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劍橋七傑,是什麼讓他們甘願放下所有來到中國?

劍橋七傑,是什麼讓他們甘願放下所有來到中國?

七位劍橋英才,因著愛做出了影響世界的決定。

他們,都是劍橋大學的高材生,各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有的是全國著名的運動能手,有的是貴族,有的晉身為軍官,但至終他們放下了世上的享受、今生的名利、美好的前途,踏上一條艱辛的路──往遙遠的中國開荒佈道。

「劍橋七傑」的委身,讓我們看見神的工作——神首先興起慕迪的敬虔運動和屬靈復興,繼而激起普世宣教運動。劍橋大學七位剛畢業的年輕人,1885年接受內地會的差派來到中國。他們的行動大大震撼了那個年代,影響力不單在英國,且伸展至美國、加拿大、歐洲,激勵更多有學問的弟兄姊妹踏上宣教路。直至百多年後的今天,他們的影響仍不減退。

施達德──板球手

查理·施達德(C. T. Studd)出生於貴胄之家,是劍橋的板球隊隊長。無論是打球、投球,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投球方面,他更打破全英國的記錄。

然而就在他的板球如日方中的時候,他放下了板球,決心前赴中國宣教。他的決定引起了大學的騷動,但他感悟到:「救贖意即『買回來』,所以,如果我屬於他而還佔著不屬於我的東西,那我就是賊;否則,我就該放棄一切而完全歸向神。當我一想到耶穌基督為我死在十字架上,我為他放棄一切又有什麼難呢?」

其實,施達德從未考慮過往海外宣教,他覺得英國已經夠大了,但當他清楚地明白神要他往中國時,他毫不猶豫,將板球的專誠全放到基督身上。

抵達中國後,他先後在太原府、上海、平陽、隆安府等地作傳道工作,並於1888年在天津跟另一位宣教士普絲麗·施德活小姐結婚,婚後四個小孩子也相繼在中國誕生。由於健康惡劣,施達德不得不在1894年舉家遷回英國,後來聖靈又催迫他往印度傳福音。至1908年,他正計劃重回印度,神卻奇妙地將非洲的需要放在他心上。

雖然施達德不是終生留在中國的工場,但他卻一生未離開過宣教的事奉。他開拓了非洲工場,且成立了環球福音差會,協助更多人往非洲禾場收割。

司米德──軟弱變為剛強

司米德(Stanley Smith)一直在中國北方工作,他可以用流利的中文講道。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他還在講道。1931年1月31日在蘇州逝世。

有誰料到這樣一位愛主、愛中國的宣教士,曾經是生活放蕩、靈性浮沉不定的軟弱基督徒?

他父親是著名外科醫生。司米德雖然十三歲就接受救主,但他一直陷於靈性的低潮。在劍橋念書的日子,他仍喜愛玩樂。雖然他熱愛草地網球、游泳、騎單車,還有划艇手,但他仍感到生活無聊,不滿足,覺得沒意思。他自認是個失敗的基督徒。直至他明白要將自己全交給主,他生命才有轉變。司米德很快就投入到直接的事奉,一連串的露天聚會、下午茶點、醫院探訪、訪問貧民。他還得著新的負擔,就是到國外宣教。但不久他又再度軟弱,靈性總是暴漲暴落,忽上忽下。他肯定不會流失,但他完全沒有屬靈的能力,即使當牧師,也只是一個平庸的牧師。

在一次和弟兄的交通中,他發現他受自我意志的攔阻很大,他只喜愛基督徒的活動,但最後的方面,他仍想自己決定。於是當晚他在日記上寫上:「我必須把自己完全獻上。」

他本來可以留在劍橋或去接受聖職人員的訓練,但最後他確定了中國是他一生的事奉,他也就義無反顧地踏上了!

西瑟·端納、阿瑟·端納兩兄弟

西瑟·端納(左)與阿瑟·端納(右)

西瑟·端納(Cecil Polhill-Turner)排行第二,阿瑟·端納(Arthur Polhill-Turner)排行第三,他們也是富家子弟,父親是上校,按照當時的傳統,二子要當騎兵,三子則作家庭牧師。

阿瑟·端納雖然知道自己將來會當牧師,但他的生活絲毫不檢點,他愛賭馬,打牌,跳舞,直至在慕迪佈道會中,他才真正決志。從此,他徹底與馬、牌、舞斷絕。他是校際運動的代表選手,他仍努力學習和運動,但他的目的是藉此見證基督。在七傑中,阿瑟·端納是第一個蒙召往中國的。他一直在四川傳福音,庚子教難與辛亥革命期間,他都在中國。

二哥西瑟是騎兵軍官,又得過足球獎章,但他清楚神並非要他穩步地爬上陸軍元帥的高位,而是要他前赴中國宣教。他的擺上並非受弟弟阿瑟影響,原來自從他獨自參加「中國宣教士聚會」後,他就決定去中國傳福音。曾有一位長老極力勸他留下,原因是騎兵隊很快就有機會遣往印度,在那裡也可以作很多宣教工作。而他叔父白亨利伯爵也攔阻他,但西瑟毅然放下了升遷的機會,卻遠征中國山西,後來甚至深入西藏禁地。

何斯德──炮兵少尉

何斯德,

後來成為第二任內地會總主任。

劍橋七傑中,只一個軍官,是炮兵少尉狄克遜·何斯德(P. E. Hoste),他受戴德生的影響很深。當他正考慮宣教工場的時候,戴德生寫的小冊子深深地感動了他:「中國三億八千五百萬人民(這是當時的人口數目,現時是超過十三億)在死蔭幽谷中,沒有機會接觸福音,回頭想想我們元帥的命令,『往普天下去,把福音傳給萬民。』……面對成群走向滅亡的人,還能袖手旁觀嗎?」中國也開始成了他的負擔。

起先,當少將的父親對他往海外宣教加以很大的攔阻,但後來父親竟寫信告訴他,不再阻撓他,這令他更清楚神的呼召。

戴德生曾向他強調遠赴中國的危險和孤獨,但何斯德毫不畏懼。想不到他後來還接續戴德生,作中國內地會的負責人。抗戰時,他曾被日人拘禁。他在中國住了六十多年,直至逝世前一年才離開中國,返回倫敦。

凱色──牧師成為宣教士

威廉·凱色(W. W. Cassels)在劍橋畢業不久,就成了英國國教副牧師,他在貧民中工作,然而神讓他看見他的工場並非英國,而是遙遠的海外。自從他感到海外宣教的呼召後漸漸地清楚神賜他的負擔是中國。

但他要往中國的決心,很快就受到考驗。他母親竟然親自找戴德生,請求他不要接受凱色作宣教士,原來他母親有七個兒子,而凱色是她唯一留在英國的兒子。結果是神自己挪開了這些障礙,最後他母親竟寫信給戴德生:「這條路已夠艱難,如果我加以阻撓,那我不就成了神好兒子的壞母親?……神已帶領他走上這條路,雖然不合我的意,但我須跟上,願神賜福他,也賜福你們的工作。」

凱色先在上海,然後往中國西部,直至1925年逝世前都很少離開那裡。

凱色一家(凱色、妻子和兩個孩子)

章必成──寧肯宣教,不要財產

章必成不只放下了世上的享受,他更放棄了大筆財產。當他在中國宣教的時候,英倫的大哥,由於沒有兒子繼承業務,想給章必成大筆財產,但條件是要他放棄中國,放棄宣教,回英國打理房地產業,章必成毅然拒絕了。他寧願鎮過鎮、村過村,艱辛地旅行佈道。一次他甚至在炎熱的天氣中,和戴德生走了近一千里路。他愛中國的熱誠,甚至感動了兒子,後來兒子長大了,也加入中國內地會,而他自己也就是死於兒子的宣教站──中國寶寧。

章必成是大家庭中的三子,父親是男爵。自少他就在基督教活動和敬虔的氣氛中成長,但他一度徒有基督徒的外表而無屬靈的實質。在慕迪佈道會真正信主後,他也曾一度軟弱。幸好,這只是短暫的情況,退後反倒叫他更邁向前,以後他更愛主!而神也就揀選了他完成他所託負的使命。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佐之佑之 的精彩文章:

第四講:單身時的孤獨與知足

TAG:佐之佑之 |

您可能感興趣

讓袁天罡驚為天人,讓兩任皇帝甘願放權,她到底長什麼樣?
上山七年沒學法術,菩提是怎麼想的?孫悟空竟然還甘願留下了
那些曾經甘願「坐在寶馬上哭」的女人,後來都後悔了
陪了希特勒13年,僅做了他一天老婆,卻甘願和他一起奔赴黃泉
此國買武器從來不競標,有錢到甘願被人坑,做冤大頭,為何?
最搶錢的周邊又來了!可是我卻甘願奉上錢包怎麼辦?
蕭何本來是劉邦上司,還比他有才華,為何後來卻甘願奉劉邦為主?
楊子到底什麼來頭?想不到背景這麼強大,難怪黃聖依甘願做後媽!
陳冠希甘願下跪伺候的人,只有這個小女孩,一細節看到他變了!
全職媽媽越來越多,到底是現實所迫,還是媽媽甘願選擇?
曾比劉歡還紅,比那英還難請,卻嫁恩師甘願為愛隱退,今成這樣?
不甘願再當 「老賴」?那就出門跑起來!
聶遠曾想給她最好的,卻為她甘願凈身出戶,如今稱只希望她過得好
如來的舅舅大鵬為何甘願給別人當小弟?其實他們是來監視他的?
大明王朝中太監李玄那一晚到底跟芸娘做了什麼,為什麼甘願赴死?
說你什麼好,這一生為你沉淪也甘願,彭于晏最帥哈哈!
他打下一個王朝,有實力做皇帝,卻甘願俯首稱臣,最後死得太可惜
朴樹失控大哭,說這樣的歌,如果是他寫的,他死了也甘願
愛到茶靡花事了,這些生肖才甘願放下!
女人能夠不在乎「這些」,甘願跟你在一起,說明她足夠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