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儀器儀錶企業需要劉先林院士身上的「工匠精神」

儀器儀錶企業需要劉先林院士身上的「工匠精神」

6月13日,網友在微博上分享的一張照片火爆了互聯網,在短短七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引來了八千多次轉載、五千多條評論、十餘萬點贊。照片里高鐵二等座上一位白髮蒼蒼衣著樸素穿著舊皮鞋的老人手裡拿著筆在紙上修改校對著什麼,神情專註。這位成為「網紅」的老人就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劉先林。

78歲的劉先林院士

據了解,劉先林院士今年已經78歲了,是測繪儀器國產化的積極倡導者,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曾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劉先林院士一直致力於航空攝影測量理論與航測儀器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有多項成果填補國內空白,結束了中國先進測繪儀器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

78歲高齡,為了做好一個報告,仍筆耕不輟,無不讓人動容和敬佩。劉先林院士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無不被他身上所體現的對治學、科研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感染。而這種精神正是當下社會我們所提倡和弘揚的「工匠精神」。

所謂「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極致的態度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其核心在於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2016年初,「工匠精神」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反響和討論。的確,時代需要工匠精神,儀器儀錶企業發展也同樣需要「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不只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儀器儀錶企業要將它融入到對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質量等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在追求一種態度的同時,把產品和服務做好,才能讓「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企業發展。

長期以來,國產儀器與進口儀器之間存在著差距,進口儀器一直佔據著我國主要市場,分布在國家、省市級實驗室以及科研院所中。在分析檢測儀領域,島津、安捷倫、賽默飛等一些國外企業長期佔據著我國市場。哪怕是功能、參數幾乎相同的分析檢測儀器,價格相較國產儀器的高出近50%,但仍成為政府和一些科研院所的首選。「我們很想買國產儀器,價格上肯定合算些,但根據我們的經驗,國產儀器用一段時間後很容易出問題。所以,寧可多花一點錢買進口儀器。」一位從事科研的人員這樣說。想必這也是我國許多儀器儀錶用戶的共同感受。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建立起門類較為齊全、體系較為完整的儀器儀錶工業體系,成為全球第四、亞洲第二的儀器儀錶生產國。但大而不強的特徵十分突出,總體上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在技術上,國內中低檔儀器產品可替代大部分進口產品,但高檔儀器的可靠性指標與進口儀器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生產出高質量、高可靠性、高穩定性的儀器儀錶產品是擺在我國儀器儀錶企業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除了引進吸收外來先進技術、國家政策扶植、企業加強科研投入自主創新之外,更重要是儀器儀錶企業要有「工匠精神」。我們都知道德國和日本是最具「工匠精神」的國家,他們有很多企業是百年老店,長期生產某種產品,他們的工人很多世代做一個工種,手藝代代相傳,他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所以,德國和日本的機械、電器、光學等產品是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100年」,「德國製造」「日本製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儀器儀錶產業雖然獲得了長足的進步,積累了充足的生產供給。然而,在注重速度與效率的時代,面對大量的機會,一些儀器儀錶企業卻變得心浮氣躁、急功近利,丟掉了對產品質量的重視和保障。一個品質至上的時代即將來臨,中國儀器儀錶企業到了需要放慢腳步、靜心沉潛、著力提升產品質量的時候了,需要不斷通過研發與技術創新、質量管理等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打造品牌影響力,而這一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