不安地翻看著每一個老師講過的重點。

我記得高考前那天晚上我失眠了,第二天昏昏沉沉就進了考場,不過結果沒有我想的那麼差,基本上屬於正常發揮,現在想起來高考不過是一件小事,以後的路還有好多好多比高考更讓人忐忑的,想開了就好了。

為期兩天的高考我過得特別平靜,感覺正常發揮就不用擔心什麼了,分數下來的那天中午,我因為焦慮沒吃飯,就守在手機旁,不一會分數線就出來了,比去年低了好幾分呢,我又安慰起自己。電話是我爸打的,我看到他咧嘴笑了我就知道結果肯定是好的,不出我所料,我上了一本線,超出了二十多分,這一段終於告一段落。

2016年7月13日是最令我難忘和激動的一天,從早上起來一直在院子里瞎轉悠,連午飯沒吃午覺沒睡就一直在等錄取結果,手機從不離手,生怕錯過了錄取消息。就這樣一直到晚上,我打開手機輸入了身份證號碼和准考證號,忽然彈出了寧波大學!我哇的一聲叫了出來,嚇壞了我爸媽。那時候覺得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了,我的付出和努力終於有個一個結果,人世間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此吧。高中大抵是如此度過的。

2016年9月8號,我從靜寧出發到西安,踏上了去寧波的路。乘坐火車一路南下,邊看風景邊聽歌,經過三十多個小時的顛簸,我第一次到了這麼大的城市。感覺茫然不知所措,想家又不敢對父母說,我怕他們不踏實,擔心我,所以我只能佯裝適應和習慣。

其實心裡挺難過的,這邊人生地不熟的,還害怕我會被人潮淹沒,因為我早就聽說南方人才濟濟,我怕沒有我的一席之地。

所有的擔心和恐懼我只能默默放在心裡,難過了就只能望著一片灰濛濛的天空想想家。

不過,有時候我又覺得幸運,正因為我一無所有,我才有了永不停歇努力的理由。我願意一直前進,永不放棄。

2017年5月14日,我很虔誠地寫完了這篇文章,瑾以此文章懷念過去的永不復返,記錄從今的來日方長。我相信,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這就是我自己。

之二:我是陳露冰

和范雨素不一樣,我的生命依然是一本書,只是是一本被裝訂得很平整的書。

我出生在浙江寧波的一個沿海小鎮,我的父母從一開始都是小鎮上普通的鎮民。

奶奶生了四個兒子,父親排行老四。幼時艱辛的生活將他鍛煉成一個堅忍的男人。我小的時候,父親替別人開著翻斗車運土。母親在一家磚廠里燒磚窯。而我,在他們的手掌心裡慢慢長大。

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常常跟在堂哥後邊去田裡挖蚯蚓,去海邊撿花螺。那個時候,我並不知道家裡生活的不易。我記得的是,每晚父親工作回來帶我去馬路邊吹風;母親日裡帶我去集市上買小裙子。直至現在,當我回憶起童年裡母親在磚窯附得一身的灰塵,父親被烈日晒得紅亮的臉龐,我才知道我是從那個艱難的歲月中被小心呵護的花朵。

在我的印象中,母親只會為我買新衣服,她從不打扮。早起穿件灰藍色的罩衫,下面一條寬鬆的運動褲,蹬雙沾滿黃土的解放鞋,便上磚廠燒窯去了。白天我便去奶奶家,傍晚母親回來接我,她總是灰頭垢面的,解放鞋上好像沾了更多的泥土,梳好的馬尾也散作一團。母親可沒時間管這些,她領著我去菜場買好菜,便馬不停蹄地鑽進廚房,「老闆牌」抽油煙機轟轟的聲響伴隨著父親進門的腳步聲。若是夏天,父親必是光著膀子,脖子上掛著條濕透的毛巾,不知是水打濕的,還是汗。我的父親,好像也比早上出門時更黑了。就這樣,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起了晚餐,一天不見,晚餐的時光甚是美好。

五歲那年,父親跑了一個長途,開的夜車,由於疲勞駕駛,父親在回來的路上撞上了一個橫穿馬路的路人。我一輩子都忘不了,母親接到電話後癱軟在沙發上無助的模樣。之後的日子,母親四處找親戚、朋友借錢。母親先去找了幾個當時家裡有閑錢的親戚,吃了閉門羹。她著急無措,母親必須籌到索賠費,才能讓父親少一些麻煩。那陣子,家裡天天擠滿了人,很多平日里交情一般的人知道我家出事後,都紛紛伸出援手。最終,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切終於風平浪靜。我家也因此背上了債務。這一紙欠條,是我們家一輩子都還不清的恩情。

我常常在想,「血濃於水」真的代表不了什麼,血緣這條紐帶桎梏了太多毫無感情的人。不是因為這件事後我不再相信親情,而是我懂得了患難之中,真情的可貴。

後來,我到了上學的年齡。我的父親,為了讓我有更好的教育,託人托關係將我轉入城裡的實驗小學,那時由於學籍的不同,我還要交4000元的轉學費。

父母借著利息,將我送入了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到高三,我始終在我們城市裡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女孩子不讀書,以後怎麼會有出路。」我到現在,都深深佩服我父親當時的遠見卓識。

如果當初他和鎮里其他父母一樣,將我送到鎮上的中心小學,再升至鎮初中,再到一所普通高中,現在的我,便會是一副見不得人的模樣吧。也許在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會冷眼說:「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你看某某莫小學還沒畢業呢,現在照樣是個大老闆。」不可否認。

但對於我來說,我覺得自己沒有這麼高的天分,也秉不了這麼強的信念,更做不到連學都沒上完就跑去社會上開什麼大公司。所以,我始終深深地感謝我的父母,讓我有機會安安穩穩、腳踏實地地接受良好的教育,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

我的父親,在我十來歲的時候,終於鼓起勇氣改行自體創業。我覺得父親的勇氣,來源於我,來源於這個家。他太愛我了,怕我沒法跟城裡的孩子一起做朋友,怕我在城裡生活的不好。

他先是入股了磚廠,磚廠分紅分了幾年,父親的手裡終於有了一筆可流動的資金。他再次貸款買了第一輛挖掘機,這一次,可不是貸4000元的學費,而是買挖掘機首付的十幾萬。要知道,買一輛挖掘機要百來萬呢。

父親當然不能一次性支付這麼多,加上借的錢,剛好首付。買了挖掘機,他又請了會開的師傅,開始了他的「老闆」生涯。挖掘機的活不少,這邊做完工程便連夜拖到另一邊。父親忙的不可開交,漸漸地,母親不再去磚廠燒窯,家裡的生活越來越好起來了。

沒過幾年,父親又貸款買了第二輛挖掘機,接著又和別人一起合股了第三輛大型挖掘機。同年,我小學畢業,那年房價漲得飛快,我們家卻緊鑼密鼓地在城裡一個新的高檔小區買了房。

有句話說的一點都不假,「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我覺得我們家就印證了這一點。現在的父親,管理著一家磚廠,又「坐擁」著四輛挖掘機,偶爾還投資點工程項目,成了名副其實的老闆。

成了老闆娘的母親終於開始端詳自己臉上的皺紋黑斑,開始在意自己下垂的肚腩。果然,女人都是愛美的。她的衣櫃里塞滿了漂亮的裙子,梳妝鏡前也擺滿了瓶瓶罐罐。

而我,除了學習要靠自己,生活更是被打理得井井有條,舒服得不行。成了老闆的父親,身體也日漸發福,啤酒肚一日大過一日。只是,曾經那段困窘不堪的歲月在他黝黑的臉上留下印記,我的父親,看起來要比其他同齡的老闆更為蒼老。

有一次,父親開車帶著補習回來的我,迎面而來一輛隆隆作響的翻斗車,許久不見兒時翻斗車的我高興地大喊:「老爸快看,翻斗車誒!」一旁的父親卻默而不語,良久,才幽幽地說:「十年前,我們也還過著那樣的生活呢。」

是啊,既然經歷過,又怎麼會忘卻。總說歲月無情,我卻不以為然,歲月鐫刻在父母臉上的痕迹,不就是時刻提醒著我們,切莫過了好生活,就忘卻那段艱酸無助的日子啊。

初三,我越來越感受到籠罩在壓力之下。事實上,我所在的奉化區,以前是奉化市,只有一所省級重點高中。所有人削尖了腦袋往裡鑽,當然也包括我。

我的成績一直不錯,但對所有臨近中考的學生來說,上一個好的高中,意味著離重點大學不遠了。何況父母平日里從不讓我擔心生活上的任何事,除了學習。不盡人意的事還是發生了,中考前的四次模擬考,我的成績一次比一次差,排名更是層層下滑。父親急的要死,可他不是老師,儘管他很想把我從退步的深淵中拉回來。

比父親更急的,是我。畢竟直面現實的當事人,是我自己啊。我知道成績下落的原因,是我調整不好自己的心態。中考一天天臨近,父親終於開口了,他說,你放輕鬆考,考不進,我就想辦法花錢讓你去借讀,好的環境很重要。

我親愛的父親,在這個時候,不是催我怎麼把成績提上去,不是怪我在最後關頭沒有穩定成績,而是想著怎麼讓我少點壓力。

為了父母,我咬著牙,挺過了中考。命運的眷顧,讓我順利升入重點高中。中考成績下來的那天,父親看著校門口光榮榜上赫然印著的我的名字,樂得合不攏嘴。那一刻,我覺得命運眷顧的不是我,而是我親愛的父親。

上了高中,我面臨全新的人生。文理分科的時候,偏文的我選擇了學理,並被分到一個團結友愛的集體。我很喜歡理科班裡的相親相愛的氛圍,一下課,一堆人圍著嘰嘰喳喳聊個不停,互相分享著手裡的零食。總覺得那時候的課間十分鐘,好像有三年那麼長;那時候的高中生活,好像有一輩子那麼久。

有時候,突然好想再回到那個寫滿驕傲的年紀,單純地享受和同學們在一起的日子。那個時候,我們都是一襲樸素簡潔的不顯身材的校服,但卻有那令人羨慕的臉龐,那充滿希望的目光,那是我無往不勝的青春啊。

現在,我如願以償地在大學的校園裡,就像曾經夢想的一樣,長大成人。只是,時光只解催人老,你在意的,懷念的,最後不過氤氳在記憶中。

在我的腦海里,常有一群少年,他們把衣服掛在肩膀上,走在陽光里,有一種時光永不老的的肆無忌憚。直到近幾年,身邊的人一個一個永遠地離開,我才知道,時光會遠走,少年會長大。

我的生命,仍舊是一本裝訂得平整的書,命運將我裁剪得如此精緻,我又以何辜負?

作者簡介

周景耀,清華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職於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中文系,兼任南軒書院院長,張浚張栻學術思想研究會副會長。主要致力於詩學、儒學與跨文化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春儒學 的精彩文章:

應一位高中老師要求,中山大學博士寫了這篇「勵志勸學三字經」
一場有溫度的年度交流會:安徽師大皖江學院皖江國學社舉辦
復旦教授:把《詩經》當成文學作品來讀,你永遠都在門外
要想金榜題名,高考生應該怎樣拜孔子?
歐洲與中國,到底誰影響了誰?一個中國女留學生引爆「國際會議」衝突紀實

TAG:青春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什麼是智能商業時代?誰是這個時代真正聰明的人?
她是少女時代的身高代表,擁有獨特的氣質韓國美女明星,她是誰?
自媒體時代:明明文筆很好,但你的文章推薦量始終上不去?
南明的劃時代人物,沒錯,就是他!
是你的時代,但又不屬於你!
宇宙文明不局限於地球?專家稱可能存在後生物時代的文明!
《我的少女時代》這才是青春片該有的樣子,你認為呢?
太陽系文明圈時代的貨幣會是什麼?未來的星際貨幣又會是怎樣?
新時代如何學雷鋒?他說其實很簡單
這個時代不是唐朝,可是她的艷聞卻是響盡天下?
郭沫若,到底是「第一無恥文人」,還是那個時代的無奈?
八年時間修鍊成吟誦達人,如今桃李芬芳——她是新時代的「私塾先生」,故事不僅僅是「勵志」……
「新時代」和我們的文學
如果說朱嘯虎是牛頓力學的時代,那麼陳偉星一定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代
古代存活最久的朝代,就算是大清都比不上,文武雙出的時代
超神學院:或許猴哥並沒有那麼強,時代背景是科技時代而非神話
此刻,不就是你的黃金時代?
首頁 時尚 正文 林允鍾楚曦的真素顏美時代來了!是不是真厲害先測試自己哪項達標?
「古韻學上劃時代的著作」《說文解字注》是一部怎樣的書?
眉毛,讓你知道什麼是變臉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