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國的哪些方言與官話
說起來也是,要不是當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南方這些方言,可不就是外語?南方從來就是「化外之地」,南人也從來就是「化外之民」。「化外之民」在「化外之地」說的「化外之語」,不是「外語」是什麼?不過那時「外語」的地位可不像現在這麼高,要想活得人模狗樣就非得「至少掌握一門」不可。相反,它還被看作是野蠻文化的象徵。孟子就說南方人是「鴃舌之人」。鴃就是伯勞鳥,「鴃舌」也就是說話像鳥叫。可見,把南方方言視為「鳥語」,也是由來已久,少說也有兩三千年歷史了。
那時不但語音不統一,南方一片「鳥語花香」,北方也有「齊東野語」,就連文字也五花八門。用許慎的話說,就是「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了文字(書同文),卻統一不了語音(語同音)。反倒是,文字統一以後,溝通的困難少了許多,聽不懂,還可以寫出來看,大家也就懶得再去統一語音,故方言存焉。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卻不可能統一語音
所謂「方言」,其實也就是「四方之言」。華夏民族以中央自居,視自己為「中」,視周邊民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為「外」,則「方言」也就是「外語」。後來,天下一統,五族共和,成了一家子,又把更外邊的「老外」,什麼英吉利、法蘭西、德意志、葡萄牙看作「夷狄」,稱為「夷人」,老百姓則稱其為鬼子、鬼佬或鬼崽。如此,則外語就該叫「夷語」或「鬼話」。可惜後來大清帝國已不大擺得起譜,條約規定不得稱「夷」——鬼子們在中國混的日子長了,也知道那「夷」不是什麼好字眼,於是改稱「方言」。當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創辦的「方言學堂」(即今武漢大學前身)就是外語學院。這回,東洋西洋,南洋北洋,又跟一家子似的了。其實,他們哪裡也配姓趙?
自打「夷語」改稱「方言」,倒是沒聽說鬼子們有什麼意見,實際上他們又上當了。這是「春秋筆法」,他們不懂的。什麼是「方言」?就是「地方之言」。地方上的比起中央來,還是低了一等,鬼子們不明不白又吃了一個暗虧。在玩弄詞藻講究名分這方面,他們從來就不是咱們的對手。
張之洞在武昌創辦的「方言學堂」
中央的話語就是官話,也就是國語。官話和國語也是古已有之的,三千年前就有,只不過那時叫「雅言」。雅言也就是周王室使用的語言。因為那時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又都尊周王為天下共主,則相互之間要溝通,要交流,要朝聘會盟,要勾肩搭背各懷鬼胎去打這個打那個,便約定都以周王室的語言為政治外交場合的正式通用語言,這就是「雅言」。雅,就是雅正、規範。那麼,誰來規範呢?諸侯們是沒有資格的,有資格的只能是「天子」。同樣,誰需要把話說得一本正經呢?庶民們是沒有這個需要的,有此需要的只會是諸侯和大夫。所以,雅言就是官方語言,也就是官話。
不過,那時的官話稱作「雅言」,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雅」通「夏」。所謂「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雅就是夏。夏,就是華夏,也就是中原,甚至也就是中國(中央之國)。認真說來,這華夏中國的雅言,在當時也不過只是諸國國語中的一種,只因為它為「天下共主」所有,這才成了「國際通用」的官方語言。因此,等到天下一統,沒什麼「國際關係」了,雅言也就作廢,而代之以「官話」。官話就是官場中人說的話。中央政府派到各地去的官員都要說這種話,所以叫官話。
日本資料中的漢語方言分布圖
官話之所以叫官話,還因為只有在官員當中,這種民族共同語才推行得開。這也不奇怪,想那時並無廣播電視,一般民眾又都貓在家裡,守著祖上傳下來的那一畝三分地過日子,誰也不輕易往外跑,沒什麼對外交流的需要。大家都是鄉里鄉親的,會說土話,就足以打招呼、走親戚、娶媳婦,拿雞蛋換油鹽醬醋的了。要想讓這些普通老百姓都學會「普通話」,不比讓黃河水變清容易多少,也沒這個必要。
有此必要的,是那些必須得在外邊跑來跑去的人。這些人,一是官員,二是走江湖的。走江湖的,天子呼來不上船,中央政府歷來管不了,管得了的只有官員。再說官員不管也不行,官員如果也說方言,皇上問起話來,也如雞同鴨講,那還成何體統?事實上,官場如無共同語,則政情無法通曉,政令也無法通達,那可真是國將不國。比方說,將軍帶兵打仗,問部下前方有沒有敵人,明明有,卻答之以「烏」,將軍以為「無」,豈不糟糕?
因此,做此官,就不但要「行此禮」,還得「說此話」。清廷更是明文規定:「舉人生員貢監童生,不諳官話者不準送試,」做官就更談不上。這下「南蠻鴃舌之人」可就慘了。
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學官話。中國的中央政權,從來就在北方,元、明、清三朝,更是連續在北京建都,所以官話基本上就是北方話,甚至是北京話。說吳語、湘語、贛語的還稍好些,閩、粵、客家和北方話的距離相去何止以道里計?結果便難免說得不三不四,南方人聽著像北方話,北方人聽著又像南方話,誰也聽不明白。
難怪俗諺有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說官話。」廣東人說官話確實比較困難,他們的舌頭打不了彎。投資是「投機」,蝦餃是「瞎搞」,「坐在船頭看郊區,越看越美麗」,讓北方人一聽,就是「坐在床頭看嬌妻,越看越美麗」。福建人的官話水平比廣東人高了許多,但還是會把「粉紅鳳凰飛」說成「哄(上聲)紅哄(去聲)黃灰」。因為閩方言中沒有唇齒清擦音f,結果該念f的都念成h。可見南腔北調這說法是很有道理的。腔改不過來,改調也沒有用。普及官話,並不那麼容易。
誰跟誰學?
一般地說,官話也就是國語,但清朝的情況有些特別。因為清是滿族人坐天下的朝代,所以清代的「國語」是滿語,漢語倒成了「方言」。清朝制度,皇親帝胄,都要學「國語」;重要公文,也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然而這「國語」仍然未能普及推廣,反倒是八旗子弟都一口的京片子,弄得滿文化差一點就斷了香火,還得靠錫伯人幫忙續上。
可見語言問題也不單純,它和政治,和經濟,和文化,都有扯不清的瓜葛。當年,中華民國國會投票定國語,一些粵籍議員要選廣東話。粵籍議員人數多,當真搞「民主」,沒準會通過,幸虧被「國父」中山先生苦口婆心勸住了,仍定為北京話。要不然,當官的都得學粵語,小學校也用粵語教學,課本上儘是些諸如「咁」、「叻」、「嘸」、「乜」之類沒幾個人認識的字,國家還不定亂成什麼樣子。
現在怎麼樣呢?沒誰動員,大家都屁顛屁顛地學起來,哇噻啦,威水啦,搞掂啦,埋單啦,誰不說誰老土。照這樣下去,再過些年,定粵語為國語,說不「哇」的一聲就通過了。這很讓一些人憤憤不平。從古到今,兩千多年了,從來只有普及官話的,哪有普及「商話」的?學什麼粵語嘛!跟傍大款似的。
其實,語言的變遷從來就是「趨炎附勢」的,哪個地方財大氣粗,大家就跟著學哪個地方的話。粵語成為時尚,只不過是近幾年的事,因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先富了起來,代表著富裕的新生活方式,也都先從廣東登陸,然後再大舉「北伐」。再說香港也說粵語,內地人沒去過香港,以為那裡遍地是黃金,人人是闊佬,會說粵語,便可以冒充「富族」,至少也表示見過世面,不「土」。
中國方言最集中的地區——東南地區
不過,先前那些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和「業餘華僑」,卻是以說上海話為榮、為時尚的。別看現在香港、廣州牛逼烘烘,一百年前,香港可不叫「小廣州」,而叫「小上海」。因為上海才是真正的國際化大都會,遠東亞洲新興城市的「一隻鼎」,新生活和現代化的代名詞。那時,做一個上海人是很體面的,會說上海話則幾乎是「高等華人」的標誌。即便在香港,也如此。粵語?土不拉嘰的,算老幾!
可惜,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如今,上海話吃不開了,吃得開的是廣州話或香港話。這可真是誰有錢誰是大爺。
其實,犯不著罵誰是「勢利眼」、「跟屁蟲」,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語言也一樣。就說上海話,也並非一開始便是「高等華語」,起先也被人看不起過。上海,原本是華亭的一個鎮,所以上海話的方言語音,一度「視華亭為重」。華亭府後來改為松江府,而松江府又是從嘉興府獨立出來的,因此明代的《松江府志》和《華亭縣誌》述及方言時,都說「府城視上海為輕,視嘉興為重」。可見,這個時候,上海話的地位還是很低的,誰說上海話誰老土,說嘉興話才牛逼。
然而到了清代,嘉興話又不時髦了,時髦的是蘇州話。因為蘇州經濟發達,富甲一方呀!於是,「府城視上海為輕,視蘇州為重」,沒嘉興什麼事。民國以後,上海經濟比蘇州更發達,上海人比蘇州人更有錢,又沒蘇州什麼事了,倒是寧波話摻和了進來。現在被外地人看作上海話標誌的「阿拉」,就是地地道道的寧波話,而上海人原本是自稱「伲」或「我伲」的,但寧波人在上海當老闆的多,老闆愛說的話,大家也都樂意仿效。
易中天
比如現在的老闆愛說「埋單」,大家也就不說「結賬」。當年的老闆既然愛說「阿拉」,大家也就不再「我伲」了,再說「我伲」,就老土了。再後來,上海大大地發了起來,比寧波還老闆,大伙兒便集體地侵犯寧波人的著作權,只知道「阿拉上海人」,不知道「阿拉寧波人」。
這就叫「誰財大,誰氣粗」。比方說,蘇北人(也叫江北人)在上海也很不少,誰又以江北話為時尚呢?沒有。因為蘇北人當年在上海,多半是「苦力的幹活」,也就沒人願意認這門窮親戚。其實,上海的蘇北人那麼多,上海話怎麼能不受蘇北話的影響?只不過除方言學家外,沒多少人注意和承認罷了。就連嘉興話、蘇州話和寧波話,後來也不再是時尚。後來成為時尚的,是由嘉興話、松江話、蘇州話、寧波話、江北話甚至廣東話,以及其他雜七雜八混合而成的「上海話」,和明清時代被人看不起的上海話(松江府華亭縣上海鎮的土話)也不一碼事。
方言就是這樣「趨炎附勢」又「隨波逐流」。它總是不停地「稍息」、「立正」、「向右看齊」。向誰靠攏和看齊呢?
向中心城市,向有權有勢的地方。或者說,向在文化上最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地方。也許,這正是北方方言有那麼大地盤和勢力的原因之一。
因為在政治上,北方几乎一直是「大爺」。
選自:微信公眾號書房記
點擊展開全文


※中國歷代疆域地圖集,全!終於找到了!
※女生們謹慎填報!這些專業找工作性別歧視嚴重
※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匯總,地理再差也能學好!
※中國唯一沒紅綠燈的城市,巧布八卦陣從不堵車!
TAG:我們都愛地理 |
※中國方言地圖,最搞笑的方言中有你的家鄉話嗎?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溫州話
※中國十大最難懂的方言:第1被美國人稱為魔鬼語言,是你家鄉話嗎
※這個國家將中國方言設為法定語言,網友笑說是第二個巴鐵
※中亞有個族群,與中國有關,還會說中國方言,原因何在?
※說方言在戰場上有用嗎?精通中文的敵軍:他們說的不是中國話!
※中國最難的幾種方言,像聽外星言一樣?說的是你的家鄉話嗎
※東北方言紅遍中國之後,誰是下一個挑戰它的方言?
※在外國友人還有中國朋友的眼裡都是怎樣看待中國方言的?
※在你眼裡,中國哪個地區的方言最難聽懂?
※是美國太天真還是普通話太簡單?美軍竟敢把中國方言列為戰略語言
※非洲小島竟是明朝後裔,會說中國方言,很多風俗和中國相似!
※挑戰中國方言,美軍把中文列為戰略語言,還嫌普通話太簡單
※中國七大方言,到底哪種是古漢語的正統嫡傳?
※快要絕種的上海話才是中國方言里的藍血貴族
※日本的一個離島,島上居民不僅說中國方言還想成為中國人
※中國方言最多的省,全國七大方言其佔了五個,你知道是哪嗎
※中國方言最濃的三城市:出門不愛講普通話,日常交流全說方言?
※日本最特殊的島嶼,島上居民講中國方言,還想歸順中國
※晉語,為什麼是中國北方唯一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